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首批25萬餘條藏品信息

2020-12-20 中國搜索

中國搜索5月18日訊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的系列紀念活動之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總目》18日在國家博物館官網上線,首批25萬餘條藏品信息首次向社會公布。

據悉,此舉旨在滿足社會公眾對國家博物館基本藏品信息查詢和研究的需要。國家博物館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對社會公布館藏藏品目錄,重點包括藏品的名稱、年代、普查編號、圖像等信息。

本次發布的為第一期藏品數據,共251523條,306447件。其中包括古代藏品數據198110條,200272件藏品,含瓷器、錢幣、考古發掘品等;近現代藏品數據49163條,55384件藏品,含多種近現代歷史類、藝術類藏品;圖書藏品數據4250條,50791件藏品,含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總目》將分批次更新、完善藏品信息,並陸續公布。

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記者了解到,為配合這一主題,國家博物館開創了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現場觀眾手機下載「智慧導覽」軟體後,通過掃描文物對應的二維碼,或輸入展品編碼、選擇展廳導覽,便可輕鬆聽到專業講解。(完)(據新華社電)

相關新聞

今天是第四十二個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如何找到新觀眾?

圖①:17日,河北省秦皇島市和安裡小學組織學生走進當地的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孩子們在聆聽講解中,近距離學習長城的相關知識,並體驗文物保護測量等趣味活動,感受中華歷史文化。

圖為孩子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體驗文物保護測量。史自強 曹建雄攝影報導

圖②:由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院動畫系學生團隊發起的文創項目《睒子本生》日前與觀眾見面。該項目通過手工繪製臨摹、動畫等方式將莫高窟內的敦煌壁畫「搬」進校園。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臨摹壁畫《睒子本生》。銀 燕 王文嘉攝影報導

今年5月18日是第四十二個國際博物館日,全國各地博物館圍繞主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開展多項活動,呈現博物館探索新趨勢。

一方面,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引發的變革,推動了博物館功能的不斷拓展,從單純收藏研究到重視文化教育,發揮公共文化機構「第二課堂」的影響力;從簡單陳列展出到深挖文物內涵,講出老物件背後的新故事;從實體辦展到利用網際網路、數位技術打破時空界限,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和智慧服務,更好地吸引被稱作網生代的新觀眾。另一方面,走進博物館的觀眾身份更加多元,逛博物館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本版約請幾位長期在博物館領域工作的專家學者分享關於博物館的探索與思考。

——編 者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陽春白雪也可以喜聞樂見

自國際博物館日設立以來,每年國際博物館協會都會在5月18日這一天舉辦慶祝活動,旨在使社會公眾認識到,「博物館是促進文化交流,豐富文化生活,增進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合作,實現和平的重要機構。」目前,全球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參與國際博物館日的相關活動,例如2017年,共有157個國家的3.6萬餘座博物館參與其中。

今天,博物館早已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體系中,無法分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博物館自身如果缺乏對不斷擴大的社會職能保持正確認識,不重視博物館與各個領域的密切聯繫,公眾將無法了解博物館在現實生活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涵義就是讓博物館成為連接公眾與多元文化的紐帶,用創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觀眾來到博物館,感受博物館的文化氛圍,獲得新鮮的文化體驗,共享豐富的文化成果。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的博物館有更多方式吸引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找到新的觀眾,例如博物館可以將藏品數位化,為展覽增添多媒體元素,讓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故宮博物院的新媒體團隊,著力研究受眾群體的變化,更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通過更新官方網站、發送官方微博、開通微信公眾號、營銷文化創意產品等靈活的線上線下互動方式,準確把握青年人的接受興趣和關注特點,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以富有內涵且饒有趣味的形式推廣傳播,在年輕人中積聚了大量人氣。

