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紫禁城的選址,和京西這座小山峰有關

2020-12-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當年紫禁城是如何選址的?這就不得不提到定都峰——位於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轄區一座小山峰。

登上定都峰之前,我曾在三個地方望見峰頂的閣樓——定都閣:一是長安街西延線上的石景山路;二是老山郊野公園;三是黑陳路上的滿井茶棚。從這些地方遙望定都閣,目標很小,有如一枚微縮寶塔。

▲2020年8月13日上午,經過強降雨洗禮的北京西山幻化出美麗雲海,雲如大海的波濤般上下翻湧,繚繞於群山峻岭之間,定都閣在雲海中時隱時現。 攝影:劉平

定都閣之所以聲名遠揚,成為一座地標性建築,並非閣樓本身有多麼神奇。真正神奇的是閣樓下面的山峰——定都峰,那是確定皇城方位的地方。在京西潭柘寺一帶,「燕王喜登定都峰,劉伯溫一夜建北京」的故事廣為流傳。而看上去古色古香的閣樓,不過是一個標誌而已。

在定都閣下面的石壁上,我看到一篇竹簡造型的《定都閣簡介》,寫明這座閣樓為仿古建築,2011年7月13日奠基開工,2012年1月主體完工,佔地面積55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高33.9米,共6層。因為坐落於長安街西延線西端的定都峰上,故名定都閣。

▲定都閣 攝影:劉玉奎 北晚新視覺供圖

從地圖上看,定都峰與長安街在同一緯度上(北緯39度54分),如果沿著這個緯度劃一條直線,就把定都峰與天安門連在了一起。

在明代《宛署雜記》中,這座神奇的山峰被稱作牛心山。另外,它還有三個名字——牛心坨、瓜槽尖、望都峰。定都峰海拔680米,山不算高,卻留下了兩位高人的足跡。這兩位高人,一個是朱棣,一個是姚廣孝。

駐守燕地終成霸業

雄才大略的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即永樂皇帝。永樂皇帝在位期間,經濟文化繁榮,百姓安居樂業,而且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大大拓展了海外交流空間。他所創造的大明帝國的鼎盛時代,史稱「永樂盛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並且遷都北京。

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

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當時,大明帝國的都城在南京,作為皇子的朱棣又是如何來到邊遠燕地的呢?相傳,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決定將皇子們分封到各地駐守。眾妃聞訊,紛紛請求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派往富庶豐饒之地,惟有四子朱棣的母親翁氏保持沉默。最後,在當時算偏僻之地的西北燕地留給了朱棣。這一結果,使「大腳皇后」馬娘娘喜出望外。

作為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娘娘有膽有識,在兵荒馬亂中協助朱元璋統一了天下。成為皇后以來,她仍不改勤儉本色,並用自己的言行影響朱元璋,使之不忘民間疾苦。朱元璋稱讚她「家有賢妻,猶國之良相」。在一些史學家心目中,她也是中國古代第一賢后。然而,拿得起、放得下、敢作敢當的馬皇后,卻對一件事耿耿於懷——她的兒子朱標雖為太子,學問也好,但性格偏軟。一旦明太祖晏駕,眾皇子難免與朱標爭奪皇位,尤其是英俊神武、文韜武略的朱棣。這種擔心使她將朱棣視為勁敵,時時提防。

朱棣被封為燕王、派駐北平府以後,馬皇后召見劉伯溫,詢問燕地情況。劉伯溫只說了一句話:「砂鍋做飯鬥量柴。」馬皇后一廂情願地把這句話理解為「沙子攙米一鍋煮,柴草稀少用鬥量」。心想,如此窮鄉僻壤,朱棣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實力爭奪皇位?於是,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殊不知,「砂鍋」是一種用坩子土燒制的器皿,盛產於宛平縣安家灘(今門頭溝區王平鎮),砂鍋做飯飯更香。另外,西山一帶出產優質無煙煤,挖出來的煤用制子筐計量,稱為「鬥量柴」。煤炭遠比柴草禁燒,而且火力猛,價錢便宜,在當時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燃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朱棣失去了江南的燈紅酒綠,卻得到了北國的天高地闊,就成就霸業而言,這又何嘗不是因禍得福呢?他厲兵秣馬,廣聚賢才,實力很快壯大起來。

