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探秘自來水的來龍去脈

2020-12-17 新京報

為了記載和傳承城市水文化,普及科學用水知識,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2000年,北京市自來水集團以清末自來水廠舊址為依託,建立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成為市民了解城市供水文化的重要窗口。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市民文化需求的提升,重新設計擴建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於2016年全新亮相。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如今我們一擰開水龍頭就能源源不斷流出清澈的自來水,而在110 年前京城自來水竟然是「因火而得」,供水之初,自來水被許多人稱為「洋胰子水」沒人敢用,自來水公司不得不登廣告消除公眾疑慮,1949 年開國大典用的國旗旗杆,實際上是4根自來水管一節一節套起來的。下面就帶您了解關於北京自來水的奇聞軼事。

因火得水 請建自來水公司十日即獲批

1908年4月,當時的農工商部大臣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上了一個奏摺,建議在京師興建自來水廠。誰知不到十日,慈禧太后下旨,批准按照「官督商辦」的模式籌辦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為何慈禧這麼快就決定了此事?是因為光緒十四年,紫禁城外貞度門發生火災,起火後撲救不力,燒了整整兩天,當時準備為光緒皇帝結婚大典用的各種服飾和禮儀用品全部燒光。那幾年,京城的火情接連不斷,只能依靠井水滅火,效率極低。因此這份請建自來水公司的奏摺,讓慈禧太后眼前一亮,立即批准。

▲請建自來水公司的奏摺

試水「股份制」 建成第一座水廠

「官督商辦」是利用私人資本創辦民用工業的一種經營形式,採用「招商集股」的辦法籌集資金。專集華股、不附洋股,凡本國民眾,無論官、紳、庶均可入股,享受股東權利。「股份制」這個新鮮事物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支持。招商集股發行股票,在當時的京城算得上頭等新聞,工作進行得也很順利,公司300萬股資很快招齊。

▲清末自來水公司辦公舊址大門

1910年2月,經過近兩年的艱辛努力,北京市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建成,日供水能力1.87萬立方米,水廠所用的蒸汽機、閘門和管材等均從德國進口。水廠取用了水量充沛、水質較好、距離城區較近的孫河地表水作為水源。同年3月,東直門水廠正式向北京城區供水。

打廣告免費送水兩個月

為了進一步推廣自來水的銷路,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在報紙上登廣告:「我們公司辦的這個自來水,是奉皇上旨意辦的,全集的是中國股,全用的是中國人,不是淨為圖利啊。只因水這個東西,是人人不可離的,一個不乾淨,就要鬧病,天氣暑熱,更是要緊。所以開市以後,凡是明白的人,沒有不喜歡這個水的。」這種白話文最為平實,老百姓一看便懂。

另外,還用上免費送水兩個月的促銷辦法,當時的市民們半信半疑地用了一段時間自來水之後,發現不但水質較井水更優,而且方便易得,漸漸地打消了疑慮。

▲自來水公司送水廣告

水塔做瞭望站

自來水公司東直門水廠初建時期的建築,包括來水亭、蒸汽機房、水塔及煙囪。這張照片中是水塔,它是由德國設計師設計,鐵質,塔高54米,塔身分為六層,呈六面形,塔頂部掛有一圈風鈴,塔下部鑲有盤龍,風吹鈴動,盤龍栩栩如生,像一座優美的工藝品矗立在東直門外,成為當時的地標性建築。水塔在解放前夕,還一度被用做瞭望站,以觀察敵機的數量。但遺憾的是,1957年水塔被拆除,沒有保存下來。

▲東直門水廠初建時期的水塔

開國大典國旗旗杆竟是自來水管

在1949年,當時的北平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接受了一項光榮任務——製作開國大典用的國旗旗杆。由於剛剛解放,一切百廢待興,不得不用水管來製作國旗旗杆。當年參加這項工作的五名工人夜以繼日,選用了4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一節一節地套起來,最後焊接成長度為22.5米的旗杆,前後用了十幾天的時間。這根旗杆現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並於2011年重新立於國博新館南花園。

▲開國大典用的國旗旗杆

北京早期居民用水方式

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創辦初期的主要供水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集中供水,就是在街旁巷內安裝公用水龍頭,由水夫看管。第二種是對無力挑水的居民,僱傭水夫送水。第三種是大戶人家為了使用方便,把自來水管直接引入家中,安裝專用水錶計量。

▲三十年代北京街頭的水夫

24米弧形屏幕展示先進位水工藝

在博物館一層科普館中,一面巨大牆面上設置了一幅長達24米的弧形屏幕,實時放映著大型地表水水廠制水工藝的真實場景;其下方的巨型電子顯示屏上藉助卡通小水人「源源」的可愛形象,演示出小水人依次通過10道水處理工藝,最終生產出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自來水,直觀展現了地表水處理工藝流程,以及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的水質監控過程,使得專業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自來水博物館科普館

