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睡前讀物數位化,《海錯圖》可聽可感可觸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今年元宵節,故宮首次開放夜景,而上海豫園燈會則有著悠久的傳統。一南一北,兩個城市的傳統文化之美感動了不少網友。如今,北故宮、南豫園因為一場展覽再度聯繫在一起:「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將於12月7日至明年3月8日亮相豫園華寶樓三樓,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在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作品,讓觀眾領略一個立體的、鮮活的、饒有趣味的古代海洋世界,並與中國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展覽在引發期待之餘也引人思考,上海能否從故宮模式中有所借鑑,打造自己的文化IP(智慧財產權)?

  多媒體技術呈現古人趣味

  《海錯圖》記錄了371種與海洋相關的生物,乾隆稱它「滿足了自己對大海的想像」。展覽運用數字科技,讓《海錯圖》可聽、可感、可觸。

  《海錯圖》是浙江人聶璜繪製的一部海洋生物圖譜,成書於清康熙年間,由太監進獻給康熙。當時並未引起重視,之後被乾隆發現和喜愛,成為他的睡前讀物,也作為皇子的教科書使用。《海錯圖》中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全書記錄了371種與海洋相關的生物,乾隆稱它「滿足了自己對大海的想像」。

  「我們的專家猜測聶璜是個富二代,但不是嫡長子,這樣才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去做這樣的事情。」展覽主辦方、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於曉芹向記者勾勒出聶璜的生平碎片:他花30多年時間在東南沿海居住,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走訪當地漁民,聽他們講故事,到魚市上看一簍簍的海洋生物,記錄它們的體貌特徵,並一一畫下來。

  聶璜的畫風堪稱「醜萌」,他給每個生物都寫了一首小詩,許多內容腦洞大開,比如稱紅鯉魚為「龍王之媳,龍子之婦」,還畫了許多種他認為真實存在的龍。聶璜對古代流傳下來的「化生說」深信不疑,也就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出現的不同類別的生物可以互化,比如麻雀會變成花蛤,他也注意到兩種生物體積大小的差異,但一位老者的解釋讓他釋然:一隻雀能化成數十數百花蛤……

  這些有趣的內容都以多媒體技術一一呈現在展覽中。展覽在充分考證史料的基礎上,運用數字科技把《海錯圖》原作轉化為可聽、可感、可觸的形式,為觀眾帶來多元立體的觀展體驗。於曉芹說,展覽動畫製作大概花了3個月,研究則花了7個月。故宮博物院對於IP授權的開發合作非常嚴謹,每一個作品及背後的文字,甚至每一個動畫分鏡都需要請相關專家審核。展覽配套許多兒童公教項目,每天都有教育工作坊,讓內容得以最大化發揮,這些公教內容同樣由故宮專家把關。「可以說展覽到了博物館級別要求。我們並不覺得故宮團隊的嚴格審核會影響展覽呈現,審核不會限制創意,他們會尊重我們選擇什麼樣的藝術表達手法,也會提出許多有趣的點子。」

  記者在豫園華寶樓三樓看到,現場還在施工,沒有一件作品顯露,但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意總監孫振龍已經能講出每個空間裡的布局和設計。考慮到觀眾以兒童和親子人群為主,展覽做了特別的體驗設計,比如在互動站臺旁設計小臺階,方便低齡兒童站立。他比劃空間的中央,那裡將有一個休息的地方,可供4到7歲小朋友午睡。

  此前,展覽已在深圳亮相。作為巡展的第二站,上海展覽會根據深圳展覽做些調整,比如多媒體魚群的互動方式從踩上去聚攏變成散開,這更符合觀眾心理預期。孫振龍介紹,上海之後,展覽還將在南京亮相。「我們只提供軟體,對方提供硬體,有點像賣電影拷貝。」於曉芹認為,這種展覽形式也許將成為趨勢。她說,展覽計劃在全國各地巡展6年,並輸出海外。

  於曉芹說,團隊在成立初期主要做引進展覽,在合作中學習了國外標準化的巡展技術,逐漸開始做原創的內容。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優質IP,比如十年前日本曾做過一個成功的三國展,通過這個主題串聯起一系列文物、出版物、遊戲,吸引了超過十萬人次參觀。

  得到故宮IP授權其實不難

  故宮授權方式比較靈活,館方引入社會資源參與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其間不過多介入。故宮希望藏品發揚光大,但對內容要求非常嚴謹。