▲明成祖朱棣像軸,現代,楊令茀摹。絹本,縱347釐米,橫17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定都峰上確定皇城位置

到燕地後,朱棣按照軍師劉伯溫的囑咐——文靠姚廣孝,武有常遇春。朱棣經常去潭柘寺拜訪隱居的姚廣孝,兩人相談甚歡。一日,朱棣與姚廣孝一邊暢談天下大勢,一邊往東邊的牛心山上走。穀雨時節,晴空萬裡,站在山巔極目遠眺,日出東方,霞光萬道,朱棣心潮澎湃,不禁感慨道:「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業發祥之地。」後來,當上大明天子的朱棣欲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其發祥地北平,遂命姚廣孝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擴建北京城,並在「日上」處修建金鑾殿。

所謂「日上」,即太陽升起的地方。那麼,這個地方在哪裡呢?姚廣孝一籌莫展之際,工師蔡信言「觀日上之所必為觀峰日下之地」,姚廣孝頓悟:「日下」乃日落處,從北平府向西眺望,日落的地方剛好是他與燕王朱棣曾經登頂的牛心山。於是,姚廣孝再登牛心山,遙望東方,以天光地影確定了皇城的方位。京西牛心山,由此改稱定都峰。

▲2020年5月26日下午,市民在門頭溝定都閣下俯瞰京城。 攝影:劉平

作為燕王朱棣的軍師,姚廣孝輔佐朱棣奪得了帝位。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後,他又以天光(太陽光)和地影(地上的人影)確定了紫禁城金鑾殿(今太和殿)的位置。在定都閣東側的承天台上,有一尊姚廣孝的漢白玉塑像。他右手抬起,注視前方,似乎在目測某個目標。當年,正是在這裡,他確定了以慶壽寺、八角亭和定都峰為關鍵點的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的兩端,西邊是山峰,東邊是皇城。

方位確定後,為了將紫禁城建造得恢宏氣派,姚廣孝悉心研究了長安城、汴梁城、南京城等歷史名城的圖樣,但均不滿意。無論怎樣冥思苦想,他都無法構思出理想的紫禁城。一日,姚廣孝走出隱居的潭柘寺,獨自在山間散步。途經一片松林時,他看見一位樵夫愁眉不展地唉聲嘆氣,便上前詢問原由。樵夫說:「我的斧子把壞了,想做一個新的,但不知道該做成什麼樣子。」姚廣孝說:「斧子把就在你手上呀,照著做就是了。」樵夫醒悟道:「哦,我是當局者迷了。」和樵夫的對話也讓姚廣孝擺脫了「當局者迷」的困境,他看著眼前的潭柘寺,心想:「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板嗎?」於是,他按照潭柘寺的建築風格和結構布局,畫出了北京城設計圖。潭柘寺有九門九關,北京城也修建了九座城門。相傳,潭柘寺在鼎盛時期,有房屋九十九間半,北京城的皇宮則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間半,儼然是擴大版的潭柘寺。有句老話:「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話有兩層含義,一是潭柘寺的建寺時間早於北京城的建城時間,二是姚廣孝仿照潭柘寺的建築格局設計了北京城。

▲潭柘寺 攝影:高萬富 北晚新視覺供圖

浩大工程造就建築奇觀

徵調數十萬能工巧匠、上百萬民工修建的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大小宮殿70餘座,房屋9000餘間,集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不論資源耗費,還是工程質量和建築水準,都遠遠超過了古都長安,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在世界五大宮殿(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中,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居於首位。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紫禁城」這個名字取意於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位於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寓意皇家處於人間核心地位,被天下人擁戴。「禁」為皇家居住禁地,尊嚴至高無上。由作為皇權象徵的「紫禁城」,可見古人的智慧。

