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科技再現「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登陸深圳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7月11日,以故宮院藏清代《海錯圖》為藍本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據介紹,該展覽運用數字科技,生動再現了聶璜筆下妙趣橫生、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並通過寓教於樂的互動遊戲與公教活動,帶領觀眾了解海洋生物習性、認識海洋文明,感受古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該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旨在運用數字科技、多媒體方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覽將於10月8日結束在深圳的首展後,巡展至北京、上海等國內主要城市。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副院長表示:「本次展覽既運用數字科技、也聘請學術團隊嚴密考證,很好地復活了故宮的館藏文物,對於故宮文化走出去、提升觀眾文化自信,都將起到積極作用。未來,雙方還將圍繞《獸譜》、《鳥譜》等館藏畫譜,在展覽開發、公共教育、出版等方面持續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

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巡視員、深圳市設計之都推廣辦主任韓望喜在開幕式致辭中強調了《海錯圖》對青少年的教育意義:「這次《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真是給孩子們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場景,點點滴滴的細節做得很用心。這才是做事的方式,也是我們傳播傳統文化之美應有的心境。」

故宮出版社文化旅遊編輯室副主任徐海在當天舉辦的文化講座中介紹,故宮總藏畫譜116件,《海錯圖》是其中唯一一部由民間畫師所繪的圖譜。《海錯圖》展現了中國古代創作者基於傳統化生說的豐富想像力與視覺表現力,並解讀種種海洋生物的「呆萌」表情或許是吸引當代年輕觀眾的重要原因。

