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的兇殘遠在張獻忠之上

2021-02-07 別字時代


      別人我不知道,只說自己:一讀書就興奮,一作文就頭痛。敲出這句後,又想,說讀書「興奮」是否有點誇張,於是想改為「高興」。誰知剛敲出「高興」,即覺得不足以表達真實情感,於是又改回「興奮」——可見讀書是真興奮,並非矯情。

讀書少與讀書多者作文明顯不同,所以古人也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說恨少的人,往往都讀了不少書,否則是沒有說「恨少」的資格。就像自己說一作文就頭痛一樣,真要是「一作文就頭痛」,斷然不會還來做這「勞什子」。不過像我這種讀書確實少的人不說,即使讀再多書,也有用時仍恨少的時候,而恨少時作文自然就會頭痛。想來但凡作文者,無論讀書少還是讀書多,都當有體會。

話說前不久作一文,其中引述魯迅談張獻忠殺人的文字後,說了句含糊的話,意思是也不知張獻忠是否讀過《孟子》。現在看來,話雖含糊,也還是像胡說八道,實該掌嘴。中國古時候(即使離今不過三幾百年,我覺得也該稱之為古時候),但凡粗通筆墨者,都一定讀過《孟子》(朱元璋做皇帝時可能讀《孟子》的讀書人少),理由便是他是「亞聖」。

不讀孔孟,何以敢稱讀書人。

一個粗通筆墨的讀書人,你很難想像他會沒讀過《孟子》。而這個雖被後世定義為「殺人狂」——且也確是「殺人狂」的張獻忠,一定是讀過書的。這種人放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說不定還要尊稱為「知識分子」呢。證據便是:前不久(10月10日)天津一家報紙副刊連載《黃虎張獻忠》,標明連載內容是四川出版社出的。文中說:明末方嶽貢是谷城歷史上最高級別的官員,曾任松江知府,算得上一清官。「張獻忠曾經寫信爭取過他:『使為官者人人皆如我公,百姓不受脧削之苦,獻忠何能起事?』敬重之情溢於言表。」

引文雖少,可讀了單引號中那句話,誰敢說張獻忠沒讀過書,沒讀過書的人能把信寫得如此通達順暢、有情有義,且既講道理又講邏輯嗎?可以說,張獻忠是殺人狂不假,可就看他書信中這一句話,就比那什麼Weiwei Zhang、Angang Hu之流在某些方面要明事理得多。

張獻忠,字敬軒——若沒讀過書,大概也不會有「字」的吧。我不相信古時候的華夏「勞苦大眾」,除了名外還都「多此一舉」弄個字。再說,幾百年前斷不像今日,大小是個官員,都要配個秘書,講話稿全是代筆。所引張獻忠信中的話,一定是他親筆所寫。不僅如此,那句信文透露的信息其實很豐富,簡直就像整個中國歷史的縮寫:假若官員個個清廉,也就沒有張獻忠;沒有張獻忠,自然也就不會有他這個「流賊」,有他這個殺人狂。九九歸一,還是統治者、官府太不像話,最後官逼民反,才弄出個「流賊」殺人狂來!

拉扯一通,緣於這兩天在微信上看到大家都在轉一帖子,帖子來源人民網「大魚號」,題目叫《廢立之際誰是忠臣》,不過三百字符。既然是號稱「主流」中的「主流」人民網轉載,此文一定不會犯忌,於是即用網絡搜索。這一搜才發現,此文原刊發在10月10日天津《今晚報》副刊,作者趙宗彪,乃一則「三國雜談」。原文內容1548字符。可見微信帖子只是人民網轉載的部分截圖。



至於「廢立之際誰是忠臣」,一般老百姓是不大關心的,因為這與他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廢立是皇帝家事,老百姓如果不是吃得太飽,撐得沒事幹,絕不會操這等閒心。

關鍵是一朝又一朝,奸臣如何,忠臣又如何,魯迅的意思,中國自有統治史以來,所有統治者對百姓實行的都是「虐政」,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暴政」。如此這般,且不說奸臣,就是那些忠臣,所忠的也不過是對人民實行虐政暴政的王朝,而這個虐政暴政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是皇帝。對這種東西,奸也好,忠也罷,與社會進步有何幹?做為報紙副刊,不痛不癢,刊發一篇這類文章,沒什麼不可,可人民網居然要轉載,就不知是何用意了——難道轉載這種文章也能體現「正能量」?