與元大都不同的是,明代京城由內城和外城組合而成,外城包裹著內城,內城包裹著皇城,皇城包裹著故宮,故宮周圍又有護城河環繞,結構嚴密,形似玉璽。內城在元大都基礎上修建而成,周長45裡,城牆高12米。內城裡面的皇城周長18裡,也是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而成。皇城設有北安、承天、東安、西安四個城門,並在承天門開闢一個T字形廣場,名叫天街,就是後來的天安門廣場。皇城裡面的宮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沿用了南京宮城的名稱,依然叫做紫禁城,周長6裡16步,同樣設有四個城門,即南邊的正午門,北邊的玄武門,東邊的東華門,西邊的西華門。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故宮 攝影:武亦彬

俯瞰北京城,一條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裡的中軸線清晰可見,由北向南,鐘樓、鼓樓、地安門、內廷後三宮、外朝三大殿、大明門、正陽門沿中軸線次第分布,蔚為大觀。中軸線是古代北京城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盛讚這條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裡,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其實,北京中軸線在元代即已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到了明代,朱棣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150米,形成了現在的格局。城市總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後面為市場,即《周禮·考工記》所言「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北京社稷壇為正方形祭壇,象徵國土遼闊。社稷壇以五種顏色的土堆積而成,東面為青土,南面為紅土,西面為白土,北面為黑土,中間為黃土。五色土象徵天下五個方位——東、西、南、北、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個方位又與五方尊崇的神物結合,東方尊太昊,輔佐為木神;南方尊炎帝,輔佐為火神;西方尊少昊,輔佐為金神;北方尊顓頊,輔佐為水神;正中尊黃帝,輔佐為土神。《北京晚報》副刊的名稱——五色土,便由此而來。

京城作為古代帝都,基調是灰牆灰瓦的城牆、街巷、胡同與四合院,而在皇城核心區域則是紅牆黃瓦的宮殿建築。這種大面積使用黃色琉璃瓦的建築,是北京作為帝都的一個顯著標誌。600年後,當昔日的紫禁城已成為故宮博物院、原先舉行重大典禮的午門城樓已被改造成現代化展館,我依然覺得這座皇城是謎一樣的存在。

歷時二十載終於遷都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花費20年時間,處心積慮醞釀遷都,最終將大明王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作為當年燕王的封地,朱棣對北京一往情深。同時,北京又是他出兵漠北、打擊蒙元殘餘勢力的軍事基地,無論是個人情感,還是家國情懷,遷都北京都是他的一個心結。

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處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交界地帶,向東北可以控制廣袤的關外地區,向南可以統領中原,同時,亦可對漠北元朝殘餘勢力形成威懾。另外,朱棣長期鎮守北平,群眾基礎好,聲望高,這是他的根基所在。毫無疑問,將都城建在北京,更有利於政權鞏固和經濟社會發展。

或許是基於上述考慮,自朱棣即位之初,便開始營建北京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即位不久,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北平乃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安徽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這一建議正中朱棣下懷,於是下詔,擢升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並設置完備的朝廷機構。與此同時,山西等地遷入北京的人口日益增多。紛至沓來的移民們墾荒種田,經營生意,極大地促進了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繁榮。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籌建北京宮殿。第二年,孝文皇后徐氏離世,朱棣遲遲不在南京修建陵墓。直到兩年後北巡時,他才將北京昌平的黃土山選作自己和徐皇后的安葬之地,並更名為天壽山,這就是北京十三陵的第一陵——長陵。俗語說,落葉歸根。此時的朱棣,已經將北京作為他的人生歸宿。

