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京」釋「都」——古代都城變遷小考

2021-02-23 中國國家歷史

全文共6799字 | 閱讀需8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都城是國家政權的統治中心,是重中之重,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對都城的選址、營建和遷都都異常慎重。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首都北京將舉行一系列隆重、熱烈的慶祝活動。不知道您留意了沒有,「首都」「北京」兩詞是同義反覆,在中國,首都即北京,北京即首都。不過,這兩個詞語的年齡並不一樣。

「北京」一詞首見於《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公元413年,十六國時期大夏國主赫連勃勃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修築了統萬城,即今天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公元418年,大夏攻佔長安後,群臣勸赫連勃勃在此定都,他說:「東魏與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數百餘裡,若都長安,北京恐有不守之憂。朕在統萬,彼終不敢濟河,諸卿適未見此耳!」赫連勃勃沒有採納群臣意見定都長安,仍舊定都統萬城,建號北京。

位於陝西、內蒙交界處的統萬城遺址

「首都」一詞出現得很晚。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稱南京為首都,即首要都城之意。兩相比較,「首都」一詞比「北京」整整晚了1500年。「首都」一詞涵義較窄,在中國,只有民國時期南京為首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為首都。但是歷史上稱為「北京」的都城就多了,除了今天的北京外,先後有大大小小7個都城均稱北京。今天的北京,在歷史上有燕京、大都、中都、北平等稱呼,甚至在金朝,還被稱作「南京」。

          

  在古代,「京」和「都」涵義基本相同,但多少也有點區別。

圖源:象形字典

  

《説文解字》解釋說:「京,人所為絕高丘也。從高省, 象高形。凡京之屬皆從京」。京字的本義是築在城關的瞭望、預警高臺,後來引申為京城、都邑之意。如《詩經· 曹風· 下泉》中「念彼京師」的詩句。古代常用「京師」表達現代「首都」的涵義,「京師」出自《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

  

圖源:象形字典

《説文解字》解釋「都」說:「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從邑,者聲」。意思是說,存有已故君王的舊宗廟的城邑才能叫作「都」。東漢劉熙《釋名》解釋「都」說:「國都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

從「京」與「都」的含義來看,「京」側重於城防建築,「都」側重於宗廟社稷。另外,「都」除作名詞都城外,還作動詞「定都、建都」使用。現在把歷史悠久,曾經有王朝定都的城市稱為「古都」,學術界有「六大古都」「七大古都」等稱謂。2016年10月25日,中國古都學高峰論壇正式公布《中國古都學會成都共識》,正式將成都列入中國「大古都」之列,加上之前認定的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等九個,現在有了「十大古都」。

                 

都城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與世界上其他幾大文明古國相比,我國的都城文明發育得較晚,但是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一是數量很多。據統計,從二里頭夏代遺址至今,歷史上先後有300多座都城。二是自周朝開始,在建置正式都城的同時,設置數量不一的「副都(留都、陪都)」,用來加強和鞏固王朝對廣大區域的統治。三是古代都城具有長穩固、大遷移的特點,即都城確定之後在很長時期內是固定不動的,但是受經濟、社會、戰爭等多種因素影響,又不得不遷都,遷都完成後,又在很長時間內穩定下來。

中國古代,曾經被冠以「某京」的都城主要有東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上京、盛京、燕京等,在不同歷史時期指代不同的城市。此外還有指代都城的「神京」等概括性稱呼。

東京

歷史上被稱為東京的都城主要有5處。一是洛陽。因為東漢定都洛陽,在西漢舊都長安之東,故稱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東漢張衡《二京賦》就是描繪二京繁盛的漢賦代表作品。東漢之後,北周、隋、唐,均以洛陽為東京。二在今天昆明。南詔王尋閣勸時期(808年-809年),以善閘(今天雲南昆明南)為東京。三是唐代渤海國時期,渤海將位於今天吉林琿春的龍原府更名為東京。四在今天遼陽。遼國會同元年(938年),遼從石敬瑭手中得到燕雲十六州之後,國土向西、向南大幅度擴張,於是將原來的南京(今遼寧省遼陽市)更名為東京。

