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在幹嘛?

2020-12-25 黎顧百年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在幹嘛?說出來,朱元璋估計要氣死,本想著自己選擇的皇位繼承人,那些藩王應該遵循祖訓前來勤王的,誰成想一個個的都作壁上觀,好不容易有兩個想要勤王的藩王,還是各懷鬼胎。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但是古代人的壽命似乎沒有那麼長,他的八個兒子在朱元璋死後的第四年也已經去世了。朱元璋去世的八個兒子分別是:大哥太子朱標、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八弟潭王朱梓、九弟趙王朱杞、十弟魯王朱檀、十二弟湘王朱柏和老么朱楠,除了這八位和朱棣,那麼就剩下十七個藩王在整個大明朝的各個地方駐守著,這十七個藩王還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公開支持朱允炆的兩個。

如果這麼多的藩王都來勤王,估計朱棣也走不出北京城。但是原因就在這十七個藩王身上,能夠來勤王的只有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但是這兩個藩王都是扶不起來的阿鬥,兩人都去了南京,結果遼王朱植因為選錯了隊伍,雖然後面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時候,他並沒有參與靖難這場戰役,可因為他的選擇最後被冷藏了起來。

而谷王朱橞這個牆頭草,先是支持朱允炆,眼看朱允炆抵擋不住朱棣大軍了,扭身一變在南京城破之日,主動開城投降,成為了靖難的功臣,不得不說,這個牆頭草還是很"靠譜"的。

第二類, 被逼無奈支持朱棣的。

就是公開支持朱棣造反的那位了,本來他也不想支持朱棣靖難的,但是也不想就這樣老老實實的看著朱棣發兵攻打南京,而是想著用自己的軍隊把朱棣給拿下,好獲得更大的權力,於是對於朱允炆的聖旨拒不執行,結果反被朱棣看到了寧王的野心,出兵拿下了寧王,這下不得不支持朱棣造反了,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類, 選擇兩不相幫的。

這類人是最多的,分別是楚王朱楨、蜀王朱椿、 肅王朱楧、慶王朱栴、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以及伊王朱。這一大幫人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特別是四個賜封藩國的四個藩王,他們是擁兵自重,不管是誰來都應承下來,兩邊不得罪,因為他們知道,不管是誰最後當皇帝,自己的位置都不會動,但是如果真的就跟隨了哪一個,結局可就難料了。

最悲催的還是朱元璋那幾個年齡比朱允炆還小的兒子,一個個都沒有成功的到賜封封地去,靖難一開始,為了明朝的安定,這些叔叔們只能是被侄子給軟禁了。

怪不得朱棣能夠成功的攻到南京,看看朱元璋的這些兒子,明朝的這些藩王,真的是人心隔肚皮,誰也不知道誰是怎麼想的,朱元璋知道了,不知道作何感想,自己創立的藩王制度,本來是為了勤王用的,結果大都作壁上觀,君臣制度哪裡還見蹤影了。

