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民間收藏文物鑑定工作成效顯著

2020-12-25 西部網

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進一步落實文化惠民政策,為民解憂,為民服務,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優化服務模式,多措並舉,積極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工作。

近年來,省文保院利用每年的博物館日、文物和自然遺產日等大型文化節日,陸續地開展了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活動,受到了群眾的積極響應。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肆虐,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改變,省文保院也積極應對,在大家居家抗疫期間,利用自身優勢,免費為社會公眾提供線上藏品鑑賞服務,給廣大文物收藏愛好者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臺,讓居家民眾在緩解精神壓力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做到「有知識收藏」。復工復產後,針對民間收藏文物鑑定這一項重要工作,省文保院快速調整思路,建立起「多層次文物鑑定服務體系」,以期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

一是從嘗試探索到制度化管理,堅持制度創新,提高管理水平。省文保院受省文物局委託制定了《陝西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單位工作規程》,為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工作制定了具體詳盡的制度規範。這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社會大眾的制度保障。

二是從不定期到常態化開展,堅持服務創新,提高工作質量。從今年6月1日起,常態化開展民間收藏文物免費公益鑑定諮詢工作,採取線上線下文物鑑定相結合的方式,線下鑑定諮詢工作每月一次,線上鑑定諮詢的群眾隨時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的形式將合法收藏文物藏品發送至指定郵箱進行鑑定諮詢。

三是從單一文物鑑定到多元化服務,堅持開拓思路,提高服務水平。在常態化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的同時,不定期舉辦了「文物鑑定大講堂」大型系列公益系列講座活動,組織了網上線下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文物鑑定專業培訓班。同時,對保存狀況不佳的藏品,也為群眾提出相關保養建議,對需要修復的藏品也提供了保護修複方案。

四是從傳統方式到網絡化,堅持方法創新,拓寬宣傳渠道。通過積極與媒體合作,採用「線上直播+線下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鑑定過程和講座全程網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到累計近180多萬人次。這種模式擺脫了地域和場地的限制,能讓更多的社會大眾參與學習,也是一種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的創新機制,同時也堅定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

五是從常規目鑑到精準科學化,堅持科技創新,提高鑑定水準。民間收藏文物鑑定在鑑定專家傳統目鑑的同時,還採用了X射線螢光能譜儀、X射線衍射儀,內窺鏡等儀器進行無損分析檢測,通過科技分析檢測,讓傳統文物鑑定插上科技的翅膀,使得文物的鑑定結果更有科學依據。

近三年來,省文保院已經成功進行了二十多場的民間收藏文物鑑定活動,為千餘位文物收藏愛好者的近三千件藏品提供了鑑定諮詢意見。發現了明代「正德十六年聖旨」、明代白石質水仙盆、明代影青童子騎象擺件、明末清初銅「宣德爐」、清代乾隆「粉彩人物故事瓷盤」、于右任書法作品、海外回流清代銀碗和銀盤等歷史文物和紅軍用過的徽章、馬燈等革命類文物;還有建國後的存摺、車票、徽章等反映社會變革的歷史物證。

通過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的系列活動,不僅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文物鑑定服務,解決了難題,豐富了老百姓業餘文化生活;同時也宣傳了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讓群眾做到合法合理收藏,引導了風清氣正的民間文物收藏環境;也讓更多的普通社會大眾參與到了文物保護事業中來。這項工作在全國素來有「文物大省」之稱的陝西率先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讓更多人了解了陝西、了解了陝西文物保護工作,也進一步擴大了文物、考古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力;為「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更加深入民心、世代傳承。