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故宮博物院將數位技術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經過3年努力,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其中「數字故宮」在線項目,包括全景故宮、故宮出品系列APP,以及數字展廳的關聯、分享與互動,展示故宮博物院在古建築修繕、藏品保護、觀眾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的最新進展、最新成果。同時,故宮博物院數字博物館是全數字形式展廳,豐富的線上與線下項目聯合推出,將智慧旅遊與文物展示相結合,為廣大觀眾呈現出一個更為豐富、多元、精彩的「數字故宮」。

目前,故宮博物院已自主研發並上線了《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故宮展覽》等9款APP,去年全年新增下載量超過100萬次,同比增長22%。端門數字館第二期主題數字體驗展《發現·養心殿》,介紹養心殿在歷史中的變遷故事,線下部分設計開發了互動項目,增設養心殿VR高沉浸感的體驗,形成智慧型數字展覽參觀新模式。數字專館建設以「數字建築」「數字文物」的形式,把本體脆弱難以展出的文物、或實物展覽中難以表達的內容,以數字形態呈現給公眾。

這一系列實踐說明,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只要認真研究受眾的心理特徵和興趣特點,找到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就可以把「陽春白雪」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

(本報記者 王 珏採訪整理)

南京博物院策展人萬新華——

用多面向展覽滿足多元化需求

在過去,博物館更加側重提供知識的功能,我們將各種文物儘可能多地展示出來,讓觀眾有一個接受學習和教育的場所。但固有展覽模式中少闡釋、少敘述、少故事情節的特點,決定了文物往往是靜態和單一的,展覽也是嚴肅和一板一眼的。

隨著信息化帶給人們更多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渠道,觀眾們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而是更加關注互動性。現在的展覽需要以觀眾為導向,不僅要講好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還要講好文物和文物之間、文物和觀眾之間、觀眾和展覽之間的故事,這樣才能讓觀眾願意來、留得住、不想走。

需要指出的是,觀眾並不是模糊的整體,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以多面向的展覽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就是我們所說的「分眾策展」。

這首先體現在整體規劃上。南京博物院特有的策展人制度,起源於2013年二期改建的「一院六館」展陳設計:由6個人牽頭做策展人,負責每個場館的策劃;每個策展人帶領來自不同部門的人員組成一個團隊。

具體到某一個特展,就需要策展人對目標人群有清晰的規劃,才能更有針對性。之前舉辦的「青藤白陽:陳淳、徐渭藝術特展」,展覽內容比較專業,受眾面相對有限,參觀者九成是書畫家、收藏家和美術愛好者,儘管這是收費特展,但他們都欣喜於專業優雅的環境,大多反饋有良好的參觀體驗。

對於很多綜合性展覽來說,沒有特定的受眾人群,策展人就需要在同一個展覽中儘可能兼顧多元化的參觀需求。不少人還記得去年的「詩意江南·浪漫蘇格蘭」對比展覽,通過油畫、照片、實物的展示與呼應,使不同經歷的參觀者都能有所觸動:孩子們在標誌性郵筒前寄出明信片,老人們在藍印花布和水鄉園林間勾起回憶。

對於策展人來說,這當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現在我所工作的展覽部,不僅涉及內容設計,還要從事形式設計和展覽製作,工作面向比較寬廣。這種改變對策展人提出了更高標準、更嚴要求,需要始終保持學習的狀態,在內容上不斷拓展知識面,關注知識的正確性和準確性;在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以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目前,國內各大博物館都在向這個方向轉變和發力。

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什麼是新公眾?很顯然,就是有著多元化需求的目標人群。什麼是新方法?在我看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新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全新的、多面向的策展理念和展覽實踐,讓博物館與文物、與公眾、與社會的「超級連接」成為可能。

未來的展覽,更多是觀念和思路的競爭,包括怎樣通過內容設計、單元設置、情節鋪陳,來展現宏大敘事和時代變遷下的個人經驗;如何創造不同的展覽產品以及線上線下的輔助活動,來實現與公眾的連接更加細分化、精準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代召喚下,博物館人應該為之不斷努力。

