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1月21日訊 距今5500年的紅山玉豬龍跟英文字母「C」長得很像,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對銅馬鐙上能找到16條龍……農曆龍年新春,南宋官窯博物館,聚集了一股強大的「龍氣」,近200條龍盤桓其中。你都能一一找到嗎?
官博「龍禧——壬辰年龍文化民間藏品特展」昨日開幕,展覽3月18日結束,為期兩個月。
對了,官博裡頭還有最有意思的一條大龍——龍窯遺址,過龍年,不妨去逛逛。
藏品169件,出自12位神秘民間藏家
此次展覽藏品169件,出自12位神秘的民間藏家。藏家們大多不願意露面,甚至姓名也不能透露,但是願意無償地請市民遊客鑑賞家藏傳世之寶。
藏家們收藏的東西也各有偏愛和特色。
比如有的藏家收藏了很多衣帶鉤,遠至春秋戰國的——也許就是公子小白(齊桓公)曾經用過。藏家說,衣帶鉤一開始真的是當扣子用的,所以比較小,後來越來越變成藝術品,因此雕工越來越繁複,龍越來越漂亮,衣帶鉤的體型也越來越大——已經不當扣子用啦!
有的藏家喜歡古鏡,那些帶著銅鏽的神秘圖紋、單柄手持式樣,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紅樓夢》賈瑞的「風月寶鑑」。展廳裡的各式鏡子,也一定讓美女們心嚮往之。
比如有的藏家特別喜歡薄如蟬翼的透明龍袍,這也許是居住暑熱紫禁城的必須裝備。
距今5500年的「蠶寶寶龍」,年代最久遠
距今5500年的紅山玉豬龍跟英文字母「C」長得很像,家住八卦新村的6歲男孩陽陽覺得它像「蠶寶寶」。不過,專家給它的定義,是「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器之一」。
別看這件玉器貌不驚人,外表和色澤還略顯粗糙,但這可是本次展覽的展品中時代最為久遠的一件器物。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
「玉豬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一般發現於紅山文化的墓葬中,大多出土於墓主人的胸部,這些墓主人在當時都非普通百姓,而是貴族成員。目前,最常見的紅山玉豬龍,一般有3種形制,包括「C」字龍、「玦」形龍和「弧」形龍。
這個玉豬龍為「C」形龍。豬首額頭隆起,頭部兩側雕出圓眼,下頜部前伸,刻陰線勾出雙唇、鼻子,頸部有一穿孔。整個器物包漿滋潤,可見光滑細膩之磨工。
乾隆用過的馬鐙,人氣最旺
展廳裡的遊客們覺得最稀奇的就是「乾隆馬鐙」。
這件文物是神秘藏家於巴黎蘇富比拍賣時拍得。拍賣時就專門配有一張《乾隆戎裝大閱圖》。
供奉於清宮廷的義大利畫師郎世寧(1688-1766),曾畫過一幅三米多高的《乾隆戎裝大閱圖》。此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乾隆皇帝全身披掛,穿鎧甲、戴頭盔,掛箭囊、弓袋,威風凜凜,年輕得意,騎著一匹棕白相間的駿馬,以軍隊統帥的形象出現。
如果您仔細觀察這幅作品就會發現:一身戎裝的乾隆帝,足下就是展櫃中這對金光燦燦的馬鐙。每隻銅馬鐙上都精雕細琢著8條龍,一對馬鐙上面,就能找到16條龍。
皇貴妃用的瓷盤,黃釉綠彩
「別以為這是只普通的盤子,家裡隨便用來盛盛糖醋排骨,」看這樣的展覽,如果請到一位知識融會貫通的講解員,那可比好萊塢大片更精彩。張必宣就是官博的頂級講解員,她給小朋友講文物,十分幽默,深入淺出。
「皇家等級森嚴,誰能用什麼顏色,都有十分清楚的規定。據大清《國朝宮史》記載,黃釉綠龍器屬皇貴妃專用。」
這隻黃釉綠彩龍紋花口盤經歷過多少宮闈秘史?展廳現場,它最受女士們青睞。
黃釉綠彩龍紋花口盤是清乾隆時期的,盤花口讓這件黃釉的盤子顯得輕盈秀麗,而盤內底所繪的正面綠龍又讓此盤擁有皇家的威嚴與高貴。
元朝「愛馬仕」皮帶扣,相當複雜
中國古代服裝基本為上衣下裳,衣服很大很寬鬆,所以都用「皮帶」束腰,銀鎏金錘堞龍紋帶飾。
蹀躞帶本為胡制——歐亞草原遊牧民族服飾。帶間有帶環,用作佩掛各種隨身應用的物件,如帶弓、劍、帉帨、囊、刀、礪石之類,以適應馬上生活的需要。
「這條蹀躞帶是元末明初的,全套20件,保存完整。」工作人員說。
蹀躞帶自魏晉時傳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以懸掛算袋、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
「陶藝龍」小活動
大過年的,大家舉家出來玩,圖的就是個熱鬧好玩。
從大年初一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官博還精心設計了三個配套活動。
其中兩個是在展廳內舉辦的「龍年猜謎」及「新春抽獎」活動,大家不僅能來看看帶「龍」字的成語和俗語究竟有多少,還能來試試運氣,抽取官博精心準備的新春賀禮。
另一個活動則在陶藝中心展開,邀請各位觀眾朋友龍年一起動手來做龍。凡是以「龍」為創作題材的觀眾朋友,即可在陶藝中心以六折的優惠價格,參加各項陶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