編輯:秦怡

相關焦點

  •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12月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
    受陝西省文物局委託,我館作為陝西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單位之一,面向社會開展常態化民間收藏文物公益性鑑定諮詢服務。03鑑定諮詢地點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陝西歷史博物館安全保衛處負一樓。2、向諮詢者介紹鑑定所需注意事項。3、諮詢者自願籤訂《陝西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申請人承諾書》,同時諮詢者需提供身份證。4、登記諮詢者及所持藏品相關信息。5、專家進行鑑定,並告知諮詢者鑑定意見。
  • 上海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無償為你掌眼
    位於多倫路145號的上海市社會文物行業協會成為第五家面向社會開展常態化的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的機構這是6月13日下午,在上海市多倫路145號,社會文物行業協會正在開展的「上海市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活動的一角。鑑定諮詢包括書畫、陶瓷器、玉器、雜項、錢幣、古籍和名人信札等8個傳統收藏門類。
  • 山西博物院開展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諮詢活動
    本報訊(記者孟苗)為了滿足廣大民眾對文物鑑定知識的需求,積極構建「多層次文物鑑定服務體系」,1月9日上午,山西博物院首場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諮詢活動在該院教育空間舉行,本場鑑定門類為陶瓷。
  • "專家"靠賣鑑定證書斂財 "收藏熱"倒逼民間文物鑑定立法加速
    一位多年從事文物工作的專家介紹,前兩類鑑定人員的工作帶有「對公」性質,一般不參與民間藏品鑑定。眼下各類鑑寶活動邀請的嘉賓、專家,多是出自第三類鑑定人員。由於這類鑑定人員在獲取資格證書時,不少人並未經過嚴格的分類考試、資質審核,鑑定水平良莠不齊,從而導致「偽專家」滿天飛。
  • 山西博物院將舉辦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活動
    山西晚報訊(記者 南麗江)2020年12月31日,記者從山西博物院了解到,為進一步提升廣大社會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文物鑑賞水平,倡導理性收藏,引導建立風清氣正的民間文物收藏環境,山西博物院於2021年開始舉辦我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活動。
  • 上海民間文物公益鑑定機構又增一處,專家:鑑定出來仿品居多
    上海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諮詢機構又增一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文保中心獲悉,自上海去年開展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諮詢工作以來,上海文物商店、朵雲軒集團、上海市收藏協會三家試點機構已接待近萬人次諮詢,鑑定藏品3萬餘件。
  • 山西博物院將舉辦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活動 1月9日舉行首場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丁嶺燕報導:為進一步提升廣大社會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文物鑑賞水平,倡導理性收藏,引導建立風清氣正的民間文物收藏環境,1月1日,山西博物院在官網及公眾號發布消息,該院將於2021年開始舉辦我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活動。首場鑑定活動時間為2021年1月9日。
  • 上海重啟民間收藏文物「鑑寶」活動,現場驚現一件祖傳明代玉器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線下活動,因疫情而暫停約半年的上海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活動重啟。 下午1點半至3點半,上海市社會文物行業協會在多倫路145號(協會辦公地點)舉辦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服務活動,共吸引近80位市民帶著傳家寶前來,有人甚至拖了大大的拉杆箱。
  • 文物鑑定的「靠譜」路徑
    吳樹解釋說,「在高仿品還未大量出現之前,憑藉鑑定者的經驗、學養和閱歷,根據文物的器形、紋飾、款識等特徵判定真偽的『眼學』,準確率還是很高的,很長歷史時期內能夠為收藏者把關。」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收藏大軍迅速擴張,中國收藏家協會估計收藏者過億,盜墓人員超過10萬人,全國現有各類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場近萬處,商鋪數百萬家,從事文物走私、制假、販賣活動的從業人員難計其數。
  • 五部門印發《涉案文物鑑定評估管理辦法》 41文物機構博物館可鑑定...
    例如,涉案文物鑑定評估機構必須是具備較強鑑定評估人員力量和鑑定評估組織工作經驗的國有文物博物館機構。  為何將涉案文物鑑定評估機構劃定為國有文物博物館機構?國家文物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解釋稱,涉案文物鑑定評估服務於司法工作,在性質上屬於文物專門性問題檢驗,由於涉案文物鑑定評估活動社會化程度不高,目前仍由國有文物博物館機構依職能開展。