遼、金均實行「多京制」,多個都城並存。圖源:悟空問答

五是河南開封。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自洛陽遷都汴州,改為開封府,建號東京,歷經後漢、後周至北宋未改。北宋定都開封,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即描繪了東京汴梁的繁華盛世。

西京

歷史上稱為西京的都城主要有5處。一是長安(西安)。東漢建都洛陽稱東京後,追述西漢都城長安為西京。隋煬帝遷都洛陽後,亦稱長安為西京。唐代顯慶二年(657年),因為改洛陽為東都,相應地將長安改為西都,亦稱西京。長安的西京名號一直沿用到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二是陝西鳳翔。唐至德二載(757年),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後,唐肅宗還都長安,因為鳳翔曾經為肅宗駐蹕之地,於是改鳳翔縣為鳳翔府,建號西京,相應地,改西京長安為中京。三年後,鳳翔的西京名號遭到廢止。三是渤海國時期,將鴨淥府定為西京,故址在今吉林省臨江市境內。四在今雲南大理。南詔國王尋閣勸時期,以太和(今雲南大理)為西京。五是今天洛陽。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遷都汴州(今河南開封),改為東京開封府,相應地改東都河南府(今洛陽)為西京,歷後漢、後周、北宋不改。

南京

歷史上曾被稱為南京的都城主要有8處。一是今四川成都。唐至德二載(757年),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之後,因為唐玄宗曾經駐蹕蜀郡(今成都),於是改蜀郡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二是今湖北江陵,同樣是在唐至德二載,江陵代替成都接過南京的稱號。上元元年(760年),除了長安之外,東京(洛陽)、西京(鳳翔)、南京(江陵)、北京(太原)的京號撤銷,獨以長安為都。三是今河南商丘。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因為宋太祖曾經在後周期間擔任過宋州節度使,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號南京。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就是在南京即帝位。四在今天遼寧。契丹天顯三年(928年),契丹將附屬國東丹國的國都遷至東平郡(今遼寧遼陽)升為南京,這是歷史上位置最靠北的南京。會同元年(938年),復改為東京。五是今天北京。遼國會同元年(938年),遼國自後晉石敬瑭手中得到幽燕十六州,升幽州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六是河南開封。金國貞元元年(1153年),將北宋故都開封改為南京,貞祐二年(1214年),金國遷都至此。

七是今河北盧龍。金國天輔七年(1123年),宋金兩國結「海上之盟」,南北夾擊聯合攻打遼國。戰爭結束後,金國將奪得的遼國南京(燕京,今北京)劃歸北宋後,改平州(今河北盧龍)為南京。八是今天的南京。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建都應天府(今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意欲遷都開封,升開封府為北京,相應地稱應天府為南京。後來遷都開封的事情作罷,開封不再稱北京,相應地,應天府也不再稱南京,改稱「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後,稱原來的「京師」應天府為南京。清代建立後,廢除了南京的應天府稱號,改稱江寧府,也不再使用南京稱號,但民間還是習慣稱南京。中華民國建立後,又重新確定了南京的稱謂。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稱為「首都」。南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享有「首都」稱謂的城市。

北京

歷史上以「北京」命名的都城先後有8個。一是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所建的統萬城。二是北魏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將舊都平城稱為北京。三是今天的太原。在唐代及以後的後唐、後晉、後漢,都將王朝的發祥地山西太原府作為北京。四是河北大名。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宋仁宋為對抗遼國入侵,準備親徵,將其父宋真宗親徵時駐蹕過的河北大名府更名為北京,即今天的河北大名縣。五是金國天眷元年(1138年),金國將上京林潢府更名為北京,位置在今天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波羅城。天德二年(1150年),北京名號被撤銷。六是金國貞元元年(1153年),金國滅遼後,將遼國原來的都城中京大定府(今天內蒙古寧城縣西北大明城)改名為北京,因此地位於金國都城中都(今北京)之北的緣故。七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設想定都北宋故都開封,因為此地「中原土壤四方朝貢,道裡均適」,便於洪武元年(1368年),將開封府定為北京。洪武十一年(1379年),因為漕運難以恢復,撤銷了開封的北京名號。八是今天的北京。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勝利後,將自己作燕王時期的王都北平府更名為順天府,府治在北京。永樂十九年(1422年),朱棣自應天府(今南京)遷都順天府,改北京為行在,明英宗正統六年(1411年),罷行在名號,正式改北京為京師。此後,京師之名稱一直沿用至清末,但習慣上稱永樂遷都後的京師為北京。

