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科記載和歷史傳說,燕王朱棣曾兩次幸臨涿鹿,而且都和他的政權有關。一次是他沒有奪取政權以前,他正在北方招兵買馬,結蓄力量,準備南下奪取他的侄子朱允炆的政權;一次是他取得政權,江山穩固後。兩次來到涿鹿他辦了一件好事,又辦了一件壞事。
朱棣與燕王溝
朱元璋取得江山後,定都南京,開啟了明朝三百多年的統治。後將他的兒子封為各郡王鎮守各地,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駐守北京。他和大兒子朱標鎮守南京,以便將來接班。沒想到大兒子朱標早逝,朱元璋臨終按照舊時的繼承順序,把皇位給了長孫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怕分封各地的藩王叔叔們不服, 建文帝在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建議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決定先削那些力量較小的藩王,於是首先襲執周王朱橚 ,把他廢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於大同,囚齊王朱榑於京師,湘王朱柏自焚死。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此決定引起了燕王朱棣不滿,便在暗中結蓄力量做奪權的準備。明建文帝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率兵駐守保安州礬山的一個小山溝,冬季的一天大雪紛飛,朱棣觸景深情看著眼前的礬山霽雪,心中尋思看著自己的宏偉理想,他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氣勢,描繪了眼前的雪景,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礬山霽雪
白絮舞蹁躚,天地生浩煙。
人稱江南景,不及北國川。
借景明志,寓意南京王朝也不如他的北國鐵騎。幾經徵戰,最後率兵南下,勢如破竹,趕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殺了無數忠於他侄子大臣、親兵,奪得了大明江山,改封號為永樂遷都北京。之後朱棣的《礬山霽雪》一詩,廣為流傳於當地,人們也將這首《礬山霽雪》懸掛於大廳或家裡顯眼的地方。後來以《礬山霽雪》這首詩命名礬山的雪景,成為保安州的八景之一,當初的小山溝,也被人們稱為燕王溝。
而的今燕王溝早已不是那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溝。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成了礬山的一道新的景點。如今燕王溝
千畝杏園,點綴山坡;千畝葡萄,出土掛架;屋舍儼然,清新如畫……走在燕王溝村,仿佛置身於世外田園,處處皆景。
為打造「南有黃帝城,北有燕王城,兩城互補」的旅遊格局,在村東修築了長三百六十米的燕王城牆,融入長城文化,築兩城門,成為涿鹿農村旅遊新地標。
東閣現代農業生態園位於燕王溝村,是村黨支部書記李東紅為帶領本村群眾脫貧致富,而建立起來的高效農業生產基:成立了燕王溝東閣葡萄專業合作社,並採取「合作社+農戶+園區」的規模化發展模式。本著村民自主自願入股的原則,實現產業分紅,帶動全體村民奔小康。
與北京首農集團達成意向性協議,將流轉全村剩餘的一千八百畝耕地和村民的部分宅基地,建設佔地兩千畝的世界一流種牛養殖中心,項目投入實施後,還將新建一所互助院,將全村無勞動能力的人員全部實行村集體一日三餐供給制,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借力獲得「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戶」的榮譽,興建農家院,力爭利用五年時間,形成輻射帶動周邊鄉村一千多戶農民農家院群;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對接,建起了全縣第一家科技小院,成為兩所高校研究生的實習、研究成果轉化基地;與緊鄰的桑園酒莊、亞龍酒莊、黃帝城小鎮高檔住宅小區達成了合作協議,銷售達產後的設施葡萄,並借力兩家酒莊、小區的網站宣傳村裡的特色旅遊資源,互補發展;註冊了「東閣」商標,讓杏扁、葡萄等特產走進網店平臺,銷往全國各地,這樣的宏偉藍圖,大好景色,恐怕連朱棣也沒有想到,他如果在世一定會寫下更美麗的詩篇。