…………

既然皇帝的廢立,既與百姓無幹,又與社會進步不沾邊,且不去管他,誰做皇帝,百姓還是做他們的草民,那麼就接著上面魯迅的意思,聊幾句魯迅所說的至少在魯迅之前或魯迅時代,中國統治者對人民實行的都是「虐政」。

魯迅一九三五年歲末編輯出版的《且介亭雜文》中有篇文章,題目叫《病後雜談之餘——關於「舒憤懣」》,作於一年前的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中旬,讀之後,總覺得,就這一篇文章,就把中國社會歷史概括得差不多了。

魯迅十四五歲即還拖著一條辮子的年紀,就讀到張獻忠如何兇殘殺人的文字,因此也就「痛恨著這『流賊』的兇殘」。可是不久,他發現中國的皇帝比「流賊」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認為,像「明朝永樂皇帝的兇殘,遠在張獻忠之上」。特別是當看到永樂皇帝的「上諭」後,「我的憎恨就移到永樂身上去了」。就是說,魯迅開始恨張獻忠,恨他不該胡亂殺人,而且還兇殘地殺了很多。可當他後來又從古書中發現永樂皇帝的兇殘一點也不比張獻忠溫柔後,更加憎恨的就不是張獻忠而是永樂皇帝了。魯迅有個理由,張獻忠兇殘不假,但他畢竟是「流賊」;而你永樂皇帝乃一國之主,本該有仁義之心,親子愛民,做世人榜樣,怎麼弄得也跟流賊一般,甚至比流賊還等而下之呢?

魯迅讀的《立齋閒錄》顯然是手抄本,在今天,大概算不得「書」的。但在古時候,特別是幾百年前的明朝,凡有字的本子,都可稱作「書」的吧。這個手抄本,魯迅當年困難的時候曾經要賣掉它,只因別人給錢太少,最後沒賣。我們來看魯迅這幾句文字,何等白話,一如口語:「這書我一直保存著,真到十多年前,因為肚子餓得慌了,才和別的兩本明抄和一部明刻的《宮閨秘典》去賣給以藏書家和學者出名的傅某,他使我跑了三四趟之後,才說一總給我八塊錢,我賭氣不賣,抱回來了,……」

不是有很多人說讀不懂魯迅嗎?我不相信這樣的文字也讀不懂。人們讀不懂的是他化作文字的學問和他的思想。因為他的學問太深厚,思想太豐富。這不能怪魯迅。讀不懂魯迅,只應怪我們自己學識太少,思想太淺薄。到現在我都沒聽說有多少人(包括老閔頭在內)因讀不懂康德而在那兒埋怨這位偉大的哲學家。

還接著說。魯迅憑什麼認為永樂皇帝跟張獻忠差不多,甚至比張獻忠還兇殘呢?

原來他看到了史錄。當年有本《安徽叢書》,是已經在歌頌滿清的學者俞正燮編篡的。魯迅在其中《除樂戶丐戶籍及女樂考附古事》裡看到「引有永樂皇帝的上諭,……雖然不多,又未必是精粹,但也足夠『略見一斑』,和獻忠流賊的作品相比較了」。這裡的「作品」,顯然是指張獻忠和永樂皇帝各自兇殘手段以及程度。



永樂皇帝到底有多兇殘多卑鄙無恥,魯迅依《安徽叢書》根據王世貞《弇州史料》中的《南京法司所記》,給我們抄了兩例——

「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於右順門口奏:齊泰姊及外甥媳婦,又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餘條漢子看守著,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龜子,又有三歲女子,奏請聖旨。奉欽依:由他。不的到長大便是個淫賤材兒?」

「鐵鉉妻楊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張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張氏病故,教坊司安政於奉天門奏。奉聖旨:分付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

魯迅文後有注釋:齊泰、黃子澄、茅大芳,「他們都是忠於建文帝的大臣,永樂登位時被殺」。我很奇怪,上面兩例中的鐵鉉,無論官位還是忠誠度,都絕不在齊泰、黃子澄、茅大芳之下,注釋中居然不提,不知有什麼「講究」。不然,難道鐵鉉的忠誠,或者永樂對鐵鉉的兇殘度,在當年(1981年)編輯注釋時還有什麼忌諱嗎?

行文至此,記起周有光先生在《四種傳統文化略述》裡一段話:「華夏文化成熟於春秋戰國,諸子百家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今天捧出優秀傳統文化,依舊離不開『四書五經』。超出古代的進一步創造,實在微乎其微。長期的外族統治,禁錮思想,扼殺自由;不說五胡亂華,單說遼金元清,漢族是二等到四等奴才,動輒得罪,一字成獄,哪裡談得上創造文化?有人以漢族能同化外族為榮,殊不知那是一次又一次犧牲了幾代人然後得來的血淚成果。」

只這一段文字,就頗能說明中國「文化傳統」是如何保留下來的,那不過是漢民族的「血淚成果」,沒有什麼好炫耀的。這還不算,周有光說的是「外族」,其實本民族統治者的管理也好不到哪裡去。就看這個朱棣,他不是「炎黃子孫」他不是漢人嗎?你看他是如何對待建文帝的大臣的。難怪有人如此評價他:「朱捸把罪人家屬化為賤民,讓他們世世代代為奴為娼,永不翻身。這最後一手的卑鄙無恥把人性醜惡發揮到極致,使人明白有了帝王之尊的流氓真是什麼空前絕後的壞事也能做得出來。」