上京

上京稱謂主要見於遼金時期,歷史上稱為上京的都城主要有3個。最早的上京出現在唐代渤海國時期(698年-926年),公元755年,渤海國將都城從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遷徙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

二是契丹(遼)王朝建立後,於會同元年(938年)將都城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改為上京臨潢府。三是金國建立後,於天眷元年(1138年)將京師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改為上京。歷史上的三個上京位置均偏北,故以「上」命名。

中京

歷史上,以中京命名的都城主要有4個。一是洛陽。東晉南遷後,稱原來的西晉故都洛陽為中京,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此後洛陽稱東京。武則天建周代唐後遷都洛陽,稱為神都。金國興定元年(1217年),金國改河南府為金昌府,治洛陽,建號中京,這是歷史上洛陽第二次重獲中京名號。二是長安。唐代顯慶二年(657年),因洛陽更名為東京,於是改長安為西京。到了至德二載(757年),陝西鳳翔改名為西京,因長安位於東京洛陽和西京鳳翔之間,京城長安隨之改稱中京,4年後,長安重新改回西京的名號。三是渤海國時期的顯德府為中京,今址有兩說,一說在今吉林敦化,一說在今吉林和龍。四是遼代時期,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中京大定府於原來的遼國奚王牙帳地,即今天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城,遼國中央機構遷移至此,是遼國後期一百一十多年間事實上的首都。

燕京

燕京是現在北京的別稱。公元938年,遼國將幽州定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號「析津府」,作為遼國陪都,人稱燕京。金國貞元元年(1153年),金國遷都燕京,改稱中都,為北京作為正式都城之始。

盛京

盛京是清朝(後金)在1625至1644年的都城,即今遼寧省瀋陽市。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佔瀋陽,四月由興京(遼寧新賓)遷都東京(遼寧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又遷都至瀋陽,在此修建皇宮。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瀋陽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瀋陽為留都。順治十三年(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故瀋陽又名「奉天」。

古代,曾被冠以「某都」稱謂的都城類似於「某京」,有東都、西都、南都、北都、神都、上都、大都等,此外還有留都、陪都等概括性稱謂。

東都

歷史稱曾被稱為「東都」的城市主要有5個,一是基本與「東京」涵義相同的都城,如洛陽、開封,二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稱江都(今蘇州)為東都。三是南宋建炎三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稱「東都」。四是今臺南。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繼續奉明朝正朔,將今臺灣臺南稱為東都。

今天台南赤崁樓即鄭成功所建「東都明京承天府」所在

西都

歷史上西都的涵義基本上與西京重合,包括歷代被稱作西京的長安、鳳翔、洛陽等,唯一例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稱江寧(今南京)為西都。

南都

歷史上被稱為南都的都城主要有4個。一是東漢時期,稱光武帝劉秀的故鄉南陽(今河南南陽)為南都。二是五代南唐時期,南唐中主李璟升洪州(今江西南昌)為南昌府,建號南都。三是唐代上元元年(760年)升湖北荊州為江陵府,建號南都。四是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平後,習慣稱南京為南都。

北都

歷史上有北都稱謂的都城主要有2個。一是唐代山西太原,二是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升鎮州為真定府,建號北都,即今河北正定。

中都

歷史上有中都稱謂的都城主要有4個,一是唐代蒲州,即今山西永濟市蒲州鎮,開元九年(721年),因蒲州位於西都長安與東都洛陽之間的交通樞紐,改蒲州為河中府,號中都。二是南詔國時期,公元859年,南詔王世隆稱帝後,將國都(今雲南大理)名稱從西京改為中都。三是今天的北京。金國貞元元年(1153年),金國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大興府。四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將明太祖出生地臨濠府改為中都,即今安徽鳳陽縣。



