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3 16:14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趙路
靜靜流淌的富春江畔,一個綿延多年的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9月23日,富陽公望美術館正式開館。它也是歷時五年建造後,富陽「富春山館」(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三館合一」)的開篇之作。
「富春山館」的其餘兩館——博物館和檔案館,預計將於2017年建成。
富春山館外景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展呈作品請點擊:
《來看看「山水宣言」展出的珍藏》
《還沒有欣賞夠?這裡還有更多佳品》
背山面水建「山館」
「富春山館」的故事,要從五年前說起。
2011年6月,經過兩岸不懈努力,承載著兩岸深情厚誼的《富春山居圖》終於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
《剩山圖》
眾所周知,600多年前,元代著名山水畫家黃公望創作了以富春江兩岸秋色為主題的《富春山居圖》,贈與其友無用道人。
300多年前,《富春山居圖》被焚為兩斷,分別稱作「剩山圖」和「無用師卷」。
《無用師卷》
幾百年間幾經周折,「無用師卷」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時,臺下的富陽代表團,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無用師卷」何時才能「回家看看」?
可當時的情況是,富陽區域內,並沒有可供大型藝術展覽的場館。
2012年初,富陽「三館合一」項目啟動,選址在富春江畔,東吳公園旁。
投資5億多元,並且用這塊面積近70畝,背山、面水的「絕版寶地」作為「富春山館」,富陽下了很大決心。
要知道,若用作商業用途拍賣,這塊地的價值已超過10億元。
「文化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富陽區委主要負責人說,公望美術館建成後,人們在家門口就有了與文化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這對於提升整個區域老百姓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具有深遠的意義。
用設計向大師致敬
開館儀式前,53歲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登上了展館頂部的平臺。
王澍(資料圖)
這位普利茲克獎得主,正是「富春山館」的主設計師。
這山、這水、這景,都因為腳下的這片建築群,變得無比熟悉。
「再過段日子,等樹和草長得更茂密了,它就會和周圍更和諧地融為一體。」王澍告訴記者。
航拍山館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時間回到四年多前。2012年2月27日,王澍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
遠眺富春山館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獲獎後,請他主持設計的邀約「如雪片一般從四面八方飛來」,其中也包括「富春山館」。但王澍坦陳,「富春山館」本不在他考慮之列。
「我每年只接兩個案子,一個是城市建築設計,一個是鄉村設計。一旦接得多了,就無法保證設計質量,這是我不願看到的。」王澍說。
富春山館外景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富春山館近景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富春山館外部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沒有放棄,一次一次到找到王澍。他在杭州,我們就去杭州;他在北京,我們就去北京。最終,我無心間說的一句話打動了王澍,他最終答應主持『富春山館』的設計。」富陽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那句話是——
「王老師,您就不想在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地方,造一座美術館向大師致敬?」
把「居」融進「山」裡
2012年4月的一天,王澍應邀來到富陽考察。
一葉扁舟,一行人徜徉在如畫的富春江上。
可是,當看到富春江岸的情景是,他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雖然富陽以《富春山居圖》聞名,但那裡只有山,沒有居。」王澍告訴記者,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現代建築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傳統的人文風貌。
富陽,也免不了受到影響。
富春山館外景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所以,我設計的『富春山館』,一定要『居』融進『山』裡,把文脈體現出來。」
王澍的想法,與富陽區委主要負責人不謀而合。
於是,一個別具創意的「富春山館」,在王澍的腦中逐漸成型。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題西林壁》裡的描繪,正是我對這個美術館的靈感來源。」王澍說,「富春山館」按照中國傳統的山水序列,不僅在建築本身的整體構築中呈現了近山、遠山瀠洄呼應的構築法則和「三遠」視角,與咫尺之遙的富春山水互相輝映。「
也正因為此,從第一次踏進「富春山館」記者就覺得,這很「王澍」——穿過竹製材料打造的長廊,以青、灰、白色為主基調的建築映入眼帘。
山坡形狀的屋頂,與遠處綿延的青山融為一體。
富春山館外景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牆面上,紅色的老瓦被拼成了雲朵圖案,仿佛天邊的雲彩。
更難能可貴的是,「富春山館」建築外立面的石塊,全部是由富陽當地的工人手工打造而成。
施工時,中國美院的團隊用攝影機清晰記錄了這一切——用榫頭將石頭切開,直到它們呈規則形狀後碼整齊,再徒手捧著水泥填入牆體……
王澍告訴記者,對於一個建築設計師來說,他的每一個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
孩子一天天長大,幾天看不到,就難受。
因此,王澍幾乎每周來一次富陽,指導「富春山館」的建設。
尤其是,接下來王澍又主持了位於富陽洞橋文村的設計,他來得就更勤了。
王澍甚至半開玩笑說,這幾年,他「幾乎成了富陽人」。
所幸的是,多年的努力,如今到了收穫的時候。
王澍說,已建成的「富春山館」達到了他的預期。
「我覺得,比起巴黎、羅馬的美術館,『富春山館』一點都不遜色。這樣土生土長的美術館,在歐美根本不可能複製,它是唯一的存在。」
30餘件故宮珍藏進入公望美術館開館首展
9月23日,在開館的第一天,富陽公望美術館舉行了「公望富春」名畫回故鄉特展。
黃公望帶著與其同列「元四家」的朋友們回家,重返富春山水。
一號廳二號廳連接牆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本次展覽匯集了包括以黃公望《富春大嶺圖》為代表的、「元四家」在內的元明清三代名畫30餘件,來自以故宮博物院為首的多家珍藏,其中多幅作品是首次走出故宮與公眾見面。
例如,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
《富春大嶺圖》 來源網絡
《富春大嶺圖》清代前曾為葉夢龍所珍藏,清代末葉,畫軸幾經更易,最後為「收藏甲於東南」的近代著名收藏家龐萊臣所藏。
1963年,龐萊臣的孫子龐增和將其祖父珍藏的137件宋元明清四代名家書畫捐獻給南京博物院,其中就包括這幅《富春大嶺圖》。
央視《國寶檔案》說,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是受到了《富春大嶺圖》的啟發,由此可見《富春大嶺圖》在黃公望傳世畫作中的特殊地位。
開館收入還有「山水宣言」展覽。
三號展廳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次展覽中,既包含以黃公望《剩山圖》、《富春大嶺圖》為代表的「元四家」經典,又包括明清兩代30餘位藝術家對《富春山居圖》的追摩;既呈現了黃公望對於元明清三代畫史的「影響」,又展示出當代藝術家們對這一偉大山水傳統的「響應」。
四號展廳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此外,「從像裡尋象·於似中求是」主題論壇也同步進行,邀請建築設計師王澍、開館展策展人高世名、學者龔鵬程等八位研究者,展開八場系列演講。
14746184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