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綏三江匯流最精彩的一筆,珠江三角平原浩瀚人文畫卷在此展開……120年前,河口成為對外通商口岸,這裡有廣東最早的海關大樓、廣東最古老的火車站、佛山最早的郵局,還有積蓄四方文氣四百年的魁崗文塔。
河口芳華四溢,吸引這本地居民,也同樣吸引外國人。19世紀末,英國人在三水設立海關、郵局、水文站時,選址河口。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中英緬甸條約》,並在三水舊縣城河口、三江匯流處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根據文史專家麥國培實物考證,英國1897年派駐三水第一任領事為雷夏伯,而後三任「領事」均由廣州的領事兼任。
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的《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可以查閱,除了英國以外,還有奧匈帝國、比利時、義大利這些國家曾派領事駐三水。可見,三水在當時是個極其重要的關口。
據中華民國十九年八月廿七日出版的《鐵道公報》(第九十六期)記載,三水是當時全國22個外國人入境口之一。
當時,在河口拔地而起的海關大樓,並不允許中國人進入,加之這座英式建築高大神秘,廣東人又習慣稱外國人為「鬼佬」,所以當地群眾背地裡將其稱之為「鬼樓」。
三水海關,作為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最早海關之一,三水舊海關成為廣州「向西的觸角」。在英國人來到以前,三水出口的主要是鐵鍋;英國人來到以後,三水人開始向海外移民,與國際間的貿易也更為頻繁,三水由此走向現代。
海關開放,中外聯繫增強,郵局似乎有了誕生的必要性。海關擁有大樓後,三水郵局也在河口開始出現,1899年,佛山首家,廣東四個郵政總局之一——大清三水郵政官局正式成立。郵局位於粵西、粵北匯通廣佛的交通門戶,當時各地各式的信件、貨物、匯款進入郵局,直接經由輪渡、鐵路通達四方,一派繁忙景象。
*(本文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三水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