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當初朱標不死,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借他100個膽子都不敢

2020-12-16 麼麼噠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自從他登基後,就將兒子朱標立為太子。不過或許是天妒英才,朱標在壯年時突然離世,這個消息瞬間震驚了朝野上下。隨之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成功爭奪了皇權,讓明朝國運都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不妨設下一個疑問,若當初太子朱標並沒有去世,那麼燕王到底還敢不敢造反?

自古以來,漢人執政都推行嫡長子繼承制。這朱標既是長子,又是馬皇后生下的正統皇子,由他繼承皇位無可厚非。同時朱元璋自幼就將朱標當成下一任接班人培養,不僅要求嚴格,更是將當時儒學名師宋濂請來,為其傳道授業解惑。之後更是在朱標22歲時,將諸多政務交於他打理,其中深層的含義不言而喻。

再者,朱標溫文爾雅的個性,甚得朝野上下傾心。眾所周知,朱元璋有能力打下江山,但卻是個暴脾氣。他時常會控住不住自己,對於罪臣皆以殺頭處置。再來對比一下朱標,他施行「寬通平易之政」,對待大臣老師畢恭畢敬,展現出一代皇子的謙虛風範。就比如說爆發的胡惟庸案事件,太傅宋濂不慎捲入其中,本是殺頭的大罪,經過太子朱標的懇切求情後,這才從輕處理。

而且,不僅僅是對待群臣,即使存在皇位之爭的弟弟們,他皆是寬厚仁義對待。不妨以老三晉王朱棡的事例說明,當時有人告發晉王想要謀反,朱元璋聽後大怒,還是朱標哭著求情,感動了朱元璋,才饒過晉王一命。