相關焦點

  • 朱棣造反,那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為什麼不維護朝廷的權威呢?
    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繼位了,也就是建文帝。不過建文帝屁股還沒有坐熱,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 最終,經過幾年的戰爭,朱棣最終贏了,取代了朱允炆,做了大明的皇帝。
  • 朱元璋最善謀的兒子朱權,是怎樣被朱棣算計的?
    朱棣看上了朱權這塊大肥肉,發誓不得手不罷休。他精心地給朱權下了個套子,朱權雖然善謀,但那是謀外,他沒想到家兄朱棣的算盤打到自己頭上。有人說,朱棣與他老爸朱元璋一樣,天生是吃造反這碗飯的。這句話沒問題,但要細分析,還是有不同。
  • 都是手持重兵,為何李世民敢反李淵,朱棣卻不敢反朱元璋?
    一方面,朱元璋身為我國古代最勵志的皇帝,從乞丐到帝王的進階歷程,這就不是李淵這個富家公子哥可以比的,手段心機堪稱古代帝王之最。另一方面,大唐的半壁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還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呢。此消彼長,這就註定李世民敢造李淵的反,而朱棣卻不敢造朱元璋的反。表面看上去這是沒有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何要在朱元璋死後造反?
  • 朱元璋為何沒有傳位給兒子朱棣,而立朱標的兒子為太子的真實原因
    而在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這個難題又再次回來。在此期間,朱元璋曾說四皇子朱棣,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他原本是有意於朱棣,因為四皇子朱棣確實在眾皇子出眾,非常能幹又才華。但當朱元璋向大臣們商討的時候,大臣卻提出,如立四皇子為太子,那麼將二皇子、三皇會怎麼想?一旦因為太子之位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特別是在很多痛惜建文帝的「票友」們看來:假若藍玉,這位當年橫掃捕魚兒海,親手送了北元最後一程的軍事強人,「靖難」時依然好端端活著,就是借朱棣個膽子,他也未必敢造反,就算造了反,也百分百被藍玉狠狠團滅。如此論調一流傳,連帶著「殺藍玉」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常被人捎帶嘲笑一番:你看,要是你不殺這麼多功臣,鬧得建文帝身邊沒人可用,你親孫子怎麼會被你親兒子奪了皇位?
  • 朱棣為何能輕鬆解決朱允炆,除了個人實力外,是否和朱元璋有關係
    那就是他親侄子的皇位了,這個現象可以說是比較少見的,因為一般來說都是爭搶哥哥或者弟弟的,那麼為什麼朱棣又為什麼能輕鬆的就搶得到皇位呢?有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兩個人的實力原因,雖然說朱允炆當上了皇帝,可是他的心智卻是極度不成熟的,他那時候只有20多歲而已,可以說是沒有經歷過什麼大是大非,也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的而。
  •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然而,在朱標到了38歲的時候,卻染上了重病,當時的他身上多個一個大肉瘤,由於朱標的長子早已去世,因此他的身邊是次子朱允炆在照顧。最終,即便是得到了最好的醫療的朱標仍然不幸的早逝了。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不僅是痛失了最疼愛的兒子,更讓他感到悲傷的是,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就這樣沒了。
  • 朱高煦想學他爹朱棣造反,被侄子朱瞻基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因為朱棣的大哥朱標是太子,死得早,朱元璋便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其他的兒子都排除掉了,皇位不傳給兒子,傳給孫子。可是,後來朱棣實在演不下去了,乾脆起兵造反,當然,朱棣也不傻,他不敢明目張胆地造反,畢竟造反得不到支持,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徵戰,朱棣率軍打進了南京,朱允炆的皇宮燃起一把大火,不知所蹤,朱允炆的長子和皇后都喪生在火海裡。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都是朱元璋挖的坑 今天咱們先講的是永樂大帝的前半生,就是他為什麼選擇起兵造反?先說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家縱觀中國上千年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權的統治時期,能夠以一個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對抗中央集權的政府,最終成功入繼大統成為皇帝,朱棣應該說是獨一份。為什麼是獨一份?
  • 鐵血帝皇朱元璋,為給皇家掃除障礙,殺人無數,最後為何不殺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攻破了大明帝國的首都應天,在這場叔侄大戰中,朱棣成功地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權。最終伴隨著朱允炆在大火中的失蹤,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成功地登上了皇位。燕王朱棣當皇帝時,距離朱元璋去世才4年,可見一切其實是朱棣早已準備好的。
