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津老街

2021-01-18 銅陵社科苑

站在這個高度俯視或遠眺,遠處青山不老,碧水長流。但眼前的小鎮,被經年的歲月鍍上了一層厚厚的時光鏽色,已經不再年輕。這些起起伏伏錯落相陳的屋頂,像一個連著一個縫補密集的補丁,把過去和現在縫補在一起,小鎮的人,就在這樣的縫縫補補中守著小鎮,守著每一個月落和晨起過日子。

這是義津老街,一個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江北古鎮。

在中國遼闊的鄉村,這樣普通的古鎮也許曾經不止千萬。只不過,在時光的河流中,每一次柔軟的觸摸或堅硬的碰撞,她都以頑強的姿態堅守了下來。

這裡最早叫「白楊古鎮」,義津的由來,應該和一個人密切相關。400多年前,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鄉民只能靠舟楫往來交流。後來,有個叫彭義津的商人慷慨解囊,捐資修建了這座單孔石拱橋。有功德的人,鄉民們心裡會惦記著他,於是橋因人得名,從此這裡就叫義津橋。

其實,義津的橋還有很多,著名的就有義明橋和拜師橋,它們也大都建於明代。橋成了義津人賴以生存,溝通外部世界的生命通途。

義津鎮幹部老伍介紹:以前這裡周圍都是水,水多橋多。那邊就是義明橋,義津橋和義明橋後來都重修過,現在已經看不到原貌了。

水,是生命的起源,義津人的生命情態也是從一滴水開始的。歷史上,義津老街是桐城至樅陽、安慶的必經之路,水路與煙波浩緲的菜子湖相連,經樅川河直通長江,是江湖相通和支流匯集的地方,產生出最早的魚米之鄉和人類居所,田野上的牧歌年復一年,平疇綠野,男耕女織,漁歌帆影,北往南來。

因為得長江之利,義津人不僅有了長江的魂魄,而且有了長江的胸懷。

如果說,故宮的建築氣勢宏偉,象徵著王權的威儀和一統河山的霸氣,如果說蘇州的園林是中國畫的放大,「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裡」,那麼,義津老街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民居,與徽州古民居的閉塞嚴謹、防範森嚴不同,它樸實無華,開放通透。義津人仿佛天生就是生意人,不需要內藏收斂,因為他們就居於江湖之中。如此寬鬆開放的生息環境,讓義津人一開始就有了物暢其流、貨通天下的壯志雄心,三五戶就有店鋪,數十家便興集開市。

老街最興盛、最讓義津人回味的日子,是一串長長的貿易史。

對於很多老街人來說,百年就像昨天。今年已經78歲高齡的楊老,祖輩從明末遷移到義津,世世代代就住在這條老街上。

楊老:「大閘沒修前,水路發達,貨都在義津下,周圍都來批發貨物、絞面。」

那時候,老街有吳家禮堂、胡家禮堂、姚家大屋、許家巷、王家巷等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還建有「白楊古鎮」、「義水榮洄」和孝子、貞吉牌坊群。老街兩側是綿延一裡多長的商鋪、茶館和各種作坊,百工藝人齊集,方圓百裡的群眾來此貿易,集市上每天人頭攢動,客流量達數千人。湖邊碼頭上帆檣林立,每天有大量的木材、窯貨、布匹、煤炭、鐵器等生產生活用品從這裡進進出出,最後銷往各地。

而距此不過幾裡的姚王集,曾是與萬商、純陽、南昌齊名的全國4大牛集之一。舊時姚王集每年農曆正月十五開集,十二月中旬停集。三、四月集市鼎盛時,客商來自江西、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及本省各地,每天牛、馬、驢、騾的交易量有三、四萬頭,來自全國各地趕集的商人、工匠、遊客、藝人、兵勇、官宦達幾萬人,周邊10裡以內的村莊都住有趕集的房客。

提起過去,楊老感慨良多,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過去義津還有個名字,叫『獺貓地』,意思是這地方的人像貓,喜歡吃魚,半街的魚一到傍晚就賣完了。「

