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龍文化民間藏品特展近200條龍爭奇鬥雄

2020-12-16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01月21日訊 距今5500年的紅山玉豬龍跟英文字母「C」長得很像,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對銅馬鐙上能找到16條龍……農曆龍年新春,南宋官窯博物館,聚集了一股強大的「龍氣」,近200條龍盤桓其中。你都能一一找到嗎?

  官博「龍禧——壬辰年龍文化民間藏品特展」昨日開幕,展覽3月18日結束,為期兩個月。

  對了,官博裡頭還有最有意思的一條大龍——龍窯遺址,過龍年,不妨去逛逛。

  藏品169件,出自12位神秘民間藏家

  此次展覽藏品169件,出自12位神秘的民間藏家。藏家們大多不願意露面,甚至姓名也不能透露,但是願意無償地請市民遊客鑑賞家藏傳世之寶。

  藏家們收藏的東西也各有偏愛和特色。

  比如有的藏家收藏了很多衣帶鉤,遠至春秋戰國的——也許就是公子小白(齊桓公)曾經用過。藏家說,衣帶鉤一開始真的是當扣子用的,所以比較小,後來越來越變成藝術品,因此雕工越來越繁複,龍越來越漂亮,衣帶鉤的體型也越來越大——已經不當扣子用啦!

  有的藏家喜歡古鏡,那些帶著銅鏽的神秘圖紋、單柄手持式樣,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紅樓夢》賈瑞的「風月寶鑑」。展廳裡的各式鏡子,也一定讓美女們心嚮往之。

  比如有的藏家特別喜歡薄如蟬翼的透明龍袍,這也許是居住暑熱紫禁城的必須裝備。

  距今5500年的「蠶寶寶龍」,年代最久遠

  距今5500年的紅山玉豬龍跟英文字母「C」長得很像,家住八卦新村的6歲男孩陽陽覺得它像「蠶寶寶」。不過,專家給它的定義,是「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器之一」。

  別看這件玉器貌不驚人,外表和色澤還略顯粗糙,但這可是本次展覽的展品中時代最為久遠的一件器物。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

  「玉豬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一般發現於紅山文化的墓葬中,大多出土於墓主人的胸部,這些墓主人在當時都非普通百姓,而是貴族成員。目前,最常見的紅山玉豬龍,一般有3種形制,包括「C」字龍、「玦」形龍和「弧」形龍。

  這個玉豬龍為「C」形龍。豬首額頭隆起,頭部兩側雕出圓眼,下頜部前伸,刻陰線勾出雙唇、鼻子,頸部有一穿孔。整個器物包漿滋潤,可見光滑細膩之磨工。

  乾隆用過的馬鐙,人氣最旺

  展廳裡的遊客們覺得最稀奇的就是「乾隆馬鐙」。

  這件文物是神秘藏家於巴黎蘇富比拍賣時拍得。拍賣時就專門配有一張《乾隆戎裝大閱圖》。

  供奉於清宮廷的義大利畫師郎世寧(1688-1766),曾畫過一幅三米多高的《乾隆戎裝大閱圖》。此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乾隆皇帝全身披掛,穿鎧甲、戴頭盔,掛箭囊、弓袋,威風凜凜,年輕得意,騎著一匹棕白相間的駿馬,以軍隊統帥的形象出現。

  如果您仔細觀察這幅作品就會發現:一身戎裝的乾隆帝,足下就是展櫃中這對金光燦燦的馬鐙。每隻銅馬鐙上都精雕細琢著8條龍,一對馬鐙上面,就能找到16條龍。

  皇貴妃用的瓷盤,黃釉綠彩

  「別以為這是只普通的盤子,家裡隨便用來盛盛糖醋排骨,」看這樣的展覽,如果請到一位知識融會貫通的講解員,那可比好萊塢大片更精彩。張必宣就是官博的頂級講解員,她給小朋友講文物,十分幽默,深入淺出。

  「皇家等級森嚴,誰能用什麼顏色,都有十分清楚的規定。據大清《國朝宮史》記載,黃釉綠龍器屬皇貴妃專用。」

  這隻黃釉綠彩龍紋花口盤經歷過多少宮闈秘史?展廳現場,它最受女士們青睞。

  黃釉綠彩龍紋花口盤是清乾隆時期的,盤花口讓這件黃釉的盤子顯得輕盈秀麗,而盤內底所繪的正面綠龍又讓此盤擁有皇家的威嚴與高貴。

  元朝「愛馬仕」皮帶扣,相當複雜

  中國古代服裝基本為上衣下裳,衣服很大很寬鬆,所以都用「皮帶」束腰,銀鎏金錘堞龍紋帶飾。

  蹀躞帶本為胡制——歐亞草原遊牧民族服飾。帶間有帶環,用作佩掛各種隨身應用的物件,如帶弓、劍、帉帨、囊、刀、礪石之類,以適應馬上生活的需要。

  「這條蹀躞帶是元末明初的,全套20件,保存完整。」工作人員說。

  蹀躞帶自魏晉時傳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以懸掛算袋、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