▲長陵 攝影:甘南 北晚新視覺供圖

隨著京杭大運河會通河段的重新疏浚,南北水運徹底打通,營造紫禁城、遷都北京的計劃正式提上日程,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一船又一船木材石料,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從崇山峻岭間採伐珍貴楠木,付出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巨大生命代價。而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異常艱辛。北京房山大石窩村出產優質漢白玉,這種石料埋藏較深,厚度一般為0.9米到1.5米,在當時技術條件落後的情況下,僅憑人力用錘子沿石弦破開重達數噸、甚至數百噸的漢白玉,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將採到的巨大石料運往50公裡以外的京城,又是一大難題。聰明的石窩人發明了一種旱冰船和鏈車,使這種運輸成為可能。他們每隔一裡地鑿一眼井,到了寒冬時節,取井水潑地,井水結冰後,再將巨石放置在被稱為旱冰船的特製木架上,然後像縴夫拉縴那樣以人力拖拉。故宮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就是採用這種方法運抵京城的。當年,為了運送這塊長3丈、寬1丈、厚5尺的漢白玉,調用民夫兩萬人,耗時28天,花費白銀11萬兩。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棣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相關事宜。凡是反對遷都的大臣,均被革職查辦。在掃清遷都路上一切障礙的同時,朱棣下令在燕王府舊宮的基礎上翻建西宮,這就是後來的太液池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遙想當年,衣錦榮歸的燕王站在大明王朝的權力巔峰上,心情該是多麼豪邁。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大明王朝的新都城落成,元大都北面城牆廢棄,南面城牆拆除後外拓兩裡,重新修築起北京城池。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新修建的北京城「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同年十一月初四,明太宗朱棣頒布《遷都詔》,自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起,北京取代南京成為大明國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以南京為留都。正月初一這天,62歲的朱棣在剛剛建成的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至此,謀劃了近20年的遷都大計終於塵埃落定。

定都閣上可望天安門

作為一代高僧和智者,姚廣孝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主持興建北京城,他還主持監修了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永樂大典》,監造了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大鐘——永樂大鐘。凡此種種,有傳說,也有史實,足以使他的名字流芳百世。

▲《中州先生後和陶詩》卷,明,姚廣孝書,紙本,手卷,楷書,縱22.2釐米,橫357.1釐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日上南天紫氣東來朝聖地,光暉北鬥長安西起定都峰。」這是山前牌樓上的一副楹聯。三三兩兩的遊人穿過那座精緻的牌樓,沿著潔淨的石階往峰頂上走。深秋時節,層林盡染,他們是去賞紅,還是去朝聖?

定都峰是有靈性的,山上的各種傳說或許與這種靈性有關。當我從閣樓東邊的承天台繞到西邊時,眼前是一個橢圓形平臺,木質地板和圍欄,欄杆上系滿了褪色的祈福條。平臺上橫臥著四塊赭色奇石,看上去宛如四隻巨大的神龜,一隻縮頭而臥,一隻探身向西,另外兩隻探身向南。

相傳燕王朱棣成為永樂皇帝並且遷都北京後,與軍師姚廣孝再登定都峰,故地重遊。當他看到這四塊形態各異的神龜奇石,恍惚間,仿佛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皇兄朱標、皇侄朱允炆出現在身邊。於是感慨萬千,一切恩怨隨風飄散。於是,就有了「欲化幹戈為玉帛者,可登定都峰,神龜奇石在,一笑泯恩仇」的說法。神話固然是虛幻的,但神話中所寄託的某種願望卻是美好而真實的。

在定都閣頂層,架設著兩臺朝向東方的高倍望遠鏡。據說,天朗氣清的時候,可以從那裡望見天安門。我登上定都閣時,剛好起霧,能見度不高。站在高高的閣樓上,驀地想起楊慎《臨江仙》中的句子「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如今,在長安街及長安街西延線上,當年的慶壽寺與八角亭已不復存在,唯有定都峰兀自聳立,一如既往地見證著人世滄桑。