義津不僅盛產魚蝦,還有掛麵、米麵也非常有名。義津的掛麵纖長味厚、米麵微酸奇香,它們曾經是周邊群眾走親訪友必備的最珍貴禮品。

不過,義津最著名的職業還是貨郎,許多義津人用一根扁擔,兩隻特製的籮筐,挑著針頭線腦和鉛筆小刀等上百種小百貨,也挑著他們的希望,走村穿戶,走向全國。

老街是不是繁華過,只看一眼這風扣門環、古樸厚實的大門,還有隨處可見的精美石雕就清楚了,它們,畢竟是可以觸摸的歷史,滲透著遙遠的歷史氣息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只是,時間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初,為了調節長江和內河的水系,讓內陸地區的田地和家園不再受洪水威脅,國家在通江水道修建了一座大閘。

水路交通被堵塞,貨物集散地的功能也隨之消失了。大閘鎖住了春江泛濫,也鎖住了義津人的繁華夢。

老街就像用時光卷折起來的一個畫軸,默默的被遮蔽在現代繁華的背後,這片曾經歡騰的水,只留下一灣淺淺的憂傷。

老街的沉浮興衰和現實生存的困境,恰恰是印證近現代中國獨特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

今天,這個被時光抽空了的老街,已顯得有些落寞、蒼涼,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存狀態和外面快節奏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街人似乎再也不會因為憤怒的吶喊而緋紅了臉頰,但老街的人還是那麼純樸、熱情。

「萬春堂藥房」是老街僅存的百年老號,主人陳老醫師老倆口忙時為病人問診抓藥,閒時就帶帶孫子,和隔門相望的街坊鄰裡拉拉家常。陳老醫師告訴我們,他的祖輩從南京遷來,到他這一輩已經是第八代了,當年先人們為什麼要離開「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的六朝古都,來到這個彈丸小鎮,他已經說不出原委了。但已經看慣了老街的碧瓦青蔥、長巷短弄,聽慣了老街葉落花開的聲音,他對老街有了感情,他和他的百年老號,就都成了老街歷史的一部分。

400年,要改變一個家庭思想感情的遺傳基因是綽綽有餘的,但「一個地域的文化氣場,從形成到消散卻要經歷很長時間」。

這是一截見證著滄桑變遷的古城牆,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如今只剩下這截斷壁殘垣。

老伍:「這是用夯土築成的老城牆,原來有一米多寬,兩米多高,現在只剩這麼一點點了。」

環境可以改變,生活可以改變,但義津人那獨特的歷史文化因子,已經流淌在血液裡,沉澱在個性中。



這座已經有1170多年歷史的垂手庵,今天依然香火不絕,經聲悠揚,梵音盈耳。佛家講的是「覺悟」、「智慧」,是人與自我的關係,這樣才能溝通心靈。一個浸潤著宗教精神和禪佛智慧的地方,人們的靈魂必然超越狹隘,胸襟開闊,氣象萬千,吞吐天地。

樅陽地方史研究者陳靖:「方以智家族在遷移到浮山之前,從八世直到十一世都定居在義津。方家八世祖方印的妾室舒氏的墓就在義津的新莊,現在還保存得相當完整。」

方以智是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兼綜百家,貫通中西,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質,被譽為「明清第一人」,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風雲人物。

以方以智為代表的「桂林方氏」家族,曾產生了五位著名的理學家,六位朝廷高官,他們以崇尚「經世致用」的哲學思想經營天下,有「一門五理學,三代六中書」之稱。

後世學者認為,「桂林方氏」是繼孔子家族之後的「中國第二大文化名門」。

這裡還是方苞和方東美的故裡。

清初大文學家方苞,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創立的桐城派與整個清代相始終,是中國文學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文學門派,成為中國文化江河中一道最奇特的風景。

