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定到底靠不靠譜?

2020-12-13 淵遠留藏

浙江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壺王」被專家質疑為贗品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全民收藏時代,鑑寶節目滿天飛,鑑定專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難辨、參與造假、賣鑑定證書等新聞也層出不窮。

文物鑑定憑眼力和科技檢測到底靠不靠得住?

在收藏紅火、造假猖獗的時代,文物鑑定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1

誰來鑑定「鑑定專家」

參與杭州「壺王」鑑定的4位專家均出自文物系統,其中張浦生和李伯謙是業內權威,然而質疑者楊靜榮也是故宮專家,文物鑑定「國家隊」內部起紛爭,反映出文物鑑定之難和公信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

「國家隊」尚且無法取得一致認識,而在社會上,各種文物鑑定培訓班和鑑定機構如雨後春筍,一批批鑑定專家「新鮮出爐」。電視螢屏上,各路鑑定專家輪番登場,為捧著「寶貝」的藏家們掌眼。只是,不少「電視專家」只是在螢屏上風光,據稱,他們中的不少人上了拍賣行的「黑名單」,經其鑑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張蔚星說,國家承認的鑑定專家基本只有三類:一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文物鑑定委員會,最為業界認可;二是文化部認證的鑑定專家;三是各省級或市級文物部門主導的鑑定委員會。法院和海關在辦案時首先考慮這三類專家。

按照現行法規,這些專家只對文博系統而不對社會和私人開展鑑定活動,因此各類鑑定活動和鑑寶節目,只能算是「群眾文化活動」,出馬的專家要麼是來自權威機構「走穴」,要麼就是草根專家。

而在文博界,關於鑑定亂象的各種故事也在流傳:西部某省一位鑑定專家,自己寫考證文章,將自己的一把頗有爭議的青銅劍高價賣給博物館;河南省一位知名專家,指導親戚燒制仿古瓷器,而他則為買家開具鑑定證書;一位著名畫家的專場拍賣會上出現大量贗品,畫上均有其後人題跋,家屬竟憑此賺錢……

《誰在收藏中國》的作者吳樹稱,在北京市場買「古董」,只要給3000塊,鑑定證書隨便開。他曾花幾百元買了件仿品,竟順利通過拍賣行鑑定,經過幾個朋友哄抬,一隻「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萬元「天價」,雖然是自賣自買,卻使贗品有了輝煌的拍賣紀錄。拍賣行要的是著錄費和佣金,拍品越多、成交價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

2

「眼學」靠不住,科學也沒轍?

傳統的文物鑑定,靠的是專家眼看手摸,憑感覺和經驗,俗稱「眼學」,然而花樣翻新的造假手段,讓專家們防不勝防。

「眼學」靠不住了,科學檢測又如何?熱釋光、化學成分分析、中子測試等科學檢測手段這些年紛紛上馬,然而科技並非萬能,如果用古代的紙墨仿製書畫,儀器就無從辨別。即使其他門類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應付科技檢測的門道。

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李紹斌說,陶瓷照X光一秒鐘就可以「變老」100年,很容易騙過熱釋光檢測,通過這種檢測,曾經測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話。化學成分分析也不靈驗了,景德鎮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現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鎮,你可以買現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窯址取土燒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學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吳樹說,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檢測的年代是距今8000年至1萬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學檢測時卻變成了幾萬年前,原因是該陶器在國內檢測時受到了輻射。顯然,「一次性」的科技檢測結果很難進行驗證,也就不大可靠。

3

鑑定界急需建立誠信體系

文物鑑定之亂,源自全民收藏虛火太旺;而文物鑑定之亂,又為全民收藏火上澆油,甚至誤導大眾收藏理念。藝術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寶運動。

據估算,全國搞收藏的人數達到8000萬至1億,然而絕大多數人並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當做投資,窮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財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為「雅賄」之物。這樣的「收藏運動」,本質上是打著文化幌子的財富遊戲,用文物垂釣金錢,用金錢丈量文化,這種心態必然會折射到鑑定界。

連續多年調查文物市場的吳樹認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贗品,鑑定專家和贗品同樣泛濫,這是個極大的諷刺。他說:「這麼多人搞收藏,文物哪裡來?無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據法律規定,地下文物屬國家所有,賣真的出土文物就違法;如果是假的,賣贗品屬於商業欺詐,也犯法。整個行業都在打法律的擦邊球。」

解決鑑定之亂,出路在於構建鑑定行業的誠信體系。當前文物鑑定無門檻、無標準、無責任的狀態,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監管缺失。包括鑑定環節在內的民間文物流通,處於法律的空白地帶,發生糾紛、打官司都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眾多的古玩市場、鑑定機構只有工商執照,游離在文物部門監管之外。專家建議,文物鑑定應該像醫生、教師行業一樣,建立專業資質認證體系,改變現在誰都可以自封「鑑定專家」的現狀。

在發達國家,被證明惡意鑑定並給交易雙方造成損失的,鑑定師會被取消資質,終身不得再進入這個領域,而中國贗品成災、證書泛濫,卻從沒有鑑定專家被問責,更有一些道德墮落的所謂專家,親自參與了制假售假活動。

因此,呼籲建立行業的退出機制和黑名單制,對那些被多次證明缺乏鑑定能力並惡意擾亂市場的專家,必須摘下他們頭上的「光環」。

雍正瓷,為何是清代審美巔峰?