北京最大的水廠

改革開放以後,政府投入巨資,陸續新建了北京第八水廠、田村山淨水廠、第九水廠、郭公莊水廠等大型現代化水廠。第九水廠是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水廠,該廠始建於1986年,1999年分三期竣工投產,當時以密雲水庫為主要水源,日供水能力150萬立方米。它的建成投產,使北京市區供水能力翻了一番,也使北京城市供水由以地下水為主轉向地下水和地表水混合供水的新格局。目前,第九水廠經過多次改擴建,日供水能力達到171萬立方米,佔北京城區供水的半壁江山。

▲第九水廠機械加速澄清池

新世紀建成的大型現代化水廠

2012年4月,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郭公莊水廠(一期工程)正式動工,2014年12月27日正式通水,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郭公莊水廠全部使用南水北調水源,除採用常規工藝處理外,還採用了臭氧和活性炭、紫外線消毒等國際先進的深度水處理技術,紫外線消毒工藝在國內規模最大。其建成使北京中心城區水廠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城區供水壓力更加均衡,大大提升了首都供水安全保障度。

▲郭公莊水廠制水車間

通過參觀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可以讓市民深入了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水安全,全方位了解科學用水和節約用水知識,了解北京因水而建、因水而興的發展歷史,更能切身地感受黨和政府的偉大成就。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歡迎大家前來探秘!

自來水博物館地址:東城區東直門外香河園街3號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日 9:00-16:00(15:30停止售票)

