三水河口江畔舊照:貨如輪轉通四方 百年關口今猶在

2020-12-22 佛山在線

三水河口,一個已有近500年歷史的小鎮,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建縣至1945年,其縣城一直設在河口。清末民初,因其水陸交通的發達,成為西北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轉運中心,商貿發達,一度擁有「小廣州」的美譽。從幾張民國初年的老照片中,我們能窺得當時河口繁華景象。

 三水河口江面,船舶雲集。

水路接駁 貨船塞江面

在一張老照片中,河道裡,大大小小數十艘船隻塞滿了整個河面:有靠雙槳划動的小艇,有豎起高高桅杆的帆船。前者是漁民們自用的,而後者則是用於載貨的貨船。其中有一艘貨船的桅杆豎得特別高,攝影師取景時桅杆頂部直抵照片最上部。照片中每艘船舶吃水都很深,說明都是滿載貨物,至於具體是什麼物品,因被遮蓋,我們無從得知,或許是從北江上遊運來的糧食、茶葉的農產品,也有可能是從廣州運往粵北、粵西的工業品。

該照片在網絡上流傳,發帖者註明為「1909年三水江邊碼頭」。照片拍攝年代是否真為1909年,似乎難以考證。但從岸邊的建築來看,應該比1909年稍晚。我們端詳照片,發現岸邊出現了不少兩層的建築,這在清末還不太流行。「我估計照片拍攝時間為1920年至1930年代,直到這時候三水才出現了不少西式建築。」三水文史專家麥國培說。

儘管照片反映的年代不能確定,但我們仍能從照片中看到當時三水河口水上運輸之發達。而當時河口是西北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樞紐。「這還得益於廣三鐵路。」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三水現代交通起始於115年前的廣三鐵路,1902年建成的廣三鐵路也是廣東鐵路之始。作為廣三鐵路的終點站,三水曾經是區域性交通樞紐,肇慶、清遠人坐船到三水河口,轉乘廣三鐵路至廣州。

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河口交匯,粵西、廣西的農產品,經西江順流而下,經思賢滘來到河口;而粵北清遠、韶關的貨物則沿北江奔流向南,匯集河口,部分貨品經廣三鐵路,轉運至廣州。而廣州工業生產的日用品等物資,經廣三鐵路到三水河口,再轉從水路,運送至粵北山區、粵西和廣西。人流、物流匯集河口,也成就了河口「小廣州」的美名。

 一艘在北江河口段遊弋的外國船隻。

風採依舊 百年關口今猶在

麥國培長年多方收集關於三水的歷史資料,近年他花大價錢拍了幾張關於三水的老照片,其中就有幾張是河口水面的場景。正如這張:三艘小艇在江面飄著,另外還有一艘機艇,動力位於船尾,船後還泛起水花。遠處的江岸,一座4層的英式洋樓矗立在一群民房中,顯得鶴立雞群,它就是建於1897年的三水百年海關大樓。

三水河口海關大樓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三水關外籍稅務司自1897年起至1938年止,每年都向粵海關總稅務司編制「三水關口岸貿易報告」。及至1938年三水在抗戰中淪陷,口岸被封鎖,海關被撤銷。

目前,這棟已經擁有120年歷史的建築仍然保存較為完整。建築整體呈現歐式風格,但從細節看為中西合璧風格。底層採用進口紅磚梁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外牆是白色的。沿著大樓左邊的石階上到二樓,黑白相間的瓷磚鋪滿走廊,據說這些瓷磚是從國外進口的。整個建築在當時相當「摩登」,除了進口鋼筋水泥和瓷磚外,牆壁裡還裝著蒸汽管道,供英國海關官員們冬天取暖之用。

作為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最早海關之一,三水舊海關成為廣州「向西的觸角」,歷經上百年的風雨,見證了珠三角的滄海桑田,三水也從這裡走向現代。

 三水河口江面。

「白船」遊弋 舊照記錄歷史

「在關於河口的老照片中,這張非常有意思,背後也很有故事。」麥國培說的是一張有攝有「白船」的照片。照片中一艘白色的船舶航行在河道中,船分上下兩層,船上設備精良,還配備了救生小艇和救生圈。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船舶的動力系統,「船上可見煙囪,船舶應該是以煤炭作為燃料,以內燃機驅動的。」麥國培說,這在當時算得上是行經三水水面最為「威水」的船隻的。但同時,船上仍然豎立著桅杆,或許當時的內燃機技術仍不成熟,桅杆是為了應對內燃機故障時,臨時應急使用的吧。

「這艘船為外國人所有。」麥國培如此斷定,照片為外國人拍攝,照片背面用英文標寫,船上可見3人,從外表看應為外國人。

據史料記載,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中英緬甸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 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河口、三江匯流處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