哲學家方東美被譽為現代新儒學代表,他主張以儒學為本,融合道家、佛家和西方哲學精髓,構建了以生命為中心的本體哲學,在海內外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他的學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傅佩榮傳承了他的衣缽,成為影響全球華人的國學大師。傅佩榮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孟子的智慧》,讓世界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沒有人提醒,誰也不知道這個芳草萋萋的青冢,就是桐城派最傑出的代表姚鼐的墳塋。姚鼐也是「桐城派三祖」之一,桐城派正是經他之手,進一步光大門庭,才有了綿延近三百年的宏大氣象。這塊多少顯得有些孤獨的石碑傳遞的信息寥寥無幾,但先生「蒼山負雪」的隱忍,「明燭南天」的洞幽悉微精神卻深深根植在這片土壤。

距姚鼐墓地不遠,長眠著桐城派最後一位大師吳汝綸。吳汝綸是近代教育先驅、中國最早引進西方教育理念的著名教育家之一,他以開放的大視野、大胸襟興辦新學,為開啟民智嘔心瀝血,催生了中國大地現代教育的萌芽。

歷史上從這裡走出的許多先賢大儒,他們的名字在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個聳立如碑,讓人膜拜景仰。

因為他們,解讀義津人靈動開放、胸懷天下的基因密碼,我們就有著某種必然的發現。

事實上,義津人的眼光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外面的世界,他們改變命運的衝動和欲望也從來就沒有熄滅過。

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大潮席捲全國,義津的貨郎和手藝人率先從這條窄窄的街巷走出家門,進行了一次資本和思想大遷徙。

他們一開始在北京、浙江、廣東等全國各地辛勤打拼,主要以經營各種布匹為生。後來逐漸匯集到紹興,像錢塘江潮一樣洶湧澎湃著,硬是在精明強大的浙江人的地盤上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就像一棵樹,葉子要拚命往上衝,接受陽光雨露,根要往下扎,越扎越深」。

煙水茫茫,千裡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離開故鄉時,他們一定沒有想到,一個足以讓後人引頸仰望的義津商人群落,將會在他們的腳底下橫空出世。

今天,在柯橋「中國輕紡城」,以義津人為主的安徽商會雄霸一方,他們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有人做了這樣一個直觀的推測:當今世界上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身上穿的衣料可能是出自義津人之手。由此可見,他們的生意到底有多強大。

在石板鋪砌的街上走一走,以這樣的方式體會義津人的生命歷程,這是對30年前腳步的追尋。假如把過去切出一個30年的時間切片,我們剛好能看到義津變遷的一個完整過程。

不過,許多年過去,那些走出故鄉的義津人,他們的記憶裡是否還收藏著老街煙雨樓臺、光影搖曳的舊夢呢?

答案是肯定的。再續義津繁華夢,是全體義津人的一個共同夢想。今天義津人正以更加廣闊的胸襟在建設家鄉、改造家鄉。

正如400年前那個叫彭義津的商人一樣,柯橋「中國輕紡城」的義津商人已經帶著資金和技術回報故鄉,開始在家鄉投資興業了。

歷史不能複製,但義津人相信繁華可以再造。今天的義津鎮正在全力實施園區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集鎮化「三化戰略」,突出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兩個亮點」,實現增加群眾收入、增加集體收入、增加財政收入「三增目標」。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加快鄉村振興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步伐。

義津的水被栽剪成一塊塊晶瑩剔透的精養漁池,義津的土地上已崛起一批批畜牧、水產和服裝加工民營企業。

像往常一樣,老街最先醒來的人依然是這家茶館的主人,生爐子,和面,一天的忙碌從清晨開始。爐火熊熊中水沸騰了,油鍋裡油條的香氣也慢慢飄溢開來。有喝早茶習慣的客人陸陸續續走進茶館,小鎮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老街的繁華歷史早已隱入時光的雲煙深處,淡淡地變成了一片遙遠的夢。

但老街人知道,老街不會沉睡太久,不會成為所有義津人心中一道永遠支離破碎的傷口。他們早就在心裡謀劃著,要把老街打造成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歷史審美的「歷史文化名鎮」,發展旅遊產業,還原繁榮景象。他們相信,就像每一個如期而至的日出一樣,「明天就等在下一個路口,再遠的風景我們會到達」。

方東美先生說過,「天地之大美即在生命之流行變化,創造生生不息」。

歷史不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繼續的嗎?

