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百名收藏愛好者齊聚惠州 交流民間藏品數萬件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圖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在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上展出、交流的現場 宋秀傑 攝

中新網惠州7月14日電 (記者 宋秀傑)7月14日,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拉開帷幕。來自海內外的100多位收藏愛好者在本屆交流會上共展出各類民間收藏品逾5萬件,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前往觀展。

圖為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開幕式現場 宋秀傑 攝

據介紹,惠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1400多年的建城史。近年來,該市收藏之風十分活躍,僅250米長的金帶街就有20多家古玩店和藝術品商店,無論是常見的瓷器、玉器、木雕,還是郵票、門票、菸斗、紐扣、二胡、石頭、木頭、徽章、火花、小人書、酒罐等,都成了當地市民收藏的寶貝。

圖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在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上展出、交流的現場 宋秀傑 攝

楊金玲是惠州金帶街千寶齋的董事長,也是此次交流活動的承辦者與組織人。據了解,她收藏的古玩、玉器、錢幣等藏品達1000多種20000餘件。

劉戈日勒,是惠州知名愛國人士,他花費了26年的時間創辦了「鑑證英雄世界徽章軍品博物館」。26年來,他走遍世界各國和中國大江南北,拜訪了許許多多抗日英雄及其家屬,共收集到46000多枚抗戰英雄勳章。每一枚抗戰英雄勳章,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收藏家黎大城已經收集明朝至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徽章500多枚。他收藏的「楊四知堂賞銀牌」及「清代銀質徽章」於2007年登上了中國中央電視臺二套《鑑寶》欄目網站。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惠州民間收藏事業不斷發展的反映。

圖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在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上展出、交流的現場 宋秀傑 攝

梁道德是惠州市的一位藏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籃筐、油燈、扁擔、刨子、鏈子、皮包、門牌、湯匙、電話、鐘錶等等這些普通人家的生活物品,都是他收藏的對象。

刻光是土生土長的惠州人,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喜歡上了銅錢,真正上規模地收藏銅錢是從1996年開始的。當年東江水位下降,出水了大量古代銅錢。刻光家住東江岸邊,他親眼看到一堆堆銅錢被從水中撈出,於是他也加入到了收藏行列。

當天,來自海內外的收藏愛好者們展出、交流的藏品有古錢幣、徽章、瓷器、玉器、鐵器等,有清代的大煙槍和稍後的銅鎖,也有毛主席像章和塑像,還有各時期的紙幣等。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惠州市文物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梅火平稱,此次交流會就是為了給廣大民間收藏品愛好者搭建一個更好的交流學習平臺,促進各地民間收藏品交流,互相學習,增進友誼。(完)