(本報記者 姚雪青採訪整理)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

講好文物背後生動可感的故事

伴隨新技術的發展,我們逐漸走進「超級連接」時代,各個行業領域之間的交互愈加頻繁和深入,這給博物館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博物館與公眾連接的渠道得以拓展,這要求博物館用新的技術手段傳播知識,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傳統的陳列和講述,已無法適應欣賞方式和審美趣味都發生變化的新觀眾。在此背景下,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新方法增強博物館與觀眾間的互動,進而實現自身的功能與使命,講好博物館的故事。

如今的博物館,不僅是承擔文物收集、研究和維護功能的載體,而且成為了人們的第二課堂。一個好的展覽要有思想知識內涵、文化學術概念,並且符合百姓的審美情趣。

博物館的主要工作是收藏、研究和展覽、傳播。我認為,前者是加工、組織、生產公共知識的過程,後者則是傳播公共知識的過程,前者應當服務於後者。然而,現在仍有一些博物館把收藏、研究變成了一部分人自娛自樂的事情,不重視傳播。

比如,博物館在收集、研究遺址出土的植物種子、動物毛髮、人類遺骸等基礎上,還應圍繞這些材料來還原當年的人地關係、社會結構、喪葬習俗等,因為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把知識傳播給觀眾。博物館是給老百姓辦的,不是給專家學者做的,也不是單純的收藏機構。

如今,綜藝節目、圖書、文創產品都在講故事,博物館也應如此。現存的所有文物和歷史遺蹟都是特定時期的人們根據特定的人地關係和生產生活需求、憑藉當時的智慧和技術水平、結合當時的審美標準創造出來的,它們背後都有故事,都值得探索和講述。

這就要求博物館展覽同時具備觀賞性、趣味性、參與性以及互動性,展覽不僅要有知識文化內涵,還要激發觀眾的參觀和探索的欲望,不僅要讓觀眾看得懂,還要讓觀眾願意看。否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便無從談起。

近年來,國內博物館對各類新技術的投資、開發和應用已位於世界前列,但如何將新技術和博物館的特殊需求進行有機嫁接,避免濫用,未來需要進行更多思考。

博物館不是遊樂場,技術不是展覽的核心,形式最終要服務內容。警惕盲目「炫技」和泛娛樂化傾向,謹記博物館的教育使命,立足新公眾的需求,合理使用新技術、新方法,不斷豐富藏品闡釋手段,讓博物館展覽不僅內涵深刻,而且生動可感。

