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深處藏著的一座「海洋博物館」

2020-12-18 是吃貨本人啦

故宮,又稱為紫禁城,古時候是天子住的地方,據說有著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個房間,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依舊沒能對外人開發,這裡面怕是藏著不少秘密,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這故宮深處藏著的一座「海洋博物館」。

把時間倒轉,在古代,因為交通不便,在內陸地區海鮮可算是個稀奇物品,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沒有見識過真正的海鮮,對海鮮知之甚少,所以就有人就專門給海鮮做了一本圖冊,名為《海錯圖》,裡面記錄了300多種海洋生物,這本冊子,就是咱們今天要講的藏在故宮深處的「海洋博物館」。

「海錯」一詞,是我國古代對於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出典於《尚書·禹貢》:「厥貢鹽公式,海物惟錯。」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海錯圖》即是一部記錄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繪卷。《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冊藏於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放在以前,這本書可是皇上愛不釋手的讀物。

《海錯圖》筆觸細膩豔麗,收錄的海洋生物中除卻威風凜凜、憨態可掬、真實存在的海洋生物,更有光怪陸離的各類口耳相傳的神秘生物:兇猛食人的海蜘蛛、頭生雙角的潛牛、鱉身人首的海和尚……這些或存在於海中或存在於想像中的生物,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神採奕奕,躍然紙上。

在原圖中,繪畫只佔篇幅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是聶璜對每一種生物、物產所作的考證與描述。通讀下來,內容豐富異常:除卻較為普遍的對生物產地、習性、外貌特徵、烹飪方式的記述外,更有很多福寧沿海一帶的坊間傳說以及作者對於一些社會現象的感懷。

《海錯圖》中的每篇文字長短不一,但都以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贊作為總結,挑燈夜讀,讓人有種置身神妙深海世界的感動,畫卷上的悠悠古意讓人們的記憶漸乎色彩翩然,重新迸發對不可知事物的探求心與想像靈光,在感嘆造物神奇之後,多了一分對海洋、對世界、對宇宙的敬畏之情。