相關焦點

  • 當年紫禁城是如何選址的?哪座山峰曾經留下朱棣和姚廣孝的足跡?
    定都閣 攝影:劉玉奎 供圖:北晚新視覺尋訪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當年紫禁城是如何選址的?這就不得不提到定都峰——位於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轄區一座小山峰。真正神奇的是閣樓下面的山峰——定都峰,那是確定皇城方位的地方。在京西潭柘寺一帶,「燕王喜登定都峰,劉伯溫一夜建北京」的故事廣為流傳。而看上去古色古香的閣樓,不過是一個標誌而已。
  • 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今天是2020年12月8日,600年前的今天,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
  • 紫禁城600年!450餘件文物貫穿這座城的「時」與「空」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熄是明朝皇帝之中最著名的「道教皇帝」,他在位的四十五年是明代宮苑修建的極盛時期,紫禁城內外宮苑格局發生很大變化。坐落在紫禁城中軸線北端的欽安殿與紫禁城同時落成,朱棣選擇在紫禁城的北面,這個屬於水相方位的地方,修建了這座供奉玄天上帝的宮殿,於是,道教信仰便在皇家紮根下來。
  • 故宮3本新書亮相,解讀600年紫禁城文化
    600歲的紫禁城是一座寶庫,也是一個謎宮。最近,《紫禁城建築之道》《紫禁城古建築營建思想研究》《紫禁城365》3本新書亮相,分別從紫禁城的建築語言、思想境界、營建文化、圖像解構等方面,解讀這座「城」。故宮出版社介紹,這3本書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故宮文化,提升公眾對紫禁城文化遺產的熱愛,推進紫禁城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三本書雖說都說的是「城」裡事兒,但是側重點各有不同。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當年紫禁城是如何選址的?這就不得不提到定都峰——位於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轄區一座小山峰。真正神奇的是閣樓下面的山峰——定都峰,那是確定皇城方位的地方。在京西潭柘寺一帶,「燕王喜登定都峰,劉伯溫一夜建北京」的故事廣為流傳。而看上去古色古香的閣樓,不過是一個標誌而已。
  • 臺灣教授說北京沒有下水道,看到600年前的紫禁城,讓他顏面掃地
    大家好,我是@多肉小娘子,小娘子這廂有禮了。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笑話,臺灣一個叫範世平的教授,在政論節目《鄭知道了》中宣稱:「大陸城市一下雨就淹水,因為沒有下水道,連北京也沒有。」今年正值紫禁城600周年,7月11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名為《故宮博物院(二)》的特種郵票。此次紀念郵票規格為4枚/套,外加小型張1枚。
  • 獻禮紫禁城600年|「故宮大語文」立體書來了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國內少有雙層立體設計的圖書,《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出版:>學一次有聲有色的故宮大語文,一眼看盡歷經滄桑的紫禁城600年。這是一套耗時600天製作,一眼看盡600年歷史,有趣的故宮大語文書。這本書到底有何特別?
  • 紫禁城600年賀歲禮,濃濃宮味過大年
    從1420年到2020年,今年春節是紫禁城600歲生日,也是這座宮城即將迎來的第600個新年,由故宮宮廷文化出品《宮裡上新》潮玩年品禮盒,不僅是600年紫禁城送給當下的賀歲禮,更是一份是潮玩新春的新年「宮」略。
  • 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題材背景
    此處戒備森嚴,一般除宮女、太監、侍衛和近臣外,無皇帝旨意,任何人不能隨便進入,為「禁地」,或稱「禁中」。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宮,就成為「紫禁城」。  紫禁城東西寬約750米,南北長約970米,周圍環有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四周各有角樓1個。紫禁城佔地面積72萬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紫禁城有大小院落90餘座,房屋980棟,計8704間。
  • 出書、拍電視劇、發紀念幣……600歲的紫禁城,今年打算這樣過生日
    深厚的學識素養、紮實的研究功底、豐富的工作經驗,老一輩故宮專家用一生守護著故宮,而他們撰寫的這些學術文稿也將為紫禁城下一個600年的保護和傳承奠定堅實基礎。此外,故宮還將出版《養心殿保護研究叢書》《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論文集》等學術專著和合輯,啟動《故宮博物院百年》出版項目,出版《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覽圖錄》等學術圖錄,出版《我要去故宮》青少年圖書、《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等文化普及類書籍。