相關焦點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首期藏品 跨界玩抖音吸睛
    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首期藏品 跨界玩抖音吸睛 2018-05-18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18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了首期藏品總目,並將分批更新完善,陸續公布更多藏品信息。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首次在澳大利亞展出
    中新社雪梨4月4日電 坎培拉消息:《中國藝術的歷史表達: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書法與繪畫》展覽4日在位於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首次在澳大利亞展出。展覽通過3位著名中國現代書畫家王乃壯、謝雲和蕭朗的作品,探索中國書法傳統,欣賞中國古文字和古代文化中的符號。這些作品刻畫出一系列精美的中國文化符號,以及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而《乾隆南巡圖》電子動態圖像是首次在中國國博以外的國家博物館展示。此次展覽是中澳兩國國家博物館交流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國家博物館關於徵集文物藏品的公告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徵集、收藏、保管、展示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為進一步充實館藏,豐富藏品類型形態,珍藏民族集體記憶,保存國家文化基因,為舉辦重大陳列展覽奠定堅實文物基礎,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經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決定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文物藏品,特此公告如下:一、徵集範圍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陝西歷史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英文名Shaanxi History Museum,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它能成功建設是遵照了周恩來總理的遺願,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在陝西建一座新博物館的指示。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江西省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Jiangxi Provincial Museum,國家一級博物館,江西省第一批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江西省博物館是將歷史、自然、革命三個博物館合在一起,組成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藏品3.4萬餘件。展品以江西各地出土的歷代陶瓷器數量最多,以及金銀器、青銅器、玉石器和古字畫等藏品。
  • 中國「最牛」私人博物館,擁有425件國家一級文物,藏品800萬多件
    中國人獨立創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據統計,在1987年我國博物館的數量約為900個,隨著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國(不含港澳臺地區)在省級以上文物主管部門註冊並在國家文物局備案的博物館已有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在諸多的博物館之中,位於中國四川成都大邑縣安仁鎮裡,有一座以「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為主題的民營博物館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上海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英文名Shanghai Museum,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研究、展覽和教育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館藏文物近10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4萬餘件。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
  • 首都博物館藏品將電子監控
    本報訊 今年,首都博物館聯盟將啟動北京地區數字博物館平臺、博物館公共服務平臺、博物館藏品監控平臺三個數字平臺的建設,告別人工監控的歷史,實現對博物館藏品和展品的實時電子監控,極大地提高博物館藏品科學管理的水平。記者從市文物局昨日召開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發布會上獲悉,三個平臺將於今年啟動建設,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初步建成。
  • 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我省有3...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山西有3家博物館晉升為一級博物館,7家博物館晉升為二級博物館,7家博物館晉升為三級博物館。其中,大同市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躋身「一級」行列。  或許很多人好奇,一級博物館到底是什麼?對於老百姓來說,有這些一級博物館又意味著什麼?
  • 兩千多萬件藏品——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火災
    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火災 恐危及2000多萬件藏品9月2日,巴西裡約熱內盧,巴西國家博物館閉館後發生火災。該博物館在19世紀初曾是葡萄牙王室的王宮,現為美洲地區最大的人文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據路透社消息,大火恐危及博物館內從考古發現到歷史紀念品在內的2000多萬件藏品。
  • 衛星看中國四大博物館,北京故宮面積最大,陝西博物館藏品最多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及地區十分重要的財富我國有大大小小很多博物館截至2016年底,全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873家其中在中國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有四個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它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結果公布 中國彩燈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
    (資料圖)  12月21日晚,經報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核定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21家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25家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其中,位於四川省自貢市的中國彩燈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
  • 那些流失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藏品!實在讓人痛心!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
  • 國家南海博物館完成封頂,將打造成中國南海門戶的地標式建築
    同時,項目將全力爭取發改、財政、海洋等國家部委的實質支持,統籌協調瓊海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單位,規劃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做到博物館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統一,將國家南海博物館打造成為中國南海門戶的地標式建築。博物館內有啥亮點?國家南海博物館效果圖。
  • 虛擬博物館之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就開放了網上展廳邀請您雲看展。下面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簡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3年根據中央決定,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建設國家二級博物館紀實!
    就在剛剛不久,逸夫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為湖北省高校中首個獲此稱號的高校博物館,這既是對逸夫博物館發揮陳列展覽與科普文化服務功能的肯定,更是對博物館未來建設的鞭策和激勵。博物館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陳列展示面積5千餘平方米,博物館主要展出礦物、巖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其藏品乃是由幾代地質學者、本校師生自上個世紀以來在各種艱苦的野外環境下採集、積累起來的,也包括了校友和國際友人等捐贈的標本、以及部分購置的標本。
  • 為何博物館可以賣藏品?
    由伯克郡博物館出售,2018年5月23日,蘇富比紐約「美國藝術」專拍以26.25萬美元成交。 2017年7月,美國麻薩諸塞州伯克郡博物館(Berkshire Museum)宣布拍賣40件館藏來籌措資金,以償還約200萬美元的債務、整修博物館並發展新的規劃。
  • 淄博多家博物館升級!最新520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布!
    近日,經報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核定中國印刷博物館等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等221家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等225家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 濰坊市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館 山東省共有六家
    原標題:濰坊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館 全省六家濰坊有兩家齊魯網濰坊12月30日訊(記者 李濤) 30日,記者從濰坊市博物館獲悉,在中國博物館協會最新公示的第三批34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中,濰坊市博物館榜上有名。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內蒙古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英文名Inner Mongolia Museum,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外景博物館簡史:內蒙古博物院始建於1957年,前身是內蒙古博物館,2008年改稱內蒙古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