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2020-12-22 東院景明

歷史上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它告訴人們,只要你身在江湖漂,就不得不懂點「進退法則」。否則,栽跟頭是註定的事。而且這句話,我們不得不想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以及變法圖強的商鞅,當然,還有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等等,這些原本聲名赫赫的歷史人物,他們最終的悲劇都是由「懂得進卻不懂得適時而退」而終招致的身禍。那麼如此說來,當人生在最得意的發展頂峰,是不是一定必須採取退卻之法方可保得身安呢?對於這個答案,是,也不是。因為歷史上真實存在這樣的案例,它告訴人們,只要你足夠有智慧,功成身不退同樣可以免禍!

半僧半道半政治家的曠世奇人——姚廣孝

姚廣孝:打破「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規則的歷史典型人物!

春秋末期政治家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之後,深諳當時政道玄機,在對和他同樣對越國復興做出巨大貢獻的文仲說了這麼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後,自己從此急流勇退,隱匿江湖,從而保得一世名節並安度晚年。當然,文仲因沒聽範蠡的那番「忠告」,儘管看似和範蠡一樣同樣為了越國復興而耗盡畢生心血,但結果卻截然相反,他最終為勾踐所不容而賜死。

範蠡的這種「急流知勇退」的做法,被歷來的歷史學家稱作智慧之舉!

激流知勇退之範蠡

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是不是自古以來和君王一起打天下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們,最後都必須要來個急流勇退方才能保得身名俱全呢?歷史,就從來不會有意外嗎?當然,大部分不容否定,但歷史上的特殊從來都不缺席。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一位,他給君王出主意謀江山,和君王一起打江山,功成名就之後,又和君王一起同享朝政,不進不退,最後的結局居然是身名俱佳的不得了!他正是在「靖難之役」中支持和幫助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之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那什麼又是「黑衣宰相」呢?

在古代「黑衣」指的是僧人所穿衣服的其中一種顏色。「宰相」自然意思就是指的丞相。「黑衣宰相」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參與國家政事並且影響較大的僧人。他們一般在朝廷有官職,而且在寺院也有法號。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稱為「黑衣宰相」的,除了姚廣孝之外,還有如慧琳,太原雪齋,北條幻庵,南光坊天海,以心崇傳(日本戰國時代僧人)等。今天我們只談姚廣孝此人。

初識姚廣孝:功成居然鬥膽不身退

姚廣孝,長洲人,家族以世代行醫為業。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對儒釋道三教頗為精通。大明命數三巨變之一「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

在年輕時,姚廣孝於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又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

1382年,即洪武15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朱元璋在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時,姚廣孝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舉薦,並以「臣奉白帽著王」而結識燕王朱棣,隨後隨朱棣前往北平,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後來,姚廣孝洞悉天機密勸朱棣起兵謀反。

姚廣孝與朱棣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標過早病亡,皇位由朱標次子朱允炆繼承。朱標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削藩政策,這一政策直接觸動了燕王朱棣的切身利益。這時候,作為朱棣謀士的姚廣孝勸朱棣起兵謀反。對於這一建議,朱棣頗為猶豫。朱棣說:「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也正是姚廣孝這

句:「臣只知道天道」的蠱惑之語,徹底說服了本就對削藩政策極為不滿早有篡位之心的朱棣。

既然天意如此,那就大膽反吧!於是,朱棣就這樣從大明政治權利的旁聽席開始走向正席!

1399年8月,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正式開啟了和朝廷直接對抗的三年對峙。建文四年六月,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門迎降,至此京師被朱棣攻破,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一把大火燒死了,有人說他趁亂逃走做了和尚……總之,至今都未成定論,而為千古難解的謎題。至此,姚廣孝終於幫助朱棣成功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當然也應驗了他曾經講給朱棣聽的那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的話。至少,這在朱棣看來,似乎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順乎天道的。

按照古之以來的正常邏輯,這時候,姚廣孝作為幫助朱棣起兵造反奪位的主要謀局者,的確功高震主,他的去向,要麼被類似趙匡胤那樣的「杯酒釋兵權」(這還算手段溫和的)給勸退,要麼和範蠡那樣辭官遁世隱居,也只有這兩種去向,才基本可以保證他的後半生安然無禍。然而,姚廣孝果然不是一般人,只不過,他接下來的命運卻超脫凡例,他既沒有被朱棣想個法子遣除,也沒有「識時務」般自己隱退,而是繼續安然無恙的留在朱棣身邊繼續效勞!