朱棣與涿鹿城
朱棣雖然因為發動「靖難之役」,在歷史上聲名不佳,但也算得個勤政、愛民有作為的好皇帝,政權穩固後便時常出訪,考察民情重振經濟。這日他和當朝首輔楊榮,來到了屬於京師管轄地區的保安州(涿鹿)。
小小的一個京師保安州(今涿鹿鎮),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古廟、古橋;其商販雲集,繁榮昌盛之態,引起了朱棣的注意。
朱棣不禁感嘆:「涿鹿這個小鎮,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古蹟,集市也如此繁榮呢?」
楊榮答曰:「涿鹿古鎮地形絕佳,北部靠山黃陽山呈龍蛇之形,福澤深厚,頗有帝王之氣,日後只怕要出帝王之才。」
朱棣聽後,大吃一驚,自己的江山剛剛穩固,涿鹿若再出帝王,那還了得,必然要影響他的大明基業。他焦急如焚,忙讓楊榮出謀劃策。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陰陽佔卜的楊榮,承君之命,率領一批能人,對涿鹿的地形風水,對涿鹿進行了一番細緻考察以後,證實涿鹿古城的版圖確實象一個皇城,福光沖天,背後靠山黃陽山像一種龍蛇,蛇首向東,慢慢遊動,預示人才輩出,人傑地靈,確有帝王之像。
楊榮將考察結果稟告皇帝,朱棣忙問:「怎樣才能破壞這龍蛇形之地的風水,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楊榮曰:「將龍蛇的頭釘住,置它於死地,使它動彈不了,風水便破了。」
於是皇帝便命人從江西運來巨石、石釘和石板,在黃陽山上分別將龍蛇的頭、尾巴和四肢壓住。
龍蛇首在黃陽山東脈,即現在的龍伏寺後面山上,匠人們在這裡釘了一根高大的石柱,即釘住龍蛇頭;龜尾在黃陽山北面,故在此山後的外面,鋪了一塊巨石,壓住龍蛇尾。
龍蛇的四周,則是在涿鹿黃陽山的上,於是分別在幾處,鋪了一排排石板,成為長長的石埂,以壓住龍蛇腳,不能遊動。
為了阻封住涿鹿的帝王之氣,楊榮還建議,在涿鹿黃陽山上擴建廟宇,塑造一批靈界的帝王將相雕像。包括東嶽大帝,李靖天王,關公大將,從王到將乃至地方小官都修建寺廟。
這些神像約近幾十尊之多,因此,在涿鹿三平方公裡內,有五十多座廟宇。在歷史上,涿鹿也稱為是「廟的王國」。
因此涿鹿古鎮,自古就有了「大量廟宇」。佛教文化不僅維護了王朝的統治,也帶來了當地的長期安定。
在涿鹿境內,這樣美麗而又傳奇的故事還有很多,就讓大家一起去尋找,去品味吧。
涿鹿城的風水龍脈
涿鹿歷史悠久,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數千年來幾十個朝代和政權的更替,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縣城是一縣之中樞,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古以來,中國的縣城以「設險以守其地」為目的,以「易守難攻」為建城的基本原則。同時在古代,縣城的選址規劃和建設受到當時價值觀的影響,風水龍脈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一是地方要大。堪輿風水學認為,縣城基址必須選擇大環境,要求地方大、山大、「明堂」大、有河流,水的彎曲大,只有容量足夠大,才能修建較大的州縣城。
二是縣城要選址在「龍脈」的集結處。所謂「龍脈」,是指「山龍」和「水龍」。山為陰,水為陽,古人認為,州縣城形勢「山停水聚,半陰半陽,方成太極」。事實上,涿鹿歷史上幾大古都,如黃帝城、舜都均建在「龍脈」集結、「半陰半陽」的基地上。涿鹿縣城的選擇亦如此。
