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我不知道,只說自己:一讀書就興奮,一作文就頭痛。敲出這句後,又想,說讀書「興奮」是否有點誇張,於是想改為「高興」。誰知剛敲出「高興」,即覺得不足以表達真實情感,於是又改回「興奮」——可見讀書是真興奮,並非矯情。
讀書少與讀書多者作文明顯不同,所以古人也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說恨少的人,往往都讀了不少書,否則是沒有說「恨少」的資格。就像自己說一作文就頭痛一樣,真要是「一作文就頭痛」,斷然不會還來做這「勞什子」。不過像我這種讀書確實少的人不說,即使讀再多書,也有用時仍恨少的時候,而恨少時作文自然就會頭痛。想來但凡作文者,無論讀書少還是讀書多,都當有體會。
話說前不久作一文,其中引述魯迅談張獻忠殺人的文字後,說了句含糊的話,意思是也不知張獻忠是否讀過《孟子》。現在看來,話雖含糊,也還是像胡說八道,實該掌嘴。中國古時候(即使離今不過三幾百年,我覺得也該稱之為古時候),但凡粗通筆墨者,都一定讀過《孟子》(朱元璋做皇帝時可能讀《孟子》的讀書人少),理由便是他是「亞聖」。
不讀孔孟,何以敢稱讀書人。
一個粗通筆墨的讀書人,你很難想像他會沒讀過《孟子》。而這個雖被後世定義為「殺人狂」——且也確是「殺人狂」的張獻忠,一定是讀過書的。這種人放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說不定還要尊稱為「知識分子」呢。證據便是:前不久(10月10日)天津一家報紙副刊連載《黃虎張獻忠》,標明連載內容是四川出版社出的。文中說:明末方嶽貢是谷城歷史上最高級別的官員,曾任松江知府,算得上一清官。「張獻忠曾經寫信爭取過他:『使為官者人人皆如我公,百姓不受脧削之苦,獻忠何能起事?』敬重之情溢於言表。」
引文雖少,可讀了單引號中那句話,誰敢說張獻忠沒讀過書,沒讀過書的人能把信寫得如此通達順暢、有情有義,且既講道理又講邏輯嗎?可以說,張獻忠是殺人狂不假,可就看他書信中這一句話,就比那什麼Weiwei Zhang、Angang Hu之流在某些方面要明事理得多。
張獻忠,字敬軒——若沒讀過書,大概也不會有「字」的吧。我不相信古時候的華夏「勞苦大眾」,除了名外還都「多此一舉」弄個字。再說,幾百年前斷不像今日,大小是個官員,都要配個秘書,講話稿全是代筆。所引張獻忠信中的話,一定是他親筆所寫。不僅如此,那句信文透露的信息其實很豐富,簡直就像整個中國歷史的縮寫:假若官員個個清廉,也就沒有張獻忠;沒有張獻忠,自然也就不會有他這個「流賊」,有他這個殺人狂。九九歸一,還是統治者、官府太不像話,最後官逼民反,才弄出個「流賊」殺人狂來!
拉扯一通,緣於這兩天在微信上看到大家都在轉一帖子,帖子來源人民網「大魚號」,題目叫《廢立之際誰是忠臣》,不過三百字符。既然是號稱「主流」中的「主流」人民網轉載,此文一定不會犯忌,於是即用網絡搜索。這一搜才發現,此文原刊發在10月10日天津《今晚報》副刊,作者趙宗彪,乃一則「三國雜談」。原文內容1548字符。可見微信帖子只是人民網轉載的部分截圖。
至於「廢立之際誰是忠臣」,一般老百姓是不大關心的,因為這與他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廢立是皇帝家事,老百姓如果不是吃得太飽,撐得沒事幹,絕不會操這等閒心。
關鍵是一朝又一朝,奸臣如何,忠臣又如何,魯迅的意思,中國自有統治史以來,所有統治者對百姓實行的都是「虐政」,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暴政」。如此這般,且不說奸臣,就是那些忠臣,所忠的也不過是對人民實行虐政暴政的王朝,而這個虐政暴政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是皇帝。對這種東西,奸也好,忠也罷,與社會進步有何幹?做為報紙副刊,不痛不癢,刊發一篇這類文章,沒什麼不可,可人民網居然要轉載,就不知是何用意了——難道轉載這種文章也能體現「正能量」?