再識姚廣孝:功高居然主不覺得震

既然,在朱棣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江山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非姚廣孝莫屬,而且尤其是這麼一位在朱棣看來很能幫助主子玩弄政權的主角姚廣孝,如果不出意外,朱棣坐穩帝位之後應該是對他十二個不放心的,因為朱棣自己本人是十分清楚自己是如何成為皇帝的,繼續留著姚廣孝還那麼貼心的共事,那豈不是在給姚廣孝預留機會而醞釀第二個「靖難之役」嗎?可是,這次,接下來,在朱棣和姚廣孝之間,卻發生了歷史上讓人頗感驚奇的一幕!

與朱棣一起謀事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在朱棣繼帝位後,朱棣非但不對姚廣孝頗為猜忌,反而重用、厚遇有加,規格之高千古少有!

朱棣令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在明成祖朱棣多次離開朝綱,以及多次與蒙古的徵戰中,姚廣孝都被留守京城,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姚廣孝又受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因此,姚廣孝在歷史上被稱為著名的「黑衣宰相」。

而且,在明成祖遷都的事情上,最初北京城的布局,居然還是姚廣孝一手策劃。而後,姚廣孝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由此,足見朱棣對姚廣孝之信任堅固難摧,幾乎不會懷疑姚廣孝會因自身的強大功勞而造次,當然,也從來沒有想到要除掉姚廣孝。尤其是在朱棣深知畢竟姚廣孝此人是和自己曾經一道造反起事,而且還是攛掇自己起事的主要人物的情況下。

更值得令人唏噓的是,在姚廣孝活了八十四歲自然壽終正寢後,明成祖為了感念姚廣孝的勞苦功高居然廢朝兩日,以僧人之禮將其安葬,並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之殊譽,賜諡恭靖。另外,就連姚廣孝的神道碑銘居然也是朱棣親自為其撰寫的,而且姚廣孝的養子姚繼也被朱棣賜予尚寶少卿之職。

當然,這些厚遇都還不算完。

在朱棣病逝之後,由太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因感念姚廣孝在自己還是太子時曾經輔佐過他,他對姚廣孝更是滿懷崇敬之情,再次對姚廣孝感念表彰。在姚廣孝逝世七周年的紀念日那天,朱高熾親自為其撰寫祭文盛讚其功德:

「相與合德協謀,定大難,成大功」

又曰:

「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聖之德順天應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賴卿等同心同力,以輔成大業」

同時,朱高熾還援「古今通規」認為姚廣孝「生則同其富貴,歿則陪其祀享」,又給姚廣孝加贈「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特下令允許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

不得不說,在和朱棣一起打江山的那些文武功勳官員中,作為文官配享太廟的,僅有姚廣孝一人獲此殊榮,這再次說明了姚廣孝在明初地位的極為特殊,當然也更加說明了姚廣孝為人處事、為官為臣的處世妙道之絕妙非比尋常。

當然,如果換作一般人,先不說能不能獲得殊榮,按姚廣孝這種輔佐帝王功成卻依然身不退的做法,先不說最終能不能獲得一系列殊榮,恐怕就算連善終都難,而且在古代歷史上,像他這樣出力卻結局不能討得好果的千古功臣實在是多了去了。

人到無求方免禍:姚廣孝身成不退卻能「善始善終」背後的「超世智慧」!

那姚廣孝究竟是以何高於常人的「智慧」使得自己在朱棣時代善始保終,而且在朱高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下依然備受感恩戴德的「厚封」呢?