相關焦點

  • 樅陽義津老街
    如果說蘇州的園林是中國畫的放大,「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裡」,那麼,義津老街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民居,它甚至也不同徽州古民居的閉塞嚴謹、防範森嚴,它樸實無華,開放通透。義津人仿佛天生就是生意人,不需要內藏收斂,因為他們就居於江湖之中。如此寬鬆開放的生息環境,讓義津人一開始就有了物暢其流、貨通天下的壯志雄心,三五戶就有店鋪,數十家便興集開市。
  • 老街—屯溪老街,我心目中的那個老街
    這一站,屯溪老街!這個被稱為「清明上河圖」的老街,已經無數次吊著我的胃口,讓我難耐。走進老街,這時天還沒黑,沒有太陽,沒有細雨,把老街襯託的是那麼乾淨,絲毫沒有我所意想到的氣派輝煌,反而像是回到了古代。
  • 國慶節好去處,彈子石老街有場「老街宮略節」
    為給廣大市民帶來一個不同凡響的國慶假期,在10月1日至10月4日期間,長嘉匯彈子石老街與騰訊大渝網聯合主辦,為全市人民獻上一場紅牆之內的「老街宮略節」。屆時,「朕的戲班子」、「皇家宮市街」、「御花園遊園會」三大主題活動在老街中同步上演,而中式宮廷美學展區也將會在中秋提前與市民見面。相信在國慶假期又會成為一處重慶都市遊的「熱門打卡地」。
  • 屯溪老街
    老街之美在於它的建築美,我走在老街上感受一條老街的景觀,徽州民居的特色蘊藏於巧妙的店鋪建築之中;清一色的花崗巖石條鋪成的路面,密集緊湊的商家店鋪,還有店鋪門面上精美的鑲嵌,以及鱗次櫛比的馬頭牆和淡雅古樸的白牆青瓦……這幽香淡雅的風情我至今難忘,老街建築之美滲透到我的骨中,天長地久,芳香永存。
  • 上海老街
    近槍把,一般性稍微有點人文歷史底蘊個城鎮或者是有點年頭、經歷過風雨而保存下來個地方,為了紀念,也為了旅遊經濟,統統儕會得甩一大筆資金、費心費神個去修建搭仔裝飾一條老街,好像搿能介就可以帶現在個人穿越到伊個辰光去,既為當地扎了臺型又好增加點收入。搿能介個老街各地儕有。有種乾脆就直接叫某某老街。
  • 走遍重慶老街,令人回味的那南濱路上生長的老街—龍門浩老街
    重慶南岸區南濱路上的龍門浩老街修建後,開街已經有些時日了。一直沒去,因為內心有隱隱的擔憂。我害怕她在修建中丟失了百年的光陰,又怕她如同博物館裡古老的文物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難以親近。大家都說,每一個老街都大同小異,然而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條老街。厚重的,滄桑的,寧靜的,鮮活的···龍門浩老街屬於哪一種呢?終於,在空氣中灑著暖陽的五月,我站在了老街的入口。老街有多個入口,我選擇從南濱路走近她,有我的理由。
  • 老街後院|中國最知名的老街。
    黃山屯溪老街 黃山屯溪老街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 人們漫步在屯溪老街,仿佛領略到了15世紀中國街市的遺風餘韻,屯溪老街因此被中外遊人譽為「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
  • 從屯溪老街到黎陽老街感受不一樣的韻味
    屯溪老街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中心地段。身為去黃山,宏村等必到地段,有時間不妨前來屯溪老街看看。路線:黃山北站(坐21路到老街二馬路站下)→屯溪老街(步行不到2公裡)→黎陽老街整體來說屯溪老街跟黎陽老街給我的感受和味道並不相同,甚至白天和晚上所散發的味道都不一樣。屯溪老街是開發得比較早的老街風景區。
  • 桐城千年老街孔城老街被淹 志願者逐戶排查
    7月15日下午,桐城市千年老街孔城老街被淹。孔城老街被淹畫面孔城老街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坐落於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鎮境內,已有1800多年歷史。老街南北走向,地勢南低北高,有一條主街,兩條橫街,另有三巷一弄,全長2200米,是目前江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體量最大的一條老街。