大都

即今天的北京。蒙古滅金後,在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國中都城東北另外築新城,仍稱中都。至元九年改稱大都,蒙古語為「汗八裡」。元代來華的馬可波羅在其所著《馬可波羅遊記》中稱汗八裡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

元代大都位置在明清北京城以北

上都

古代上都有二。一是唐代廣德年間尊稱長安為上都。二位於今天內蒙古。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在今天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興建都城。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繼位,稱開平府,中統四年建號上都。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大都後,元朝帝王每年都在上都避暑、處理政務,是大都之外的另一政治中心。元代,上都與大都並稱兩都。

留都

古代王朝遷都以後,舊都仍置官留守,故稱留都。如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以南京為「留都」。

陪都

首都以外另設的副都,也稱為輔都,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創舉。設置陪都能夠有效補充首都在地緣政治上的缺失,與首都形成互相協調,各有側重的格局,發揮著呼應、補充、配合等輔助性作用。最有名的陪都是抗戰時期的重慶。

從上述有關「京」「都」的考察可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同地異名現象,也有同名異地,以「京」為例子,同地異名主要有:

地名

朝代及稱謂

洛陽

東漢

後晉至北宋

東晉至唐中期

東京

西京

中京

開封

後晉至北宋

金國

明初(洪武元年至十一年)

東京

南京

北京

北京

明代永樂之後

南京

中京

北京

西安

東漢、隋唐

唐至德年間


西京

中京


遼陽

契丹


南京

中京


在十大古都中,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大同、成都等七大古都,在不同時期都先後有「某京」「某都」的稱號,杭州、安陽、鄭州歷史悠久,古代遺蹟、歷史文物眾多,但在封建王朝始終沒有獲得京、都稱號。安陽、鄭州是夏商都城,當時是奴隸社會,沒有後代健全完善的都城制度。杭州是南宋事實上的都城,但終南宋一朝,杭州的地位始終是「行在」,即帝王臨時駐蹕之地,沒有正式升為京、都。

             

都城是國家政權的統治中心,是重中之重,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對都城的選址、營建和遷都都異常慎重。古代都城變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這裡簡略摘述譚其驤先生在《中國七大古都》一書中的主要觀點。譚先生認為,古代選擇都城主要根據經濟、軍事、地理三方面的因素確定,三者往往不能兼顧,有時候只能以一方面為主,根據當時主要矛盾,選擇相對有利的地點。殷商以來至今三千餘年,被選中的都城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北宋以前2500年是前期,全國性的都城都建在中原一帶,主要有安陽(殷都)、西安(西漢、唐)、洛陽(東漢)、開封(北宋),南京只做過半個中國(南朝)的都城。北宋、金對峙之後至今天的800多年是後期,一統政權和半個中國(南宋)的都城挪到了距海不遠的北京、杭州、南京。

三千年來,都城變遷的大趨勢是先自西向東,再由北向南。自西向東移動的主要原因是,自商周至隋唐,黃河中下遊兩岸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控制了關中、中原腹地就能控御天下。由於都城在中原,運河也指向中原。五代至北宋,雖然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江南,但中原還能通過水運收納四方物資,所以都城還能建置在大運河的樞紐——開封,從西安到洛陽再到開封,這是由西向東的遷移過程。

北宋滅亡之後,南北對峙,中原水運因為停滯而逐漸淤廢。此後,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運輸等哪個方面來說,黃河流域都處於劣勢,中原地區不再具有建都的優勢,首都向南移到杭州(南宋)、南京(明初),這是整體上由北向南遷移的趨勢。元朝定都北京,從蒙古帝國的視角來看還是由北向南,從蒙古草原的上都到平原地區的大都。

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至今是從南向北,這是因為明代早期對帝國威脅最大的蒙古殘餘勢力在北邊的緣故,明成祖遷都北京是天子守國門,加之北方燕地是其「潛邸舊居」,在此定都,更有利於朱棣的統治。

滿清起源於東北,初都盛京瀋陽,順治入關後定都北京也是自北向南。清代乾隆皇帝在其御製《帝都篇》中就清代定都北京闡述說:「王畿乃四方之本,居重馭輕,當以形勢為要。則伊古以來建都之地,無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險,則又鞏金甌之要道也。」縱覽歷代都城變遷的歷史,這一觀點是非常深刻、發人深省的。

參考文獻

楊寬著,《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版

郭引強主編,《華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陳橋驛主編,《中國七大古都》,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1月版

徐光奎、韓兆輝著,《中國地名史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6年4月版

《中國國家歷史》新書上市,長按下方海報二維碼識別後購買!

