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與涿鹿

2021-02-13 品味and品位

據史科記載和歷史傳說,燕王朱棣曾兩次幸臨涿鹿,而且都和他的政權有關。一次是他沒有奪取政權以前,他正在北方招兵買馬,結蓄力量,準備南下奪取他的侄子朱允炆的政權;一次是他取得政權,江山穩固後。兩次來到涿鹿他辦了一件好事,又辦了一件壞事。

朱棣與燕王溝

朱元璋取得江山後,定都南京,開啟了明朝三百多年的統治。後將他的兒子封為各郡王鎮守各地,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駐守北京。他和大兒子朱標鎮守南京,以便將來接班。沒想到大兒子朱標早逝,朱元璋臨終按照舊時的繼承順序,把皇位給了長孫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怕分封各地的藩王叔叔們不服, 建文帝在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建議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決定先削那些力量較小的藩王,於是首先襲執周王朱橚 ,把他廢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於大同,囚齊王朱榑於京師,湘王朱柏自焚死。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此決定引起了燕王朱棣不滿,便在暗中結蓄力量做奪權的準備。明建文帝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率兵駐守保安州礬山的一個小山溝,冬季的一天大雪紛飛,朱棣觸景深情看著眼前的礬山霽雪,心中尋思看著自己的宏偉理想,他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氣勢,描繪了眼前的雪景,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礬山霽雪

白絮舞蹁躚,天地生浩煙。

人稱江南景,不及北國川。

借景明志,寓意南京王朝也不如他的北國鐵騎。幾經徵戰,最後率兵南下,勢如破竹,趕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殺了無數忠於他侄子大臣、親兵,奪得了大明江山,改封號為永樂遷都北京。之後朱棣的《礬山霽雪》一詩,廣為流傳於當地,人們也將這首《礬山霽雪》懸掛於大廳或家裡顯眼的地方。後來以《礬山霽雪》這首詩命名礬山的雪景,成為保安州的八景之一,當初的小山溝,也被人們稱為燕王溝。

而的今燕王溝早已不是那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溝。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成了礬山的一道新的景點。如今燕王溝

千畝杏園,點綴山坡;千畝葡萄,出土掛架;屋舍儼然,清新如畫……走在燕王溝村,仿佛置身於世外田園,處處皆景。

為打造「南有黃帝城,北有燕王城,兩城互補」的旅遊格局,在村東修築了長三百六十米的燕王城牆,融入長城文化,築兩城門,成為涿鹿農村旅遊新地標。

東閣現代農業生態園位於燕王溝村,是村黨支部書記李東紅為帶領本村群眾脫貧致富,而建立起來的高效農業生產基:成立了燕王溝東閣葡萄專業合作社,並採取「合作社+農戶+園區」的規模化發展模式。本著村民自主自願入股的原則,實現產業分紅,帶動全體村民奔小康。

與北京首農集團達成意向性協議,將流轉全村剩餘的一千八百畝耕地和村民的部分宅基地,建設佔地兩千畝的世界一流種牛養殖中心,項目投入實施後,還將新建一所互助院,將全村無勞動能力的人員全部實行村集體一日三餐供給制,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借力獲得「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戶」的榮譽,興建農家院,力爭利用五年時間,形成輻射帶動周邊鄉村一千多戶農民農家院群;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對接,建起了全縣第一家科技小院,成為兩所高校研究生的實習、研究成果轉化基地;與緊鄰的桑園酒莊、亞龍酒莊、黃帝城小鎮高檔住宅小區達成了合作協議,銷售達產後的設施葡萄,並借力兩家酒莊、小區的網站宣傳村裡的特色旅遊資源,互補發展;註冊了「東閣」商標,讓杏扁、葡萄等特產走進網店平臺,銷往全國各地,這樣的宏偉藍圖,大好景色,恐怕連朱棣也沒有想到,他如果在世一定會寫下更美麗的詩篇。

朱棣與涿鹿城

朱棣雖然因為發動「靖難之役」,在歷史上聲名不佳,但也算得個勤政、愛民有作為的好皇帝,政權穩固後便時常出訪,考察民情重振經濟。這日他和當朝首輔楊榮,來到了屬於京師管轄地區的保安州(涿鹿)。

小小的一個京師保安州(今涿鹿鎮),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古廟、古橋;其商販雲集,繁榮昌盛之態,引起了朱棣的注意。