 三水河口江面,遠處的高樓就是三水百年老海關。

「這艘船應該就是長年遊弋在三水至梧州之間。」麥國培說,而在這艘船上工作的有一名攝影師,他閒來無事就拿著照相機,拍攝江沿岸的風景。在該攝影師的照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思賢滘邊的昆都山,以及西江上遊的風景照。這是這名攝影師有意無意的按下快門,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丨記者賓水林

圖丨記者賓水林翻拍

編輯丨梁楚靜

相關焦點

  • 尋訪三水河口舊海關大樓
    位置: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社區居委會橋東街28號一座。該大樓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歷史一百多年前,英國人看中這個關口,強迫中國開放三水口岸並在北江邊河口鎮建立了海關大樓。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廣東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此設領事館和海關。
  • 三水河口港:曾經貨如輪轉 如今基本停運
    原標題:河口港:曾經貨如輪轉 如今基本停運如果不是發現「碼頭安全須知」告示牌,很難確定此處就是曾經年貨運吞吐量達到57萬噸的河口港。河口北江邊的半江橋海鮮坊依舊生意火爆,食客們品嘗著美味的北江河鮮。食客們似流水般來來去去,但很少關注海鮮坊旁的一大片空地。
  • 佛山三水河口的「鬼樓」傳說你聽過沒?
    西、北、綏三江匯流最精彩的一筆,珠江三角平原浩瀚人文畫卷在此展開……120年前,河口成為對外通商口岸,這裡有廣東最早的海關大樓、廣東最古老的火車站、佛山最早的郵局,還有積蓄四方文氣四百年的魁崗文塔。河口芳華四溢,吸引這本地居民,也同樣吸引外國人。19世紀末,英國人在三水設立海關、郵局、水文站時,選址河口。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中英緬甸條約》,並在三水舊縣城河口、三江匯流處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
  • 百年河口:三水與世界的第一次擁抱
    時間來到清末民初,開放海關、廣三鐵路、郵局……這是河口現存的距離我們年代最近、也最為密集的一批歷史古蹟。百年河口的底蘊亦如陳釀一般,因它們的存在而彌久益醇。 三水百年老郵局不遠處是三水舊海關大樓。 《三水縣誌》記載,三水舊海關大樓,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
  • 佛山三水百年舊火車站將變身博物館
    三水站是廣三鐵路終點站金羊網訊記者張韜遠、通訊員李會競攝影報導:三水百年火車站將如何改造,一直備受市民關注。記者近日從三水區西南街道了解到,河口舊火車站改造項目策劃設計方案(初稿)出爐,按照初步方案,此處百年舊址將建設成廣三鐵路博物館、打造火車包廂休閒吧、引入觀光火車等項目,注入嶺南水鄉的地域文化內涵,深挖原生文化和沿河文化的印記,讓改造後的百年舊址既有現代元素又留存歷史文化。3月24日,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舊火車站改造項目策劃設計方案(初稿)匯報會議召開。
  • 三水河口百年火車站主題公園最快明年春節後迎客
    佛山日報訊 記者陳夢 通訊員梁銘文報導:昨日,記者從西南街道獲悉,河口百年火車站修繕工程可在今年10月完工,站前小廣場將拆除圍蔽,開放參觀。具備博物館和休閒體驗遊功能的河口百年火車站主題公園也將加快建設,最快可在明年春節後開門迎客。
  • 三水河口新生:城市更新的西南探索
    昨日,在三水百年火車站前的鐵路軌邊,小草青青,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曳。在繁華褪去、歸於平靜的河口老城區,魁崗文塔、老海關、郵局、火車站等歷史建築見證了河口400多年的歷史,串起了三水百年的文明脈絡,匯聚成幾代三水人的集體記憶。
  • 三水百年火車站將變博物館 新規劃還將融入商業元素
    舊廣三鐵路改造規劃圖。經歷百年的河口舊火車站。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楊波 通訊員三宣攝影報導)沉寂多年的百年廣三鐵路或將迎來新生!規劃:改造百年舊火車站成旅遊好去處三水西南河口舊火車站,建於上世紀初,其核心區作為一個文物保護單位,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它是中國最早的複線鐵路,也是中國最早期的鐵路之一。
  • 從舊時光裡緩緩而來的三水老火車站,有留下你的回憶嗎?
    三水河口隱匿著一座百年老火車站,它已有近120歲高齡,為廣東最早的火車站之一。在100多年的慢交通時代,鐵路就是快車,「水鐵聯運」模式讓河口成為客似雲來的交通樞紐,成就了「小廣州」的美名。如今,這座車站已不再承擔交通功能,將變身鐵路博物館,繼續見證廣東鐵路發展。