  「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是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做的第一個故宮IP授權展覽。接下來,他們還將與故宮合作開發有關《鳥譜》《獸譜》展覽。於曉芹說,除了故宮博物院,「宮」字頭下面還包括故宮出版社、故宮文化中心等,都是正宗的故宮IP授權機構。故宮IP授權門類非常細,需要看具體是和哪家機構籤約。「跟故宮要授權並不難,他們也希望藏品發揚光大,但對內容要求非常嚴謹。」

  成為「網紅IP」的故宮這兩年很忙,彩妝、食品、遊戲、首飾……伴隨文創產業布局的發展壯大,故宮IP授權的產品讓人目不暇接:和華熙生物打造出結合12件國寶的精緻彩妝系列,與小米手機合作推出小米MIX3故宮特別版,和網易遊戲結合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打造的遊戲《繪真·妙筆千山》,和必勝客聯手推出中秋宮廷團圓禮盒,還有民生銀行的「美人版」信用卡、周大福故宮文化珠寶等。甚至在街邊零售店名創優品,也能看到聯合故宮宮廷文化推出的小飾品,十來塊錢就能買一件。

  「問故宮要授權的確不像大家想像那麼難。」業內人士透露,故宮授權方式比較靈活,館方通過授權,引入社會資源參與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過程中不過多介入。「就拿前段時間『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文物特展』中的聯名款傳統糕點來說,有些渠道代理通過總代理獲得授權後,自主邀請KOL(關鍵意見領袖)帶貨,拉動銷量同時也強化了故宮IP。至於故宮淘寶、故宮文創等各方都屬於故宮,他們有各自的IP合作夥伴,獨立運營互不衝突,共同服務於故宮大IP。」

  中國的博物館IP授權之路如何走,許多博物館都在看著故宮。前不久,敦煌博物館向流量明星王一博贈送該館文創飛天系列滑板,由該明星曬圖後迅速登上熱搜,也帶來了不俗的產品銷量。有分析指出,借明星流量博關注,是「腰部博物館」的破局思路。這種「明星帶貨」和社交媒體傳播方式,毋庸說也是學自故宮。不過,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於故宮的大火和流量,許多中小型博物館可複製的經驗有限。」

  除了故宮博物院外,敦煌研究院也是國內IP授權展的大宗,要拿到授權同樣不難。「敦煌研究院希望越來越多的國有或私人機構甚至個人參與敦煌文化藝術,因此他們的授權是大量的,且不分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只要認為對宣傳敦煌文化有利,就可以授權。而且,敦煌研究院原院長王旭東如今接任故宮掌門人,接下來授權力度可能更大。」從事美術館行業的陳思鈺介紹,IP授權展覽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出發點是商業,如西方大師展、動漫IP展覽等,主辦方拿IP授權的目的是為了更高票房及衍生品銷售收入等;一種出發點是普及傳統文化,如故宮、敦煌的IP授權展覽,但這種出發點決定了拿IP授權的主辦方在商業操作上有所限制。「拿到IP授權後,更重要的是怎麼做,把授權用得好。真正花心思辦展,可以取得雙贏效果,但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票房,用一些粗糙拙劣的展陳方式亂人耳目,最終得不償失。」

  數位化展陳滿足大眾需求

  從欣賞角度而言,數位化可以讓大眾對作品有更廣泛全面的認識。許多去過敦煌的觀眾會發現,數位化的莫高窟其實可以看得更清晰。

  IP授權展和文創流行的背後,是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有限的博物館展覽資源。

  如今,IP授權展覽大都為複製品或多媒體展示,也和文物保護和展陳條件受限有關。運輸過程以及展出場館的溫溼度條件等,會不可避免對文物造成傷害,對於第三方機構而言,很難直接拿到文物做公眾展示。敦煌研究院一直在以數位化代替原作對外宣傳展出。此前,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在「覺色敦煌」展覽上透露,敦煌遊客幾乎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速度增加,給敦煌保護帶來很大壓力。敦煌研究院用數位化技術重新還原敦煌壁畫,是保護文物的現實需要,也是滿足觀眾欣賞需求的需要。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2019博物館館藏資源授權峰會上表示,要讓文物活起來,就要把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挖掘出來,轉化成民眾能夠接受的符合這個時代的文化作品或產品,然後活起來,包括搭上網際網路的翅膀「飛到千家萬戶」。

