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到輿論傳播中的隱形偏向時,有同學希望能以實例說明,今天借這個機會談談這個問題,不一定恰當。
造成隱形偏向的原因有兩個方面,有的主觀設計,有的客觀造成。對於這篇文章,我們願意相信,發布方是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撰寫了這條新聞,並非想為「富翁」代言。
但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分析,無意之為,卻因為文章的架構設計、圖片運用、語言色彩等因素,極易產生偏頗,造成隱性傳播偏向,不經意成為了「意見領袖」,引導了大眾的情緒。
題目較好地使用了「億萬富翁」、「離婚」、「第一大」等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詞彙,相對符合實際,又吸引眼球。
但當中使用了三個帶有較重感情色彩的詞——「被」、「都」、「挽回」,營造「億萬富翁」被動求全的氛圍,易引發讀者同情。雖用了「至今不知原因」,但「80歲」、「億萬富翁」,又利用了普通受眾「年輕平凡女子嫁老富男=不是圖財就是圖名」的刻板印象,不利於信息的中立傳播。
全文4600多字,從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3000餘字描寫「富翁」一方,這裡只比較篇幅,具體描述內容下一部分會談到。
結尾壓軸部分500多字是「富翁」代理律師的意見。
實際真正講述夫妻兩人關係的文字不到千字,夾在其中,且均為一方的描述,極為弱勢。雖然文中提到記者嘗試聯繫妻子一方未成功,但也沒再聯繫朋友、親屬進行印證。
全文25張圖片,財產的獨照、丈夫與財產的合照佔了16張,丈夫的節儉生活照5張,法院通知書1張,丈夫與代理律師握手圖1張,丈夫與妻子合影只有2張。
提供的信息主要有:
丈夫身體不好,左腳腫痛。
丈夫生活簡樸。
也許為了證明「億萬」,還羅列了一串財產清單,一棟大樓;一棟建築;一座博物館、幾處地產、數幢房產;以及近20萬件收藏品。
有種混搭風。
提供的信息主要有:
丈夫貧苦的生活。比如:「要順著藏品之間的通道擠入房間」、「一臺洗衣機被藏品擠在角落裡」、「他的床同樣被擠在藏品中間」。
提供的信息主要有:
丈夫跌宕起伏的一生,即丈夫年輕時期的奮鬥史。
提供的信息主要有:
丈夫博物館的全方位介紹,以及他「辦博物館,就是希望把它們交給國家」的決心。
這一部分與其他部分相比篇幅並不小,但與文章主題關係幾何,有點突兀,最令人疑惑。
此時篇幅已達全文約五分之四。
提供的信息主要有:
介紹夫妻二人從認識到結合的經過。妻子照料丈夫,但更多是丈夫對妻子的拯救。就如他所說的「她雖然沒有太多能力,但是我要給她一些地位。」「我以前每個月給她一萬塊花銷,她起訴離婚後,我就每個月通過公司財務給她匯兩萬塊錢。」
還有丈夫代理律師的500字,兩個意思,案件財產數額巨大+不希望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