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籤到:序號126
2020年10月15日,星期四,北京
霧霾指數:146,橙色
【心堯愛北京】 x 【心堯愛溜達】
「愛溜達」 系列該更新一下了,挺長時間沒整理。
一直埋頭於 「愛北京」 系列,選地點、拍照、挑選照片、編輯文字、整理成篇。
每次去過一個地方,到最後用公眾號發出來,都是個挺漫長的過程。
有時候挑圖挑的眼花,有時候碼字碼到詞窮。
但我喜歡這個過程。
能跟我喜歡的地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深入接觸,
是件很開心也很幸福的事兒。
對於景點兒來說,我只不過是位普通的遊客。
可對於我自己,它們都是值得被記錄、被傳播、被留存的唯一。
無論是北京,還是其他地方。
今天要說說的自來水博物館,有兩座。
一座是北京東直門外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另一座是曾經在臺北旅行時遇見的臺北自來水博物館。
···~~···~~···~~···~~···~~···~~
北 京 自 來 水 博 物 館
想來這裡很久,但因為不順路一直沒能成行。
中央10有套節目叫《解碼科技史》,前些天看到的那集叫《自來之水不自來》,就講的是人類與自來水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完一杯白水背後的坎坷故事,就更想去自來水博物館看看了。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在東直門外香河園街,
建築外觀很有辨識度,不會錯過。
現在看到的新館是在清末自來水廠舊址旁建造的。
老廠原本有八座建築留存,但均未開放。
可供參觀的只有新館的兩層。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導覽圖)
一層大廳安放有名為《生命之源》的雕塑,
雙手捧著一滴水,佔據了整面牆。
從一開始就告訴大家,
沒有水,便沒有萬物生命。
(照片拍攝:心堯)
準備進展廳之前,忽然在大廳一側看到一滴藍色的水滴。
卡通造型的它更容易被當成沙發吧……
你看看,都癟了。
(照片拍攝:心堯)
博物館的一層是科普館,主要介紹地球水資源概況、全國及北京市水資源狀況、北京自來水處理工藝、水質檢測及節水知識等。
整個展廳基本以藍色為基底,大量弧形和流線型的展板設計,很符合人們對水的感覺。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中國是世界上缺水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北京又是中國資源型重度缺水城市。
中國有七大流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海灤河流域、淮河流域、松遼流域和太湖流域),
北京有五大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北運河水系和潮白河水系),
看上去水資源很豐富,但人均的佔有量非常非常有限。
(照片拍攝:心堯)
很多地方的日常都是嚴重缺水。
對於那裡的人們來說,能喝上口潔淨衛生的自來水是天大的奢侈。
我們以為每天擰開水龍頭,水就自己來了?
我們以為只要想喝,隨時都能喝到?
我們以為只要擔心車子、房子和票子,日子就完滿了?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我們不為喝水發愁,是因為背後有無數人給我們保障。
每一座水廠、每一條管道、每一臺機器、每一個入戶的水錶……
規劃設計、開挖溝渠、營造水庫、南水北調……
(照片拍攝:心堯)
博物館裡有幾個安裝在水管上的電腦屏幕,裡面有各種關於水的各種知識。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停下腳步慢慢學習。
(照片拍攝:心堯)
一層通往二層的樓梯處設計得很好看,
帘子仿佛是一滴滴水穿起來的,
隔簾能看見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站在通往二層的樓梯上 / 照片拍攝:心堯)
博物館二層為通史館,展廳布置了大量的文物、圖片以及復原的場景,展現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北京自來水事業的發展歷程。
(照片拍攝:心堯)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清廷農工商部奏請興建自來水設施,標誌著北京自來水業的起步。
下圖的雕像是清代的周學熙先生(1866-1947),1908年的時候正是他創辦了京師自來水廠,開創了北京用上自來水的歷史。
(照片拍攝:心堯)
第一座自來水廠剛建成的時候,供水管線只是簡單的一圈,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
這是初期管線示意圖:
(照片拍攝:心堯)
建廠初期的職工登記卡片。
優秀的職員一直在漲工資耶,也有後來辭職的。所有的工作歷程都濃縮在這一張小小的卡片上。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下面這兩張圖分別是1920年代從德國進口的鑄鐵管,