  「文物實物有稀缺性,但從欣賞角度而言,數位化可以讓大眾對作品有更廣泛全面的認識。」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博物館藏品數位化是大趨勢。「許多去過敦煌的觀眾會發現,數位化的莫高窟可以看得更清晰。」

  隨著博物館數位化資源的開放,也有不少私人或機構在未經博物館授權的前提下私自印刷複製品,或是製作文創,打著博物館IP的旗號混亂市場。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曾指出,從2011年至2019年初,故宮博物院比較典型的維權案例大概58次。故宮口紅推出期間,電商平臺的山寨產品多達百餘種,均打著「故宮聯名」口號,僅從外觀上看與故宮博物院文創館所出的口紅十分相似。這種打「擦邊球」的仿製品並沒有受到太多約束,直到目前仿製的「故宮聯名」服裝、彩妝等產品還有不少電商渠道在銷售。

  對於博物館來說,可以通過註冊商標、維權等多種方式來應對侵權行為,但並不等於說要在館藏資源數位化上因噎廢食。陳思鈺認為,博物館把數位化藏品資源共享出來的初衷,是為了向更多愛好者、研究者提供有效便利的資料。出現違規商用亂象,一部分原因就是目前開放程度無法滿足大眾需求。(記者 鍾菡 實習生 曹贇嫻)

