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進一步落實文化惠民政策,為民解憂,為民服務,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優化服務模式,多措並舉,積極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工作。
近年來,省文保院利用每年的博物館日、文物和自然遺產日等大型文化節日,陸續地開展了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活動,受到了群眾的積極響應。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肆虐,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改變,省文保院也積極應對,在大家居家抗疫期間,利用自身優勢,免費為社會公眾提供線上藏品鑑賞服務,給廣大文物收藏愛好者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臺,讓居家民眾在緩解精神壓力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做到「有知識收藏」。復工復產後,針對民間收藏文物鑑定這一項重要工作,省文保院快速調整思路,建立起「多層次文物鑑定服務體系」,以期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
一是從嘗試探索到制度化管理,堅持制度創新,提高管理水平。省文保院受省文物局委託制定了《陝西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單位工作規程》,為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工作制定了具體詳盡的制度規範。這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社會大眾的制度保障。
二是從不定期到常態化開展,堅持服務創新,提高工作質量。從今年6月1日起,常態化開展民間收藏文物免費公益鑑定諮詢工作,採取線上線下文物鑑定相結合的方式,線下鑑定諮詢工作每月一次,線上鑑定諮詢的群眾隨時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的形式將合法收藏文物藏品發送至指定郵箱進行鑑定諮詢。
三是從單一文物鑑定到多元化服務,堅持開拓思路,提高服務水平。在常態化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的同時,不定期舉辦了「文物鑑定大講堂」大型系列公益系列講座活動,組織了網上線下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文物鑑定專業培訓班。同時,對保存狀況不佳的藏品,也為群眾提出相關保養建議,對需要修復的藏品也提供了保護修複方案。
四是從傳統方式到網絡化,堅持方法創新,拓寬宣傳渠道。通過積極與媒體合作,採用「線上直播+線下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鑑定過程和講座全程網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到累計近180多萬人次。這種模式擺脫了地域和場地的限制,能讓更多的社會大眾參與學習,也是一種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的創新機制,同時也堅定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
五是從常規目鑑到精準科學化,堅持科技創新,提高鑑定水準。民間收藏文物鑑定在鑑定專家傳統目鑑的同時,還採用了X射線螢光能譜儀、X射線衍射儀,內窺鏡等儀器進行無損分析檢測,通過科技分析檢測,讓傳統文物鑑定插上科技的翅膀,使得文物的鑑定結果更有科學依據。
近三年來,省文保院已經成功進行了二十多場的民間收藏文物鑑定活動,為千餘位文物收藏愛好者的近三千件藏品提供了鑑定諮詢意見。發現了明代「正德十六年聖旨」、明代白石質水仙盆、明代影青童子騎象擺件、明末清初銅「宣德爐」、清代乾隆「粉彩人物故事瓷盤」、于右任書法作品、海外回流清代銀碗和銀盤等歷史文物和紅軍用過的徽章、馬燈等革命類文物;還有建國後的存摺、車票、徽章等反映社會變革的歷史物證。
通過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的系列活動,不僅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文物鑑定服務,解決了難題,豐富了老百姓業餘文化生活;同時也宣傳了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讓群眾做到合法合理收藏,引導了風清氣正的民間文物收藏環境;也讓更多的普通社會大眾參與到了文物保護事業中來。這項工作在全國素來有「文物大省」之稱的陝西率先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讓更多人了解了陝西、了解了陝西文物保護工作,也進一步擴大了文物、考古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力;為「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更加深入民心、世代傳承。
編輯: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