  • 獻禮紫禁城600年,「故宮大語文」立體書來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國內少有雙層立體設計的圖書,《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出版:學一次有聲有色的故宮大語文,一眼看盡歷經滄桑的紫禁城600年。這本書到底有何特別?故宮,這座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寶庫: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範圍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集大成者;更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家。然而,對於孩子們而言,如果不做準備和引導,去故宮絕對是個難挨的疲累旅程。
  • 紅牆白雪綠琉璃,600 年前和現在相比,故宮改造成什麼樣子了
    而600年後的今天,這座明代的建築依然屹立在北京這座千年的城市之中。600年的建築從建成之日就得到人們的崇拜,而600年後的今天,他依然是那座我們崇拜的建築。我們都知道故宮又被叫做紫禁城,那麼為什麼他是紅色的又叫做紫禁城呢?這是因為在《後漢書》中有過記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所以紫薇,紫宮等一些就成了皇帝居住的地方了。而且因為這裡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常人是不能隨朝進入的,也就成了禁宮,就這樣,故宮就又被稱作是紫禁城了。
  • 穿越600年看紫禁城:"太和殿脊獸"亮相
    今年,紫禁城迎來了600歲生日。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築群,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在這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發生了無數故事。當下,故宮邀觀眾登午門城樓,賞金色屋頂層巒起伏,轉瞬看盡600年。
  • 盤點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座山峰
    尼泊爾東部--阿瑪達布拉姆峰(Ama Dablam)阿瑪達布拉姆被譽為喜馬拉雅山的馬特洪峰,是一座享譽全球的美麗山峰,位於尼泊爾東部的昆布地區。這座雪山海拔6812米。阿瑪達布拉姆西南山脊是一條著名的登山路線。
  • 建設部:風景名勝區山峰的高程標誌設立將規範化
    「今天公布的首批19座風景名勝山峰高程是最具權威性的,建設部作為風景名勝區的主管部門,今後對風景名勝區的管理,包括高程標誌的設立也應該規範化。」這是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陳蓁蓁今天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的。
  • 紫禁城600年的神秘往事,讓他痴迷了半輩子
    始建於公元1420年的故宮,到如今已經整整600年光景。重重宮門大開,人走在宮牆內,一磚一瓦模糊了時間。朝暉夕陰,落入重簷的夕陽、古木下的清輝,與舊人眼中的景致不甚相同。若不是斑駁的牆壁和自正門魚貫而入的遊客,人們或許根本無從察覺,竟已過去了數百年。
  • 帶你穿越紫禁城600年
    >帶你「雲打卡」紫禁城直播正在進行中精彩內容太多,來一睹為快!紫禁城晨曦旭日緩緩東升日光照耀下,角樓盡顯壯麗輝煌紫禁城在晨曦中醒來宮門開紫禁城內最大宮門浩蕩開啟太和殿的脊獸北方有這麼個說法:「一個人閒得五脊六獸的」
  • 紫禁城幾乎全是木建築,為什麼600年裡卻很少發生大火?
    紫禁城幾乎全是木建築,為什麼600年裡卻很少發生大火?紫禁城最為常見的防火器具,有水木桶、銅缸、激桶與西洋激桶等,其中水桶與缸桶比較常見,水桶用於火災時潑水滅火或放置在固定地點充當儲水點用,缸桶就是大銅缸,據統計在紫禁城裡共有308座缸桶,缸中隨時儲滿水用作滅火使用。最有趣的是後邊兩種器具,也就是激桶與西洋激桶,這是什麼器具呢?
  •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地點在哪裡?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地點在哪裡?  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便於大家更有針對性、更加系統地參觀紫禁城。  展覽看點:  展覽展出諸多精品文物,其中不少為首次展出。
  • 中山建行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宮瑞獸」驚豔來襲
    中山建行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宮瑞獸」驚豔來襲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  2020-09-24 除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