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永樂永樂,永不快樂的永樂大帝」

2020-12-22 瑪嗒嗒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朱允炆:「你死我活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1、「永樂永樂,永樂帝真的永遠快樂了嗎」

上次講到,燕王花了四年的時間,成了「永樂大帝」。首先最倒黴的就是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

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

方孝孺寧死不屈,結果被捕下獄。被朱棣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一代功臣就此隕落。

朱棣做了皇帝,老百姓快不快樂我們不知道。但是朱棣肯定也不開心,之前朱允炆在位的時候,實行了削藩的政策。

等到朱棣登位,一樣把這個削藩的政策繼續實行下去,手足之情在皇權面前算什麼呢?

因為朱棣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朱棣把朱允炆推下去了,那麼明天不會保證出現第二個「朱棣」呢。

就算這些兄弟們沒有對他造成威脅,那麼還有一個人還會對朱棣有威脅,這個人就是朱允炆。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當時只聽說朱允炆被火燒死了,於是就有人拖來一個燒焦的屍體給朱棣看。朱棣看都燒成這樣了,誰也不知道這是真是假。

朱棣只有跟大家說:「你看,我的侄子已經去了,大家也就別看熱鬧了,到此為止。」

但還有人說,建文帝沒死,甚至連影子都沒看到。

有人說他去做和尚了,有人說去浙江了,有去福建了,有去東南亞去了……說什麼結果的都有。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事件,「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一個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另一個最主要目的就是找朱允炆的下落,那麼找到朱允炆了嗎?

2、朱允炆的「流星生涯」就此結束

除了派人下西洋,朱棣還派胡濙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胡濙一去就是十幾年,只要是朱允炆出去的地方他都去了。

突然有一天,有人著急要見朱棣,深更半夜誰敢打攪他睡覺呢,當宦官說是胡濙的時候,朱棣立馬站起來了。

雖然史料沒有記載他們到底說了什麼,胡濙因此很可能真的找到了朱允炆,我們不難想像,朱允炆願意拱手相讓,把皇位讓給叔叔。

朱棣20多年的心結,就此告一段落了。

從此,史上最年輕,膽最大,最悲劇的皇帝朱允炆,就像一顆流星消失不見。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號「永樂」。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

而明朝最厲害的皇帝,莫過於朱元璋和朱棣。

3、朱棣的「功」與「勞」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

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政策 。

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

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就是遷都。

今天的北京擁有上千萬人口,無數的高樓大廈,我們的國家首都,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都是朱棣的一個決定。

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 。同時,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

