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書訊昨天
1、對貴族與乞丐一視同仁的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1759年,大英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在此之前,博物館一直都是貴族與精英階層的特權,而大英博物館的宗旨是:所有好學求知的人都可免費進入。 著名的管理員帕尼茲曾說過:「我希望一個窮學生能和這個國家中最富有的人一樣,享有同樣的路徑去滿足他學習上的好奇心,追求真理,參閱同樣的權威著作」。
所以大英博物館對前來參觀的貴族與乞丐一視同仁,不僅如此,它還打破了對女性進入博物館學習的偏見,女性參觀者日益增多。 大英博物館精選委員會曾問帕尼茲一個問題:最普通的人和最受尊敬的人能否得到相同的服務。他回答:「是的。前不久有個窮困婦女到博物館,她想要一張關於圈地問題的報紙。當她來找我的時候,(管理員)巴伯先生剛好在,她開始詢問關於圈地的問題,那是什麼東西,它在哪裡可以找到。他不僅給了她想要的報紙,還給了她很多關於如何做才能維護她的正當權益的指示。」 正是因為大英博物館對「多元與包容」這種理念的堅守,博物館的受眾慢慢由精英轉向大眾,博物館真正成為一個文化、教育空間。
2、人類老祖宗的倉庫管理員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大英博物館的硬核實力。 大英博物館的成立源於內科醫生、博物學家和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他在逝世前,將自己的71000件個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標本、書籍、手稿等全部捐贈給國家。 國家接受了他的贈品,並成立了大英博物館。此後,館藏品日益豐富,政府對此也進行多次擴建,到19世紀早期,博物館已擁有許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包括羅塞塔石碑、湯利的古典雕塑收藏品和帕特儂神廟雕塑等。
正在排隊等候參觀 1972年大英博物館特展《圖坦卡蒙寶藏特展》的普通群眾
目前,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涵蓋古埃及、古印度等不同時代地區的藏品,甚至還收藏了史前史、人種學和考古學的資料,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我這樣說,你可能沒有概念,來個形象點的:如果觀賞每件藏品用時一分鐘,每天24個小時不停地看,要十幾年才能看完所有藏品。因為空間有限,有99%的藏品沒有公開展示。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地球是一個家,那大英博物館就是收藏人類老祖宗傳家寶的最大倉庫。
3、真正為大英博物館立傳的書
關於大英博物館的書有很多,但大多數書的主角都是博物館中的那些珍貴的藏品。其實,大英博物館本身也是一件珍貴文物。 而我們這本《大英博物館:第一座公眾博物館的誕生》的主角就是它自己,從1753年建館至今,細數大英博物館250多年的成長史。
看這本書之前,我們已經習慣了高大上的大英博物館,但通過這本書,你也許會發現一個不太一樣的大英博物館。 比如,今天很高大上的大英博物館,一開始只是一個胡亂堆放藏品的小倉庫,而最開始的藏品也不是什麼奇珍異寶,而是醫生、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收藏的蝴蝶等動植物標本。 比如,大英博物館不僅收藏珍寶,不僅關注過去,也會一些收藏有特殊意義的普通藏品。下面這幅圖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馬來西亞檳榔嶼80年代出產的紙像,這種獻祭給亡者的物品,反映了當地圍繞死亡而生的禮儀。
再比如,你一定不知道,其實大英博物館也收藏贗品。2017年,大英博物館用數月時間舉辦了一場 「1英鎊假幣」的小型展覽。這既是警示也是樣板:皇家鑄幣廠正是在這一年發行了「無法制假」的新版1英鎊硬幣。 很多小夥伴會擔心,聽起來這麼深奧的內容會不會看不懂啊?別擔心,我們「裡程碑文庫」秉持著「大家小書」的理念,邀請的都是既有專業背景,又擅長為「大眾寫作」的作者。 這本書的作者詹姆斯·漢密爾頓,是英國著名藝術史學家、傳記作家,曾先後擔任謝菲爾德、伯明罕等地藝術館的館長,自2013年起,一直任巴伯藝術學院資深會員。 作者具有強大的專業背景,同時創作過多部非虛構小說,很擅長講故事,在這本書中,他用生動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方式帶你「遊覽」大英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結語:
從雜亂無章中創造井然有序,從井然有序裡誕育知識見聞,從知識見聞裡獲取對世界的理解。 這正是博物館的價值所在,而大英博物館正是履行這種價值的傑出典範。遺憾的是,疫情期間,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許多知名博物館都暫時關閉了。 雖然去不了真正的博物館,但你依然可以擁有一顆求知的心。「裡程碑文庫」就相當於是一個「紙上博物館」,每一本都聚焦一個「不可不知」的人類文明裡程碑,從大英博物館到英國皇家學會再到東方的陶瓷,你可以輕鬆從任意一本切入,開啟一段人類文明史的探索之旅。
內容簡介:
作為世界上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從一座胡亂堆放著藏品的小倉庫,歷經幾百年,逐漸發展成了擁有800多萬件跨越人類文明發展全過程的各類藏品並享譽世界的公眾博物館。它創造過許許多多的第一,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寶藏,但它是如何出現的?作為一座面向公眾的博物館,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好學求知之人」的?
本書作者詹姆斯·漢密爾頓從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講起,帶領讀者回顧了這座命運坎坷的博物館成立之初的社會、文化背景,其後逐漸擴張的過程,以及在博物館的發展歷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館本身對英國乃至世界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詹姆斯·漢密爾頓(James Hamilton),致力於探索藝術與科學邊界的英國藝術史學家、傳記作家、藝術館館長;有多部著作面世,作品經常從多重角度介紹19世紀前半葉倫敦的藝術、科技領域,尤其關注那些橫跨藝術、文學、科學領域的藝術家。漢密爾頓曾先後擔任謝菲爾德、利茲、伯明罕等地藝術館的館長。自2013年起,他一直任巴伯藝術學院資深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