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故宮珍寶 領略「錦英瑞彩」?平涼市博物館引進故宮博物院藏...

2020-12-22 每日甘肅

【博之美物】

探秘故宮珍寶 領略「錦英瑞彩」

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琺瑯器精品展掠影

西洋人物紋方形花觚

掐絲琺瑯牧童騎羊式筆架

正值平涼市博物館新館開館,藉助故宮博物院對口文化幫扶的東風,經平涼市相關部門多次赴京協調,平涼市博物館引進了「錦英瑞彩」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琺瑯器精品展,為參觀者帶來了一場特別的視覺體驗。

平涼市博物館 李菲 曹敏 高雪

這一件件琳琅滿目、絢麗多姿,象徵皇室家族的藝術瑰寶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引得古代帝王對其情有獨鍾?它在製作時又有什麼獨具匠心的奧秘,足以讓它在眾多工藝名品當中佔據一席之地?我們將一一揭示琺瑯器的前世今生。

首先琺瑯器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雍容華貴的造型、富麗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紋飾以及超凡脫俗的展現手法,至今仍魅力不減。雖然它是一種源自阿拉伯的工藝,但自元代傳入中國後,很快本土化,被賦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風格,很快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何謂琺瑯器呢?琺瑯,又稱「佛郎」「法藍」,是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音譯而來。它主要是以銅作胎體、以琺瑯做器表裝飾的工藝,屬於金屬胎體和琺瑯相結合的一種複合性工藝製品。這裡的琺瑯釉料的原料其實就是矽酸鹽類物質,主要成分是石英,也就是玻璃。在燒煉時還要加上長石、硼砂、氟化物等原料,將它們按照適當比例進行混合,燒結成矽酸化合物的混合物,冷卻後炸裂成碎塊,成為基本釉的熔塊,這就是琺瑯的材料。因此,琺瑯器既具備金屬貴重、堅固的特點,又具備琺瑯釉料晶瑩、光滑及適用於裝飾的優點,有著青銅器般恢宏的氣勢、絲綢織錦般繽紛的色彩以及瓷器般明亮潤澤的質感。

清代乾隆時期,琺瑯器製造最為鼎盛,乾隆皇帝博雅好古,因而製造了大量的仿古器物,銅器、玉器、瓷器、漆器等一應俱全。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兩方面均證明乾隆朝琺瑯器製造數量大且工藝精湛。器物功能遍及皇家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日常起居、文房清供、陳設賞玩、宗教祭祀等。這一時期的琺瑯特點鍍金較為厚實,質地精細潤澤,琺瑯色彩豐富鮮豔,並表裡如一,造型符合黃金比例,具有視覺美感,裝飾紋樣集歷代琺瑯器之大成並寓意吉祥,主要以纏枝蓮花紋為主要紋飾。按照分類又可分為掐絲琺瑯、鏨胎琺瑯、透明琺瑯、畫琺瑯等。而發源於法國的畫琺瑯工藝,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傳入中國後,在廣州大量生產進行貿易往來,佔據著「半壁江山」,因此又俗稱為「洋瓷」。

掐絲琺瑯嵌寶石杯盤

紫檀木邊座嵌琺瑯「歲寒四友」圖圍屏、紫檀木嵌琺瑯寶座

(本文圖片由平涼市博物館提供)

在此次展出的眾多精美的琺瑯器當中,要數清乾隆年間製造的「掐絲琺瑯牧童騎羊式筆架」最引人注目,首先它作為皇室文房用品,用活潑靈動的人物與動物相結合的形式襯託掐絲琺瑯工藝的高超完美技法來展現筆架的姿態,獨具匠心,實屬不易。因其清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器表刻畫人物的造型並不多見,再加其底部的中心雙方框內陰刻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無形中為這件筆架平添了皇家特有的威儀和印記。這件筆架在清代畫家郎世寧的著名畫作《弘曆觀畫圖》中就有出現,畫中所描繪的弘曆身穿普賢裝,亦表明他要當活菩薩,超脫自己,不幹涉朝政,把朝政交給兒子打理。也正是在此政治背景下,賦予了牧羊人筆架更多的寓意與價值,從而成為乾隆時期文房用品中的代表性作品。

乾隆時期的第二類掐絲琺瑯器是用於裝飾陳設用的大件器,主要作為陳設擺放於廳堂,因此器物造型較大,數量也較多。此次展出的紫檀木邊座嵌琺瑯「歲寒四友」圖圍屏、紫檀木嵌琺瑯寶座,則是吸引遊客駐足觀看最多的兩件文物。

展覽中「歲寒四友」圖圍屏共三扇,中間一扇最大,延伸左右兩邊,紫檀木框與底座。屏心以掐絲琺瑯與鏨胎琺瑯的複合工藝刻畫「梅、蘭、竹、松」四種植物,也象徵著古代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格與情操。屏風雖為三扇,但組合在一起時又似一幅完整的畫面,構思巧妙,其工藝反映了清代中期高超的制屏風格。而對於其圍屏的了解,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以大地作為棲息之地,頭前置放一小型木板來做抵禦擋風之用,後來逐漸演化為現代家具圍屏的作用。「紫檀木嵌琺瑯寶座」為清宮舊藏,通體運用嵌琺瑯的工藝在寶座邊緣細微處均有體現,七屏式座圍,框內鑲掐絲琺瑯板心,寶座鏤空雕夔龍紋,虛實對比,做工極為精細。

