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控人居 踐行人居理想
我們分享規劃、建築、景觀、環境等人居相關的知識、發展、創新與案例。
請關注微信:THHSCG
===========================
題記:老街,歷經歲月洗禮,呈現的是斑駁、陳舊、引人鄉愁的老房軀殼,還有發生在老街裡的陳年往事,它是當地居民集體記憶的文化場。老街的價值,在於建築軀殼的歷史見證,還有它所呈現出來的昔日社會親切、互動交往和生活價值觀。那麼,老街的生命力在哪裡?對於規劃設計者而言,就在它昔日的生命重現,在居民的一言一語,在一道殘牆、一個露臺、一口老井中。
近年來,中國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不斷更新的老街讓百姓質疑不斷,為什麼充滿集體記憶的老地方不見了?城市為什麼被塞滿了熙熙攘攘和振聾發聵?
對於城市發展而言,老街的保存,見證了城市歷史連續性的生命過程;對於現如今冷漠的人際關係而言,它的存在,是對城市生活態度的反省;對於國際化城市風格而言,老街面貌的更新,是重塑地域風格的一個機會;對於利益導向而言,老街的保存更關注的是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
通過對城市新生活的反思,生活在老街的百姓開始從記憶中找尋城市的歷史,找尋充滿浪漫風情的老地方。
一、新舊空間對立與融合——臺北剝皮寮老街
15年前,臺北的「剝皮寮老街」差點陷入被拆危機。因市民的抗議行動,老街得以幸運保存。這條臺北現存的唯一清代老街和它的歷史記憶,在市民的保護下延續了新的生命力。這個事件,反映出市民對歷史街區空間文化意義的期待與珍視,更是市民對城市人文生命力的發掘與實踐。
當地居民要求把被視作「都市之瘤」的剝皮寮老街拆除,而老街的保護者卻紛紛要求留下這片寶貴的城市記憶,顯然,這是拆除與保存的矛盾對立。
1 設計師的「殘跡意象」
設計師幾經思考,推行「殘缺與完整」並存。強調「殘跡意象」的理念,將拆解一半的殘牆保存,隱喻老街歷經拆除的歷史事件,並突出張力色彩,形成了新舊空間的對立與融合。
在「剝皮寮老街」,老樹、殘牆、老屋、老物件體現著歷史厚重感,保存不同形式的屋頂結構,象徵著老街曾經的景象。老街的路面是用不同時期風格特色的磚石混搭鋪就,展現歷史的遺痕。
為了突顯保存老街的難辛,設計師撿拾一些當年遭挖掘機拆卸的殘留磚塊,與新磚混合砌築牆體,透過建築演說,自然勾聯到保存行動的歷史故事。
2 老街空間歷史的拼貼
在構造及風格上,設計師把清代承重牆上所覆蓋的水泥砂漿和油漆面層去除,使清代室內風格重新顯現。從現場斷垣中選擇被拆解大半的三座高牆,突顯出紅磚山牆的巍峨壯麗。
在屋面構築策略方面,人字坡屋面前半段修護前,未被拆毀破壞,採取修補及復原手法。後半屋坡已然拆毀殆盡,為了保存屋面天際線的歷史傳統,設計師選擇結構玻璃罩,解除這些原為店屋的狹窄錯亂、黑漆暗沉的氣氛。
騎樓和廊下空間,是自然天成的歷史步廊。為了突顯老街保存行動的歷經艱辛,設計師撿拾當年遭拆卸的殘留磚塊,與新磚混合砌築牆體,新舊磚塊的勾聯,自然引出保存行動的歷史脈絡。
3 老街人文生命力的植入
通過官方與民間的溝通,剝皮寮老街被定位為「鄉土教育中心」。鄉土教育的形式,不再是生硬的知識記誦,而是轉化為老街當地傳統小吃的烹製、兒童工藝品的製作、地方戲曲的傳唱……生命力的傳承在無形中透出人文特性,賦予剝皮寮老街地方文化紮根的鮮明印記。
老街的生命力在社區市民的參與下,得以二次萌芽,從而使剝皮寮老街空間的文化基因得以保存。
「剝皮寮老街」的保存活化,對於今天老街的保護發展頗有借鑑性。古老的街道,也許並不是一些人眼中的負累,它們積澱的豐富內涵,若能得以留存、活化、發揚,將會是別樣的風景。
二、七寶鎮老街的歷史修復和改造
說到老街的生命力,不得不說下形成於北宋時期的上海七寶鎮老街。七寶街全長368米,明清建築風格,照原屋翻修,裡面保持統一的風格。白牆青瓦,馬頭牆高低參差,門窗為明清樣式,上有鏤花和紋樣,古色天香。老街上的各大老字號的錦旗,無不散發出濃重的歷史氣息和文化底蘊。
也就是說,在推進地區城鎮化的過程中,七寶街不僅保留了下來,而且成為城市的新亮點,為人們的生活營造了富有價值的公共空間。「七寶老街」為地區城市化過程中對於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建築及建築街區的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成功案例!
