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好展|今夏,去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看「萌寵」

2020-12-20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近日《愛寵大機密2》萌力來襲,各種蠢萌的動物紛紛成為了我的沙雕表情包素材。

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中的萌寵們

不過更讓人高興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為小朋友們舉辦的「故宮動物園」特展現已開幕,將展至2019年9月25日,還推出了一個「故宮召喚師」遊戲。展出院藏動物主題繪畫30多件,年代從宋代至民國,多為歷代宮廷畫家工筆畫作,包括宋徽宗《寫生卷》、李迪《狸奴小影》、蘇漢臣《開泰圖》、錢選《文殊洗象圖》、劉松年《海珍圖》、郎世寧《畫交阯果然》、金廷標《仿陳書畫冊眠犬眠犬》、更有聶璜妙趣橫生的《海錯圖》等。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動物圖片與古畫並置展出,讓小朋友馬上就能分出圖畫和真實動物的差別,我們不妨用逛動物園的姿勢去臺北故宮看展覽吧。

「故宮召喚師」活動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facebook截圖

先上一道開胃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個4k動畫《國寶神獸闖天關》,萌翻啦,這些取自畫中的萌寵誤闖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郎世寧的畫作,展開了一場救助夥伴的神奇冒險之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言歸正傳,話說中國花鳥畫獨立成科始於盛唐與中唐之際。從唐末到五代,甚少受戰爭影響的西蜀、南唐,花鳥畫迅速成長,此時的花鳥畫當以西蜀的黃筌和南唐的徐熙作品為代表,史稱「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宋徽宗:

一位被皇位耽誤的藝術家

他的審美趣味引領宋代花鳥畫壇

到了宋代,花鳥題材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歡迎,花鳥作品無論技法還是意境營造都遠勝於前代。

宋徽宗

而在歷代帝王中,宋徽宗的藝術天賦和才能絕對位列第一梯隊,他把北宋院體花鳥畫導向了歷史最高峰。宋徽宗繼承了其師吳元瑜、師祖崔白等名匠注重生活情韻、藝術風韻的創作思路,以其纖巧工致、典雅綺麗的畫風,創立了「宣和體」。所以宋徽宗花鳥畫有兩種形態,一是繼承了「黃筌風格」而發揮工筆形態(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宋徽宗《五色鸚鵡圖》),二是結合工筆發揮水墨形態(諸如現藏於上海龍美術館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很多學者認為宋徽宗工筆花鳥多是當時的宮廷畫家代筆。另外,蘇軾文藝思想影響了宋徽宗的藝術思想,比如《宣和畫譜》評價畫家的思路,特別重視「詩畫一體」的「思致」和以內在心性為基礎的水墨表現,就是一種體現。

宋徽宗《寫生翎毛圖》局部 39.5x52.4cm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其實,在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宋徽宗看來,描繪祥瑞之物的花鳥不但是藝術創作,還是祈禱國家福祉的獨特形式,更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其典型代表作宋徽宗《瑞鶴圖》。宋徽宗的作品風格大都十分素雅,這次展覽的《寫生翎毛圖》畫上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落款,從畫作上印章可知此作曾為項元汴、李日華收藏,後入清宮收藏,上有乾隆帝多個印章,收錄於《石渠寶笈續編(養心殿)》,這之後被溥儀賞賜給溥傑帶出清宮,流入市場。不過,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在《國寶沉浮錄》中寫道:「宋徽宗《寫生翎毛圖》為絹本重彩工筆花鳥卷,乃明清之間的蘇州片子,技法欠佳,連一般的複製本也不如」。

宋人《寫生翎毛圖》花押「天下一人」和畫上印章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除了自己畫畫,宋徽宗的貢獻還在於親自主持畫院和設立畫學,提高畫家的全面修養,以詩詞為考題,諸如「踏花歸來馬蹄香、深山藏古寺」,這都有助於提高畫家的地位。而宣和畫院所造就的人才和創作之盛,也是有目共睹的,有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南渡後蘇漢臣、胡舜臣、李安忠等畫家多是「宣和畫院」的舊人,所以南宋畫院多是繼承宋徽宗「宣和體」。接下來我們不妨從宋代宮廷畫家李迪、劉松年、蘇漢臣的作品看宋徽宗影響下的「宣和體花鳥畫」。

