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海錯圖》邀「寧」共遊別樣的海底世界

2020-12-17 文化資訊圈

龍虎網訊 看不了故宮的雪,不如一路搜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吧。12月17日,南京國外藝術展覽會美滿閉幕。作為南京國外藝術季的緊張組成片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海錯圖》多媒體概括展南京站緊隨自後於12月20日在南京河西金鷹天下正式揭幕,連接點亮冬日南京的文化藝術空間。

《海錯圖》:「聶璜天馬行空的設想力」

《海錯圖》由清代畫家兼生物醉心者聶璜繪製,書中共形貌了371種海洋生物,還紀錄了很多海濱植物,在書頁中,聶璜描畫了種種或頂天立地、或憨態可掬的實在存在的海洋生物,更紀錄了各種斑駁陸離、口耳傳遞的秘密生物:猛烈食人的海蜘蛛、頭生雙角的潛牛、鱉身人首的海沙門……這些生物神色奕奕,呼之欲出。

2014年,故宮印綬社印綬了《清宮海錯圖》,這部寂靜數百年的絕代奇書得以「走出宮牆」,也為讀者翻開了一個妙不可言、紛紛繁雜的海底天下。

數字科技帶您走進前人的藝術設想天下

本次展覽以故宮院藏清代《海錯圖》為底本,應用數字科技,活潑再現了聶璜筆下妙不可言、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天下,並經歷寓教於樂的互動遊戲與公教舉止,率領觀眾打聽海洋生物習慣、分解海洋文化,感覺前人天馬行空的設想力。

展廳中,「海錯全覽」用8米長的巨幅投影,在牆面上出現出一幅完備的傳統海洋景觀,盡顯聶璜筆下紛紛繁雜的海洋生物全景。「幻影潮汐」經歷數字沙盤+3D 投影技術,展現在海岸邊生存的種種海洋小生物,如同立體百科書。「海怪鴻文戰」「飛魚見光」「摒擋臺」「海怪生產器」「挖蟶子」……多款互動遊戲根據物種的差別特徵開闢,在展覽現場,很多觀眾玩到不可以自拔,同時耳濡目染地記著了這些海洋生物的表面、特徵和習慣。

別的,展覽還推出以「『小小宮迷』養成記」為主題的公益親子教誨項目。該項目旨在增補展覽常識,贊助家庭深度明白展覽內容與海洋文化。展覽時代,科普小講堂、少兒常識比賽、科普大咖系列講座舉止將連續發展。