  • 德化虎豹關:古道雄關今猶在
    昔日德化瓷輸往泉州港重要關口——虎豹關:古道雄關今猶在虎豹關的關卡早已蕩然無存,但德化一側的一層層夯土、依稀可見的牆石基礎,讓人可以遙想當年關口的繁華。筆者走訪了錦山村老村民,年過半百的村民莊升良稱,虎豹關錦山境內舊時有小街道、店鋪,來往的商旅在此做買賣。關隘上有兩條古道,分別通往德化、永春幾個鄉鎮,路口有座像古代烽火臺一樣的石堡。據年已76歲的莊克轉大爺介紹,石堡下舊時很熱鬧,許多過往旅客在那殺豬賣肉、打尖做飯。
  • 老街古道今猶在
    題圖步韻·煙雨柳江文/追夢人百年難散是煙雲,小鎮留痕古韻燻。何有詩心尋覓處,柳江舟上可逢君。4. 柳江行思文/一砂九九清潭出貴黔,龍江水激濯砂沉。百年曾氏今何在,老樹蒼蒼鳥自翔。6.煙雨柳江文/一若陶公雲繞青山霧繞樓,一灣春水碧芳洲。誰家玉笛飛香榭,星雨疏疏動客愁。
  • 三水「板爺」見證百年老街興衰 嘆生存艱辛(圖)
    如今,卻僅剩下不到10人——「板爺」見證百年老街興衰  三水拉板車「板爺」守著破舊的板車在等待客戶。中山路的「板爺」有近百年歷史,最多時候曾達到數百人,如今只有不到10人。(本報記者周春 攝)  三江風情之城市生活變遷  臨街店鋪的陰影下,57歲的陳其生坐在板車上,翻來覆去地看著一張舊報紙;40多歲的雲浮人黃叔,百無聊賴地蹲在街角抽菸;他身旁,一位衣衫上滿是油跡的中年人躺在板車上睡著了。  下午二時三十分,這幾個中山路上的板爺在等待街頭或路邊會突然出現一個主顧。
  • 三水北江新區成就宜居宜業價值高地
    作為「三舊改造」和產城人融合的典範,三水北江新區已從低效的民營工業園蛻變成為三水城市新區。近日來,關於北江新區的利好消息接連傳來:佛山地鐵4號線兩個站點有望藉助TOD模式,進一步激活新區的區域價值;做實北江科技創新園被提上日程,進一步豐富新區的產業內涵。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經過7年建設,北江新區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宜居宜業氛圍愈發濃厚,走向「城熟」。
  • 發現最美鐵路|走過邊城河口
    正是這條鐵路,讓河口從一個荒草滿地、幾無人煙的瘴癘之地,發展成為繁華的邊境國家級口岸。自南而來的火車跨過南溪河上的中越大橋,踏入滇越鐵路中國境內的第一個車站——河口火車站。雲南十八怪中提到的「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說的就是這條鐵路,而這個「通國外」的火車,也只有在河口車站才能真實地感覺到。
  • 在央視一臺黃金檔播出,三水這些地標要火!
    昨晚(11月10日),電視劇《追夢》在CCTV播出,半江橋、橋西街、百年火車站……三水多個地標亮相劇幕。《追夢》由中宣部倡導,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主導,反映的是深圳經濟特區偉大實踐壯舉。《追夢》以創業情感為連接,以深圳經濟特區創建實踐為背景。
  • 廣東最老火車站,舊時老廣這樣來佛山!他用畫筆定格三水記憶|feng味...
    圖為當年舊三中與廣三鐵路之間,農民在水田中打秧的情景。 後西南驛遷至河口老縣城南門外,成為廣州連接粵西、廣西等地的關健節點。而驛西碼頭是南番順紅星輪船往來北江的必經港口,旅客、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其功能一直沿用至上世紀九十年代。
  • 通過信封看歷史:百年故紙中的三水—香江故事
    三水居西北江交匯之處,為珠三角之源,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的設立,讓三水又獲得「大灣區之源」的美譽。由於水道便利,三水人早早就出外打拼,其中較多移民到達香江,為香江的建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正是因為華僑眾多,三水亦是著名的僑鄉。
  • 清明思親|青瓷盞具今猶在 綠水茶香不見人
    清明思親|青瓷盞具今猶在 綠水茶香不見人  2020-03-17 17:10
  • 票價100~昆明-河口「綠巨人」今首發
    從昆明南站至位於中越邊境口岸的河口,最快僅需3小時10分!至蒙自2小時07分!這是「復興號」首次開往河口,對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意義重大。時空距離壓縮,昆明至蒙自、河口方向,每天開行「復興號」動車組列車8對。其中,昆明至蒙自5對,昆明至河口3對。昆明出發的旅客,在昆明站或昆明南站,都可以乘坐。
  • 乾隆賜名的鞭指巷:狀元故裡今猶在
    經歷數百年變遷的鞭指巷,唯一不變的正是濃厚的書香氣息。緊鄰泉城路西段的鞭指巷,是一條南北走向、長約300米的小巷,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樣,只是一個轉角,小巷就能把泉城路的叫賣聲隔絕在外,頓時沉靜下來。「這條巷子可厲害了」,一位坐在巷口公共座椅上曬太陽的大爺告訴記者,「連名字都和乾隆爺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