仿古器型琺瑯器作為乾隆時期最為精美的器物,在同時期級別較高。展出中的「西洋人物紋方形花觚」作為畫琺瑯器皿中的精品,系仿古代青銅觚造型,屬清宮舊藏,其色彩鮮豔,腹部圖案以西洋人物仕女圖為主,裝飾精巧華麗,也體現了清代時期東西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所產生的文明曙光。

展品中的多件精美的仿古器型掐絲琺瑯器吸引眾人駐足。在領略了這些精緻優美的宮廷琺瑯器後,相信人們對琺瑯器的了解和認識也會更加深刻,琺瑯工藝品正以其精湛的工藝、華麗的色彩、永不褪色的卓越品質流傳至今、持續發展,從而彰顯出古代文化交流與互動所折射出的魅力與光彩。

相關焦點

  • 探秘臺北故宮館藏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珍寶
    原標題:探秘臺北故宮館藏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珍寶   臺北故宮,原名中山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
  • 北京故宮珍寶館裡,到底藏著什麼寶?
    如今,涅槃重生於20世紀的紫禁城搖身變成了向國內外遊客敞開大門的故宮博物院,每天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國數萬遊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以及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再加上御花園都是故宮中軸線上遊客必經之地。在故宮博物院的東區,還有兩處藏有頂級珍寶的宮苑同時也是嗅覺靈敏的遊客必到之處,它們就是鐘錶館和珍寶館。
  • 臺北故宮餐桌上的"珍寶"(組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經濟網臺北12月30日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遊臺灣的必去之地院內收藏有自北平故宮博物館及瀋陽故宮,熱河行宮運到臺灣的諸多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保護文物,禁止遊客拍照。
  • 「北京故宮博物院200件珍寶展」2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北京故宮博物院200件珍寶展」2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2日清晨,珍寶展尚未開幕就有720多名來自日本各地的觀眾慕名而來,排隊等候入場。43歲的伊東芳華女士曾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2日一大早就從秋田市乘車趕到東京觀展。
  • 更名「華夏博物館」?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更名「華夏博物館」?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則認為,國際級博物館有保持超越性及獨立性的必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納進文化部門茲事體大,她並不贊成。林奕華說,她曾詢問院長吳密察,「他說在接到一通臺行政機構的電話,詢問各國國際級博物館的組織如何,但不表示對改組沒問題,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沒參與質詢,這樣討論不被尊重。」
  •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乎每周一閉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在南院區建珍寶文物「修復展示館」
    新華社臺北1月6日電(記者李慧穎、李凱)臺北故宮博物院6日表示,將在位於嘉義的南院區興建空間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的珍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展示館定位為強化文物修復功能與修復人才培育等,希望這一計劃能吸引遊客到南院區參觀,帶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 故宮博物院自5月1日起有序開放
    按照原本的計劃,故宮博物院今年將在九月、十月間推出大批重磅展覽。從一個戒備森嚴的皇家禁苑變成了面向公眾開放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故宮擁有著六百年的滄桑歲月,六百年的紅牆碧瓦,六百年的宮廷故事。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舉行了開幕儀式,紫禁城中的皇家藏品和藝術珍寶首次對公眾開放,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其後,奇蹟一般地,故宮文物安然度過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年代,所受損失微乎其微。「九一八事變」後,政府「認為日本人得到了東北,野心絕不滿足,將來在平津,難免一戰。
  • 「有界之外」亮相故宮,呈現中西方珍寶薈萃與文化融合
    卡地亞設計師將中國文化內涵、結構和功能融入到珠寶設計當中……5月31日,「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展覽共設三個展廳,以「精湛技藝」為主軸,沿著時間和主題兩條主線,分為靈感中國、風範見證、時間技藝三個單元,呈現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同卡地亞所代表的近代跨越國界的創作結合。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故宮博物院送課到家,系列童書和同名公益視頻課發布
    近日,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公眾服務號「微故宮」對外正式發布,《我要去故宮》系列童書和與其同名的公益視頻課正式上線,為漫長假期不能外出旅遊的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份文化大禮。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雲遊」故宮,了解紫禁城的奧秘。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瞧這些可愛的文物們,實際上只有巴掌那麼大 ,在我的意識裡,博物館裡的文物都是大件的,大陸的每一家博物館似乎都是這樣,無論是陝西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但這絕對是狹隘的意識,殊不知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完全不存在,規模的大小差距,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漂亮的小寶貝 ,每一件都足以讓我印象深刻。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在危難中保護了國寶,中國人民在危難中維護了國寶的尊嚴。  直到1948年,故宮的國寶仍在祖國大陸,分別藏於北京和南京,仍是一個故宮博物院。1948年年底,由南京遷往臺灣的國寶分三批。  國寶藏在臺北外雙溪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一座仿古典樣式的現代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山清水秀的外雙溪,建院基地面積為161519公頃。建築設計吸收了我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米黃色的牆體,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新雅麗。內部陳設完全按現代博物館的要求設計。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臺海網12月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披露後,島內輿論猛烈抨擊,質疑民進黨當局「臺獨」幻想作祟。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珍寶約65萬件,多樣珍寶珍貴程度世所罕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