實際上,姚廣孝這個看似超高「智慧」中暗含的訣竅很簡單,如果要表述的話,就一句話:「聖人以不爭而爭天下」。

姚廣孝在幫助朱棣成為皇帝的前前後後,姚廣孝從來都沒有因功為自己考慮過一絲一毫,他只為成就朱棣想(當然,這裡我們不討論朱棣的造反篡位是否應該),「靖難之役」之前姚廣孝是那麼做的,「靖難之役」之後,直至姚廣孝走完自己的一生他也一直是這麼做的。但是,他什麼不求,結果卻是什麼都求到了。這一絕高的無求境界,在古代歷史出仕為官的人中除了姚廣孝恐怕難出其二。因此,不難看出,這正是姚廣孝「功成身不退」而卻能「明哲保身」的超高「智慧」之秘。

朱棣與姚廣孝:人到無求方免禍

據史書記載,在朱棣登基之後,姚廣孝一直以來的做法都很有特色。

他在白天上朝的時後身穿朝服,但在退朝之後的晚上,姚廣孝則立馬穿回自己的僧服。也就是白天為官,晚上歸道。隨時拿起,自然放下,如是這般,身在官場,了無掛礙。作為姚廣孝,他雖然對朱棣的江山立下莫大功勞,但是他卻從來對朱棣給他的賞賜絲毫都不感一絲興趣。只知為主子分憂,不求不索,不顧不盼,無欲無求,這正應了古人常說的那句話:「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當然,對於姚廣孝這樣的處世態度,不說是朱棣,不管給了誰基本都很難挑出毛病,當然,姚廣孝人生的完美結局也有不少成分和他遇到朱棣的明君有著一定關係,但姚廣孝本人的做法是最大成因。

在大明的歷史中,如果我們非要挑刺,非要給姚廣孝挑出來一個他曾經向朱棣「有所求」的話題的話,硬湊也只有一次,而且是在姚廣孝將近彌留之際!

這件事發生在姚廣孝自知自身天命將盡。在臨死前,朱棣問他有什麼要求,他只說了一句話:「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因為在「靖難之役」中僧人溥洽涉嫌隱藏建文帝而被關押。當然,朱棣也答應了姚廣孝這一生唯一一次對他提出的請求,於是,立刻就給放人了。

通過此事,不得不說,姚廣孝一生為人處世之謹慎以及處世智慧之高招,尤其是對僧人溥洽的請釋,也許之前他早就想向朱棣提出這個請求,然而他沒有,他居然選擇在自己的彌留之際,畢竟,這個時候不管他說什麼話,朱棣也不會對他起提防之心,當然朱棣更加沒有必要。而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個時候朱棣也更加容易接受他提出的請求,於是一語奏效!

如上,是說姚廣孝一生的從政。然而姚廣孝作為一個僧人身份的「黑衣宰相」,也自然在自己一生的奮鬥歷程中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本位職責,在姚廣孝晚年,他終於幹了一件對佛教有意義的事,從此也在佛教世界留下一抹足可令世人稱讚的印記。

這件事情發生在姚廣孝的晚年,當時,明初的佛教漸顯頹勢,姚廣孝在忙完《永樂大典》這些政界事務之後,又擔任起佛教護教護法之責,他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堪稱佛教史上一大事件!

姚廣孝:功成身不退的安然一生

結語

提及姚廣孝,儘管在中國歷史上他作為僧人身份卻涉身政事,特別是鼓動朱棣造反一事,該與不該,自古廣為人們議論紛紛,然而,他又兼習於道教與儒道,更加懂得如何在官場行走,和如何善處保身,儘管集千古「功高」於一身,卻又讓自己的主子朱棣並不覺得他「震主」,不得不說,姚廣孝給世人留下的「聖人以不爭而爭天下」,以及「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處事絕高智慧還是值得我們肯定與膜拜的!