朱棣不禁感嘆:「涿鹿這個小鎮,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古蹟,集市也如此繁榮呢?」

楊榮答曰:「涿鹿古鎮地形絕佳,北部靠山黃陽山呈龍蛇之形,福澤深厚,頗有帝王之氣,日後只怕要出帝王之才。」

朱棣聽後,大吃一驚,自己的江山剛剛穩固,涿鹿若再出帝王,那還了得,必然要影響他的大明基業。他焦急如焚,忙讓楊榮出謀劃策。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陰陽佔卜的楊榮,承君之命,率領一批能人,對涿鹿的地形風水,對涿鹿進行了一番細緻考察以後,證實涿鹿古城的版圖確實象一個皇城,福光沖天,背後靠山黃陽山像一種龍蛇,蛇首向東,慢慢遊動,預示人才輩出,人傑地靈,確有帝王之像。

楊榮將考察結果稟告皇帝,朱棣忙問:「怎樣才能破壞這龍蛇形之地的風水,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楊榮曰:「將龍蛇的頭釘住,置它於死地,使它動彈不了,風水便破了。」

於是皇帝便命人從江西運來巨石、石釘和石板,在黃陽山上分別將龍蛇的頭、尾巴和四肢壓住。

龍蛇首在黃陽山東脈,即現在的龍伏寺後面山上,匠人們在這裡釘了一根高大的石柱,即釘住龍蛇頭;龜尾在黃陽山北面,故在此山後的外面,鋪了一塊巨石,壓住龍蛇尾。

龍蛇的四周,則是在涿鹿黃陽山的上,於是分別在幾處,鋪了一排排石板,成為長長的石埂,以壓住龍蛇腳,不能遊動。

為了阻封住涿鹿的帝王之氣,楊榮還建議,在涿鹿黃陽山上擴建廟宇,塑造一批靈界的帝王將相雕像。包括東嶽大帝,李靖天王,關公大將,從王到將乃至地方小官都修建寺廟。

這些神像約近幾十尊之多,因此,在涿鹿三平方公裡內,有五十多座廟宇。在歷史上,涿鹿也稱為是「廟的王國」。

因此涿鹿古鎮,自古就有了「大量廟宇」。佛教文化不僅維護了王朝的統治,也帶來了當地的長期安定。

在涿鹿境內,這樣美麗而又傳奇的故事還有很多,就讓大家一起去尋找,去品味吧。

涿鹿城的風水龍脈

涿鹿歷史悠久,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數千年來幾十個朝代和政權的更替,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縣城是一縣之中樞,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古以來,中國的縣城以「設險以守其地」為目的,以「易守難攻」為建城的基本原則。同時在古代,縣城的選址規劃和建設受到當時價值觀的影響,風水龍脈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一是地方要大。堪輿風水學認為,縣城基址必須選擇大環境,要求地方大、山大、「明堂」大、有河流,水的彎曲大,只有容量足夠大,才能修建較大的州縣城。

二是縣城要選址在「龍脈」的集結處。所謂「龍脈」,是指「山龍」和「水龍」。山為陰,水為陽,古人認為,州縣城形勢「山停水聚,半陰半陽,方成太極」。事實上,涿鹿歷史上幾大古都,如黃帝城、舜都均建在「龍脈」集結、「半陰半陽」的基地上。涿鹿縣城的選擇亦如此。

涿鹿城就建築在這太行山和燕山兩條山脈交會之地,桑乾河與洋河之間的永定河衝積扇平原的西北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滄海之畔的桑乾河古渡口之上,南臨大河。

太行山自北向南奔騰而來,燕山蜿蜒曲折,像兩條巨龍守衛著涿鹿。東邊是洋河、永定河,西邊、南邊有岔道河、壺流河匯聚的桑乾河,自西向東,從南繞城蜿蜒流淌。雄渾的桑乾河夾雜著大量的黃土高原的泥沙呼嘯而來,與來自蒙古草原的洋河在城東匯合,在涿鹿城東部地區形成浩浩蕩蕩的永定河。