  • 老街的生命力在哪?
    通過對城市新生活的反思,生活在老街的百姓開始從記憶中找尋城市的歷史,找尋充滿浪漫風情的老地方。    一、新舊空間對立與融合——臺北剝皮寮老街  15年前,臺北的「剝皮寮老街」差點陷入被拆危機。鄉土教育的形式,不再是生硬的知識記誦,而是轉化為老街當地傳統小吃的烹製、兒童工藝品的製作、地方戲曲的傳唱……生命力的傳承在無形中透出人文特性,賦予剝皮寮老街地方文化紮根的鮮明印記。  老街的生命力在社區市民的參與下,得以二次萌芽,從而使剝皮寮老街空間的文化基因得以保存。
  • 老街的「逆襲」
    建制搭臺優環境  三平鎮市場幾經易手,始終沒能形成成熟的管理體制,老街基礎設施老化和管理溝通不暢的問題十分突出,為此,工作隊從外在形象和內部機制著手,對老街全面升級改造。  製作商戶「笑臉牆」,展示商戶良好的精神風貌,營造溫馨的服務氛圍;製作老街簡介、多彩示範崗等宣傳展板,講解產品特色、述說老街歷史,讓來自五湖四海的群眾在消費中感受濃濃的市井文化。
  • 神垕老街
    從靈泉寺白果樹下來,剛好走到去古鎮老街的路口。上邊正在修路,風一刮塵土萬丈,我們決定重新走一次那條老街。  已十多年沒從這條路走過了,剛踏入老街,記憶之門一下就打開了。小時候,姑姑就住在這條老街上,每次來她家,就會跑到她家隔壁的那些窄長又極深的大院去玩,當時的院子都住滿了人,房前屋後的空地上種滿了五顏六色的月季、芍藥,還有高大的木槿花樹。
  • 老街印象
    因此,在每個城市,每個村鎮,都有那麼幾條老街,曾經人來人往,曾經客似雲來。隨著歲月的變遷,有的老街已經湮沒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再也尋覓不到蹤跡,有的老街雖然尚有跡可循,卻再也沒有當日的輝煌。當然,也有一些老街已經進行了整體商業開發,修復一新,外表看上去依然古色盎然,可是骨子裡,卻早已走上了小資時尚的道路。比如,鳳凰古城在我的記憶中,留下的名稱只有酒吧一條街、工藝品一條街以及美食一條街而已。
  • 北海老街在哪?北海老街哪家海鮮好吃?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裡,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
  • 老重慶只有在這些老街裡尋找了 可是老街也快拆了
    這是一個拆遷中的老街,這是一個有味道的老街,這是一個傳統的老街。同興老街位於北碚與沙坪垻交界的童家溪鎮,明末清初就有人在此居住。老街的主路像一根魚骨,主街道延伸到遠處,許多小路與小巷與之連接,讓第一次來的人,有一種進入迷宮的感覺。
  • 深圳有一條老街,名為觀瀾老街,看看當地的風景
    深圳市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建設起來的城市,從一座無人知曉的小村莊發展成為亞洲製造城市之一,當地的街道也是日新月異性,特別是曾經的老村莊老街道也越來越少了,而在深圳市龍華觀瀾有一條很老的街道,這條街道名為觀瀾老街,是一條昔日輝煌的城市老街道。
  • 遊記——金東門老街
    金東門老街一個有歷史文化的地方,必定保留當地老街。老街是一個城市的過去,往往是最能體驗生活的一面。興化老街戀戀不捨中告別上池齋後,繼續前行,前面則是東大金東門老街,一條明清衢道,古名通泰。說是老街,其實也就是一條小巷。
  •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四十:安慶市桐城孔城老街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安在線推出「行走安徽老街」系列攝影報導,集中展示老街場景及生活在老街人們的質樸、勤勞、幸福、喜悅、自信。本期,我們帶您走進安慶市桐城孔城老街。孔城老街坐落於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鎮境內,距桐城市市區12公裡,已有18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