相關焦點

  • 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黑衣宰相」姚廣孝,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欲絕的同時不得不將希望轉移給皇孫朱允炆,然而朱允炆年齡太小,朱元璋害怕他上位後無法掌權,便大肆屠殺明初開國功臣,這為朱棣後來發動靖難之役創造了條件。除此之外,黑衣宰相姚廣孝也是朱棣能夠成功造反的重要助力。
  • 黑衣宰相---病虎姚廣孝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暗,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三教, 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係。
  • 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之姚廣孝-明朝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在中國大一統王朝裡,造反成功的機率是很小的,大概率是失敗後被殺,成功的概率堪比中彩票。但是歷史上確實就有如此幸運的人,確切的說,就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明成祖朱棣。而幫助他登上帝位的人裡,首屈一指的就是謀士姚廣孝,史稱黑衣宰相。姚廣孝是今江蘇人,家裡世代行醫。在古代,這是個有前途的職業。但是姚廣孝卻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出家了,而且還跟導師學習陰陽術數。後來在天界寺謀得一個僧職。按說有了工作就該努力加班,好好過日子了。
  • 《一人之下》中的全性,除了無根生,楊朱和黑衣宰相又是何人?
    在本次《一人之下》漫畫第505話中,無根生提到了全性的另一個伏筆人物:「黑衣宰相」。「黑衣宰相」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一人之下》漫畫中,在羅天大醮劇情中,田晉中就曾提及過「黑衣宰相」。「什麼黑衣宰相!什麼無根生!你們都是一路東西!
  • 姚廣孝:北京城的締造者,大明第一反賊,這個和尚不簡單
    這些標籤打在他身上都是合適的,但似乎又都是不合適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廣孝,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一個你很難看透的人。在他的身上,有著太多的秘密和難以解釋的現象,很多事並不是時間越近看的越清,相反某些人和事,只有經過的時間足夠長,籠罩在身上的迷霧才能散去。
  • 三次大風|姚廣孝又來作妖了,他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
    姚廣孝又來作妖了,他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姚廣孝,黑心僧人,又稱黑衣丞相。他在第一次見朱棣時,就對朱棣說要送王爺一頂白帽子,朱棣讓這和尚慎言!接著,姚廣孝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終於煽動燕王朱棣率800親衛起兵,最後實現了他曾經許下的諾言。到底姚廣孝是怎麼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的呢?這就需要先從姚廣孝是怎麼「作妖」說起了。
  • 和尚:我願意送頂白帽子給大王,朱棣重用他後果然奪得天下
    另位是默默無聞的姚廣孝。提起姚廣孝,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但事實上,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牛人。因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篡位」成功,就離不開「高僧」姚廣孝的支持和幫助。姚廣孝於1335年生於一個世代行醫的家族,他從小聰穎好學,才華橫溢,詩詞書畫樣樣精通。14歲的他卻選擇了改行-出家為僧,法名道衍,期間,姚廣孝結識了三教九流的人物。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以實力對比說,西漢七國之亂前,漢王朝只直接管轄了15個郡,諸侯王們掌握了42個郡,後來「七國之亂」,說是七家諸侯造反,其實串通勾結的有十四家,造反口號「清君側」,還被一千五百多年後的朱棣抄了作業。造反爆發時,單是領頭的吳王劉濞,就動員了二十多萬人,比起漢王朝的南北軍,叛軍的兵馬一度是絕對優勢。可就是這麼牛氣哄哄的一幫人,鬧騰了才三個月,就被「嚴重劣勢」的漢景帝,陸續掃得一乾二淨。