  「陶藝龍」小活動

  大過年的,大家舉家出來玩,圖的就是個熱鬧好玩。

  從大年初一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官博還精心設計了三個配套活動。

  其中兩個是在展廳內舉辦的「龍年猜謎」及「新春抽獎」活動,大家不僅能來看看帶「龍」字的成語和俗語究竟有多少,還能來試試運氣,抽取官博精心準備的新春賀禮。

  另一個活動則在陶藝中心展開,邀請各位觀眾朋友龍年一起動手來做龍。凡是以「龍」為創作題材的觀眾朋友,即可在陶藝中心以六折的優惠價格,參加各項陶藝活動。

相關焦點

  •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2014-06-26 17:55: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吸引了兩岸媒體的關注 。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6月17日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拉開帷幕。. 馬宣 攝   中新網福州6月26日電 (馬宣)由兩岸聯手舉辦的紀念「沈葆楨撫臺140周年——《船政與臺灣》」特展,現正在臺灣臺北、高雄展出。
  • 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來襲
    2020年12月15日,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覽名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展期將跨年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
  • 第五屆海峽兩岸珍郵特展在臺北開幕
    新華社臺北12月14日電(記者楊慧 劉斐)為促進兩岸集郵交流、擴大集郵業務合作,由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與中華郵政公司郵政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珍郵特展」14日在臺北開幕。自2013年以來,「海峽兩岸珍郵特展」每年輪流在兩岸舉辦。
  • 臺北首次舉辦「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
    臺北首次舉辦「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 2008年01月19日 00: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月十八日下午,「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在臺北舉行。  特展主辦方十八日下午在臺北舉行記者會介紹說,「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包括臺灣各族群家居生活情景再現、臺灣漢族及原住民族五十年以上民俗文物兩大塊內容,臺灣各族群家居生活分為「原住民阿美族家屋」、「閩南寢室」、「客家公廳」、「眷村生活」四個部分,臺灣四大族群生活場景同室展出,亦有表現臺灣族群不斷融合之意。
  • 百年西泠:打造一個時代的經典 樹立杭州傳統文化品牌
    10月16日,《朱蛻華典——中國歷代印譜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辦,同時出版豪華版展覽圖錄厚達450頁的精裝畫冊《朱蛻華典——中國歷代印譜特展圖錄》;10月18日,召開《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第二編)編纂研討會,計劃匯集出版150-200部珍稀古印譜;10月26日,舉辦《「中國印譜史與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厚達800頁的論文集。這些活動受到了海內外業界的高度關注。
  • 蓬皮杜藏品恢復展出,上海西岸各文化場館明起陸續開放
    澎湃新聞獲悉,繼上海博物館、中華藝術宮等國有藝術場館前些天開放後,明天起,上海西岸美術館大道各文化場館將陸續開放,其中包括以呈現展示蓬皮杜藏品為主的西岸美術館及龍美術館(西岸館)、餘德耀美術館等當代藝術場館,
  • 稀世:天下第一龍"曝光:為最大玉豬龍價值連城(圖)
    [提要] 10月23日,央視《鑑寶》專家在瀋陽市民藏品中發現了稀世的紅山文化「玉豬龍」。不久,神秘的藏品持有人現身,他稱那天拿到現場的是藏品中最小的一個。而他收藏的天下第一「玉豬龍」曾被著名文物鑑定專家鑑定了3天,確認為目前最大的玉豬龍,價值連城,所以證書的估價處為空白。
  • 晉江一民間收藏家,痴迷古玩27載,為了展示藏品
    黃祖猛的藏品近千件   東南網6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龍山 郭冰德 文/圖)痴迷收藏古玩27年,來自泉州市晉江安海的黃祖猛在收藏界小有名氣,並創設清遠齋展示了各種陶瓷、玉器。而他最終的夢想是希望能夠開辦一個私人博物館,將他收藏的古玩珍品展示給市民,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痴迷收藏古玩27年   近日,導報記者探訪了這個被譽為「家門口的陶瓷博物館」,近70平方米的齋號內,擺設有200餘件陶瓷、青銅器和字畫等古玩。談及收藏的經歷和古玩背後的故事,黃祖猛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 「迎冬奧收藏展」在北京西城區文化中心舉行
    展覽海報   7月13日上午,由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北京西城區社科聯、西城區文化館、易鍵天下網和雙奧體育聯合舉辦的「迎冬奧收藏展」在北京西城區文化中心舉行。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會員顧玉超作為民間赴馬助威團成員和一同前往的隊友立即加入了馬來西亞華人華僑助威團隊。期間,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和團隊成員一起合影留念。大家親歷並見證了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的幸福時刻。   在北京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一周年之際,為弘揚奧運精神,宣傳體育收藏文化,展示京城體育收藏人的奧運情結,特舉辦本次展覽。
  • 絲路藝術館開館,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茶文化傳承委員會成立