朱棣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參考資料:《明朝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朱棣的皇后是誰?永樂大帝朱棣的賢內柱徐皇后
    朱棣的皇后是誰?永樂大帝朱棣的賢內柱徐皇后一紙江山,一紙美人。可美人易得,佳人難得,更何況能夠幫助自己的賢內助。多少人羨慕唐玄宗,他不僅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唐景象,還能夠娶到像長孫皇后那樣的賢妻。他們不僅成就了一段佳話,更讓後人對之羨慕不已。誰又有唐玄宗那樣的的厚福,能夠娶到像長孫皇后那樣的賢妻。可歷史太長太長了,總有相似相仿的地方。明朝的永樂大帝朱棣,就後福不淺,取到了人人羨慕人人敬仰的賢妻,那就是徐皇后。這就要謝一謝朱棣的父親朱元璋了,可能就有人會問,這又跟朱元璋扯上了什麼關係呢?小編在這裡告訴大家當然有關係了,而且關係大得很。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他遷都北京,通運河、修故宮,伐蒙古、開貴州,徵越南、下西洋……新系列開啟,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唯一病逝於親徵漠北途中的永樂大帝,晚年殘忍屠殺2800名宮女
    一、朱棣的豐功偉績被人們稱之為永樂大帝的朱棣,雖然因為篡位等行徑而在歷史上毀譽參半,但是他在位時期所建立的功業,無愧於永樂大帝的稱號,沒有辜負他「成祖」的廟號。他派鄭和下西洋,疏通運河,親徵漠北,南收安南,在中央建立內閣制度,在地方設立行省、管理司,並且下令修撰《永樂大典》。
  • 永樂帝朱棣真的活剮了3000宮女麼
    朱棣——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靖難成功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將明朝治理的有聲有色,文治武功也達到了讓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史書對他所創造的治世稱之為永樂盛世。可以說朱棣雖是造反成功的帝王,但憑藉他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等),後世對他的肯定還是大於否定的,不過現如今隨著朝鮮的一本書《李朝實錄》的流傳,永樂帝朱棣背上了一個罵名,那就是晚年活剮3000宮女,歷史上真的如此麼?
  • 臺北故宮藏永樂青花瓷!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並取得最終勝利,從其侄兒朱允炆手裡成功奪得帝位。後世稱其為明成祖。
  • 【新書介紹】永樂帝:華夷秩序的完成
    《鯉譯叢·永樂帝:華夷秩序的完成》全書講述永樂大帝一生的輝煌,以「華夷秩序」為著眼點,從文化觀念、地緣政治、時代特點等方面展開綜合分析,立論比較新穎獨特,體現了海外漢學對中國歷史的理性觀照與重新解讀,對中國學界的相關研究可以起到一定的啟發和補充作用。名人推薦本書的目的不是強調永樂帝如何奪回政權和重新評價他的政績,而是通過中國傳統理論觀察他採取的系列政策,重新分析他在中國史上的地位。
  • 《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
    明朝永樂年間,一部卷帙空前浩繁的大型類書橫空出世,這就是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全書共22877卷,另有凡例、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採錄自先秦到明初的典籍多達七八千種。在御製序中,明成祖朱棣稱該書「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 南方起兵最終稱帝第一人,永樂大帝朱棣
    從今天開始,將為您開啟一個全新的系列:明朝的那些奇葩皇帝們。眾所周知,明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中開局起點最低的,他們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最落魄的時候竟然當過乞丐,而可能您不知道的是,明朝皇帝也是歷史上奇葩最多的,今天就為您揭秘第二個奇葩皇帝——永樂帝·朱棣。
  • 永樂遷都的真實原因竟然是為形勢所逼,什麼形勢能逼迫永樂大帝?
    可就在他準備對燕藩下手時,燕王打著靖難的旗幟反了,燕王憑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硬生生地以一藩之力僅用不到四年的時間就打敗了他,登上帝位,改年號為永樂,被世人稱為永樂皇帝。永樂帝登基時,對他那個侄兒皇帝的舊臣進行了大清洗,確保自己的皇權穩固和政令暢行,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發現南京不光只有支持他侄兒的勢力,還有大批他父皇留下來的勳貴。
  • 八國聯軍搶走「永樂寶劍」,估價超10億元,英國博物館卻拒不歸還
    除此之外,還以一場大火燒毀了圓明園,許多珍貴文物包括大明的永樂劍在內,從此被留在了海外。 說起永樂劍,便不得不一提永樂劍的鑄造者——明成祖朱棣。 據《明史》載:「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 新現世拍賣的《永樂大典》證明,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不是原版