相關焦點

  • 故宮海底總動員 乾隆最愛《海錯圖》登陸豫園
    隨著啟動捲軸徐徐展開,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正式拉開帷幕。12月6日起, 這一承接了300年傳統文化的公共教育類多媒體綜合展將在上海落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海錯圖》作者聶璜走訪民間,考察沿海的生物,探訪海客,將生平所見所聞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下來,於1698年完成這部宮廷奇書,並於1726年編入皇家書庫,深受乾隆、嘉慶皇帝青睞。2014年,故宮出版社出版了《清宮海錯圖》,這部沉寂數百年的曠世奇書得以「走出宮牆」,也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妙趣橫生、紛繁複雜的海底世界。
  • 故宮《海錯圖》「登陸」豫園華寶樓 沉浸式演繹古人心中的海底世界
    、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主辦,豫園文化商業集團、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6日在上海豫園正式開幕。  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展覽於7月11日在深圳進行了首展後,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同年12月7日將繼續巡展至上海豫園華寶樓3樓,為上海人民帶來這件傳承300年的中國傳統科普類文化知識瑰寶最直觀的感受。
  • IN視頻|快來感受「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乾隆鍾愛的《海錯圖》原來...
    展覽現場,立體呈現《海錯圖》中的海洋世界深圳新聞網2019年7月12日訊(記者 潘潤華)想好暑期去哪玩了嗎?不如去探探「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據說乾隆皇帝也是它的忠實粉絲哦!7月11日,由故宮博物院與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展覽運用了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走進《海錯圖》圖文中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海錯圖》是啥?乾隆皇帝為何如此鍾愛?「海錯」,是指中國古代對種類繁多的海產品的統稱。
  • 《海錯圖》|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
    有關他的生平事跡,除了其傳世的《海錯圖》之外,其餘的就一無所知了。圖:海錯圖局部——「海底無波,驪珠無限」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聶才子的大作——《海錯圖》。從聶才子的畫作來看,他必是出自書香門第,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
  • 北京故宮和上海豫園攜手IP合作展示《海錯圖》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7日報導:故宮IP除了能開發出各類爆款文創產品,還能變為沉浸式展覽。近日,以乾隆皇帝喜歡的讀物《海錯圖》為藍本,「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開幕。
  • 數字科技再現「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登陸深圳
    7月11日,以故宮院藏清代《海錯圖》為藍本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據介紹,該展覽運用數字科技,生動再現了聶璜筆下妙趣橫生、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並通過寓教於樂的互動遊戲與公教活動,帶領觀眾了解海洋生物習性、認識海洋文明,感受古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該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旨在運用數字科技、多媒體方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清代「海底總動員」《海錯圖》是海量錯圖?科普達人破解30個謎題
    原標題  《海錯圖》就是海量錯圖?別蒙了! 這可是清代皇家珍藏的「海底總動員」動物插圖  均出自《海錯圖》「博物小亮」張辰亮  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組奇葩的皇家畫譜《海錯圖》廣受矚目。這組圖譜,由清代畫家聶璜繪製,記錄了371種或奇異兇煞,或憨態可掬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錯雜繚亂,被稱為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博物君」張辰亮自從2015年開始對《海錯圖》進行「學術」考察,出版了《海錯圖筆記》一書。昨日,他來南京舉辦讀者見面會,與揚子晚報記者聊起了《海錯圖》以及探尋《海錯圖》的那些事。
  • 被乾隆當作寶的《海錯圖》,究竟記載了多少稀奇古怪的海底生物?
    關於井魚的故事,據說因其身軀龐大,曾有航海者誤將其當作是海島,在井魚背上登陸並生火做飯,結果井魚因火感到痛意,被驚擾,翻身沉入水底,結果航海者也被帶入了海底。《海錯圖》全套分為四冊,前三冊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2019年,故宮還開展了一場「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
  • 《海錯圖》:藏在故宮裡的「紙上海洋館」
    《海錯圖》原來,《海錯圖》創作於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共四冊。那時,航海技術遠不如今天,但《海錯圖》卻記錄了371種與海洋相關的生物,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紙上「海洋館」了。大概在1698年的夏天,《海錯圖》終於完成啦!之後,聶璜竟然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而《海錯圖》的去向也成了謎。當《海錯圖》重現江湖的時候,已經是1726年了。這一年的皇宮檔案記載,太監蘇培盛把它帶入了宮中。中國古代海洋類的書籍,少之又少,所以,乾隆、嘉慶、宣統等皇帝都特別喜歡《海錯圖》。