  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購買!

下單送館藏圖書一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zggjls01@126.com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江蘇啥都好,就是高考太難了

秦人最怕的預言,果真一語成讖

胡歌突然發文:同志們,永別了!背後深藏的絕密往事,讓所有人淚如雨下!

楊嗣昌:用一張嘴滅亡明朝的人

明代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相關焦點

  • 說「京」釋「都」:古代中國是如何確定國都的?
    「京」和「都」 在古代,「京」和「都」涵義基本相同,但多少也有點區別。 圖源:象形字典 《説文解字》解釋說:「京,人所為絕高丘也。從高省, 象高形。凡京之屬皆從京」。
  • 高考專題複習| 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 【專題精講】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
  • 高考熱點專題二|都城變遷史
    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3)五代及兩宋國都處於游離狀態。中唐以後氣候的變遷,黃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黃河三門峽一帶漕運十分困難,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糧而居」,就食東都洛陽。關中已失去了容納國都城市的經濟基礎。國都城址向經濟文化發展更有前途的東部轉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公元10-13世紀間,國都處於一種游離狀態。
  • 河南洛陽是如何成為古代眾多朝代都城的?它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中國八大古城之一的洛陽是如何成為古代眾多朝代都城的?它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洛陽是我國古色古香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國建立都城最早、建立都城時間最長、建立它為都城朝代最多的城市。那麼到底為什麼洛陽總是被設置為都城呢?它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關於《山縣正鄉一事小考》的新釋
    1、關於飛機上日軍人數的新釋筆者在《山縣正鄉一事小考》中,對於飛機上的日軍人數作了以下統計:(1)《歷史的恥辱柱 216名日軍元帥大將侵華罪行全記錄》這本書中記載,日軍飛機上共有15人。(2)《臨海抗戰紀實》這本書中記載,日軍飛機上共有23人。
  • 中國古代都城概述(多圖)
    古代稱首都為都城、國都、京、京城、京師、京都等,是一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 除了北京之外,我們還有四個著名的城市也是古都,西安、南京、洛陽和開封,這就是中國的五大古都,如果再加上杭州和安陽,則稱為中國的七大古都。
  • 我國古代都城遺址的「中和」理念
    這也是古人選擇「中國」(都城)於天下之中的一個佐證。    此外,因為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家覺得,要管理國家還需要表現包容,必須讓這個國家的東西南北都覺得他的統治是公平的。古代的國王、皇帝要這樣做,主要是出於政治考慮,放在中間,也是為了表示對東西南北各地的公允、公平。文獻記載,當時要把國都建在國家中央,還有一個考慮就是便於收賦稅。
  • 中國早期都城的設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國就有都城。都城又稱「都邑」,或簡稱「都」「京」。在當今社會,都城(多稱「首都」)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通常是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在設都制度上,世界各國存在一都制(如法國、俄羅斯)、兩都制(如玻利維亞)、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烏地阿拉伯)之別,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著明顯差異。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國家還曾遷都(如哈薩克斯坦、巴西),或對不同都城進行功能上的調整(如韓國、奈及利亞)。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時期,歷代國家政權先後建造了200多座都城。所謂「早期都城」,是指早期國家階段的都邑。
  • 簡析中國古代都城的建築風格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漢朝的都城長安,即現在的西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京」的都城,是中國四大古都之首。秦以前,先周的「豐京」、西周的「鎬京(宗周)」也位於此地。 漢長安是在秦鹹陽原有的離宮—興樂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 牛潤珍:鄴與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
