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線下活動,因疫情而暫停約半年的上海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活動重啟。
下午1點半至3點半,上海市社會文物行業協會在多倫路145號(協會辦公地點)舉辦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活動,共吸引近80位市民帶著傳家寶前來,有人甚至拖了大大的拉杆箱。
天氣有些炎熱,考慮到疫情防控,活動採取網絡預約與現場取號並行的方式,專家與「寶貝」面對面的鑑定諮詢則位於室內的會議室,分包括書畫、陶瓷器、玉器雜項、錢幣、古籍和名人信札等8個傳統收藏門類,一切井然有序。
所有的鑑寶市民都需要出示有效身份證件,籤署一份承諾書,保證委託鑑定文物不涉嫌非法盜掘或打撈、盜竊、搶劫、走私、涉案等不合法來源,也不屬於法律嚴格禁止交易、流通的保護動植物及其製品等。
有位市民捧著一卷有些殘破的畫卷前來,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書畫鑑定行當的「老法師」承載將它置於長條桌上慢慢展開,細細端詳。「這是一張雪景山水。畫家不是很有名,一下子也查不到,這位畫家的作品作為我本人來說,還是第一次見。整個畫面看起來比較簡潔、合理,呈傳統山水畫的S型布局……」這是承載為這幅畫給出的「診斷」。
另一張長條桌前,原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館員周麗麗則正在「掌眼」一件方形青花瓷盤。「這件東西畫的紋樣有些古意,畫得還不錯。青花的時代也有,不是太長,但夠得上一百多年。它應該是一隻茶託,類似放功夫茶這樣的。」
民間文物收藏鑑定諮詢活動中,不少專家都反映稱,遇上的贗品居多,有時甚至佔到八九成。不過在今天的鑑定現場,將近尾聲,有位市民的一件祖傳古玉竟然被玉器組的兩位鑑定專家同時鑑定為明代玉器。原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副研究館員王正書如是評價這件玉器:「這是一件明代的雕刻雲龍紋的標準器。這個工藝非常好,上面有包漿。作為明代的藝術品,體量又這麼大,在民間流傳到現在非常少見,有相當的文物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文物鑑定諮詢的專家,給出的僅僅是基於學識和經驗的口頭意見與建議,而不出具書面鑑定書。
今天的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活動,標誌著上海市社會文物行業協會成為上海第五家面向社會開展常態化的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諮詢服務的機構。從今年7月份起,這家機構將於每周五下午開展公益鑑定諮詢服務。考慮到疫情防控需要,活動將通過電話和微信服務號提前預約。每個門類的預約限額為30名,每位預約者限帶5件藏品。
上海從2017年開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先後組織上海文物商店、朵雲軒集團、上海市收藏協會和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四家單位,面向社會開展常態化民間收藏文物免費鑑定諮詢服務試點工作。此前四家推薦單位累計接待文物收藏愛好者近3萬人次,無償鑑定文物藏品總數約7.2萬件。
作者:範昕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