…………
既然皇帝的廢立,既與百姓無幹,又與社會進步不沾邊,且不去管他,誰做皇帝,百姓還是做他們的草民,那麼就接著上面魯迅的意思,聊幾句魯迅所說的至少在魯迅之前或魯迅時代,中國統治者對人民實行的都是「虐政」。
魯迅一九三五年歲末編輯出版的《且介亭雜文》中有篇文章,題目叫《病後雜談之餘——關於「舒憤懣」》,作於一年前的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中旬,讀之後,總覺得,就這一篇文章,就把中國社會歷史概括得差不多了。
魯迅十四五歲即還拖著一條辮子的年紀,就讀到張獻忠如何兇殘殺人的文字,因此也就「痛恨著這『流賊』的兇殘」。可是不久,他發現中國的皇帝比「流賊」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認為,像「明朝永樂皇帝的兇殘,遠在張獻忠之上」。特別是當看到永樂皇帝的「上諭」後,「我的憎恨就移到永樂身上去了」。就是說,魯迅開始恨張獻忠,恨他不該胡亂殺人,而且還兇殘地殺了很多。可當他後來又從古書中發現永樂皇帝的兇殘一點也不比張獻忠溫柔後,更加憎恨的就不是張獻忠而是永樂皇帝了。魯迅有個理由,張獻忠兇殘不假,但他畢竟是「流賊」;而你永樂皇帝乃一國之主,本該有仁義之心,親子愛民,做世人榜樣,怎麼弄得也跟流賊一般,甚至比流賊還等而下之呢?
魯迅讀的《立齋閒錄》顯然是手抄本,在今天,大概算不得「書」的。但在古時候,特別是幾百年前的明朝,凡有字的本子,都可稱作「書」的吧。這個手抄本,魯迅當年困難的時候曾經要賣掉它,只因別人給錢太少,最後沒賣。我們來看魯迅這幾句文字,何等白話,一如口語:「這書我一直保存著,真到十多年前,因為肚子餓得慌了,才和別的兩本明抄和一部明刻的《宮閨秘典》去賣給以藏書家和學者出名的傅某,他使我跑了三四趟之後,才說一總給我八塊錢,我賭氣不賣,抱回來了,……」
不是有很多人說讀不懂魯迅嗎?我不相信這樣的文字也讀不懂。人們讀不懂的是他化作文字的學問和他的思想。因為他的學問太深厚,思想太豐富。這不能怪魯迅。讀不懂魯迅,只應怪我們自己學識太少,思想太淺薄。到現在我都沒聽說有多少人(包括老閔頭在內)因讀不懂康德而在那兒埋怨這位偉大的哲學家。
還接著說。魯迅憑什麼認為永樂皇帝跟張獻忠差不多,甚至比張獻忠還兇殘呢?
原來他看到了史錄。當年有本《安徽叢書》,是已經在歌頌滿清的學者俞正燮編篡的。魯迅在其中《除樂戶丐戶籍及女樂考附古事》裡看到「引有永樂皇帝的上諭,……雖然不多,又未必是精粹,但也足夠『略見一斑』,和獻忠流賊的作品相比較了」。這裡的「作品」,顯然是指張獻忠和永樂皇帝各自兇殘手段以及程度。
永樂皇帝到底有多兇殘多卑鄙無恥,魯迅依《安徽叢書》根據王世貞《弇州史料》中的《南京法司所記》,給我們抄了兩例——
「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於右順門口奏:齊泰姊及外甥媳婦,又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餘條漢子看守著,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龜子,又有三歲女子,奏請聖旨。奉欽依:由他。不的到長大便是個淫賤材兒?」
「鐵鉉妻楊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張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張氏病故,教坊司安政於奉天門奏。奉聖旨:分付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
魯迅文後有注釋:齊泰、黃子澄、茅大芳,「他們都是忠於建文帝的大臣,永樂登位時被殺」。我很奇怪,上面兩例中的鐵鉉,無論官位還是忠誠度,都絕不在齊泰、黃子澄、茅大芳之下,注釋中居然不提,不知有什麼「講究」。不然,難道鐵鉉的忠誠,或者永樂對鐵鉉的兇殘度,在當年(1981年)編輯注釋時還有什麼忌諱嗎?
