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河口,一個已有近500年歷史的小鎮,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建縣至1945年,其縣城一直設在河口。清末民初,因其水陸交通的發達,成為西北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轉運中心,商貿發達,一度擁有「小廣州」的美譽。從幾張民國初年的老照片中,我們能窺得當時河口繁華景象。
三水河口江面,船舶雲集。
水路接駁 貨船塞江面
在一張老照片中,河道裡,大大小小數十艘船隻塞滿了整個河面:有靠雙槳划動的小艇,有豎起高高桅杆的帆船。前者是漁民們自用的,而後者則是用於載貨的貨船。其中有一艘貨船的桅杆豎得特別高,攝影師取景時桅杆頂部直抵照片最上部。照片中每艘船舶吃水都很深,說明都是滿載貨物,至於具體是什麼物品,因被遮蓋,我們無從得知,或許是從北江上遊運來的糧食、茶葉的農產品,也有可能是從廣州運往粵北、粵西的工業品。
該照片在網絡上流傳,發帖者註明為「1909年三水江邊碼頭」。照片拍攝年代是否真為1909年,似乎難以考證。但從岸邊的建築來看,應該比1909年稍晚。我們端詳照片,發現岸邊出現了不少兩層的建築,這在清末還不太流行。「我估計照片拍攝時間為1920年至1930年代,直到這時候三水才出現了不少西式建築。」三水文史專家麥國培說。
儘管照片反映的年代不能確定,但我們仍能從照片中看到當時三水河口水上運輸之發達。而當時河口是西北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樞紐。「這還得益於廣三鐵路。」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三水現代交通起始於115年前的廣三鐵路,1902年建成的廣三鐵路也是廣東鐵路之始。作為廣三鐵路的終點站,三水曾經是區域性交通樞紐,肇慶、清遠人坐船到三水河口,轉乘廣三鐵路至廣州。
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河口交匯,粵西、廣西的農產品,經西江順流而下,經思賢滘來到河口;而粵北清遠、韶關的貨物則沿北江奔流向南,匯集河口,部分貨品經廣三鐵路,轉運至廣州。而廣州工業生產的日用品等物資,經廣三鐵路到三水河口,再轉從水路,運送至粵北山區、粵西和廣西。人流、物流匯集河口,也成就了河口「小廣州」的美名。
一艘在北江河口段遊弋的外國船隻。
風採依舊 百年關口今猶在
麥國培長年多方收集關於三水的歷史資料,近年他花大價錢拍了幾張關於三水的老照片,其中就有幾張是河口水面的場景。正如這張:三艘小艇在江面飄著,另外還有一艘機艇,動力位於船尾,船後還泛起水花。遠處的江岸,一座4層的英式洋樓矗立在一群民房中,顯得鶴立雞群,它就是建於1897年的三水百年海關大樓。
三水河口海關大樓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三水關外籍稅務司自1897年起至1938年止,每年都向粵海關總稅務司編制「三水關口岸貿易報告」。及至1938年三水在抗戰中淪陷,口岸被封鎖,海關被撤銷。
目前,這棟已經擁有120年歷史的建築仍然保存較為完整。建築整體呈現歐式風格,但從細節看為中西合璧風格。底層採用進口紅磚梁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外牆是白色的。沿著大樓左邊的石階上到二樓,黑白相間的瓷磚鋪滿走廊,據說這些瓷磚是從國外進口的。整個建築在當時相當「摩登」,除了進口鋼筋水泥和瓷磚外,牆壁裡還裝著蒸汽管道,供英國海關官員們冬天取暖之用。
作為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最早海關之一,三水舊海關成為廣州「向西的觸角」,歷經上百年的風雨,見證了珠三角的滄海桑田,三水也從這裡走向現代。
三水河口江面。
「白船」遊弋 舊照記錄歷史
「在關於河口的老照片中,這張非常有意思,背後也很有故事。」麥國培說的是一張有攝有「白船」的照片。照片中一艘白色的船舶航行在河道中,船分上下兩層,船上設備精良,還配備了救生小艇和救生圈。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船舶的動力系統,「船上可見煙囪,船舶應該是以煤炭作為燃料,以內燃機驅動的。」麥國培說,這在當時算得上是行經三水水面最為「威水」的船隻的。但同時,船上仍然豎立著桅杆,或許當時的內燃機技術仍不成熟,桅杆是為了應對內燃機故障時,臨時應急使用的吧。
「這艘船為外國人所有。」麥國培如此斷定,照片為外國人拍攝,照片背面用英文標寫,船上可見3人,從外表看應為外國人。
據史料記載,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中英緬甸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 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河口、三江匯流處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
三水河口江面,遠處的高樓就是三水百年老海關。
「這艘船應該就是長年遊弋在三水至梧州之間。」麥國培說,而在這艘船上工作的有一名攝影師,他閒來無事就拿著照相機,拍攝江沿岸的風景。在該攝影師的照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思賢滘邊的昆都山,以及西江上遊的風景照。這是這名攝影師有意無意的按下快門,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丨記者賓水林
圖丨記者賓水林翻拍
編輯丨梁楚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