宣德爐款識大全

(多圖警告)各式古玉價格大比拼

宋人-大道至簡

劉鑾雄的收藏之路:中國瓷器漲100倍,中國畫10-20倍,西洋畫5倍

和珅、紀曉嵐、劉墉等10位清代名臣書法、印章欣賞

何為「齋戒牌」?「齋戒」為何事?

1179.9萬元 | 榮齋藏爐再創佳績

清代狀元書法賞集

相關焦點

  • 文物鑑定的「靠譜」路徑
    文物鑑定的「靠譜」路徑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國古陶瓷資料庫,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有的窯沒發掘,有的窯還不知道在哪兒。  天價拍賣同時帶動了中國贗品市場的大繁榮,「拍賣出去的文物,半個月後文物市場上就會出現大量一模一樣的贗品,價格就跟著拍賣公司的天價走。」《中國文物黑皮書》作者、學者吳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贗品的猛增把文物市場池水攪得更渾,高仿品真偽難辨,專家不專,文物鑑定「霧裡看花」,「中國目前整個藝術品鑑定基本上處在無政府主義狀態,亂象叢生。」吳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 文物鑑定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在全民收藏時代,鑑寶節目滿天飛,鑑定專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難辨、參與造假、賣鑑定證書等新聞也層出不窮。文物鑑定憑眼力和科技檢測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紅火、造假猖獗的時代,文物鑑定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 專櫃包鑑定為假,高仿包鑑定為真,在線鑑定App靠譜嗎?
    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然 宋經緯)淘到了心儀的玉石古玩,找代購買了個奢侈品包包,不知道真假怎麼辦?最近,不少在線鑑定 App 興起,只要拍幾張照片,或者在直播中參與視頻連線,就可以很快知道答案。但是,在線鑑定真的靠譜嗎?現代快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 "專家"靠賣鑑定證書斂財 "收藏熱"倒逼民間文物鑑定立法加速
    原標題:"專家"靠賣鑑定證書斂財 "收藏熱"倒逼民間文物鑑定立法加速 鑑定背後藏騙局 古人曾有「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說法。對於多數收藏者來說,無一不希望自己手中的藏品能賣個好價錢,殊不知這當中也隱藏著重重風險。
  • 親子鑑定究竟靠不靠譜?
    在古代,科學技術還不發達,沒有現在的 DNA 檢測技術,所以假如想驗證一下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一般會選擇用滴血認親。假如兩個人的鮮血能夠融合,說明有血緣關係,就是親生的,到底方法科不科學,今天為大家普及一下。
  • 毒app上賣的鞋是正品真的嗎 毒app鑑定靠譜準確不介紹
    毒app是一個主打鑑定球鞋真假的平臺,當然上面還有很多人賣球鞋,那麼毒app上的鞋是正品嗎?毒app鑑定靠譜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毒app上的鞋是正品嗎  不一定,雖然毒鑑定比較靠譜,但是貨源都是未知的,不能判斷是否真假。
  • 五部門印發《涉案文物鑑定評估管理辦法》 41文物機構博物館可鑑定...
    一是規範涉案文物鑑定評估程序,對鑑定評估機構從接受鑑定評估委託到鑑定評估結束後的材料歸檔之間的程序性環節作了詳細規定,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備的涉案文物鑑定評估程序規則。  二是保證涉案文物鑑定評估質量。《辦法》對涉案文物鑑定評估機構和人員的原則要求、設定條件和三級監督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嚴格規定。
  • 量子文物鑑定儀器橫空出世?這就是潘建偉院士曾提醒的 「量子科技...
    ,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文物藝術品真贗鑑定的瓶頸。不久以後 「量子文物檢測鑑定儀」就會普及,不管是古瓷真品或是仿品只要經過鑑定儀一檢測是真是假就會顯示年代。他們聲稱這將徹底結束文物藝術品鑑定的亂象,從根本上掃除了橫亙在文物藝術品鑑定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 驅蚊APP 到底靠不靠譜
    記者親測幾種驅蚊方法 驅蚊APP 到底靠不靠譜 出於好奇曾經下載過驅蚊APP的殷小姐直言:聲音十分難聽,在晚上使用會影響睡眠用戶評價  殷小姐表示:喜歡蚊香和驅蚊液這樣傳統、有效的驅蚊產品,APP是不會再考慮了;大多數網友也留言表示此類軟體「根本沒用」醫生提醒  接診一位擦驅蚊液體而出現紅斑丘疹並瘙癢症狀的患者;如果使用驅蚊水出現皮膚不適時,較輕症狀,
  • 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民間收藏文物鑑定工作成效顯著
