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明朝嘉靖五年至1945年,河口一直是三水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為機緣巧合,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我走進了河口,這個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地方,見證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厚墨跡的地方。
位置: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社區居委會橋東街28號一座。該大樓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
歷史
一百多年前,英國人看中這個關口,強迫中國開放三水口岸並在北江邊河口鎮建立了海關大樓。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廣東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此設領事館和海關。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實行外籍稅務司專斷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人事制度,關稅收歸英國所有。百年海關大樓見證了清末半封建半殖民地那段屈辱的歷史。
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建成該樓。1994年5月30日將該建築列為「三水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鬼屋的傳說
提起舊海關大樓,未必每個三水街坊都清楚具體所在。但是若說起「鬼樓」,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這座特別的英國建築。由於舊海關大樓由英國殖民者設計建設,因此本地人都喜歡稱之為「鬼樓」。
抗日戰爭時期,三水舊海關大樓短暫停用了幾年,後來又恢復了使用。汛期或者颱風天,水甚至能漫上來淹沒一二兩層。據說,英國人的一隻獵狗曾經淹死在這裡。而每當大風時節,樓裡都能聽見外面帆布旗在風中撕裂的聲響……
這棟海關大樓,永遠沒有人們所看到的那麼簡單。它的背後,曾經暗藏著上一代人內心最深處的秘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過去,海關大樓在歲月中老去,是誰打開了時光隧道,回到了上世紀……
下了三水二橋,沿著河堤蜿蜒前行,穿過一片斑駁的民居,一棟荒廢的四層紅磚小洋樓赫然在目。和當地青磚灰瓦的建築不同,這棟樓帶著明顯的洋氣,儘管外牆已經斑駁,窗戶不復存在,但拱形的欄杆、藍白瓷磚鋪成的走廊地板、巨大的壁爐無不昭顯它的特殊。
大樓坐北向南,主樓高4層,大樓後有宿舍,為洋房式鋼筋混凝土和青磚建築。底層為紅磚結構,採用進口紅磚梁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
當年建這棟海關大樓時,鋼筋、水泥、紅磚都是英國人從英國運來的,按照歐式設計建成了這座四層海關辦公大樓。江水上漲,海關大樓常常被淹,水位最高的時候曾淹到了三樓。歷經洪水浸泡江風侵蝕,百年過去,仍然紅豔如新,可見質量之優。而這棟樓的牆是空心的,寒冷的時候,英國人就在一樓燒壁爐,整棟樓都會變暖和,設計十分科學。
海關大樓作為貨物進出關口,自然是繁華聚集之地。船來船往,直接開到海關大樓一樓,完稅開閘,貨物放行。根據記載,當時,從河口出口的大多是中國的絲綢、茶葉、花生油、紡織土布等,而進口的大多是洋火、煤油、洋布等。
新中國成立後,英國三水海關撤銷,結束了這段半殖民地的海關歷史。而這棟海關辦公大樓,曾先後用作河口港務所、船隊的辦公場所。
現在海關大樓已經荒廢,周邊村民的生活卻似門前的北江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