李迪《狸奴小影》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首先聊聊南宋宮廷畫家李迪,他擅長寫生,以花鳥畫和田園牧童生活為主要的創作題材,特別是貓犬,繪畫手法嚴謹而嫻熟無拘束。在畫史上關於李迪的生平資料不多:一說他曾是宋徽宗宣和畫院的待詔,此說可能與《狸奴小影》上的題款「甲午歲李迪筆」(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有一定關係。但《宣和畫譜》中並未見有他的作品著錄。南宋初期,李迪又來到臨安(今杭州)復職,並授畫院副使,賜金帶。畫史上說他享得高壽。據吳其貞《書畫記》、龐萊臣《虛齋名畫錄》等書著錄,李迪有落款為「淳熙丁未歲」的作品傳世。「淳熙丁未」是1187年。如果李迪在二十歲左右進入宣和畫院的話,那麼「淳熙丁未」他應該是九十歲以上的高齡了,而他是否還能畫精湛的工筆畫就非常值得懷疑了,比如眼睛、體力。因此《狸奴小影》(1114年)並非一定是李迪的真跡,極可能是後人「添款」。

李迪《狸奴小影》局部

「狸奴」是貓的別名,這件《狸奴小影》的精彩之處在於,融匯小貓「屏息靜坐」與「蓄勢待發」的雙重性格於一爐:碧綠色雙眼凝視著前方,照人生光。四蹄似乎在挪動,仿佛在為人矚目時一種羞怯畏懼而又惹人憐愛的神態,又仿佛是剛從睡夢中驚醒時的一瞬間神情。用金粉色細繪貓毛,纖毫畢現,紋絲不亂,層次和質感分明,應是宋代畫院名家手筆。類似此等毛色的小貓,古人往往稱之為「玳瑁」,算得上優質品種。

其實,李迪的山水畫功力也十分出眾,但在「南宋四大家」:馬遠、夏圭、李唐、劉松年的光環之下,李迪雖然各畫種皆精湛,也只能處於「名家」的地位。那麼,劉松年的花鳥畫跟李迪比,誰更勝一籌呢?

劉松年《海珍圖》123.8x65.3cm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這件劉松年《海珍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海底總動員」,有海螺、海葵、蝦蟹、紅珊瑚等。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珊瑚。珊瑚生於海底,古人在沒有潛水設備的情況下,欲取得一枝,極為困難,所以昂貴而稀罕,非一般珍寶可比。米芾晚年傑作《珊瑚帖》提到珊瑚,還特意加大了字號,寫得異常醒目,可見他對此物的重視程度,此畫為張伯駒1956年捐贈給北京故宮的。

與上述宮廷畫家相比,蘇漢臣的作品滿目是富麗的吉祥。蘇漢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難後,跟隨宋室,遷居錢塘,大致的活動時間為11世紀末至12世紀中期。他早年曾當過民間畫工,宣和年間被宋徽宗徵入畫院,可算是天子門生。擅長畫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為人所讚賞。

宋 蘇漢臣 開泰圖軸 91x68.2

題跋:宋蘇漢臣九孝圖。神品。南友主人藏。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羊駝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開泰圖》描繪了梅花下童子騎羊的歡樂場景,畫面中以各色大小造型不一、矯健歡騰的羊群為底襯,畫面正中一位富貴童子騎著大羊,十分神氣,總共畫了81隻羊。在生活中,羊並非騎乘的動物,但畫中白羊被配上如神駿寶象般的鞍轡,散發著非同一般的宮廷貴氣。畫面背後還以長松梅花做背景,點有一雙喜鵲,意取「喜上眉梢」。童子神採飛揚,群羊熱鬧歡騰,整幅畫面充滿了一派富麗祥和之氣。

宋人 霖雨圖軸 150.1x84.8cm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龍的形象具有多重含意,它不但代表了帝王和皇室,也是祥瑞的象徵。在古代典籍裡,龍曾經是水神的坐騎,後來又升格為掌控雨水與海水的神。有學者認為此類《霖雨圖》可能與道教思想相關,如陳容《九龍圖》正體現了道教思想中的「道」,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元代道教天師張羽才所繪《霖雨圖》卷,亦畫墨龍於雲霧間穿梭盤旋。