涿鹿城北面、西面、東北面三面高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拱衛著這座氣勢非凡的千年文化古城。涿鹿城背靠黃羊山,南扼協陽關(岔道),右聳太行山,左面是滄河奔流,是塞外山城張家口進入山西廣靈太行山區的必經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涿鹿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從秦漢時期開始,涿鹿城為上谷郡的下落縣治所(治在今涿鹿鎮西)開始,先後有漢朝下落縣、西晉時的廣寧郡、北魏時廣寧郡、唐代的永興縣、遼時奉聖州永興縣、元、明、清三個朝代的保安州、中華民國時的保安縣、新中國的涿鹿縣等十幾個朝代建的州縣治所在這裡。

從商代時的冀州,秦漢建下落城算起,涿鹿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涿鹿古稱冀州,歷代數易其名,元明清三代為保安州,民國五年(1916年)置涿鹿縣。縣因山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裡,一名獨鹿山,涿水生焉,相傳黃帝破蚩尤於此。」從秦漢下洛到西晉的廣寧,從唐代的永興縣城到遼代的奉聖州,從元朝保安州到民國時的保安縣、解放後的涿鹿城,十朝古縣城,數千年的興衰繁華。

在涿鹿縣境內,除了古涿鹿城,還有五帝時期的兩個國都,一個是黃帝都城,就是今礬山鎮三堡村北的黃帝城遺址;一個是唐堯、虞舜都城,就是現在的保岱村的古潘城遺址。黃帝城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首都,潘城,是為唐堯、虞舜二帝的國都。

「千古文明開涿鹿」,悠久的歷史給古老的涿鹿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有史書記載的"黃帝崩、葬橋山"橋山,黃帝泉、黃帝城、蚩尤寨、蚩尤墳、定車臺等黃帝時代的古遺蹟遺址,有歷代為保衛祖國建立了不朽功勳的將軍、功臣陵墓、有協陽關、燕長城等古關隘、有清涼寺、寶峰寺、塔兒寺等古寺廟和風景秀麗的東靈山。小五臺山以及數十個堡寨墩臺遺蹟。南宋將領文天祥曾留下"我瞻涿鹿郡,古來戰蚩尤,黃帝立此極,玉帛朝諸侯"的詩篇。

明成祖朱棣命人將涿鹿龍蛇壓住,破壞了涿鹿的風水龍脈之後,涿鹿縣就沒有再出過皇帝,但是,由於沾了炎黃、堯舜四位帝王的風水靈氣,這裡還是走出了一大批人才,而且人才輩出,經久不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涿鹿用它的沉穩和淡定告訴世人它是州縣城的不二選擇。涿鹿城也是塞北風水選址的傑作。

到了「文革」時代,涿鹿城風水龍脈雖然又遭到人為破壞,但是,這裡人民的後代和當地的父母官,還是沾了涿鹿城風水的靈氣,許多人成為國家有用人才,在這裡的父母官,大多升遷了,許多幹部高升的很快。因此,一些文化人開始反思:保護好涿鹿城環境歷史文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風水龍脈。有涿鹿城風水靈氣,這裡就會國泰民安!留得青山在,不愁沒燒柴!

朱棣和歷代帝王一樣,都想讓自己的江山一牢永固,但從秦始皇到袁世凱都只不過長三五百年,最短只有幾天,沒有一個一牢永固,因為他只顧自己的家天下,只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而違背了大多數勞動人民的利益和意願。雖然朱棣破壞了涿鹿的龍脈,卻沒有阻止歷史的發生和涿鹿的興旺。

 