行文至此,記起周有光先生在《四種傳統文化略述》裡一段話:「華夏文化成熟於春秋戰國,諸子百家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今天捧出優秀傳統文化,依舊離不開『四書五經』。超出古代的進一步創造,實在微乎其微。長期的外族統治,禁錮思想,扼殺自由;不說五胡亂華,單說遼金元清,漢族是二等到四等奴才,動輒得罪,一字成獄,哪裡談得上創造文化?有人以漢族能同化外族為榮,殊不知那是一次又一次犧牲了幾代人然後得來的血淚成果。」
只這一段文字,就頗能說明中國「文化傳統」是如何保留下來的,那不過是漢民族的「血淚成果」,沒有什麼好炫耀的。這還不算,周有光說的是「外族」,其實本民族統治者的管理也好不到哪裡去。就看這個朱棣,他不是「炎黃子孫」他不是漢人嗎?你看他是如何對待建文帝的大臣的。難怪有人如此評價他:「朱捸把罪人家屬化為賤民,讓他們世世代代為奴為娼,永不翻身。這最後一手的卑鄙無恥把人性醜惡發揮到極致,使人明白有了帝王之尊的流氓真是什麼空前絕後的壞事也能做得出來。」
再看「360百科」介紹鐵鉉的「主要成就」竟然是「濟南智退朱棣,保泉城百姓」。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朱棣攻下濟南,雖不敢說像後來清軍那樣屠城,但估計不少百姓是要遭砍頭的。再看看他殺鐵鉉的慘酷,大概真可用「慘絕人寰」一詞。上天要他做一國之主,要他做皇帝,誰也沒辦法。可如果單從人倫來論,這種東西,說他是流氓,侮辱了流氓,流氓也未必有他這麼無恥、殘酷。他不但用與凌遲相同的磔刑處死鐵鉉,竟然就因鐵鉉至死不肯面向他,還下令油炸鐵鉉的骨架!真不知世界史上是否還有比永樂更流氓更殘酷的皇帝!放到今天,朱棣就一恐怖頭目,整個人類都有權對其實行「斬首行動」。
暴君朱棣
所以魯迅引了兩個例子後,說了幾句痛心無比的話:「君臣之間的問答,竟是這等口吻,不見舊記,恐怕是萬想不到的罷。但其實,這也僅僅是一時的一例。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
讀魯迅文章時,很容易就讀到不論他生活的時代,還是說華夏歷史,都讓他覺得不像是「活在人間」。大約也正因此,我們在魯迅的文字中很難看到他稱讚華夏任何一朝的統治者。不論什麼人,也不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魯迅文章的基調,大都是兩個字:悲憤。
對此,他有充分理由:「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只因為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秦漢遠了,和現在的情形相差已多,且不道。元人著作寥寥。至於唐宋明的雜史之類,則現在多有。試將記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現今的狀況一比較,就當驚心動魄於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時間的流逝,獨與我們中國無關。現在的中華民國也還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忽然想到·四》)
一年多後,他在《無花的薔薇之三》又諷刺「今不如古」的家們:「我想,百年前比現在好,千年前比百年前好,萬年前比千年前好……特別在中國或者是確鑿的。」不是我要省略,文中省略號是魯迅自己標的。
這雖然是在諷刺那些復古家們,但從客觀上來說,魯迅也確實想表達,中國實在沒有多大進步。這一點,與中國科技報那位老總,還有北大張維迎教授的意思,相差好像並不太遠。似這樣一種歷史,我們談忠臣奸臣奸臣忠臣,對華夏民族的進步發展,又有多大意義呢?
2019.10.27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