  • 張辰亮帶來《海錯圖筆記》揭秘故宮清代「奇書」
    張辰亮說,他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考證了收藏於故宮裡的一套清代「奇書」——《海錯圖》。  11月27日,北京大學未名講壇第102期邀請到張辰亮和他的新書《海錯圖筆記》,五百人的大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過道還有站著的「文藝青年」。    張辰亮,科普網紅、昆蟲學碩士,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誌資深編輯、官方微博運營主管,是550餘萬粉絲心中的「什麼都知道」。
  • 故宮的《海錯圖》中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看,網友:不再相信童話
    故宮的《海錯圖》中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看,網友:不再相信童話故宮本來是明清時的皇城,其本身的亭臺樓閣、文物雕像,就是難得一見的人文景觀。目前,故宮收藏的文物,有186萬件之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面積上,都是世界博物館中的翹楚。故宮中藏著很多古書字畫。比如《伏羲女媧像》《遊春圖》《步輦圖》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絕世之作。以《步輦圖》為例,它是一幅歷史畫,描寫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準備將文成公主嫁出去的歷史時刻。
  • 2020年豫園燈會安裝接近尾聲,故宮《海錯圖》主題彩燈亮相
    圖說:豫園燈會將以「全面奔小康,煥彩中國年」為主題(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在銀杏樹與華寶樓的簷廊下,《海錯圖》主題彩燈精彩亮相……2020年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下文簡稱「豫園燈會」)的安裝工作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 海錯圖:海洋世界中的第一奇書!
    而《海錯圖》的作者聶璜,卻屬於這樣一位民間畫師。 康熙年間,他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種,就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還會詢問當地漁民,來驗證古書中記載的真偽。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海錯圖》描繪了300多種中國沿海生物,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
  • 海錯圖:一本無意間走進紫禁城,深得乾隆喜愛的博物學畫冊
    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
  • 奇人手繪《海錯圖》,畫出傳說中的海洋怪物,乾隆:朕太滿足了!
    聶璜繪製《海錯圖》裡的海洋生物時,除了少量真眼見過,其他大部分都是他聽漁民描述,或者轉述後繪製的。因此《海錯圖》錯得非常誇張和離譜,《海錯圖》真成了海量錯誤圖。但是這樣一來卻也更增加了樂趣不是嗎?不說彼時的乾隆,就連今人看到這些奇形怪狀的海洋生物,也會忍俊不禁,心情愉悅吧?
  • 泛亞視野|魔幻的「海錯世界」:讓數字藝術激活國潮崇拜!
    600歲故帝都宮遇上460歲魔都豫園,南北文化地標的強強聯合,利用現代數位技術,生動重現古書《清宮海錯圖》的奇幻海底世界。其實早在跨年之際,展覽已在上海亮相,但因疫情影響無緣得見。今天,泛亞俠就和大家一起雲觀展,彌補遺憾吧。
  • 奇書《海錯圖》中的怪獸,都是認真的嗎?
    他是個畫家,同時也是個水生動物愛好者,於是就把自己看到的動物畫了下來,取名《海錯圖》。「錯」是紛雜、種類繁多的意思。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海錯圖》成書之後,這位作者就突然間消失了,史料中再也找不到他的蛛絲馬跡,同時不知所蹤的還有他的那本大作。
  • 乾隆睡前讀物數位化,《海錯圖》可聽可感可觸
    如今,北故宮、南豫園因為一場展覽再度聯繫在一起:「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將於12月7日至明年3月8日亮相豫園華寶樓三樓,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在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作品,讓觀眾領略一個立體的、鮮活的、饒有趣味的古代海洋世界,並與中國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展覽在引發期待之餘也引人思考,上海能否從故宮模式中有所借鑑,打造自己的文化IP(智慧財產權)?
  • 海錯圖筆記
    特別設計「海錯圖筆記的筆記」欄目,提煉生物學、博物學相關知識點,擴展主題認知。    附贈一幅「海錯圖知識圖譜」,將全書所講海洋生物以知識圖譜形式呈現,古今對比,建立最立體、直觀的生物認知,亦可作為「海錯文化」文創收藏。將海洋生態、生物保護的理念貫穿全書,激發讀者了解、探索海洋世界,兼具好奇之樂、認知之廣。
  • 《海錯圖筆記》(青少版),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博物達人」
    《海錯圖筆記》系列出新書啦!從2015年到2019年,關注過小亮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我們出的系列《海錯圖筆記》。因為內容嚴(jiao)謹(zhen),語言風(feng)趣(sao),《海錯圖筆記》擁有了一大群粉絲。自去年10月我們出了《海錯圖筆記·叄》後,後臺讀者一直在敲碗催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