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津雲新聞報導說:四川成都80歲的民營企業家、民間收藏家邱先甫老先生,遇到了特別糟心的事兒:比他小23歲的妻子第二次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非跟他掰了不可。
而這起離婚案的背後,牽涉到邱老先生奮鬥一生的巨額財產,包括數幢房產、多處地產和數量巨大的收藏品。
據報導,邱老先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投入收藏,如今已擁有20萬件藏品和一座博物館。
他名下位於成都市中心的一棟8層公寓樓,除了底商和租出去的十幾個房間,其餘區域都用作了藏品倉庫和生活空間,還闢出了大約300平米的「藏寶樓」,用來展示玉石、玉器、木器等藏品。
為了保護這些藏品,邱老先生獨自窩在倉庫一樣擁擠的的空間裡,過著「極致節儉」的生活。
擠在藏品堆裡吃飯、睡覺、洗衣服,把生活過得像「乞丐」的邱老先生內心非常富足。而撐起他整個精神世界的,無疑就是他的收藏事業和佔據著家裡每個角落的近20萬件藏品。
可怕的是,從報導提供的幾張圖片看,「藏寶樓」裡充斥著大量的低仿瓷器,裝裱工藝如出一轍且十分粗糙的大堆捲軸和當代石雕工藝品,與市場上多數假貨店的畫風極為相似。
邱老先生海量藏品的真偽問題,著實讓人為他捏了老大的一把汗呀。
邱老先生名下的「百姓博物館」可謂規模宏大。
展覽前言中說:「館內藏品將全部無償獻給國家和民族。」「我的孩子只有管理權,不能售賣,我會在遺囑裡寫上……」
拳拳之心,溢於言表,令人感動。
然而,參觀過該博物館的很多藏友表示:邱老先生的藏品在真偽鑑定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就他們所看到的情況,雖不敢斷言全是假貨,但真品率的確非常低。
所以,邱老先生的這番好意,恐怕很難有公立博物館願意接手。
從報導中的幾張圖片看,館藏整箱帶原包裝的「御藥房虎鞭」、「御藥房藏紅花」、「御藥房熊膽」、「御藥房麝香」等物,都是近些年的新發明,出自低端的江湖騙子之手。
市場上常見的還有整包的"三希堂書畫」、「聖旨」、「文革抄沒字畫」等等。
基本能看清楚的幾件瓷器,也都是地攤上比較常見的低仿品。
據圈內人士介紹,邱老先生痴迷古玩,財力雄厚,捨得花錢,眼力卻十分有限,是古玩市場上最受歡迎的買家之一,也是假貨販子們重點「圍獵」的對象。
「這些年,他真的是養活了一大幫騙子!」
在市場上提起這位邱老先生,很多人都能津津樂道地講上幾段他上當受騙的故事。
報導中描述:記者採訪的時候,邱老先生接了三四個電話,都是古玩商向他售賣古玩。「每天都有人找我看藏品,看不完,太多了,每天都很忙。」邱老先生說,他還在繼續收購。
這一點,與江湖傳聞完全吻合。
簡單地算一筆帳:假定邱老先生是從1990年開始投入收藏的,到現在30年,擁有20萬件藏品。平均到每年就是6666.67件,平均到每天就是18.26件。
再假定邱老先生對送上門的東西並不是照單全收,而是有所鑑別和選擇。按50%的淘汰率算,邱老先生平均每天要看36.52件藏品。就算每件藏品只看10分鐘,也得足足看上6個小時。
中間再講講故事、唱唱雙簧、灌灌迷湯、談談價格,一不留神又得搭進去幾個小時。
對於一個8旬老人來說,這的確算是超負荷勞動了。
這樣的工作量,這樣的入藏速度,真真兒是只能用「收購」來描述了。
同樣是在四川,成都市高新區的一位老人,原本衣食無憂,迷上古董後,三年被騙10萬元,最後淪為環衛工,靠微薄工資貼補家用,艱難度日。
萬幸的是,邱老先生家底殷實,任性「收購」近30年,還有眾多物業可以繼續支撐他的「任性」。
然而,按照他「有生之年在全國範圍內建10個以上分館」的宏偉計劃,再這樣大批量地「收購」下去,未來真的是難以預料。
萬一哪天他醒悟過來,面對自己奮鬥一生,省吃儉用,斥巨資購買的幾十萬件假古董,不知道作何感想,又會有怎樣的後果。
像邱老先生這樣的「民間收藏家」,歷來都是國寶幫和假貨販子們重點「圍獵」的對象。
前幾年,聽朋友講起重慶有的一位女土豪,家藏30多萬件「官窯」瓷器,數量直追故宮博物院(陶瓷器總和35萬件),相當於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文物總數(23000件)的十幾倍。
每天下午,她都會在自己的藏館裡,拿著放大鏡,坐等販子們送貨上門。那些用麻袋、編織袋、紙箱裝著的各種「官窯」,源源不斷地湧入她的藏寶庫。那棟五層樓的大house,儼然就是一個瓷器收購站。
前去參觀過的朋友告訴我:整棟樓裡裡,幾乎每個房間都層層疊疊地堆放著各種「國寶」和瓷器。其數量之多,水平之差,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
此情此景,與邱老先生的狀況何其相似。
就我所了解的情況看,上述幾位「收藏者」幾乎代表了當今中國收藏圈的主流。
走進全國絕大多數古玩市場,賣假貨的都遠比賣真貨的要多得多。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買假貨的人佔了收藏隊伍的主流嗎?
有什麼樣的需求,自然就會有什麼樣的市場。
有人曾不懷好意地吹捧:在商業、金融、建築等其它領域取得成功的人士,比一般人更容易入門收藏,因為他們可以在收藏中借鑑自己的成功經驗。
事實上,說這話的人,當時正流著哈喇子,兩眼死盯著成功人士的腰包呢。
邱老先生就是一位擺地攤起家的億萬富翁,而當他投入收藏之後,卻結結實實地栽在了別人的地攤上。
隔行如隔山,收藏無捷徑。
在國寶幫和騙子們的環伺之下,愛聽吹捧、想入非非、盲目自信的人,沒有一個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