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藝術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這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清明上河圖以及千裡江山圖,而富春山居圖雖然也在其中,但知名度卻比較低,關於此物,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的著名畫家黃公望所作,乃是紙本水墨畫。黃公望這個人比較慘,年輕時雖然做了點小官,但也沒什麼大權力,後來四十多歲了,已是中年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他心灰意冷,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痛恨無比,但卻無能為力。在出獄後,黃公望沒有再次入朝為官,而是開始遊蕩世間。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公望了解了全真教,他為之所動,學習了不少全真教的思想,常年就待在山野之中,有時候一待就是一整天,絲毫不覺得疲憊,儼然已有隱世高人風範,後來他也愛上了繪畫,尤其喜歡畫風水畫,當他來到富春江後,便被此地的風景所吸引,留在了此地。
而富春山居圖便成畫在此,為了畫好這幅畫,黃公望可謂辛苦至極,他常年遊走於富春江兩岸,觀看富春江一年四季,一天各個時辰的變化,並且到處留畫,以此來培養靈感,長時間的繪畫以及觀摩使他的繪畫本領爐火純青,約莫七年後,黃公望才真正畫出了富春山居圖,此畫畫完後,黃公望甚是滿意,並把此畫傳給了自己師弟。
後來他師弟去世,隨著時間的流逝,此畫就到了沈周手中,沈周是明朝一位畫家,他對此畫頗為喜愛,便想找人題跋,結果他找的這個人的兒子卻動了貪念,賣到了此畫,賺到一筆不菲的錢財,還告訴沈周畫被偷了。再到後來,畫就傳到了吳洪裕手中,這個吳洪裕十分喜愛此畫,死的時候想把畫燒了陪葬,他家人自然照做,但在燒的時候卻被吳洪裕的侄子阻止了,因為他知道此畫意義非凡,但由於他阻止的過晚,所以畫還是一分兩半。
前半卷損失較少,名為剩山圖,而後半卷則叫做無用師卷,後來後半卷到達了乾隆手中,但由於乾隆在之前已經買到過此畫的贗品,那時他還斷定買的就是真品。得到真品後的乾隆為了緩解自己之前買了贗品的尷尬,所以就止口不提,一直斷定真品才是贗品,而把贗品當做真品來看待,但不管怎麼說,無用師卷最終還是留在了宮廷之內。
後來民國成立,一些學者發現了此畫,他們對此興奮不已,但隨後由於抗戰的到來,所以畫被轉移到南京,而且最終國民黨潰敗,跑到了臺灣省,畫也就跟著去到了臺北市,放在了臺北博物館內。
而此畫的前半部分後來被吳湖帆所得,吳湖帆知道此畫的重要性,於是他上交給了國家,後來1956年此畫來到了浙江博物館,並成為館內的鎮館之寶。後來,2011年,由於浙江博物館積極跟臺灣省聯絡,所以此畫終於得以合璧展出,滿足了不少熱愛藝術的人。
總而言之,此畫能傳承至今也實屬不易,在這之中應該感謝吳洪裕的侄子,畢竟若不是他,這等國寶怕是要毀於一旦,消散在歷史長河中,也應該感謝乾隆,雖然乾隆一直認定真品為贗品,但他也間接地保護了此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