    時至唐代,日本仿長安城建藤原京,此後又被平城京、平安京所沿承。越南阮氏王朝同樣借鑑這一城制布置都城——順化。中世紀東亞各國都城制度相互借鑑、沿承,形成各國都城城制系統,各國都城城制系統會聚一起又構成東亞都城城制系統,而這一都城城制系統的源頭在鄴城。因此,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的關鍵問題是鄴城研究,由鄴城研究辨明其城制布局及形制結構,便能揭示出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的起源。
  • 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發展不斷傳承創新
    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朱巖石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為題發表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巖石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為題演講提出,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時期的眾多都城遺址考古發掘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規劃建設方面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是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 中國古代的「首都」觀:都城應位於「天下之中」
    都,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城市,是對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稱謂。在我國古代又有都城、都下、京師、京華、帝京、輦下等多種稱呼,1927年以來則習慣稱為首都。雖然在我國「首都」這一名稱出現較晚,但對國家都城的建設和經營卻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
  • 商朝的建立和都城的變遷
    一、商人和周人是同一個祖先商人的始祖叫契(xiè,本寫偰,實際讀xüē),他和周人的祖先后稷一樣,都是黃帝第三代孫-高辛氏帝嚳的兒子。后稷的母親姜嫄是帝嚳的正妃,所以后稷是嫡長子。二、玄鳥生商商人的開國史詩《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有一天,契的母親簡狄和她兩個姐妹在玄丘河裡洗澡。三人正在打鬧的時候,天上飛過一隻玄鳥,也就是燕子。玄鳥生下一枚鳥蛋,就飛走了,可鳥蛋卻從空中落了下來。
  • 知識分享:中國古代的都城以及北京做過哪些朝代的首都
    005■中國古代的都城  商-奄、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西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東周-洛邑(今河南洛陽)。  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金-中都(今北京)。  元-大都(今北京)。  明-北京(今北京)。  清-北京(今北京)。
  • 古代戰國七雄的首都,如今都怎樣了?只有兩國都城至今輝煌依舊
    東方大國齊國,則定都於臨淄,秦滅齊之後,隨即在這裡歸屬於齊郡管轄,漢朝期間,漢武帝曾經封兒子劉閎為齊王,再次定都於臨淄,發展到現在,臨淄屬於山東省淄博市的臨淄區,佔據全市總面積的
  • 輝煌一時的古代都城,佛教寺廟遍地的大城
    輝煌一時的古代都城,佛教寺廟遍地的大城說到大城,有的人會搖頭嘆息,有的人則會充滿疑問。歷史就是這麼戲弄人,一座曾經輝煌燦爛的城市就此隕落,就徹底的消失在了時間的洪流裡。大城,一座位於曼谷附近的城市,它曾經是宏大壯觀的古代都城。
  • 唐朝曾設五座都城,兩座都城在山西省,一座都城在湖北省
    唐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設置了五個類似於今天的直轄市的五座都城,號曰五都。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城被安祿山叛軍攻破。唐朝又暫時定都鳳翔,號稱西京。五都加上鳳翔,唐朝先後有六座都城。筆者今天就寫一篇文章,給大家講一下大唐五都的故事。 唐朝的上都,在隋文帝修建的大興城。
  • 此城為「成語之都」,戰國時的都城,古代一線城市,曾經無比輝煌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紙上談兵、價值連城、毛遂自薦、梅開二度、銅雀春深、寧可玉碎,不能瓦全、黃粱美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步履蹣跚、三寸之舌、驚弓之鳥、不遺餘力、捨本逐末……這些膾炙人口的成語的誕生都與一座城市有關,它被譽為中國成語之都,你猜出來是哪座城市了嗎
  • 商朝的都城是朝歌,周朝的都城在西岐,這兩個地方都在如今的何處
    《封神演義》是一部神話和歷史、事實與傳說交織並存的名著,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周朝和商朝,這段歷史距今非常久遠,大多數人對它都不甚了解。其中,有一個問題仍舊困擾著許多人,商朝的都城是朝歌,周朝的都城是西岐,那麼朝歌和西岐究竟坐落在現如今中國領土的哪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