    5月28日,由福建省產權交易中心打造的「絲路藝品」文化藝術交易平臺正式啟動,絲路藝術館同步開館。同時,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茶文化傳承委員會也於當日成立。在啟動儀式上,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玉·石雕刻專委會、杭州書畫社等單位與平臺籤約,首批商家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也已入駐。
  • 200多幅照片展示80年前蘇聯空軍援華史實「武漢上空的鷹」特展在...
    4月9日,「武漢上空的鷹——紀念蘇聯空軍志願隊特展」在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開展。展覽以200餘幅歷史照片及檔案資料,全面展現蘇聯空軍志願隊援華作戰情況,向南昌人民詳實地披露和介紹了這一不該忘卻的史實,頌揚了中國人民和俄羅斯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用鮮血和生命凝結而成的戰鬥友誼。
  • 南宋藝術文化特展 臺北故宮十月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去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後,兩岸博物館即將再度展開大規模文化交流合作,浙江省長呂祖善今天在結束訪臺行程之前,特別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並且敲定今年10月份在臺北故宮推出「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出三百餘件珍貴文物,全方位呈現南宋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創新作為與成就。
  • 侏羅紀世界電影特展來成都了
    7月1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華區獲悉,由環球影城獨家授權,美國好萊塢專業團隊實景搭建的《侏羅紀世界:電影特展》將於7月17日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熊貓廣場正式對公眾開放。市民可置身侏羅紀公園之中,展開一段驚險奇妙的旅程。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首批25萬餘條藏品信息
    本次發布的為第一期藏品數據,共251523條,306447件。其中包括古代藏品數據198110條,200272件藏品,含瓷器、錢幣、考古發掘品等;近現代藏品數據49163條,55384件藏品,含多種近現代歷史類、藝術類藏品;圖書藏品數據4250條,50791件藏品,含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總目》將分批次更新、完善藏品信息,並陸續公布。
  • 跨年特展裡的祥瑞、名跡、文物以及畢卡索的紙
    」特展呈現南北朝造像的「益州風範」;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大展、紅樓文化展、首都博物館的「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在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巨幅名畫」與「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等均極具看點。
  • 宮西達也恐龍藝術特展杭州首展在寶龍藝術中心開幕
    LOVE &HOPE 宮西達也恐龍藝術特展由北京蒲蒲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及C&C文創合力呈現,寶龍集團、寶龍藝術中心傾力將展覽帶到杭州,讓杭州市民能第一時間體驗這一溫暖治癒、好玩有趣的展覽。
  • 「懷瑾握瑜」湖南民間收藏玉雕藝術精品展隆重開幕
    10月21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文物商店和北京華夏靜觀文化承辦的「懷瑾握瑜」湖南民間收藏玉雕藝術精品展在湖南省文物總店開幕,來自民間收藏的大小玉器百餘件在此展出。此次展出的玉器包括宋元明清四個時代,以清代玉器為主,包括陳設品、實用器、文房用品、宗教用品以及一些小件配飾,品類豐富,全部展品皆來自於民間收藏。
  • 展覽預告|泰安市美術館館藏精品展
    泰安市美術館利用自身資源,採取多種渠道,通過舉辦展覽、寫生活動、社會捐贈等多種形式拓展藏品資源。為進一步活化泰安市美術館典藏作品,深入挖掘和傳播藏品的文化藝術價值,用名家名作來梳理和呈現地域文脈的風採,特推出此次館藏精品展。
  • 一周觀展指南丨瓷器特展「灼爍重現」,「有間書房」見出雅韻
    瓷器特展與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活動幾乎成了最近的博物館觀展熱點:上海博物館有「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則有「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蘇州博物館將推出「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展覽」,儼然一部中國瓷器發展史,浙江博物館的「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也是對吳越文化的再梳理。
  • 海內外百名收藏愛好者齊聚惠州 交流民間藏品數萬件
    圖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在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上展出、交流的現場 宋秀傑 攝中新網惠州7月14日電 (記者 宋秀傑)7月14日,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拉開帷幕。來自海內外的100多位收藏愛好者在本屆交流會上共展出各類民間收藏品逾5萬件,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前往觀展。圖為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開幕式現場 宋秀傑 攝據介紹,惠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1400多年的建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