據主辦方介紹,展覽以奇幻、玩樂、探索為主要概念。以畫譜作者聶璜的考察路線為脈絡,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跟隨聶璜信步海濱、走訪漁市,探究舶客、旅人、漁民口中筆下的謎之生物,見其所見,聞其所聞,思其所想,體會隱匿於《海錯圖》圖文之下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觀,與中國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展覽希望尊重與釋放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讓他們跳出單一接受知識的模式,寓教於樂建立主動探求知識的可貴精神,探索蘊含於《海錯圖》之中的奧秘與樂趣。 (中國日報深圳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故宮《海錯圖》「登陸」豫園華寶樓 沉浸式演繹古人心中的海底世界
    、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主辦,豫園文化商業集團、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6日在上海豫園正式開幕。  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展覽於7月11日在深圳進行了首展後,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同年12月7日將繼續巡展至上海豫園華寶樓3樓,為上海人民帶來這件傳承300年的中國傳統科普類文化知識瑰寶最直觀的感受。
  • 故宮海底總動員 乾隆最愛《海錯圖》登陸豫園
    8米巨幅海洋全覽投影在眼前鋪開。隨著啟動捲軸徐徐展開,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正式拉開帷幕。12月6日起, 這一承接了300年傳統文化的公共教育類多媒體綜合展將在上海落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
  • IN視頻|快來感受「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乾隆鍾愛的《海錯圖》原來...
    展覽現場,立體呈現《海錯圖》中的海洋世界深圳新聞網2019年7月12日訊(記者 潘潤華)想好暑期去哪玩了嗎?不如去探探「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據說乾隆皇帝也是它的忠實粉絲哦!7月11日,由故宮博物院與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展覽運用了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走進《海錯圖》圖文中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海錯圖》是啥?乾隆皇帝為何如此鍾愛?「海錯」,是指中國古代對種類繁多的海產品的統稱。
  • 故宮《海錯圖》邀「寧」共遊別樣的海底世界
    龍虎網訊 看不了故宮的雪,不如一路搜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吧。12月17日,南京國外藝術展覽會美滿閉幕。作為南京國外藝術季的緊張組成片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海錯圖》多媒體概括展南京站緊隨自後於12月20日在南京河西金鷹天下正式揭幕,連接點亮冬日南京的文化藝術空間。
  • 北京故宮和上海豫園攜手IP合作展示《海錯圖》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7日報導:故宮IP除了能開發出各類爆款文創產品,還能變為沉浸式展覽。近日,以乾隆皇帝喜歡的讀物《海錯圖》為藍本,「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開幕。
  • 2020年豫園燈會安裝接近尾聲,故宮《海錯圖》主題彩燈亮相
    圖說:豫園燈會安裝接近尾聲 新民晚報記者周馨攝圖說:以故宮《海錯圖》和敦煌為主題的兩大展覽將登陸豫園目前,2020年豫園燈會的三大主題燈組已相繼進入安裝收尾階段,分別位於豫園商城的黃金廣場、九曲橋廣場和中心廣場。
  • 乾隆睡前讀物數位化,《海錯圖》可聽可感可觸
    如今,北故宮、南豫園因為一場展覽再度聯繫在一起:「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將於12月7日至明年3月8日亮相豫園華寶樓三樓,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在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作品,讓觀眾領略一個立體的、鮮活的、饒有趣味的古代海洋世界,並與中國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展覽在引發期待之餘也引人思考,上海能否從故宮模式中有所借鑑,打造自己的文化IP(智慧財產權)?
  • 文化視點|當多媒體文博展成為新藍海,下一步該往哪兒走
    製圖:馮曉瑜 故宮御貓打翻了清代御製《獸譜》,封印失衡,神獸四散。循著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展開的一幕幕幻境,人們跟隨神獸白澤,找尋它失蹤的小夥伴,開啟了一場補全《獸譜》的旅程……由故宮博物院官方出品的「故宮裡的神獸世界——多媒體綜合展」,近日登陸上海文化藝術新地標——西岸藝島,以創新的觀展體驗讓人大開眼界。
  • 《海錯圖》:藏在故宮裡的「紙上海洋館」
    大概在1698年的夏天,《海錯圖》終於完成啦!之後,聶璜竟然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而《海錯圖》的去向也成了謎。當《海錯圖》重現江湖的時候,已經是1726年了。這一年的皇宮檔案記載,太監蘇培盛把它帶入了宮中。中國古代海洋類的書籍,少之又少,所以,乾隆、嘉慶、宣統等皇帝都特別喜歡《海錯圖》。
  • 被乾隆當作寶的《海錯圖》,究竟記載了多少稀奇古怪的海底生物?
    清代時,有位名叫聶璜的畫家,他本身對對海洋生物很有興趣,但是古代並沒有這方面的相關圖譜,這也很能理解,就算是我們現在的科技手段,要到海洋裡探索也是件極不容易的事,何況是古代。所以秉承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一原則的聶璜,只好自己動手畫了。
  • 海錯圖:海洋世界中的第一奇書!
    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家多樂以蘭梅竹菊、人物花鳥獲取藝術上的成就,而將人生最有活力的時光和自己的全部創作精力,都投入到表達海洋動物的創作並有所成的畫家,可謂少之又少。而《海錯圖》的作者聶璜,卻屬於這樣一位民間畫師。
  • 深圳購物中心暑期活動巡禮
    活動介紹:「休比登月訓練營」通過「太空體能訓練營」、「太空科普知趣館」 2大主題展館,12項高科技太空人登月訓練項目,1個終極登陸月球任務「5D登月計劃互動影院」,以創新互動及玩樂體驗的方式,帶來沉浸式登陸月球暑期科技大展。整個訓練營結束並實現成功登月之後,將為孩子們頒發一枚特製的「成功登月盾牌勳章」!
  • 深圳這些展覽不容錯過
    「識骨尋宗——透過骨骼窺視生物演化」展覽  時間:2019年6月25日—9月1日(10:00-18:00 逢周一閉館)  地點: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市民中心A區)一樓大廳及第二專題展廳  參與方式:可通過「深圳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報名預約,免費入館觀展  簡介
  • 臺北故宮聯合舉辦生態展
    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省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聯合策劃「生態想想-故宮×蘭博×臺博聯合特展」近日宜蘭蘭陽博物館展出。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以「生態關懷」為主軸,展出臺北故宮與動植物相關新媒體藝術作品,並結合臺灣省博物館所藏珍貴動物標本及宜蘭蘭陽博物館常民藏品,展現藝術人文跨域自然科學的策展成果,帶領觀眾思考生態保護的議題。
  • 泛亞視野|魔幻的「海錯世界」:讓數字藝術激活國潮崇拜!
    600歲故帝都宮遇上460歲魔都豫園,南北文化地標的強強聯合,利用現代數位技術,生動重現古書《清宮海錯圖》的奇幻海底世界。其實早在跨年之際,展覽已在上海亮相,但因疫情影響無緣得見。今天,泛亞俠就和大家一起雲觀展,彌補遺憾吧。
  • 奇人手繪《海錯圖》,畫出傳說中的海洋怪物,乾隆:朕太滿足了!
    這是生物課本?首先要說一點,這本《海錯圖》中的錯,可不是指錯誤,而是有點種類紛雜的意思,這本畫冊便是畫的海洋裡的各種生物。乾隆皇帝為什麼會喜歡這麼一本畫冊呢?這就要說到古代人對海洋的認知非常有限。乾隆皇帝深居宮中,海洋太遠,海洋生物也太難見。
  • 《海錯圖》|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
    有關他的生平事跡,除了其傳世的《海錯圖》之外,其餘的就一無所知了。圖:海錯圖局部——「海底無波,驪珠無限」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聶才子的大作——《海錯圖》。從聶才子的畫作來看,他必是出自書香門第,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
  • 來這個「故宮裡的神獸世界」尋找答案吧
    去年在全國多個城市巡展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引發熱議,掀起中國傳統文化IP與多媒體技術的跨界風潮。昨天,由故宮博物院出品,「故宮裡的神獸世界——多媒體綜合展」在上海西岸藝島開幕。圖說:故宮裡的神獸影像圖表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下同2020年正逢紫禁城建成600年,由故宮博物院主辦的「故宮裡的神獸世界」展覽,以故宮博物院館藏清代御製《獸譜》為藍本,精選出數十種古代神獸,製成數位化「再創作」的多媒體互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