  • 哪座山峰曾經留下朱棣和姚廣孝的足跡?
    然而,拿得起、放得下、敢作敢當的馬皇后,卻對一件事耿耿於懷——她的兒子朱標雖為太子,學問也好,但性格偏軟。一旦明太祖晏駕,眾皇子難免與朱標爭奪皇位,尤其是英俊神武、文韜武略的朱棣。這種擔心使她將朱棣視為勁敵,時時提防。朱棣被封為燕王、派駐北平府以後,馬皇后召見劉伯溫,詢問燕地情況。劉伯溫只說了一句話:「砂鍋做飯鬥量柴。」
  • 燕王朱棣受欺負而問禪,和尚送他一頂「白」帽子,成就了永樂大帝
    隨後朱元璋以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讓手握重兵功勳卓著的藩王們很不服氣,朱允炆也問爺爺:「胡虜造反,叔叔們抵擋,叔叔們造反,誰來抵擋?」朱元璋何嘗沒想過這個問題,可總不能把兒子們也殺了吧?於是他頒布《祖訓錄》,希望以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們精誠團結、互助友愛,但若親情能制止權力鬥爭的話,古往今來就不會有手足相殘的事發生了。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然而,拿得起、放得下、敢作敢當的馬皇后,卻對一件事耿耿於懷——她的兒子朱標雖為太子,學問也好,但性格偏軟。一旦明太祖晏駕,眾皇子難免與朱標爭奪皇位,尤其是英俊神武、文韜武略的朱棣。這種擔心使她將朱棣視為勁敵,時時提防。朱棣被封為燕王、派駐北平府以後,馬皇后召見劉伯溫,詢問燕地情況。劉伯溫只說了一句話:「砂鍋做飯鬥量柴。」
  • 朱棣無意說錯的一句話,死後令兒子起兵造反
    一 、儲君人選要說朱棣也實在是不容易,在皇位繼承人上,他的選項太少了。朱棣一共只有3個成年的兒子,其中,按照長子繼承制確定的太子朱高熾顏值實在不高,不僅胖得沒朋友,腳上還有毛病,平時走路都需要人扶著。朱棣本人是通過武裝奪取皇位迎來人生的春天的,自然覺得這個又勇敢又能打仗的兒子跟自己年輕時簡直一模一樣,而且朱高煦長得比朱高熾長得帥多了,弄得朱棣對這個兒子越看越喜歡。二、「繼位」承諾靖難之時,朱棣將他喜愛的朱高煦帶在身邊,留長子朱高熾留守北京。
  • 朱棣臨死前為何說「夏元吉愛我」?沒有他,就沒明朝兩大盛世
    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廣孝是蘇州人,永樂初年,姚廣孝返鄉回來,路過夏原吉的指揮現場,姚廣孝以佛家之心讚嘆曰:「夏原吉,有古之仁愛之心!」夏原吉擔任戶部尚書期間,主張節約用度、減輕百姓賦稅。意思是說,夏原吉天剛亮就協助皇太孫處理政務,退朝後還要安排具體事宜,這其實是宰相職責。自洪武年間朱元璋非常宰相之後,夏原吉還能如此,可見朱棣對他的信任。不僅如此,夏原吉還陪朱瞻基考察民間疾苦。一次,夏原吉拿出發黃的碎米給朱瞻基吃,朱瞻基大驚,夏原吉解釋道:「殿下吃下它,才能真正了解民間疾苦。」
  • 朱元璋賞給朱棣一位10歲男孩,53年後,他的名字響徹整個世界
    又被朱元璋傳賜給了燕王朱棣。後來因立功,被賜鄭姓(參考:張群《探訪鄭和遺蹟》)。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 也就是說,鄭和初為侍童,後來進入燕王府,成為太監,長期陪伴在朱棣的身邊。
  • 明成祖朱棣:雖然皇位是搶來的,但功績卻被譽為遠邁漢唐
    漢武帝在繼位之後,也這麼幹過,可是朱允炆沒有這麼順利,朱棣派謝貴來監視朱棣,反而惹惱了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 朱元璋的兒子很多,一共24個,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雖說老朱的兒子比較多,但是燕王朱棣被稱為是最像朱元璋的一個,在他10歲那年,父親登基稱帝,他被封為燕王。到了20歲的時候,到了自己的封地,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在幹嘛?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在幹嘛?說出來,朱元璋估計要氣死,本想著自己選擇的皇位繼承人,那些藩王應該遵循祖訓前來勤王的,誰成想一個個的都作壁上觀,好不容易有兩個想要勤王的藩王,還是各懷鬼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