相關焦點

  • 海內外數萬媽祖信眾齊聚「媽祖故鄉」湄洲島春祭媽祖
    海內外數萬媽祖信眾齊聚「媽祖故鄉」湄洲島春祭媽祖 2017-04-數萬來自海內外的媽祖信眾齊聚「媽祖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島,春祭媽祖,共慶媽祖誕辰。  上午9時30分,祭典活動開始。旌鼓禮炮聲中,上千名信眾代表著禮服,持香火,三跪九叩,虔誠進謁。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湄洲祖廟董事長林金榜擔任主祭官,在迎神曲中誦讀祭祀祈文,向媽祖金身祈福,祈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 廈門現收藏熱潮 藏友冒雨樂淘藏品
    2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從業者、收藏家、愛好者們,共同參與首屆海絲藝術品中心古玩藝術品交流會。 供圖 攝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12月29日電(楊伏山 周梔)「人氣太旺了,很久沒有看到這麼火爆的古玩交流會了。」
  • 收藏不是孤芳自賞將藏品束之高閣,而應該多與行家裡手交流學習
    古董收藏唯有多看、多買、多研究,才能提升審美能力和對古玩市場的了解。收藏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知識性的東西,當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要進行深入的學習鑽研,虛心求教,實地走訪。這種持之以恆、心無旁騖的求知過程,是收藏愛好者修成正果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也是收藏樂趣最具魅力的一個階段。
  • 國家大劇院院藏品展開幕,範迪安導賞百餘件藝術品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12月22日,「華彩——國家大劇院院藏品展」在大劇院東展覽廳開幕。建院以來,在廣大藝術家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各界藝術愛好者的大力支持下,國家大劇院院藏品已逾萬件(套)。值此建院十三周年之際,大劇院臻選院藏藝術精品百餘件(套),特別推出本次院藏品展。
  • 收藏,最終是我們拿自己的藏品證明高度
    你在買賣的過程,就是鍛鍊自己經驗的過程,與古董商交流可以看出哪些古董商是誠信的,哪些是不誠信的,遠離沒有老貨的圈子多交正能量的朋友。拿不出像樣藏品的人千萬別聽他講故事。跟眼力好的人買東西,價格其實更便宜更靠譜買到真品。道理很簡單,同樣的東西,在高手手裡不當個東西,稍微賺點錢就可以賣了,因為他們有很多貨源。
  • 惠州博物館在線虛擬展廳建成投用 「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市民帶上「傳家寶」請專家鑑定 當天上午,市博物館邀請廣東省文物鑑定站專家為市民免費鑑定文物,同時開展文物收藏鑑賞交流、無償捐贈及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等活動。不少市民帶上「傳家寶」「好東西」來到現場請專家鑑定。 在文物捐贈登記處,梅先生帶來一件家中祖傳的元代清白釉壺,並捐給市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藏品800萬件,都是稀世珍寶,鎮館五寶全部來自別國
    一直以來,藝術、考古領域和兩者之間的愛好者,以及對英國情有獨鐘的中國遊客,可能對大英博物館並不陌生。自2012年起,倫敦大英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600萬人次(2016年為682萬人次,中國遊客入館遊客佔比17%),可以說,很多中國人來到英國旅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這處世界頂級博物館打卡、開眼界!
  • 探訪廣東惠州20個博物館:承載惠州歷史 講述惠州故事
    圖為惠州市唯一一所專題性民俗文物館「東江民俗文物館」 宋秀傑 攝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惠州經濟、社會及文化事業發展,惠州的博物館越來越多,不但承載著「惠州歷史」,而且也講述著「惠州故事」。  惠州市博物館館長羅國雄稱,「惠州博物館」是集中反映惠州地區歷史文物的收藏、陳列、研究、教育的基地,僅該館就有收藏品達8萬件(套)。
  • 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民間收藏文物鑑定工作成效顯著
    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肆虐,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改變,省文保院也積極應對,在大家居家抗疫期間,利用自身優勢,免費為社會公眾提供線上藏品鑑賞服務,給廣大文物收藏愛好者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臺,讓居家民眾在緩解精神壓力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做到「有知識收藏」。
  • 老外在中國開了博物館,數萬件藏品全都來自中國,門票要收60元
    因此,兩個人結伴同行,一起去尋找各種各樣的民間文物,並在這所古鎮建造了六悅博物館,用來展覽這些藏品。能來參觀這所博物館,會讓人感到非常慶幸,因為它給人帶來的感覺新奇又驚訝。博物館以前是一個工業廠房,一共有五層,經過重新裝修後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而每個樓層都像是一個藝術館,展示了以前人們生活的各種狀態。