與宋人花鳥重寫實相比,元代繪畫的審美觀是由現實觀照走向了內心感悟,這是由於多方面的現實因素導致的。元代之前,花鳥畫的創作力量主要有兩支,即宮廷畫家和文人,兩者互相對抗。但是到了元代,因為特殊的文化政策,無論是畫工還是文人士大夫都不再受到賞識和重用,兩者之間已經沒有了身份上的差異,於是逐漸走到一起,實現了創作群體的融合。

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元代花鳥畫風格逐漸擺脫宋代富麗堂皇的工筆花鳥畫,擁抱清秀舒雅的水墨花鳥畫。從表現手法來看,也有區別於宋代院體畫的精工細作。例如:錢選、陳琳、趙孟,他們的花鳥畫,都一改前代院體的面貌,並不標榜與追求精雕細琢(儘管他們具有很強的刻畫能力),而是以突出畫面的意境為主要目的。

錢選《蓮實三鼠》(梨、鼠、蓮蓬) 冊頁 28.2x24.3cm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天竺鼠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作為宋末元初著名畫家,錢選與趙孟等合稱為「吳興八俊」,他是趙孟的老師,亦是當中唯一一位不接受元政府招安的人。錢選自幼習畫,在天分和技巧上遠遠超過多數的業餘畫家,所畫人物、花鳥、蔬果、山水、鞍馬等都被稱為妙品,錢選的花鳥畫成就最高,是從南宋富豔轉向元代清雅的重要畫家。錢選花鳥畫初期面貌是南宋末年的設色風格,典型的宋代院體畫風。然而可貴的是,他能以文儒之士的高雅學識變為清雅面貌,這次展出的錢選《蓮實三鼠》便是一例,其晚年的作品越發靈動清雅。

錢選 文殊洗象圖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錢選 文殊洗象圖 卷 36x79cm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非洲象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題跋:文殊普賢。法出一途。或駕獅象。有何所俱。洗爾塵障。得見真如。唐人形容。流傳此圖。物則有相。吾心則(空字點去)無。吳興錢選舜舉畫並贊。

《文殊洗象圖》的主題取自佛經典故,「象」、「相」同音,「掃象」即「掃相」,意指破除對一切名相的執著,以「掃象(洗象)」為主題的作品在晚明頗為流行。除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件之外,傳錢選《洗象圖》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美術館各藏一件。四本圖像大體相似,僅在細節上略有差別,書畫鑑定俗稱為「四胞胎」。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中旭依據圖像風格、題跋判斷:「傳錢選《洗象圖》祖本可能創作於元代,弗利爾本是現存最接近祖本的臨本,可能臨於明代早至中期,臺北故宮本可能晚至明末。」

元人 牧夢佔豐圖軸 147.1x98.1cm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明代花鳥畫異彩紛呈:

重彩、水墨、沒骨多種風格並存

明代重建了以漢族皇權為主體的統一國家,一時文人士大夫擺脫異族統治,終於揚眉吐氣,有了回家的心理,沉寂了近百年的工筆畫迎來復興,當然這與明代皇室的推崇分不開,還出現了能與宋徽宗趙佶爭勝的明宣宗朱瞻基。

明朝建立後,承襲院體工筆花鳥畫深厚傳統的再傳弟子們紛紛重入皇家畫院,成為復興工筆花鳥畫的主力,如邊景昭、呂紀、殷偕、繆輔等,另一邊是以沈周、文徵明、陳淳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大寫意形態的花鳥畫,所以明代花鳥畫異彩紛呈,重彩、水墨、沒骨多種風格並存、和諧發展。

明人,《內府騶虞圖》卷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孟加拉虎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永樂二年(1404)秋天,相傳周王朱橚境內的神後山有騶虞出沒。於是朱橚便率領手下前往追捕,捕獲珍獸以後,呈獻給明成祖。這幅畫就是描繪神後山裡的騶虞。騶虞是一種罕見的白虎,據說它能夠預知吉兇禍福。騶虞現身,是一件祥瑞的吉事,可以象徵在位者具備仁信的美德。此圖但服膺政治目的,同時也展現明初宮廷繪畫的特色,作品表現明初帝王喜好雄渾的北方山水風格以及裝飾趣味的品味。