以及北京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時期的水牌: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到了1939年前後,北京自來水廠進行了汽改電。
從此結束了蒸汽時代,開始向電機時代邁進。
這是第一臺電機,日本日立牌。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參觀這個展廳的時候,不自覺地又想起了前些天去過的郭守敬紀念館。曾經元大都時期的都水監,為了京城吃水問題奉獻了一輩子。
有關郭守敬紀念館的圖文,歡迎看看我之前的文章:
《北京二環邊積水潭,有座郭守敬紀念館》
現在後續的水利人繼續為老百姓的生命之源努力著。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這款老式水錶,相信年齡大一些的人們都不陌生。
現在的水錶都是數字的了,點點手機就能繳費。
(照片拍攝:心堯)
我們無法當面對他們說聲謝謝,但我們可以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
珍惜身邊的水資源,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致敬。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參觀完新館,還可以繼續順著花園小路去後面看看。
雖然老廠房和自來水博物館老館都沒開放,但是能看到一些舊時代的水管、水錶、機器,還能隔著柵欄窺見老房子的模樣。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下面幾張照片是自來水博物館老館的樣子,
在建廠初期這裡曾用作汽機房。
院內還陳列著一些過去的機器設備。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從這裡再往後走,意外看見北京自來水廠的舊辦公區。
保留了清朝時的建築格局,紅灰兩種顏色的外牆,左右兩邊各設計了一扇磚雕,非常精美。
帶有那個年代典型的特點,跟北京動物園的正門很相似。
這裡同樣也是不對外開放的。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返回的路上看到一處廢墟,
旁邊的牌子標明這裡是舊廠房遺址。
非常平淡無奇的一片荒地,完全淹沒了舊日時光裡的跌宕起伏。
但是,廢墟上開出了鮮豔的花。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自來之水不自來。
下一次擰開水龍頭的時候,記得要珍惜。
(照片拍攝:心堯)
···~~···~~···~~···~~···~~···~~···
臺 北 自 來 水 博 物 館
臺北的自來水博物館不算大,甚至有人說它都不能稱做「博物館」。姑且不糾結名字,單是建築本身,都值得專門安排半天時間來好好參觀。
(照片拍攝:心堯)
聊聊建築:臺北自來水博物館自日據時期創建,至今已過百年。是非常重要的歷史建築古蹟。主體建築非常吸引人,遠看酷似古希臘神殿。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和巴洛克建築風格。從外觀很難想像它是一座充滿了濃濃工業風的博物館。綠色的窗稜配上沙色的外牆,把人們帶入遙遠的舊時代。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整面層次有致的寬大石階,環繞長長的拱形走廊,將人們的視線拉向深遠。這裡曾是舊時水廠的唧筒室,也就是抽水房,現改造成博物館主體。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聊聊館藏:作為博物館,這裡展示了眾多跟自來水相關的機器。一律塗成黑色,一絲不苟且列陣壯觀。每臺機器前都有詳細的介紹,名稱、時代、功用等。是學習自來水知識的好地方。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配備一間影音資料室,循環播放自來水博物館的發展歷史,以及臺北淨水、給水的歷程。在一堆冰冷的大設備中間,猛然出現一些憨態可鞠的熊貓寶寶,萌到化掉。我們去的那會兒正趕上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來臺北特展,很多景點都擺放了形態各異的熊貓。戶外空間也都充分利用,展示了很多水管、連接設備等物品。還有管道形狀的設施,小朋友會很喜歡鑽進鑽出。一孔窺天下的感覺。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聊聊周邊:自來水博物館自帶一處嬉水樂園,有高高的旋轉滑梯直入水池。園區裡還直通一處森林步道,拾級而上會感受到新鮮的氧氣,舒緩汗水與疲勞。博物館對面就是臺灣大學,裡面小賣部有很好吃的牛奶冰激凌!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兩座城市,兩座博物館。
從建築到館藏再到布展風格,完全不一樣。
但參觀完都有同樣的感受:
水資源很珍貴,從現在起開始培養節水意識。
不為自己,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