下面就來看看這本奇書當中都有哪些海洋生物吧,看看你能猜出幾種?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海上故宮——國家海洋博物館攻略來嘍
    早就聽說了國家海洋博物館有海上故宮之稱,終於終於,戰地記者瓜瓜前去一探究竟,現在發來前線報導~國家海洋博物館,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其地位堪比故宮博物院,可以稱之為「海洋上的故宮」;其建立體現的是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國家海洋博物館承擔著重塑中國海洋價值觀的重任;不僅是天津濱海新區的文化地標,更是中國海洋事業的文化裡程碑。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文化視點】甘肅天慶博物館:一座值得去看的博物館
    原標題:【文化視點】  一座值得去看的博物館天慶博物館展廳  甲 寅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宮殿,一片精神財富的海洋。甘肅天慶博物館,就是一座集大成、傳古韻、蓄文脈、承奇技的地方。近萬件藏品貝聯珠貫、高端大雅、縱橫古今。
  • 天津「海上故宮」國家海洋博物館華燈初上
    中國日報網2月17日電 地位堪比故宮博物院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已基本完工進入最後收尾階段!正在進行燈光調試。據了解「遠古海洋」「今日海洋」「中華海洋文明」是國家海洋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也是一期開館的主要展區。其中,由「遠古海洋」和「今日海洋」組成的「海洋自然」是按照從海洋自然歷史變遷時空順序,展示海洋及生命的誕生和演化。而「中華海洋文明」則是「海洋人文」部分陳列展覽的組成之一,按照不同的時期展示海洋文明的發展,向市民展示了我國海洋文化的燦爛輝煌。
  • 【文化視點】一座值得去看的博物館
    【文化視點】一座值得去看的博物館  甲 寅天慶博物館展廳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宮殿,一片精神財富的海洋。甘肅天慶博物館,就是一座集大成、傳古韻、蓄文脈、承奇技的地方。近萬件藏品貝聯珠貫、高端大雅、縱橫古今。其中,收藏有趙孟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錢維城的《富春秋色圖》、齊白石的畫作《雙壽圖》、傅抱石的巨幅畫作《茅山雄姿》、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宗伯集》卷八等,可謂館藏豐富,頗具特色。
  • 堪比故宮的海洋博物館,天津免費景點之最,超有趣
    堪比故宮的海洋博物館,天津免費景點之最,超有趣。1周末我們一家被姥姥姥爺嫌棄,要我們帶孩子GUN出去玩一天,給老倆一天清淨。想著老大八歲了,還沒有見過海,準備去個跟海相關的地方。我們一家四口要去天津極地海洋館,門票就五六百塊錢。
  • 瀋陽故宮博物院與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交流展籤約
    於海洋 攝中新網瀋陽7月4日電 (沈殿成)瀋陽故宮博物院與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交流展協定籤約儀式,7月4日在瀋陽舉行,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館長池炳穆一行四人專程赴瀋陽參加籤約儀式。此次籤約明確了未來兩年雙方展覽交流的計劃。
  • 探秘故宮珍寶 領略「錦英瑞彩」?平涼市博物館引進故宮博物院藏...
    【博之美物】探秘故宮珍寶 領略「錦英瑞彩」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琺瑯器精品展掠影西洋人物紋方形花觚掐絲琺瑯牧童騎羊式筆架正值平涼市博物館新館開館,藉助故宮博物院對口文化幫扶的東風,經平涼市相關部門多次赴京協調,平涼市博物館引進了「錦英瑞彩」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琺瑯器精品展,為參觀者帶來了一場特別的視覺體驗。
  • 玩轉「天津海洋博物館」
    昨天,國家海洋博物館籌建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對網上預約、試運行情況進行介紹。如何到達國家海洋博物館,試運行期間,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珍貴藏品,如何預約參觀,本報為廣大讀者整理了一份「五一」假期國家海洋博物館「打卡」攻略。
  • 天津濱海新區國家海洋博物館「五一」免費試開放
    豐家衛攝  本報記者 豐家衛  琳琅滿目的遠古海洋生物化石、長9.4米的鯨鯊標本、承載「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的「宋元福船」復原模型……這些在海洋科普書籍中都難得一見的海洋文明珍寶,將集中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5月1日,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將試開館,觀眾可免費進場參觀。作為我國首座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該館又被譽為「海上故宮」。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一個博物館用幾年時間,研發近萬種文化產品,造就一系列文化現象,其中奧秘在哪裡?運用知名館藏打造IP,助力產業提升文化內涵,拓展品牌影響力,它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裡?這一個個問題,備受博物館同業關注。作為故宮博物院文創團隊中的一員,有一些思考和感受,與大家探討與分享。
  • 藏在博物館裡的秋!
    ▲元 倪瓚 漁莊秋霽圖軸|紙本|縱96.1 釐米 橫46.1 釐米|上海博物館藏▲明 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冊(部分)|紙本|上海博物館藏▲明 沈貞吉《秋林觀瀑圖軸》|縱270釐米 橫90釐米|蘇州博物館藏
  • 5年後,故宮、上博建成新館,每25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組圖)
    年底前,籌劃多年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將開工建設,規模約12.5萬平方米,預計2020年建成,獻禮故宮600歲生日。本月初,上海博物館擬建東館的消息正式落地,其定位於「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竣工時間同在5年後。  南北兩大博物館的「你追我趕」只是縮影。截至去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到4510家,「近10年中,平均每年增長200多個」。
  • 黃樂 博物館藏著孩子的好奇心
    這個遊戲的裝置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座長長的獨木橋,兩邊用鐵皮拗成了鳥兒飛行的軌跡。當孩子從這頭走向另一頭,手臂沿著軌跡滑過的時候,他就知道鳥兒的翅膀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了。當時我震驚了,這個場景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原來博物館可以這麼生動的把很難、很抽象的概念,讓孩子自己去表演,去體驗出來。這次的經歷讓我感覺到,博物館在我身上是缺失的。
  • 「博物館媽媽」黃樂:博物館裡藏著孩子的好奇心
    可愛的故宮「御貓」以及神秘的「故宮大怪獸」都在哪裡?如何在故宮裡尋花、賞花?傳說中的御花園號火車究竟藏在哪裡,它的原型又是哪裡呢?小皇子一天的課程表是如何安排的呢?京都國立博物館都有哪些必看項目?正倉院的「鎮館之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和故宮裡的哪件家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黃樂的採訪,也由此展開。
  • 鼓浪嶼博物館攻略,一座島嶼就是一個博物館
    從這個角度看,鼓浪嶼這個「萬國建築博物館」真可謂是得天獨厚。在鼓浪嶼近兩平方公裡的島嶼上風格多樣的百年歷史建築有近千棟,已經正式掛牌為歷史風貌建築的391棟,其中,有53處具備了代表世界文化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要素。可以說,鼓浪嶼「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
  • 為什麼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雅趣
    而東京、紐約、巴黎、倫敦、北京才是,因為,北京有故宮。對,姆們有故宮。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網際網路「文藝復興」元年,一系列節目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集體大熱,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段子體在網上走紅,讓博物館借著網際網路的東風,再次重回公眾視野。
  • 中國最年輕的故宮,中國三大博物館之臺北故宮的文物來自哪裡?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跟浙江博物館是黃賓虹先生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地一樣,臺北故宮是收藏張大千作品最多也最精的地方。展覽從張大千留存的3萬餘件作品中,精心挑選了173件文物。臺北故宮通過八個部分,全面展示張大千從敦煌臨摹開始,到摹古創新,最後在臺灣終老的傳奇人生。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他的新書與講座,聚焦於如何幫助觀眾認識,故宮不僅是建築群,而是一個博物館,從而看到更多紅牆黃瓦之下更多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