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朱允炆:「你死我活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1、「永樂永樂,永樂帝真的永遠快樂了嗎」
上次講到,燕王花了四年的時間,成了「永樂大帝」。首先最倒黴的就是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
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
方孝孺寧死不屈,結果被捕下獄。被朱棣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一代功臣就此隕落。
朱棣做了皇帝,老百姓快不快樂我們不知道。但是朱棣肯定也不開心,之前朱允炆在位的時候,實行了削藩的政策。
等到朱棣登位,一樣把這個削藩的政策繼續實行下去,手足之情在皇權面前算什麼呢?
因為朱棣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朱棣把朱允炆推下去了,那麼明天不會保證出現第二個「朱棣」呢。
就算這些兄弟們沒有對他造成威脅,那麼還有一個人還會對朱棣有威脅,這個人就是朱允炆。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當時只聽說朱允炆被火燒死了,於是就有人拖來一個燒焦的屍體給朱棣看。朱棣看都燒成這樣了,誰也不知道這是真是假。
朱棣只有跟大家說:「你看,我的侄子已經去了,大家也就別看熱鬧了,到此為止。」
但還有人說,建文帝沒死,甚至連影子都沒看到。
有人說他去做和尚了,有人說去浙江了,有去福建了,有去東南亞去了……說什麼結果的都有。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事件,「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一個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另一個最主要目的就是找朱允炆的下落,那麼找到朱允炆了嗎?
2、朱允炆的「流星生涯」就此結束
除了派人下西洋,朱棣還派胡濙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胡濙一去就是十幾年,只要是朱允炆出去的地方他都去了。
突然有一天,有人著急要見朱棣,深更半夜誰敢打攪他睡覺呢,當宦官說是胡濙的時候,朱棣立馬站起來了。
雖然史料沒有記載他們到底說了什麼,胡濙因此很可能真的找到了朱允炆,我們不難想像,朱允炆願意拱手相讓,把皇位讓給叔叔。
朱棣20多年的心結,就此告一段落了。
從此,史上最年輕,膽最大,最悲劇的皇帝朱允炆,就像一顆流星消失不見。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號「永樂」。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
而明朝最厲害的皇帝,莫過於朱元璋和朱棣。
3、朱棣的「功」與「勞」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
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政策 。
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
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就是遷都。
今天的北京擁有上千萬人口,無數的高樓大廈,我們的國家首都,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都是朱棣的一個決定。
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 。同時,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
朱棣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參考資料:《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