陸治《錦圃鳴春》146x89.1cm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作為文徵明極重要的弟子之一的陸治,其山水深受宋元畫和文氏畫風影響,風格奇峻,自成一家;其花鳥,工寫兼具,脫胎於前輩而別具一格,與陳淳並列為晚明花鳥畫大家。陸治是一位隱居型畫家,加上歷經戰亂、世事紛爭,傳世到現在的作品已是十分稀少。臺北故宮這件《錦圃鳴春》頗有宋元工筆花鳥畫的韻味,畫面上孔雀正開屏和歡叫,象徵吉祥,看到或聽到的人就會獲得好運,背景中的牡丹象徵著富貴,芝蘭是多子多孫的意思,磐石和白頭翁是長壽的祝福。

明人,《畫劉海蟾》軸,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在明代畫家中最為特別的是吳偉,年幼時被湖廣布政使錢昕收養,來到江蘇常熟。吳偉從小就流露出繪畫天賦,17歲時,他闖蕩南京,受到成國公朱儀賞識。1480年,20歲出頭的吳偉來到北京,明憲宗召見了他,並賜予他錦衣衛鎮撫的職位,以及「畫狀元」印章,任職於畫院,爾後因為貪杯、自身放誕不羈的性格無法融入宮廷,被免去職務。這件《畫劉海蟾》上「小仙」為明代吳偉稱號,不過,據專家推測為明末畫家所作並加添吳偉之號「小僊」的偽款。

明人,《瑞應圖》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瑞應圖》畫有一隻長頸鹿。明永樂年間是大航海時代,鄭和數次下西洋,海上東西交通網絡繁盛,連來自非洲的長頸鹿也搭乘船隻,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由於長頸鹿的索馬利亞語發音與「麒麟」相近,便被比附為中國傳統神獸麒麟,使它成為祥瑞之兆。

明人 畫雞 49.4x74.8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清代前期推行文化專制政策,造成了藝術創作上的沉滯局面。反映在花鳥畫上,則是因循守舊的摹古思潮泛濫。然而仍有不少畫家敢於張揚個性,以心性革新筆墨,推動花鳥畫向新的境界發展,比如富有個性又頗受市場歡迎的「揚州八怪」寫意花鳥、八大山人白眼向人的鳥兒、高其佩的指畫、獨創沒骨花鳥的惲壽平。

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華嵒,一生清苦,經歷坎坷,壯年之時便經歷兒子、妻子先後病逝,中年開始頻繁往返揚州、杭州的賣畫生涯。華嵒筆下的花鳥畫大多是用枯渴用筆與沒骨設色、寫意花卉之筆結合併用,顯現出色彩豔雅清秀的感覺,同時又帶有一份真率性情。

臺北故宮收藏的《寫生》冊是華嵒的精彩之作,他以幽默生動的筆觸描繪虎、蜂、蛇、蛙、龜、象、駝等動物,每幅皆如故事插圖般趣味橫生。本次展出其中的兩開——《蛙戰》和《龜》。

華嵒《蛙戰》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布氏樹蛙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這幅畫描寫水塘一角,兩隻較大的青蛙張口瞠目,做勢要準備對決。黃色青蛙的腹部下面,還伏臥著一隻幼蛙,彷佛受到母親的庇護。另一隻同色的幼蛙,正向母蛙靠近,似乎想加入這場戰爭。而綠色青蛙的身邊,也有一隻小蛙在鼓譟助威。雖然看似靜態的畫面,卻瀰漫著無比喧鬧、緊張的氣氛。畫中青蛙的體型和顏色,很像是樹蛙。但是腳趾吸盤已經被擬人化,變成尖爪狀,前趾還演變成五爪,更強化了「蛙戰」的畫意。

華嵒《龜》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綠蠵(xī)龜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華嵒《龜》一開所呈現的視角相當特別,描繪了烏龜頭下腳上,腹底朝天,頸脖奮力向上扭轉的瞬間,它仿佛在外太空中飄浮翻滾,從側面反映出水流的湍急。