相關焦點

  • 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朱元璋欣賞四子朱棣的「武」  對於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  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的長女,20歲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
  • 燕王朱棣受欺負而問禪,和尚送他一頂「白」帽子,成就了永樂大帝
    公元1382年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去世,悲痛欲絕的他下令每位藩王帶一位僧人回封地為馬皇后誦經薦福,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正是他給兒子燕王朱棣選的高僧姚廣孝在未來徹底改變大明王朝的走向。藩王中燕王朱棣威脅最大,可他並沒有謀反的證據而且剛把兒子送來為質表忠心。於是建文帝決定先從燕王的同胞兄弟周王入手,一來敲山震虎,二來探其虛實,他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為由借道開封抓捕周王並將其貶為庶人流放雲南,而朱棣的不作為讓建文帝很滿意。
  • 若當初朱標不死,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借他100個膽子都不敢
    隨之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成功爭奪了皇權,讓明朝國運都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不妨設下一個疑問,若當初太子朱標並沒有去世,那麼燕王到底還敢不敢造反?自古以來,漢人執政都推行嫡長子繼承制。這朱標既是長子,又是馬皇后生下的正統皇子,由他繼承皇位無可厚非。同時朱元璋自幼就將朱標當成下一任接班人培養,不僅要求嚴格,更是將當時儒學名師宋濂請來,為其傳道授業解惑。
  • 明初臨邑有幫朱棣的粉絲
    張明福明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對魯西北的德州區域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文二年(1400)5月,朱棣的靖難軍佔領德州,準備稍事休整後向濟南發起進攻。這時的燕軍大部隊駐紮在臨邑城北的沙河兩岸,天天演練習射,為下一步進攻濟南城做準備。
  • 推背圖第二十八象 辛卯(坎下震上解)燕王奪位
    金聖歎註解: 「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宮中大火,建文祝髮出亡。」「草頭火腳」燕王的「燕」字,四點底,在造字法中代表火。「宮闕灰飛」與圖相應,燕王攻入南京,建文帝出逃時燒了宮殿。「家中有鳥」家燕,喻燕王朱棣。「郊外有尼」建文帝落髮為僧而逃。「羽滿高飛日 」燕王羽翼豐滿,高飛要上帝位。
  • 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聲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在南京城外不進城呢?
    但是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清楚,還有一個威脅那就是燕王朱棣,甚至可以說朱棣的威脅要遠遠高於秦晉二王,這兩位與朱標一母同胞,還有顧忌叔侄之情的可能,燕王就肯定不會的,感情沒那麼近。
  • 明惠帝胸無大志性格軟弱,對朱棣心慈手軟最終敗下陣來
    前面已經說過,建文帝在剝奪了周、湘、齊、代、岷5個藩王的實權之後,便準備向燕王開刀。當建文帝下令北平府守臣張信逮捕燕王朱棣時,這守臣竟暗中向燕王投誠。這是因為,張信過去曾受到燕王的信任,兩人關係不錯;而且張信看到,萬一動起手來,朝廷根本不是燕王的對手,權衡利弊,便決定投靠燕王此時,燕王為了給建文造成錯覺,正在裝瘋賣傻,胡言亂言,到處逛蕩。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大明風華用明宣宗朱瞻基的回憶,將背景瞬間帶回了燕王朱棣率領大軍攻入都城南京的時候,都城南京因為戰亂而滿目瘡痍,雖然燕王朱棣大軍的節節深入,很快就要攻入皇宮內院之中,皇宮內院的人紛紛逃跑,謀求生路。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的大軍尚未找到自己之時,用剃刀削去了自己的頭髮,逃往了別處,燕王朱棣在經過一番找尋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為了穩固住自身的地位,將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員全部屠殺,之後沒過多久,朱棣稱帝,史稱明成祖。
  • 徐州四堡:燕王眾多留存遺蹟,更有大樹長在橋身裡極為罕見
    四堡,位於徐州南郊,與安徽的宿州相鄰,據史料記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鞏固天下,大封朱姓為王,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燕王朱棣屯兵於四堡達12年之久,留下了眾多的傳說與古蹟。燕山風景區:從徐州市區開車約半小時,便可以到達,風景區為全開放式,果樹成蔭,溪水鏈鏈,倒更像是一片果園,想必燕山景區因是有與燕王相關而命名的。
  • 一介書生鐵鉉:進來咬我啊,朱棣:小樣的,算你狠!|百家故事
    濟南城外滿是燕王的部隊,早已被圍的水洩不通。守城的將領是山東參政鐵鉉,打開燕軍的書信來看,竟然是一封勸降書。鐵鉉看過書信之後立即修書一封,用弓箭射回燕王陣營。燕王朱棣收到回信後大喜,立即打開觀看,看後卻一臉的黑線。
  •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另外的幾個也「不遑多讓」,不是什麼政治上的好苗子,因此朱元璋也頗為頭疼,最終,在朱元璋的權衡之下,只剩下老四燕王朱棣以及朱標的次子朱允炆了。二選一,為何更為合適的朱棣卻「落選」了對於朱允炆,朱元璋是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的,朱允炆的性格是深得一眾大臣們的認可的。