如此仁義之舉下,必定是積累了不少人氣,若燕王朱棣膽敢謀朝篡位,那世人的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他。再來說說題外話,朱元璋曾因為誅殺功臣,而被世人所詬病。就比如開國功臣藍玉,以收義子謀反罪而被處死。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藍玉並沒有謀反,這只不過是朱元璋的藉口罷了。那麼為何藍玉非死不可呢?深究其中緣由,只不過是太子朱標去世,擔心朱允炆會控制不住藍玉的自傲性格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朱標有擁有出眾的執政能力。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若太子朱標還在世,借燕王朱棣100個膽子,他都不敢為之。對此,你有是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如果您想每天都閱讀一個有意思的歷史故事,請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 lishigushi, 關注我們,我們會每天給發一個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麼大的江山,我死之後,交給誰來坐?  長子朱標  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
  • 朱高煦想學他爹朱棣造反,被侄子朱瞻基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因為朱棣的大哥朱標是太子,死得早,朱元璋便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其他的兒子都排除掉了,皇位不傳給兒子,傳給孫子。朱允炆拿下了幾個實力相對較弱的藩王之後,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坐不住了,前幾個藩王,被殺的被殺,被逼自盡的自盡,朱棣覺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於是,開始裝瘋,企圖矇混過關,躲過朱允炆的屠刀。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特別是在很多痛惜建文帝的「票友」們看來:假若藍玉,這位當年橫掃捕魚兒海,親手送了北元最後一程的軍事強人,「靖難」時依然好端端活著,就是借朱棣個膽子,他也未必敢造反,就算造了反,也百分百被藍玉狠狠團滅。如此論調一流傳,連帶著「殺藍玉」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常被人捎帶嘲笑一番:你看,要是你不殺這麼多功臣,鬧得建文帝身邊沒人可用,你親孫子怎麼會被你親兒子奪了皇位?
  • 燕王朱棣受欺負而問禪,和尚送他一頂「白」帽子,成就了永樂大帝
    朱元璋稱帝後大殺開國功臣,然後他一口氣封了24個兒子為王戍衛邊防保衛朱家王朝,可是舊的威脅消除了新的隱患又誕生了。朱元璋正為太子朱標掃除障礙志得意滿時太子卻病逝了,突如其來噩耗打亂了他的部署。隨後朱元璋以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讓手握重兵功勳卓著的藩王們很不服氣,朱允炆也問爺爺:「胡虜造反,叔叔們抵擋,叔叔們造反,誰來抵擋?」
  • 朱棣登基後是如何對待朱標妻兒的?已經很仁慈了
    雖然他們都是為了奪取皇位而進行的不公正和殘酷的政變,但最終成功登基的皇帝做出了很多貢獻,贏得了世界的讚揚。也許在歷史上,人們善於忘記那些痛苦,喜歡歌頌。 朱棣成功發動了和平戰爭後,他還是很擔心。 對於這些擔憂,他對朱標的妻兒做了什麼?其實我覺得朱棣的手段已經很仁義了,至少和歷史上的很多國王相比,都是仁義的!
  • 朱棣造反,那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為什麼不維護朝廷的權威呢?
    不過建文帝屁股還沒有坐熱,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 最終,經過幾年的戰爭,朱棣最終贏了,取代了朱允炆,做了大明的皇帝。 不然就不給他們軍權了,讓他們和大清那樣,做個逍遙自在的王爺不更好? 所以朱元璋對諸王爺是寄予厚望的。
  •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朱元璋的稱帝、為帝之路,可謂是非常成功的,曾落魄到做乞丐的他,最後卻成為了一位文治武功的優秀皇帝,多年來,他的所做出的功績依舊被世人所稱讚,但是,在他臨終前的一個做法,卻讓世人感到不解: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 南方起兵最終稱帝第一人,永樂大帝朱棣
    眾所周知,明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中開局起點最低的,他們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最落魄的時候竟然當過乞丐,而可能您不知道的是,明朝皇帝也是歷史上奇葩最多的,今天就為您揭秘第二個奇葩皇帝——永樂帝·朱棣。至於第一個奇葩皇帝是誰?他又幹了哪些事?
  • 燕王朱棣與涿鹿
    一次是他沒有奪取政權以前,他正在北方招兵買馬,結蓄力量,準備南下奪取他的侄子朱允炆的政權;一次是他取得政權,江山穩固後。兩次來到涿鹿他辦了一件好事,又辦了一件壞事。朱棣與燕王溝朱元璋取得江山後,定都南京,開啟了明朝三百多年的統治。後將他的兒子封為各郡王鎮守各地,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駐守北京。
  • 朱棣篡逆大明江山,踩著親人登上皇位,朱允炆:我爹若在,你敢嗎
    朱元璋為了朱標不遺餘力,隨後的年月中,將李善長和徐達都封給了朱標做老師,又這兩位太子少師和太子少傅坐鎮,朱標即便是一根木頭,這位置也若如泰山了,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太放心,又幫著朱標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太子黨來,其中不乏文臣武將,囊括了多位開國功勳,其中的藍玉,更是朱標鐵桿粉絲,誰敢動朱標,藍玉就會上前拼命,在明朝初年,敢和藍玉拼命的人,恐怕還沒有幾個。
  • 朱標的妻與子都是敏感之人,朱棣登基後,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作為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的一生可謂是豐功偉績,足以稱得上是明君,雖然這個皇帝是從他自己的侄子手中奪來的,但卻是一個好皇帝,人們可能對他生平事跡都有所了解了,但是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朱棣如何對待朱標的妻女呢?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朱棣:我都得忍著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選擇「接班人」時就很「痛快」,剛稱帝時就立朱標為太子,沒有絲毫猶豫,其他皇子也心服口服,不敢露出絲毫爭奪之意,權力的傳承竟然一派祥和之意,沒有任何波瀾,要知道朱元璋足足生下26位皇子,這其中雄才大略者不在少數,比如後來成為「永樂大帝」的朱棣。那麼這麼多皇子為何就沒人敢與朱標爭太子之位呢?
  • 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朱棣(劇照)由於他是戍邊的燕王,所以朱棣最不缺的就是一個東西——就是戰爭經歷,他是不斷的和北邊的蒙古人交鋒的。而且在明朝建立之後,太祖朱元璋自己有幾次御駕北伐親徵去打蒙古人,其中有兩次朱棣都跟著他老爹去北伐蒙古了,而且這兩次朱棣都建下奇功。
  • 鐵血帝皇朱元璋,為給皇家掃除障礙,殺人無數,最後為何不殺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攻破了大明帝國的首都應天,在這場叔侄大戰中,朱棣成功地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權。最終伴隨著朱允炆在大火中的失蹤,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成功地登上了皇位。燕王朱棣當皇帝時,距離朱元璋去世才4年,可見一切其實是朱棣早已準備好的。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各不相謀、各行其是
    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攻入南京,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他們有沒有阻擋或者幫助朱棣造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早在洪武三年時,朱元璋一口氣封了十個藩王。後來陸續將自己的25個兒子封王,讓他們就藩,置官吏、開王府。除了長子朱標以及他的兒子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其餘都封了王,一方面讓他們管理王國,一方面讓他們鎮守邊疆,保衛大明江山永固。但是,封了25位藩王,難道不會像漢朝一樣爆發八王之亂嗎?朱元璋當時可能也考慮過,由於大明幅員遼闊,封王可以便於管理,而且朱元璋是草根皇帝,抱著讓子孫後代享福的想法,也要執意封王。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甚至連朱棣都選擇隱忍?
    我認為大家在既定的歷史之中,有個錯誤的認識,認為明成祖朱棣最終能夠成為皇帝,還把大明王朝帶向盛世,就毫不猶豫的覺得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多個兒子之中的最強王者。在二十多個王者之中,還有好幾位都是不錯的。
  • 朱元璋為何不讓朱棣繼承帝位?朱元璋:給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給他
    朱棣便是這樣一個人,自從太子朱標去世後,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便熊熊燃起了,但是1392年,這簇火被一盆水澆滅了,朱元璋竟然不像其他皇帝那樣,從自己的兒子中選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要說朱標被選為太子,朱棣雖然不甘心,但也不會有太多意見,畢竟兄長是嫡長子,且威望極高,多數大臣願意支持他。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激流知勇退之範蠡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是不是自古以來和君王一起打天下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們,最後都必須要來個急流勇退方才能保得身名俱全呢?歷史,就從來不會有意外嗎?於是,朱棣就這樣從大明政治權利的旁聽席開始走向正席!1399年8月,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正式開啟了和朝廷直接對抗的三年對峙。建文四年六月,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門迎降,至此京師被朱棣攻破,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一把大火燒死了,有人說他趁亂逃走做了和尚……總之,至今都未成定論,而為千古難解的謎題。
  • 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儲君,3個原因,註定朱棣本事再大也不能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和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個,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繼承人,即使嫡長子朱標去世,朱元璋還有4個嫡子可選,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韜武略、戰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而要選擇孫子朱允炆?
  • 都是手持重兵,為何李世民敢反李淵,朱棣卻不敢反朱元璋?
    另一方面,大唐的半壁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還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呢。此消彼長,這就註定李世民敢造李淵的反,而朱棣卻不敢造朱元璋的反。表面看上去這是沒有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何要在朱元璋死後造反?李世民造反的依據又是什麼呢?在朱元璋當皇帝統御天下的時候,那時上面還有他大哥朱標壓著,朱棣造反這事連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