涿鹿城就建築在這太行山和燕山兩條山脈交會之地,桑乾河與洋河之間的永定河衝積扇平原的西北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滄海之畔的桑乾河古渡口之上,南臨大河。
太行山自北向南奔騰而來,燕山蜿蜒曲折,像兩條巨龍守衛著涿鹿。東邊是洋河、永定河,西邊、南邊有岔道河、壺流河匯聚的桑乾河,自西向東,從南繞城蜿蜒流淌。雄渾的桑乾河夾雜著大量的黃土高原的泥沙呼嘯而來,與來自蒙古草原的洋河在城東匯合,在涿鹿城東部地區形成浩浩蕩蕩的永定河。
涿鹿城北面、西面、東北面三面高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拱衛著這座氣勢非凡的千年文化古城。涿鹿城背靠黃羊山,南扼協陽關(岔道),右聳太行山,左面是滄河奔流,是塞外山城張家口進入山西廣靈太行山區的必經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涿鹿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從秦漢時期開始,涿鹿城為上谷郡的下落縣治所(治在今涿鹿鎮西)開始,先後有漢朝下落縣、西晉時的廣寧郡、北魏時廣寧郡、唐代的永興縣、遼時奉聖州永興縣、元、明、清三個朝代的保安州、中華民國時的保安縣、新中國的涿鹿縣等十幾個朝代建的州縣治所在這裡。
從商代時的冀州,秦漢建下落城算起,涿鹿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涿鹿古稱冀州,歷代數易其名,元明清三代為保安州,民國五年(1916年)置涿鹿縣。縣因山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裡,一名獨鹿山,涿水生焉,相傳黃帝破蚩尤於此。」從秦漢下洛到西晉的廣寧,從唐代的永興縣城到遼代的奉聖州,從元朝保安州到民國時的保安縣、解放後的涿鹿城,十朝古縣城,數千年的興衰繁華。
在涿鹿縣境內,除了古涿鹿城,還有五帝時期的兩個國都,一個是黃帝都城,就是今礬山鎮三堡村北的黃帝城遺址;一個是唐堯、虞舜都城,就是現在的保岱村的古潘城遺址。黃帝城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首都,潘城,是為唐堯、虞舜二帝的國都。
「千古文明開涿鹿」,悠久的歷史給古老的涿鹿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有史書記載的"黃帝崩、葬橋山"橋山,黃帝泉、黃帝城、蚩尤寨、蚩尤墳、定車臺等黃帝時代的古遺蹟遺址,有歷代為保衛祖國建立了不朽功勳的將軍、功臣陵墓、有協陽關、燕長城等古關隘、有清涼寺、寶峰寺、塔兒寺等古寺廟和風景秀麗的東靈山。小五臺山以及數十個堡寨墩臺遺蹟。南宋將領文天祥曾留下"我瞻涿鹿郡,古來戰蚩尤,黃帝立此極,玉帛朝諸侯"的詩篇。
明成祖朱棣命人將涿鹿龍蛇壓住,破壞了涿鹿的風水龍脈之後,涿鹿縣就沒有再出過皇帝,但是,由於沾了炎黃、堯舜四位帝王的風水靈氣,這裡還是走出了一大批人才,而且人才輩出,經久不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涿鹿用它的沉穩和淡定告訴世人它是州縣城的不二選擇。涿鹿城也是塞北風水選址的傑作。
到了「文革」時代,涿鹿城風水龍脈雖然又遭到人為破壞,但是,這裡人民的後代和當地的父母官,還是沾了涿鹿城風水的靈氣,許多人成為國家有用人才,在這裡的父母官,大多升遷了,許多幹部高升的很快。因此,一些文化人開始反思:保護好涿鹿城環境歷史文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風水龍脈。有涿鹿城風水靈氣,這裡就會國泰民安!留得青山在,不愁沒燒柴!
朱棣和歷代帝王一樣,都想讓自己的江山一牢永固,但從秦始皇到袁世凱都只不過長三五百年,最短只有幾天,沒有一個一牢永固,因為他只顧自己的家天下,只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而違背了大多數勞動人民的利益和意願。雖然朱棣破壞了涿鹿的龍脈,卻沒有阻止歷史的發生和涿鹿的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