相關焦點

  • 故宮海底總動員 乾隆最愛《海錯圖》登陸豫園
    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採用交互式多媒體數位化系統,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海錯圖系列作品,圍繞海錯圖、故宮等元素打造公共教育科普展覽新理念,讓科技賦予古代科普讀物靈魂,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海錯圖》為300年前清朝康熙年間所著。「錯」,即為種類繁多的意思,早在漢代,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
  • 海錯圖:一本無意間走進紫禁城,深得乾隆喜愛的博物學畫冊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
  • 北京故宮和上海豫園攜手IP合作展示《海錯圖》
    近日,以乾隆皇帝喜歡的讀物《海錯圖》為藍本,「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開幕。  數位化時代曠世奇書「走出宮牆」  「錯」,即為種類繁多的意思,早在漢代,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
  • 奇人手繪《海錯圖》,畫出傳說中的海洋怪物,乾隆:朕太滿足了!
    這是生物課本?首先要說一點,這本《海錯圖》中的錯,可不是指錯誤,而是有點種類紛雜的意思,這本畫冊便是畫的海洋裡的各種生物。乾隆皇帝為什麼會喜歡這麼一本畫冊呢?這就要說到古代人對海洋的認知非常有限。乾隆皇帝深居宮中,海洋太遠,海洋生物也太難見。
  • 故宮《海錯圖》「登陸」豫園華寶樓 沉浸式演繹古人心中的海底世界
    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採用交互式多媒體數位化系統,在為期3個月的展期內,通過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海錯圖系列作品,圍繞海錯圖、故宮等元素打造公共教育科普展覽新理念,讓科技賦予古代科普讀物靈魂,古今相望,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
  • 被乾隆當作寶的《海錯圖》,究竟記載了多少稀奇古怪的海底生物?
    山裡的生物比較好寫,因為能實地考察,不過海裡的生物可沒那麼簡單了。清代時,有位名叫聶璜的畫家,他本身對對海洋生物很有興趣,但是古代並沒有這方面的相關圖譜,這也很能理解,就算是我們現在的科技手段,要到海洋裡探索也是件極不容易的事,何況是古代。所以秉承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一原則的聶璜,只好自己動手畫了。
  • 故宮奇書:生物愛好者的「意淫」之作,滿足乾隆皇帝什麼樣的想像
    文丨曹鏡明題丨故宮奇書:狂熱愛好者的「意淫」之作,憑什麼滿足乾隆皇帝的想像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海錯圖》的看法!意淫,這個詞在這裡可不要往「齷齪」了想!這個可不是作者自吹自擂的噱頭,而是通過乾隆皇帝親自認證的,並且還深受歷任皇帝的喜愛。乾隆皇帝被滿足的想像當這本《海錯圖》完成後,聶璜並沒有上貢給皇帝的想法。這也很正常,畢竟是耗費了作者數十年的精力,才有的這個得意之作,自己留著欣賞還來不及,怎麼可能這麼想不開的上貢給皇帝,搏一個不太清晰的未來!
  • IN視頻|快來感受「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乾隆鍾愛的《海錯圖》原來...
    不如去探探「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據說乾隆皇帝也是它的忠實粉絲哦!7月11日,由故宮博物院與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展覽運用了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走進《海錯圖》圖文中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海錯圖》是啥?乾隆皇帝為何如此鍾愛?
  • 【全國優秀公訴人】張敬偉:讓正義可感可觸可及
    【全國優秀公訴人】張敬偉:讓正義可感可觸可及 2020-12-18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石泰峰代表:使社會公平正義更加可觸可感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使社會公平正義更加可觸可感5月26日下午石泰峰代表表示,一年多來,全國法院、檢察院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圍繞大局履職盡責,依法做好司法服務和保障工作,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依法嚴懲各類犯罪,順應了民心民意,彰顯了法治權威,進一步夯實了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踐行司法為民宗旨,堅持百姓有所呼、司法有所應,有效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使社會公平正義更加可觸可感
  • 《海錯圖》:藏在故宮裡的「紙上海洋館」
    秘密就在一套叫做《海錯圖》的圖譜中,它可算得上是古代的「海洋生物小百科」了。它有什麼過人之處呢?記錄371種海洋生《海錯圖》原來,《海錯圖》創作於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共四冊。那時,航海技術遠不如今天,但《海錯圖》卻記錄了371種與海洋相關的生物,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紙上「海洋館」了。
  • 看山看水看民法 可感可觸可理解 深圳把民法典搬進公園
    看山看水看民法 可感可觸可理解 深圳把民法典搬進公園 2021-01-08 0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豫園燈會安裝接近尾聲,故宮《海錯圖》主題彩燈亮相
    圖說:豫園燈會將以「全面奔小康,煥彩中國年」為主題(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在銀杏樹與華寶樓的簷廊下,《海錯圖》主題彩燈精彩亮相……2020年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下文簡稱「豫園燈會」)的安裝工作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 乾隆的枕邊書不是大家文集,而是1本畫了300種「妖怪」的畫譜?
    故宮裡的文物更是數不勝數,今天要講的這個文物有著與眾不同的身份地位,那就是《海錯圖》,它深受乾隆的整喜愛,被稱為乾隆的枕邊書,現如今成為故宮的一寶。畫譜來源說起這本書的歷史是很特殊的,它並不是由哪位知名的畫家所作。相反的是這位畫家來自民間,是錢塘人士,所謂的錢塘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 《海錯圖》|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
    有關他的生平事跡,除了其傳世的《海錯圖》之外,其餘的就一無所知了。圖:海錯圖局部——「海底無波,驪珠無限」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聶才子的大作——《海錯圖》。從聶才子的畫作來看,他必是出自書香門第,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
  • 安徽師範大學主題教育落地可觸可感
    安徽師範大學主題教育落地可觸可感 開展知識競賽 分享學習故事
  • 海錯圖:海洋世界中的第一奇書!
    而《海錯圖》的作者聶璜,卻屬於這樣一位民間畫師。 康熙年間,他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種,就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還會詢問當地漁民,來驗證古書中記載的真偽。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海錯圖》描繪了300多種中國沿海生物,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
  • 讓「民生溫度」可觸可感!
    讓「民生溫度」可觸可感!李劍青指出,要高度重視創城及城建工作,在保證質量前提下,提高效率,加快縣城建設步伐;要緊盯重點難點問題,明確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進一步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要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持續提高建管水平,進一步建設環境優美、秩序優良、服務優質的文明縣城,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奇書《海錯圖》中的怪獸,都是認真的嗎?
    他是個畫家,同時也是個水生動物愛好者,於是就把自己看到的動物畫了下來,取名《海錯圖》。「錯」是紛雜、種類繁多的意思。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海錯圖》成書之後,這位作者就突然間消失了,史料中再也找不到他的蛛絲馬跡,同時不知所蹤的還有他的那本大作。
  • 《海錯圖筆記》(青少版),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博物達人」
    《海錯圖筆記》系列出新書啦!從2015年到2019年,關注過小亮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我們出的系列《海錯圖筆記》。因為內容嚴(jiao)謹(zhen),語言風(feng)趣(sao),《海錯圖筆記》擁有了一大群粉絲。自去年10月我們出了《海錯圖筆記·叄》後,後臺讀者一直在敲碗催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