  • 首屆中國鐵路文化收藏博覽會在唐山開幕
    通訊員 信寶忠 攝本報訊(記者 紅珊 通訊員 信寶忠)11月16日,首屆中國鐵路文化收藏博覽會在唐山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鐵路文化收藏家與收藏愛好者們齊聚一堂,用1.5萬件藏品呈現中國鐵路百年文化,以此致敬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誕生138周年,向新中國70周年獻禮。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多達11萬件!
    該館收藏了11萬件以上的藏品,其中更是有包括大和繪繪卷、室町水墨畫等六十餘件日本國寶。奈良國立博物館坐落於奈良市登大路,創立於1895年,這是一座專門展示佛教文化藝術品的博物館。在奈良國立博物館落成之前,從1875年開始,當地人每年都會舉辦一屆奈良博覽會,且每次均會吸引為數眾多的人前來參觀,據史料記載,僅第一屆奈良博覽會就吸引了17萬民眾前來,且此後幾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直到奈良國立博物館落成。圖中的京都國立博物館是日本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位於京都市東山區,創立於1897年,該館的設計師也大有來歷,名為片山東熊,東京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都是其設計的。
  • 他16歲投身收藏,藏品佔了故宮一半 他是比乾隆還愛蓋章的民間第一...
    ■「天籟」鐵琴,明,仲尼式,通長119釐米,額寬16釐米,尾寬12釐米
  • 藏家齊聚南昌「鑑寶」 罕見佛像令專家拍案叫絕
    當天,央視《尋寶》欄目攜眾多國家級鑑寶專家,舉辦了藏品海選,800多件民間藏品悉數亮相,角逐南昌的「民間國寶」。  全國藏家齊聚南昌「鑑寶」  昨天,央視《尋寶》欄目的藏品海選,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近千位藏家帶著各種寶貝紛至沓來,現場被聞訊趕來的藏家們和古玩愛好者擠得水洩不通,場面十分壯觀。
  • 杭州小夥痴迷收藏潮流藝術品 專門裝修一套房子存放過萬件藏品
    【解說】眼前的這位杭州年輕小夥是一位資深收藏迷,他化名Lei yu,平時做設計工作,收藏潮流藝術品已久。多年來,他從世界各地搜買來的潮流藏品已超萬件。其中包括上百雙喬丹限量版球鞋、星球大戰電影周邊、星巴克的杯子、安迪·沃霍爾的金寶湯罐頭畫等等。對收藏痴迷的他還專門設計裝修了一套房子,用來存放這些「寶貝」。這些藏品將房子的客廳、臥室、書房等擺得滿滿當當。
  • 重慶一座民間博物館的困境與呼喚:真正的藏品怎樣才能「活」起來?
    更是整個民族的損失真正要讓民間博物館藏品「活」起來,要通過科學評估賦予藏品一定的價值,使藏品具備貸款融資等金融功能。如此,博物館才能與其他市場主體合作,從而大大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韓振「過去,這些藏品散落在巴蜀各地,不被人們重視,隨時可能被損毀。為挽救這些文化載體,我25年來耗費巨資搜集10餘萬件古代建築構件,就是為了讓它們免於損毀。但現在,它們在我手裡也處境堪憂,隨時有損毀風險。」
  • 上海重啟民間收藏文物「鑑寶」活動,現場驚現一件祖傳明代玉器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線下活動,因疫情而暫停約半年的上海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活動重啟。 下午1點半至3點半,上海市社會文物行業協會在多倫路145號(協會辦公地點)舉辦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活動,共吸引近80位市民帶著傳家寶前來,有人甚至拖了大大的拉杆箱。
  • 濱州民間收藏家田會生:藏身於農家的「酒瓶博物館」
    今年41歲的田會生是陽信縣河流鎮張荊楊村的村民,說起他,不少附近村民都會想到酒瓶子,不少村民稱他是一位民間收藏家。從2005年開始,愛好「喝兩口」的田會生開始了酒瓶收藏「生涯」,15年來,他收藏了近2000個造型獨特的酒瓶,並在家中辦了一個「酒瓶博物館」。
  • 博物館日 帶你走訪惠州博物館讓你來一次穿越舊時空
    被譽為「嶺南名郡」的惠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古蹟豐富、名人薈萃,留有眾多文化、民族遺產,隨著惠州經濟、社會及文化事業發展,惠州的博物館越來越多。這些博物館,承載著惠州的歷史,講述著惠州的故事。在博物館日,記者就帶著你,走訪惠州逛逛博物館,數一數有哪些寶貝,讓你來一次穿越惠州之旅。
  • 大英博物館|從小倉庫到800萬件藏品
    大英博物館的成立源於內科醫生、博物學家和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他在逝世前,將自己的71000件個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標本、書籍、手稿等全部捐贈給國家。 國家接受了他的贈品,並成立了大英博物館。此後,館藏品日益豐富,政府對此也進行多次擴建,到19世紀早期,博物館已擁有許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包括羅塞塔石碑、湯利的古典雕塑收藏品和帕特儂神廟雕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