而來自歐洲的西洋畫家則將西畫技法融入中國傳統工筆花鳥畫創作之中,創出了別樣面貌,比如深受乾隆皇帝喜愛的郎世寧、師承郎世寧的艾啟蒙 。

郎世寧《白鶻圖》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郎世寧刻意於再現,與傳統中國畫重表現的繪畫理念完全不同,所以導致了繪畫手法上的差異。就拿這件郎世寧62歲所作《白鶻圖》來說,白鶻為大學士忠勇公傅恆獻給乾隆帝的,老鷹的敷色濃重,掩去了線條,而山石的皴法演化為烘染明暗的暈染,這些處理方式弱化了線條的作用。幸好那棵松樹的輪廓線還是比較明顯的,不然郎世寧那些保守的中國同事又要說他的畫缺乏骨力了。

郎世寧《畫交阯果然》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環尾狐猴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這幅畫是郎世寧繪製於乾隆二十六年,為其晚年傑作,繪製的是一隻進貢到宮中的環尾狐猴,這種狐猴產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有細心網友曾指出「郎世寧觀察不夠仔細,畫了一幅『欺君』的作品。」主要是畫中的環尾狐猴挑出「紕漏」,指出尾巴只有7個環紋,與現實不符。其實,畫家為了畫面構圖,整體效果,可能少畫。

艾啟蒙,《畫風猩》軸,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臺灣獼猴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官網