關於老街如何保護與利用、繼承和發揚問題,著名古建築保護專家阮儀三曾一語破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它要靠歷史遺存來傳承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包括物質的、非物質的,失掉了這些最基本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財富,國將不國,民將不民。」
1 突顯開發傳統古建築的整體性和稀缺性
七寶鎮的舊區改造項目,在規劃之初備受關注,無論從地緣關係還是歷史傳承上都和七寶古鎮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經過多方論證,最終下決心降低這個舊改項目的容積率,從原先的高層、小高層規劃,變更為最高四層的仿古樣式的疊加公寓,在設計上融入更多的中國傳統建築元素,以保護七寶古鎮的整體性。並把明清建築風格的項目,冠名「御前街」和「江南御府」,體現出中國特色。
按照政府和專家對七寶鎮「整體性保護」的要求,確定了該項目的規劃設計思路:以七寶老街整體格局的輻射和延伸為布局要點,確定項目整體格局和單體布局。在規劃上,充分考慮到現代商業和傳統商街迥異的特徵,按照現代綜合商業形態要求進行布局,合理地解決古建築復原修繕與保護的矛盾。在空間布局上,充分吸收傳統建築環境設計中的錯落有致、移步換景的規劃手法,使「御前街」商業區在符合現代人們的瀏覽、購物、娛樂的習慣同時,融入了古典江南民族建築風格特色,讓人們在休閒娛樂購物的同時,充分感受到傳統建築美觀動人的文化內涵。
可以說,「御前街」的建築是將傳統建築文化用於現代化的演繹和呈現。充分借鑑江南水鄉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使其在外觀上與七寶老街呈現出一體兩面的效果,其設計中充分考慮老街周邊的整體建築環境、空間尺度和特色風貌,並以此把握比例尺度。在整體布局方面,融入中國古典建築在村鎮群落、街道布置方面的設計特點,既有蘇州園林「園」的精髓,又有江南街、巷的概念。原汁原味的古建築精髓細節,是符合現代人居住習慣和要求的居住社區。
2 七寶老街的生命力
七寶街建築改造項目用時十年,它之所以煥發絢麗的生命力,不在於商業運作,而在於它解決了對傳統民族建築的保護與利用。
七寶老街的生命力主要表現在:人們觀念的轉變(當地人已認識到古老與傳統的價值);老街建築的明清風格(在大都市中獨具特色);宜人的街道尺度(過渡轉承的空間格局符合人的需要);真正的生活感受(從人的精神角度來看,創造了一個有滋有味的人居環境)。
那麼,老街具備高質量的物質環境得益於哪些條件?
街道沿襲宋代的格局,平立面設計符合人的尺度。狹長的街道僅能容納三人並行,這樣的寬度適合人們的交往。
街道狹窄的立面。眾多的門讓人們的活動集中起來,煥發生氣,富有生活氣息。
傳統民俗濃厚。七寶街有名的各路小吃、各種坊間、各色土產,無不散發著懷舊的世俗生活。
……
其實,不論是臺灣剝皮寮老街,還是上海七寶老街,還是不勝枚舉即將接受改造或已被荒蕪掉的老街,如何完善保護傳承與改造創新才是關鍵。老街的文化和財富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品,經過歷史的洗禮,已經成為區域、民族、時代的象徵,它所承載的內涵早已超越了建築本身,是人們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和文化素養的外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