相關焦點

  • 北京市民「首都國企開放日」探秘自來水博物館:自來水不是自來的
    千龍網北京6月10日訊(記者 閆冬) 6月10日,北京自來水博物館作為「2017年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重要線路之一,開啟了「自來水探秘之旅」,吸引了百餘名北京市民參觀。市民通過了解北京自來水百餘年歷史文化、北京水資源現狀和自來水制水工藝,進一步理解了「自來水不自來,自來水來之不易」的道理,節約用水和科學用水的意識不斷增強。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探秘來之不易的自來水
    打開水龍頭,便有清澈乾淨的自來水湧出——今天的我們對此習以為常,但在一百多年前,這對北京市民來說可謂是天方夜譚。1908年,隨著北京第一座自來水廠——東直門水廠建成投產,依靠土井打水、水夫送水的北京人才第一次知道自來水為何物。從最初僅服務3000多人,到1967年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99.86%,北京自來水事業的進步折射出城市現代化進程。
  • 探秘北京來之不易的自來水
    來源:海外網東直門水廠蒸汽機房,北京自來水博物館舊館設於此本文圖片均由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提供奏辦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之關防1908年公司發行的股票打開水龍頭,便有清澈乾淨的自來水湧出——今天的我們對此習以為常
  • 「博物館奇妙之旅」活動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光明網訊(記者 袁晴 張悅鑫)5月14日下午,由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北京市文物局和光明網聯合推出的#博物館奇妙之旅#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直播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在近一個半小時的直播中,梁淑雲副館長帶領大家參觀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和清末北京自來水廠的辦公舊址,講述了北京自來水業百餘年來的發展歷程,和大家分享了自來水從源頭到龍頭的制水工藝流程,普及了與水有關的科學常識。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探源(走進京城角落)(圖)
    圖為自來水博物館的來水亭與附近新建的大樓形成鮮明對比。  北京東直門外,一個名叫清水苑的居民區裡,松柏葳蕤,小橋流水,景色宜人。此中西合璧之所,就是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京城自來水源起於「火」  歷史上,北京城區居民都自打土井,取用淺層地下水。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北京內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質多數鹹苦。有意思的是,京城得以興修自來水工程,竟是緣起於火。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 視頻北京
  • 自來水博物館是自來水企業的名片——自來水博物館聯誼座談會召開
    2003年10月29日—30日自來水博物館聯誼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大連、南通、武漢、石家莊、天津等地水博物館、展覽館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 ...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節目「館長說」之 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經過策劃和溝通,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我們與北京電視臺《這裡是北京》欄目共同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節目,邀請6位來自不同行業博物館的館長,共同講述博物館作為傳統與未來的文化中樞,如何承載各行各業的發展變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開放
    原標題: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開放   來源:新華網   (1)3月23日,參觀者在參觀自來水博物館內的自來水制水流程模型。   當日,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分為科普館和通史館兩個展廳,面積約2400平方米。
  • 節水從娃娃抓起 世界水日近600名中小學生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千龍網北京3月22日訊 3月22日是第二十五個世界水日,北京自來水博物館組織開展了「珍惜水資源 節約用水我先行」世界水日系列活動,來自西中街小學和北京八中的近600名中小學生到館參與活動。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今起開放
    原標題:自來水博物館新館今起開放   本報訊(記者 劉可)首次面世的百年公章、清代水廠的職工登記卡、地表水制水動態全流程……位於東直門外香河園街3號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今天正式亮相。從前天開始,想要參觀的市民可在市自來水集團官網進行網絡預約。
  • 小小環境觀察員2016總結大會在北京自來水博物館舉行
    央廣網北京12月24日消息(記者王延輝)「小小環境觀察員——威立雅綠色行動」2016年度總結大會今天(24日)下午在北京自來水博物館舉行。來自北京奮鬥小學的30餘名小小環境觀察員代表及輔導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  「小小環境觀察員—威立雅綠色行動」項目是威立雅在中國重點推進的公益項目。
  • 自來之水不自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參觀記(另附臺北自來水博物館...
    無論是北京,還是其他地方。今天要說說的自來水博物館,有兩座。一座是北京東直門外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另一座是曾經在臺北旅行時遇見的臺北自來水博物館。(照片拍攝:心堯)(照片拍攝:心堯)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在東直門外香河園街,建築外觀很有辨識度,不會錯過。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明天起開放
    新館二層,一組雕像展現百年前京城百姓的取水場景。首席攝影記者 蔡代徵/攝       北京晨報訊(記者 王海亮)在自來水博物館新館中,沿著打造成「輸水暗涵」模樣的走廊一邊行進,一邊了解北京水資源的知識;看百年前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建廠初期的職工登記卡上有什麼樣的歷史痕跡。今天是「世界水日」,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將舉行開館儀式,明天開始新館正式接待市民參觀。自來水集團為市民準備了1000張贈票,市民可登錄市自來水集團網站預約登記。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副館長梁淑雲:了解需求 創新形式 講好故事
    如今,逛博物館,已經日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每逢節假日,總能看到不少博物館前排起長隊,有些甚至一票難求。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光明網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就當下「博物館熱」現象以及行業博物館在發展方面如何進行創新性宣傳採訪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的副館長梁淑雲。
  • 北京幼兒科普協會組織會員參觀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為了宣傳節約用水的知識,提高保護水資源的意識,6月20日,北京幼兒科普協會組織會員參觀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北京自來水博物館隸屬於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是北京第一座由企業自籌資金建成的博物館,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節水宣傳教育基地。博物館位於東直門北大街清水苑社區,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是在京城歷史上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原汽機房舊址上修建的。自來水集團共投資400多萬元,聘請專業公司進行設計修建。
  • ...明晚打開文化之門「京華博物」系列節目之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近期,我局與北京文藝廣播打開文化之門(FM87.6)共同策劃推出「京華博物」系列節目,以遠程電臺連線形式,以音頻方式講述博物館和遺產地的故事。節目預告明天19:00-20:00,北京文藝廣播「打開文化之門」節目將邀請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副館長梁淑雲,與您一起聊一聊北京自來水事業的發展。北京的自來水是如何起源的呢?北京的自來水來自哪兒?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周三正式開館 可上網預約參觀
    原標題:自來水博物館 贈票1000張 新館本周三正式開館 打造動感科普「水世界」 可上網預約參觀▲北京自來水集團博物館新館開館,觀眾參觀晚清飲水眾像銅像攝/記者 劉暢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耿學清)「世界水日」即將到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新館將於本周三正式接待市民參觀
  • 京城最古老自來水廠的百年風雲都藏在這個博物館裡!
    探秘各大景區的前世今生今天為您介紹的是位於東直門外北大街甲6號院清水苑社區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是一家由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出資興辦的行業博物館,同年3月,東直門水廠正式向北京城區供水。不過,北京的老百姓一開始對自來水並不買帳。由於水壓原因,剛從水龍頭裡放出來的自來水有白色氣泡,老百姓稱之為「洋胰子水」,不敢喝。為了消除顧慮、打開銷路,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在報紙上登廣告,並採取免費送水兩個月等促銷辦法,逐漸贏得市民信任。
  • 臺灣蘭桂坊藝術中心參訪團參訪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臺灣蘭桂坊藝術中心參訪團參訪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2017年07月21日 11:1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水,乃「生命之源」,人類的生存繁衍離不開水資源,20日下午,王蘭棟書記陪同參訪團一行到北京自來水博物館進行考察,自來水集團副董事長張怡熱情接待了到訪嘉賓並在一起進行座談交流。今年年初,張怡副董事長隨同市臺聯工作交流團赴臺,期間來到蘭桂坊藝術中心參觀,並與藝術家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張怡副董事長表示:「又一次與臺灣蘭桂坊的朋友們見面,感到非常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