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穩步發展,從晚清時期才發展起來的博物館事業也逐步進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不論是省級博物館改擴建,還是地市級博物館興建都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與熱點。
據統計,在1987年我國博物館的數量約為900個,隨著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國(不含港澳臺地區)在省級以上文物主管部門註冊並在國家文物局備案的博物館已有4873家。其中,國有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2818家,國有其他部門所屬行業博物758家,民辦博物館1297家。這些博物館星羅鎮布在中華大地上,如同一顆顆耀眼的明珠,成為文化的載體。此外還有大約300家國有美術館以及2000餘家自稱博物館、美術館的內部陳列或私人收藏館。
在諸多的博物館之中,位於中國四川成都大邑縣安仁鎮裡,有一座以「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為主題的民營博物館。博物館佔地500畝,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擁有藏品1000餘萬件,其中還包括國家一級文物425件。
這座博物館名為「建川博物館」。建川博物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現已建成開放抗戰、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四大系列32座場館。
而提起這座博物館,必不可少地要從民營企業家樊建川先生說起。
樊建川先生1957年出生,曾多次入選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也曾下過鄉,當過兵,任過教,做過官。但是,在1993年,時年36歲的樊建川卻做出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決定:為收藏而辭官經商。此後他專職從事收藏數十年,其藏品種類繁多,重點為抗戰文物和「文革」文物,出版有《抗俘:中國抗日戰俘寫真》、《兵火(從日軍影像看中國抗戰)》、《一個人的抗戰》等。
2005年,樊建川在中國四川安仁鎮創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建川博物館聚落」,建館目的也全部體現在了博物館的主題中。自2005年8月15日對外開放以來,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1300餘萬人次,成為了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抗戰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紅軍長徵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場所和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目前已對外開放的陳列館有抗戰文物陳列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飛虎奇兵館、不屈戰俘館、川軍抗戰館、日本侵華罪行館及抗戰老兵手印廣場、中國抗日壯士群雕廣場和援華義士(1931-1945)群雕廣場;紅色年代系列瓷器陳列館、生活用品陳列館、章鍾印陳列館、鏡面陳列館、知青生活館、鄧公詞、「輝煌巨變;1978-2018」主題展;
民俗系列三寸金蓮文物陳列館、老公館家具陳列館;地震系列震撼日記5.12-6.12館、地震美術作品館、5.12抗震救災紀念館以及紅軍長徵在四川紀念館、國防兵器館、航空三線博物館、長江漂流紀念館、李振盛攝影博物館、一條大河波浪寬-新中國七十年民間記憶展等。
而建川博物館坐落的小鎮,也因為其建成和開放成為了國內目前唯一的「中國博物館小鎮」和全國首批「中國特色小鎮」。
文中部分觀點與數字引用自段勇先生《當代中國博物館》。
這裡是「今古風物行」,一個志在四海的姑娘。如果你熱愛旅行,又囿於現實,那麼關注我,我們一起去看這時間山川湖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