    復工復產後,針對民間收藏文物鑑定這一項重要工作,省文保院快速調整思路,建立起「多層次文物鑑定服務體系」,以期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一是從嘗試探索到制度化管理,堅持制度創新,提高管理水平。省文保院受省文物局委託制定了《陝西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單位工作規程》,為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工作制定了具體詳盡的制度規範。這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社會大眾的制度保障。
  • 低溫慢煮機到底靠不靠譜?
    隨著科技的發達生活當中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家電,那麼這些家電由於我們沒有了解過新流科技,所以也不清楚到底靠不靠譜,就拿廚房用具來說,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家電被稱為低溫慢煮機,很多人會覺得低溫慢煮機其實就是一個智商稅,那麼到底是不是呢?低溫慢煮機到底靠不靠譜,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 文化公司「鑑定」文物?實為文物騙子詐騙錢財
    警方揭秘:「文物」定價高誘惑大,團夥包裝「鑑定專家」行騙經初步調查,該公司主要利用市民群眾對藏品拍賣交易不了解,且容易被高額定價誘惑,誘騙事主來公司進行所謂的「文物鑑定」,騙取服務費。該公司經營者丁某先將公司包裝成專業、高大上的文化公司,交由團夥成員何某經營,且將負責「鑑定」的餘某包裝成專家學者,然後通過製作公司網站、搜索平臺關鍵詞置頂等方法,尋找客源。餘某對事主拿上門的藏品估出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價值。接著業務員開始不間斷地遊說事主,向事主承諾將通過展覽、出文物雜誌專刊、舉辦拍賣會等形式,可以將文物賣出一個好價錢。
  • 養兒防老到底靠不靠譜?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在爐火旁打盹。一首《當你老了》引發了無數人的感慨。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財富多少,不管你願不願意,伴隨著時光無聲的流淌,每個人都會走進歌裡,掛在牆上,去開始下一個輪迴。人生遲暮之際,誰來給你洗衣做飯?
  • 十大文物鑑定專家烏龍事件
    [摘要]盛世收藏,大量民眾參與到收藏中,這也催生了文物藝術品鑑定行業的發展,更是出現了一批的鑑定專業戶,說是「專業」,其實既不專業,又違背了道德標準。朱姓專家——國寶獻汶川鑑定事件2012年汶川地震之後,成都文物收藏家伍義江老人帶著他珍藏10餘年的清乾隆年間琺瑯彩瓷「花薰冠架」亮相汶川,正式舉行了捐贈儀式。曾為這件精品文物作出鑑定的姓專家從北京專程趕來,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 免費鑑定文物? 陷阱為你而設!
    廣州天河警方搗毀一個詐騙團夥文化公司裝潢豪華氣派,「鑑定專家」點評「頭頭是道」。不明事主拿來藏品寄拍,卻被一路忽悠騙取錢財。近期,廣州天河警方破獲全市首例利用文物拍賣騙取服務費的合同詐騙案,抓獲4名犯罪嫌疑人。
  • 臻古(北京)文物鑑定中心幕後工作公開日
    臻古文物鑑定,幕後工作公開日活動至今已舉辦多次了,很多藏友在我,鑑定拿到一張鑑定報告,殊不知每一份鑑定報告的背後都有一群默默工作的專家團隊,公開日主要是為了向藏友們展現臻古真實的鑑定工作,用「白紙黑字」真實記錄鑑定結論並負責
  • 動輒上萬的醫療美容,到底靠不靠譜?
    昨天有粉絲問我,醫療美容到底靠不靠譜,小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醫療美容。很多人分不清提亮膚色和美白之間的區別,實際上這兩者是有本質的區別的。雖然美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亮膚色,但是很多人具有提亮的訴求的時候,卻往往並不是想要美白。
  • 直播鑑定文物藝術品,噱頭還是良藥
    12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這股熱潮之下,已經有不少平臺和資本開始在文物藝術品直播鑑定領域布局掘金。然而現實問題是,從文物業態來說,直播鑑定能解決行業痛點嗎?與此同時,隨著在線直播平臺的流量紅利消失,直播鑑定又將何去何從?
  • 文物鑑定誰說了算?關鍵是法律責任難以界定
    文物鑑定誰說了算,是當前藝術市場的一個熱點問題。討論時,「文物鑑定」這一概念似乎不甚準確。文物鑑定,一般意義來說,是三名以上的研究者因工作職責或接受委託,利用專業知識,藉助於相應的儀器和設備,就被鑑文物進行整體研究、檢測、分析,主要針對其真偽、價值、年代、名稱等而得出的書面結論。
  • 國家級文物鑑定機構在北京成立 每件收費三五百
    昨天一家具有國家級文物鑑定水準的文物鑑定機構——北京德隆寶文物鑑定中心在位於金融街的富凱大廈成立。有關專家表示,雖然目前文物鑑定中心多如牛毛,但有權威的中心太少,希望「德隆寶」的出現能進一步促進文物收藏的良性發展。據悉,該中心近期將抽出一天免費鑑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