當然清代還有另一種中西合璧畫作,乾隆皇帝下旨讓中西畫家合作完成的命題畫作,2017年保利秋拍上以7130萬元成交的郎世寧、金廷標合作的《火雞圖》便是一例。從現存金廷標的作品來看,他創作態度嚴謹,畫風工細,設色淡雅,形象比較寫實,無縱橫習氣,藝術格調與宮廷流行的畫風十分吻合,以至在許多由西洋畫家參與繪製的宮廷繪畫作品中,山水、草木等背景都由他補繪完成。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新展:走進古畫裡的「動物園」,營造共學共玩情境
    2019年7月5日起,想看動物的兒童除了去動物園外,還可以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聯手為小學童策劃「故宮動物園特展」, 將真實動物的照片、標本和古畫同臺呈現。
  • 南宋藝術文化特展 臺北故宮十月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去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後,兩岸博物館即將再度展開大規模文化交流合作,浙江省長呂祖善今天在結束訪臺行程之前,特別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並且敲定今年10月份在臺北故宮推出「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出三百餘件珍貴文物,全方位呈現南宋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創新作為與成就。
  • 臺北故宮攜手臺北醫學大學啟動數位微型特展《故宮X北醫藝起玩》
    華夏經緯網12月20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即日起至25日於臺北醫學大學杏春樓1樓展出「故宮X北醫藝起玩」數字微型系列特展,喜迎師生利用課間的空檔時段,「藝」起到杏春樓一樓體驗、玩賞一系列臺北故宮文物。
  • 「皇帝的多寶格」特展 臺北故宮南院祭出619件精巧珍玩
    華夏經緯網12月25日訊:據臺灣「工商」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南院於25日盛大推出「皇帝的多寶格」特展,一次展出619件多寶格珍玩,飽覽清皇帝最愛的古玩奇珍,帶領觀眾體驗皇帝專屬多寶格的機妙與賞玩樂趣,處處精彩、充滿趣味。
  • 兩岸故宮在臺北聯手舉辦「十全乾隆」藝術特展
    人民網臺北10月8日電 (記者吳亞明、任成琦)「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今天上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展出的200件文物,有45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繼康熙、雍正文物大展之後,兩岸故宮的又一次聯手合作。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 與蟲當好室友 臺北市動物園昆蟲館辦特展
    蟑螂經常出沒在家中,讓人感到嫌惡,臺北市立動物園舉辦「我家蟲住民」特展,提供民眾認識家中蟲蟲的新知。(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家中老是有怪蟲!臺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舉辦「我家蟲住民」特展,讓民眾可分辨哪些是益蟲,更了解到它們在家中的棲息處與習性,學習如何與蟲蟲和平共處的生活方式。
  • 《祭侄文稿》回到臺北故宮,休息3年才能再展
    在嚴密戒護下,臺北故宮出借給東京博物館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等4件唐代名跡返回臺北,未來將在文物庫房休息3年以上,才會再對外展出。
  • 2020北京故宮,與蘇軾特展相遇,聆聽故宮600年歷史風雲
    故宮博物院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十分誠意地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這是國內第一次「蘇軾特展」,喜歡蘇軾的朋友可以到故宮博物院走一走。600年啊,可遇不可求,你是不是也很想參觀一番?「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展示文豪蘇東坡的文、詩、詞、書、畫等。
  • 國際博物館日︱臺北故宮秦俑特展回顧與思考
    2016年5月至12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科學工藝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甘肅省文物資料信息中心、時藝多媒體及閣林文創共同主辦「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近兩百件與秦文化有關的文物首次登臺,譜成一出恢宏絢麗的秦之史詩。
  • 故宮石渠寶笈特展 看一眼《清明上河圖》排隊6小時
    9月8日,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在武英殿和延禧宮同時開幕,上百件國寶級文物攜手亮相。故宮也罕見地設置了武英殿展廳瞬時參觀上限為200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解釋,珍貴書畫比較脆弱,一般只敢在春秋兩季短暫展出。故宮嚴格規定,重點作品一次展出最長一個月,之後至少休養三年。
  • 臺北國際自行車展延期 舉辦特展規模砍半
    臺北國際自行車展延期 舉辦特展規模砍半 2020年02月11日 14:3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國際自行車展。(圖片取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2月11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外貿協會秘書長葉明水11日發布,原訂3月開展的臺北國際自行車展(TAIPEI CYCLE)與臺北體育用品展(TaiSPO)將延期至5月舉行,預估規模會縮小一半。
  •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2018-11-14 08:58 來源:澎湃新聞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 今年聯辦特展
    今年,瀋陽故宮將與北京的優質文化資源展開對口合作,故宮學院瀋陽分院將完成揭牌。同時,瀋陽故宮與首都博物館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今年「五一」就將迎來首博的「佛造像精品展」。同時,力爭與北京頤和園、園林博物館開展館際交流與合作。  昨日,瀋陽市政協委員、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白文煜接受遼瀋晚報採訪。去年,經國家文物局公示,瀋陽故宮博物院成功晉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原創 朵朵編輯部 耳朵裡的博物館你好啊,我是朵朵~故宮600年特展終於開幕了!!!我依舊早上八點等著開門,可我這次是真的來太早了,中午一點半才開展,一起排隊的人非常多,可以想見,這個展覽是今年最火爆的展覽之一了。
  • 兩岸藝術特展在臺北舉行
    原標題:兩岸藝術特展在臺北舉行《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8月08日 第 03 版)本報臺北電 (記者王堯、任成琦)由《旺報》主辦的「當代圖紀」兩岸藝術特展日前在臺北拉開帷幕。四川成都濃園藝術村20位駐村藝術家的50多幅作品亮相臺灣師範大學德群藝廊,展開為期7天的藝術饗宴。
  • 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去中國化」 對「臺北故宮」下手
    一位臺灣網友的網上留言形象概括:看完可能會覺得空虛寂寞還覺得冷,一種落葉飄落的畫面,會覺得這裡挺無趣的,建議經過或者在附近可以進去拍拍照……否則就不要太強迫自己去了。「南院」建在嘉義縣太保市過去的甘蔗田裡,當年陳水扁的「深情」喊話曾經打動人心:「過去這片土地滋潤了我們的物質,將來會滋潤我們的心靈。」
  • 臺北故宮赴美辦展,呈現宋至清代九位帝後收藏品位
    199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曾赴美展出「中華瑰寶」大展,20年後臺北故宮的文物將再度踏上美國舊金山與休斯敦盛大展出。經過兩年多的策劃,此次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將於五十周年館慶之際,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臺北故宮精品展」。
  • 臺北故宮聯合舉辦生態展
    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省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聯合策劃「生態想想-故宮×蘭博×臺博聯合特展」近日宜蘭蘭陽博物館展出。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以「生態關懷」為主軸,展出臺北故宮與動植物相關新媒體藝術作品,並結合臺灣省博物館所藏珍貴動物標本及宜蘭蘭陽博物館常民藏品,展現藝術人文跨域自然科學的策展成果,帶領觀眾思考生態保護的議題。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故宮文華殿現在是陶瓷館,有四五件常設汝窯展品,包括最著名的三足樽和三足承盤。陶瓷館展品400多件,精選自故宮35萬件陶瓷館藏,我感覺是全球展示陶瓷類別最全的常設展……連商周白陶都有,其他官窯民窯品種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