  •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永樂永樂,永不快樂的永樂大帝」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朱允炆:「你死我活的戰爭,終於結束了」1、「永樂永樂,永樂帝真的永遠快樂了嗎」上次講到,燕王花了四年的時間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寧死不屈,結果被捕下獄。被朱棣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 鐵血帝皇朱元璋,為給皇家掃除障礙,殺人無數,最後為何不殺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攻破了大明帝國的首都應天,在這場叔侄大戰中,朱棣成功地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權。最終伴隨著朱允炆在大火中的失蹤,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成功地登上了皇位。燕王朱棣當皇帝時,距離朱元璋去世才4年,可見一切其實是朱棣早已準備好的。
  • 明成祖朱棣「一箭之地」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軍隊在東昌府遭到了伏擊,朱棣險些喪命,於是恨恨咬牙,「有朝一日,我要屠城三日!」後來東昌府被攻破,將軍顧成做了一件事,朱棣只能收回成命。當年,燕王朱棣攻打濟南之時,遭到了守城將領盛庸的奮起抵抗,濟南城久攻不下。朱棣還在東昌府遭到了伏擊,差點命喪亂軍之手。
  • 朱棣邀請兩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後,大臣為何說「我命休矣」?
    朱棣請兩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就說吾命休矣?這樣的說法不過是在博眼球罷了,西瓜在當時發生的事件之中,只不過是個道具而已,而關於這件事,主要還是要從建文帝削藩,朱棣密謀先發制人說起。按照《明史》的說法,朱允炆之所以首先處置朱橚,是因為他與燕王朱棣出於同母,燕王在北平勢力很大,削掉他的弟弟也算是在翦除燕王羽翼。在周王朱橚被削之後,湘王也被削,一時之間諸王人心惶惶,而身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對於侄子的行為寢食難安,在姚廣孝等人建議下,最終下定決心謀反。
  • 兩場「沙塵暴」幫朱棣奪得帝位
    明成祖朱棣畫像白溝河之戰 第一場大風幫朱棣逆襲建文二年四月,燕王朱棣率領十萬燕軍抵抗朝廷派來的李景隆的六十萬官軍,雙方激戰於白溝河。朱棣眼看自己就要玩完了,可就在這個時候,本是晴空萬裡的天空突然暗了下來,接著就是狂風四起、飛沙走石,狂風中李景隆的帥旗被刮斷,官軍陷入惶恐,而就在此時朱棣抓住了戰機,繞到官軍後側放了一把大火,火借風勢,整個官軍陷入一片火海,朱棣在狂風的幫助下擊敗了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而這只是第一次。
  • 朱棣的皇后是誰?永樂大帝朱棣的賢內柱徐皇后
    朱元璋跟徐達與兄弟之稱,這讓徐達非常高興,立馬就將自己的長女,也就是後來的徐皇后嫁給了朱棣,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徐皇后也沒有讓任何人失望,不僅是朱棣的賢內助,更是世上少有的賢后。可都說喜歡後是世上少有的賢后,是朱棣的賢內助,可又在什麼地方呢?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徐皇后的那個時候還是燕王妃。
  • 三次大風|姚廣孝又來作妖了,他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
    姚廣孝又來作妖了,他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姚廣孝,黑心僧人,又稱黑衣丞相。他在第一次見朱棣時,就對朱棣說要送王爺一頂白帽子,朱棣讓這和尚慎言!接著,姚廣孝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終於煽動燕王朱棣率800親衛起兵,最後實現了他曾經許下的諾言。到底姚廣孝是怎麼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的呢?這就需要先從姚廣孝是怎麼「作妖」說起了。
  • 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對皇位沒興趣?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在皇位的繼承人上一直糾結不斷,他不知道該傳給孫子朱允炆還是四子朱棣。但如果傳給朱棣,他害怕二子、三子會出來爭奪皇位,最終還是傳給了朱允炆。但在建文帝削藩後,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以「清君側」名義當上皇帝,讓人奇怪的是,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呢?他們對皇位沒興趣嗎?一、馬皇后生了幾個兒子,朱棣就是四子,而長子英年早逝,二子、三子因數次犯錯受到了責罰,且他們在靖難之役前就離世了。如此來看,朱棣是嫡系,還是眾多藩王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因此大家都擁護他。
  • 明成祖朱棣:雖然皇位是搶來的,但功績卻被譽為遠邁漢唐
    沒錯,就是永樂大帝,我們熟知的明成祖朱棣。 北京王爺 要知道朱棣是明代的第三位皇帝,皇位本來是輪不到他坐的,這是怎麼一回事,沒錯,這是他硬生生從自己侄子手裡搶來的。 其實這時也有點奇怪,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