  • 國家級文物鑑定機構在北京成立 每件收費三五百
    昨天一家具有國家級文物鑑定水準的文物鑑定機構——北京德隆寶文物鑑定中心在位於金融街的富凱大廈成立。有關專家表示,雖然目前文物鑑定中心多如牛毛,但有權威的中心太少,希望「德隆寶」的出現能進一步促進文物收藏的良性發展。據悉,該中心近期將抽出一天免費鑑定文物。
  • 文物鑑定到底靠不靠譜?
    在全民收藏時代,鑑寶節目滿天飛,鑑定專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難辨、參與造假、賣鑑定證書等新聞也層出不窮。文物鑑定憑眼力和科技檢測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紅火、造假猖獗的時代,文物鑑定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 直播鑑定文物藝術品,噱頭還是良藥
    12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這股熱潮之下,已經有不少平臺和資本開始在文物藝術品直播鑑定領域布局掘金。然而現實問題是,從文物業態來說,直播鑑定能解決行業痛點嗎?與此同時,隨著在線直播平臺的流量紅利消失,直播鑑定又將何去何從?
  • 【工匠風採】陝歷博高級文物修復師楊文宗: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一直...
    原標題: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一直在路上——記陝歷博高級文物修復師楊文宗他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30餘載,始終堅守在文物保護修復一線,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徒,到如今的行業領軍人;他用自己的巧手「醫治」好了數千件(組)瀕危文物,重現其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他對以往文物修復中採用的傳統工藝、設備及工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項技術革新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革命文物處處長周大慶表示,重慶將圍繞保護好、打造好「紅色三巖」,推進紅巖文化公園建設,實施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等一批紅巖革命文物本體修繕保護項目,推進紅巖革命紀念館配套設施擴建、新建重慶談判紀念館、開放《新華日報》歷史陳列館、建設紅巖幹部學院和紅巖研究院「三館兩院」項目。
  • 十大文物鑑定專家烏龍事件
    [摘要]盛世收藏,大量民眾參與到收藏中,這也催生了文物藝術品鑑定行業的發展,更是出現了一批的鑑定專業戶,說是「專業」,其實既不專業,又違背了道德標準。(雅昌藝術網3月15日訊)3.15是全國消費者權益維護日,對藝術界而言,談的最多的是藝術品造假,作為對藝術品造假系列專題的報導的延續,2012年3月份開始,雅昌藝術網率先在藝術界扛起「打假」的大旗,並與315期間發布了中國文物藝術品造假地圖,引起了業內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2013年3月雅昌藝術網繼續發起網友票選,選出中國十大造假城市以及2013年度十大藝術圈鑑定、收藏、拍賣醜聞
  • 文物收藏之山西公安重拳出擊,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山西地處黃河中遊,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地下文物蘊藏豐富,特別是晉南地區作為商周青銅器製造和使用的主要區域,一直被文物犯罪分子覬覦,盜掘古墓葬犯罪不斷發生並一度高發,嚴重威脅文物安全。山西省委、省政府對打擊文物犯罪工作高度重視,明確要求把打擊文物犯罪、保護文物安全上升到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對山西振興崛起負責的高度來謀劃推進,深入實施專項打擊。
  • 日照出臺文物保護條例,加強對這些文物保護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縣(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做好本轄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第六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文物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國有博物館館藏文物及標本的保護和修復;(五)非國有博物館的藏品維護補助;(六)文物的數位化保護、預防性保護,文物保護項目管理;(七)文物研究和宣傳教育;(八)文物保護員聘用、專家諮詢;(九)對文物保護作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的獎勵
  • 中國歷史故事:文物普查、徵集成績顯著
    建網以來,為了做好文物的墓礎工作,攜清分布在陝西省地上地下的文物情況,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和部署下,陝西開展了數十次文物普衣工作,至:小型的調查活動,就更多了。歷次的普我和調查,為陝西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及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基礎。
  • 文物鑑定誰說了算?關鍵是法律責任難以界定
    文物鑑定誰說了算,是當前藝術市場的一個熱點問題。討論時,「文物鑑定」這一概念似乎不甚準確。文物鑑定,一般意義來說,是三名以上的研究者因工作職責或接受委託,利用專業知識,藉助於相應的儀器和設備,就被鑑文物進行整體研究、檢測、分析,主要針對其真偽、價值、年代、名稱等而得出的書面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