    我關注這個新聞,倒不是出於對收藏的愛好,主要還是《永樂大典》 本身就容易引起人的關注,更別說這次出現的《永樂大典》還從未曾現世,這也意味著這部書籍將會更加完整,這對我們中華文化,無益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朱棣命令編成的一部大型類書。所謂類書,是我國古代產生的一種大型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籍樣式,分門別類安排輯錄內容,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
  • 《明朝那些事兒》:明朝著名的「三楊」傳奇
    翻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著名的大臣不計其數,有的靠才學出名受重用,有的靠能力,而在明朝還有這樣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名臣,他靠的是——蹲監獄。靠蹲監獄,成為一代名臣,是不是感覺很新奇?欲說這位大臣,要先從明朝永樂大帝朱棣說起,朱棣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傾舉國之力修成《永樂大典》,用橫掃一切的軍事討伐使邊疆平安無事。
  • 曠古奇珍之永樂青花瓷
    在浩瀚的中華瓷器史上,明代的永樂青花以高貴典雅的氣質,成為了青花瓷中的曠古奇珍。在明朝初期的青花瓷上,還保留著元青花粗獷、敦厚的形態,又如同太祖朱元璋的性格一般,樸素中帶有豪放。在永樂皇帝登基之後,大明王朝國力呈現出上升之勢。積澱了三十餘年制瓷經驗的御器廠銳意創新,使永樂青花瓷展現出了高貴典雅的氣質。
  • 明朝永樂年間,麻林國進貢的「麒麟」,現代人看後:原來是它?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宮大火中不知所蹤。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也就此落幕,懦弱的建文帝終究還是輸給了強悍的四叔。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或許,皇權的易主,對於大明王朝來說,並非是一件壞事。相反,皇權的易主,更是大明王朝的幸運。
  •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這件事是他當皇帝做得一件最正確的事
    1、朱棣:最利國利民的事情——編撰了《永樂大典》其實不管是朱棣還是朱允炆做皇帝,都是老朱朱元璋的後代。朱棣治國不錯,有朱元璋的樣子。難怪之前朱元璋也一直誇朱棣,有他年輕時候的風採。而朱棣做得最利國利民的事情莫過於,編撰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初名為《文獻大成》)是一部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 歷經600年 《永樂大典》正本至今不知所終
    「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是2019年5月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旗下「亞洲文明聯展」的四個輔展之一,它展現了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永樂大典》編纂、抄寫、失傳、搜羅、輯佚的全過程。  《永樂大典》是由明朝永樂帝朱棣組織人編纂的、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
  • 燕王朱棣受欺負而問禪,和尚送他一頂「白」帽子,成就了永樂大帝
    建文帝這些舉動不得不讓朱棣警惕,可他仍壓抑自己的野心,直到一天深夜,姚廣孝說要送他一頂白帽子,朱棣不解其意,姚廣孝提筆在王字上面加個一個白字,終於讓他下定了決心。1399年7月燕王朱棣起事,他率領王府衛隊奪得了北平控制權,隨後燕軍不過20天向東控制了通州、薊州、密雲、遵化,向西北控制了居庸關,又以8000人馬戰勝了朝廷30000之眾奪取了懷來,一時間北平附近燕王的舊部紛紛獻城歸附。
  • 讀懂文物:細談永樂青花,永樂青花的鑑定有這幾點特徵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晚期的時候為了皇太孫建文帝解決了很多開國功臣。這也為燕王朱棣造反埋下了伏筆。
  • 永樂皇帝的兇殘遠在張獻忠之上
    可是不久,他發現中國的皇帝比「流賊」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認為,像「明朝永樂皇帝的兇殘,遠在張獻忠之上」。特別是當看到永樂皇帝的「上諭」後,「我的憎恨就移到永樂身上去了」。就是說,魯迅開始恨張獻忠,恨他不該胡亂殺人,而且還兇殘地殺了很多。可當他後來又從古書中發現永樂皇帝的兇殘一點也不比張獻忠溫柔後,更加憎恨的就不是張獻忠而是永樂皇帝了。
  • 被低估的永樂大帝,其遷都意圖不僅僅是維持漢地統治,野心之大!
    01再現漢唐雄風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皇位的不光彩性讓這位帝王渴望建立一個世所罕見的世界性帝國第二種是:金陵,雖是朱家龍興之地,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裡有著深厚奢靡腐朽之風,更易造就亡國之悲,而且,太祖在位之時尚且考慮過的定都鳳陽、南京、洛陽、西安、北京等,故而成祖遷都也算是滿足其父心願。第三種是:成祖即位之初在金陵大肆殺戮,坊間傳聞建文帝未死,密謀復仇,冤魂多有遊蕩,不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