  • 朱棣無意說錯的一句話,死後令兒子起兵造反
    一 、儲君人選要說朱棣也實在是不容易,在皇位繼承人上,他的選項太少了。朱棣一共只有3個成年的兒子,其中,按照長子繼承制確定的太子朱高熾顏值實在不高,不僅胖得沒朋友,腳上還有毛病,平時走路都需要人扶著。在朱棣看來這個太子一點都不像自己這麼威武,做皇帝的話實在形象分不及格。若說朱棣最喜歡的,還是次子朱高煦。這個朱高煦雖然不像朱高熾一樣熱愛學習,卻是行軍打仗的一把好手。
  • 朱元璋和朱棣誰的軍事能力強?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開局就是一個碗,從小就沒了爹媽,當過和尚要過飯,後來參加起義軍,受到元帥郭子興的器重,但是隨後又受到排擠,於是自己只帶走二十四名人員,出去單幹,自己拉隊伍,不久就拉起了三萬多人的隊伍。這裡不得不說帶走的二十四人,都是以後名聲在外的人物。
  • 朱元璋和朱棣這對皇室父子,誰在穩固大明江山方面更勝一籌
    02再將目光拉到朱棣身上。朱棣,朱元璋第四子,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出生於應天(南京)。當時,朱元璋已經依靠應天發展起自己的勢力,可時值朱元璋的死對頭陳友諒兵攻太平,陳友諒在攻克太平後劍指應天。軍情緊急,朱元璋都沒來得及看自己這位兒子,就奔赴前線了。
  • 若當初朱標不死,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借他100個膽子都不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自從他登基後,就將兒子朱標立為太子。不過或許是天妒英才,朱標在壯年時突然離世,這個消息瞬間震驚了朝野上下。隨之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成功爭奪了皇權,讓明朝國運都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
  • 朱元璋剝了一個桔子給兒子吃,朱棣母親得知後,趕緊讓兒子逃命!
    就連出家當和尚都不能混口飯吃。面對這樣的情況,看著自己的親人被餓死街頭。朱元璋最終義無反顧加入反抗的義軍當中。從一個貧民出生,做過和尚,上過戰場,一場場的苦戰打下了大明朝的江山。正是親身經歷了天下的動亂,見識了各種的官員貪腐和百姓艱難,所以朱元璋非常的珍惜自己開創的太平盛世,他希望國家可以永遠的太平,不再發生戰爭。
  • 朱允炆到底有多弱智?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這就是老朱朱元璋挖的第二個坑——那就是接班人選擇這個問題。當太子朱標36歲英年早逝的時候,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就是皇太孫朱允炆來接班。這個理由、口實,朱允炆給朱棣準備好了——這就是男配角,這齣大戲當中這男配角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為在朱允炆二十歲繼位登基之後,他發現強敵環伺,這些藩王都是手握兵權的他的叔叔,而且社會經驗、政治經驗都比他要豐富得多,所以朱允炆就感受到非常大的統治的威脅。
  • 朱元璋曾斷言朱棣不合適做皇帝,朱棣說:我做出點成績給你看看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因為太子朱標早死,所以朱元璋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年號建文,即明惠帝。朱元璋生前覺得自己的兒子朱棣,雖聰慧卻性情殘暴,他總結過前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比如:秦朝兩個皇帝都殘暴,故此,大秦滅亡,朱元璋深深地知道朱棣殘暴的性格,故此,他選擇老實厚道的朱允炆當了皇帝。
  • 朱元璋為何不讓朱棣繼承帝位?朱元璋:給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給他
    朱棣便是這樣一個人,自從太子朱標去世後,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便熊熊燃起了,但是1392年,這簇火被一盆水澆滅了,朱元璋竟然不像其他皇帝那樣,從自己的兒子中選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要說朱標被選為太子,朱棣雖然不甘心,但也不會有太多意見,畢竟兄長是嫡長子,且威望極高,多數大臣願意支持他。
  • 朱元璋後代的名字,為什麼那麼晦澀難認,像一張元素周期表
    大明王朝老朱家的名字,都很有內涵,也讓人看不太懂。咱們先來看一下都是些什麼名兒,兒子輩的有朱樉、朱棡、朱橚、朱等,不註明拼音的話,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讀。我就是其中之一。沒錯,朱元璋在歷史上有一個戲稱:「中國元素周期表之父」,當年我國學者翻譯元素周期表的時候,很多名詞沒有對應的漢字來描述,想到朱元璋的子孫名字裡有大量的特殊漢字,就靈機一動,從中選取了大量的字。比如鐳、鈀、鋰等。當然了,朱元璋的初衷絕不是為了方便翻譯元素周期表。
  • 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聲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在南京城外不進城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因病去世,年已七十的朱元璋非常傷心。朱元璋看到朱允炆十分孝順,於是沒多久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很多人對朱元璋隔過兒子傳孫子的做法十分疑惑,這是因為不了解古代的繼承制度。在異族沒有入侵之前,華夏文明的繼承制度一直都是嫡長子、嫡長孫繼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