再看「360百科」介紹鐵鉉的「主要成就」竟然是「濟南智退朱棣,保泉城百姓」。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朱棣攻下濟南,雖不敢說像後來清軍那樣屠城,但估計不少百姓是要遭砍頭的。再看看他殺鐵鉉的慘酷,大概真可用「慘絕人寰」一詞。上天要他做一國之主,要他做皇帝,誰也沒辦法。可如果單從人倫來論,這種東西,說他是流氓,侮辱了流氓,流氓也未必有他這麼無恥、殘酷。他不但用與凌遲相同的磔刑處死鐵鉉,竟然就因鐵鉉至死不肯面向他,還下令油炸鐵鉉的骨架!真不知世界史上是否還有比永樂更流氓更殘酷的皇帝!放到今天,朱棣就一恐怖頭目,整個人類都有權對其實行「斬首行動」。

暴君朱棣


所以魯迅引了兩個例子後,說了幾句痛心無比的話:「君臣之間的問答,竟是這等口吻,不見舊記,恐怕是萬想不到的罷。但其實,這也僅僅是一時的一例。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

讀魯迅文章時,很容易就讀到不論他生活的時代,還是說華夏歷史,都讓他覺得不像是「活在人間」。大約也正因此,我們在魯迅的文字中很難看到他稱讚華夏任何一朝的統治者。不論什麼人,也不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魯迅文章的基調,大都是兩個字:悲憤。

對此,他有充分理由:「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只因為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秦漢遠了,和現在的情形相差已多,且不道。元人著作寥寥。至於唐宋明的雜史之類,則現在多有。試將記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現今的狀況一比較,就當驚心動魄於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時間的流逝,獨與我們中國無關。現在的中華民國也還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忽然想到·四》)

一年多後,他在《無花的薔薇之三》又諷刺「今不如古」的家們:「我想,百年前比現在好,千年前比百年前好,萬年前比千年前好……特別在中國或者是確鑿的。」不是我要省略,文中省略號是魯迅自己標的。

這雖然是在諷刺那些復古家們,但從客觀上來說,魯迅也確實想表達,中國實在沒有多大進步。這一點,與中國科技報那位老總,還有北大張維迎教授的意思,相差好像並不太遠。似這樣一種歷史,我們談忠臣奸臣奸臣忠臣,對華夏民族的進步發展,又有多大意義呢?

2019.10.27下午


相關焦點

  • 張獻忠,還是清廷?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明末清初形勢圖根據康熙皇帝的說法,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乃係當時的大順皇帝張獻忠所為。張獻忠的「大西皇帝金印」1、順治三年,張獻忠死於「腰插三矢」;而失去張獻忠統治的四川,直到順治十六年才被清軍攻破首府,宣告平定。
  • 中國歷史上兇殘的皇帝:劉昱獸行令人髮指
    在以兇殘著稱的諸多皇帝中,像劉昱這般暴戾,這般冷血,這般陰毒,這般變態,這般親自操刀,這般奮不顧身,這般卑鄙下流,這般嗜殺成性的,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來,何況劉昱當時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半大孩子。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最兇殘的皇帝,筆者會毫不猶豫地投劉昱一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頂尖兇殘的皇帝,卻因為對織女動了邪念,最後竟暴死於當年那個讓人匪夷所思的七夕。
  • 張獻忠是英雄還是混蛋,越來越多證據問世,替他辯護的專家閉嘴了
    有專家認為張獻忠是大英雄,但越來越多證據問世,專家們只好認輸張獻忠是和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但張獻忠的名聲很臭——主要是臭在殘暴上。他殘忍狠毒,經常以殺人為樂。張獻忠最惡名昭著的行為,就是屠蜀。清兵入關,李自成失敗,張獻忠感到了自己的帝位坐不穩,在驚恐和暴怒交織之下,立七殺碑,開口就是殺殺殺殺,血屠四川人民。
  •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永樂永樂,永不快樂的永樂大帝」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朱允炆:「你死我活的戰爭,終於結束了」1、「永樂永樂,永樂帝真的永遠快樂了嗎」上次講到,燕王花了四年的時間,成了「永樂大帝」。從此,史上最年輕,膽最大,最悲劇的皇帝朱允炆,就像一顆流星消失不見。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號「永樂」。
  • 京華物語⑧|永樂皇帝,立志建一座「沒有瑕疵的帝都」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朱棣於1403年奪取皇帝寶座後,開始擴大和重建北京;直到1421年初,他作為永樂皇帝在那兒舉行祭天儀式,蒙古的統治已經過去數代人了。但是蒙古軍隊在1368年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持續挑戰著明王朝的權威,提醒著那個地方仍然是未開化之地。
  • 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 是因為張獻忠在四川濫殺無辜嗎
    近年來,有一種觀點頗為流行,認為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所為。他們說,張獻忠殘忍無情,他在四川建立政權後,濫殺無辜,將四川殺得幾乎十室九空。他們把張獻忠稱為「殺人狂」「殺人魔王」等。「八大王剿四川」的民間傳說更是傳得生龍活現,至今還被許多人津津樂道。其實,這些都是清朝統治者和御用文人對張獻忠的栽贓和抹黑。
  • 張獻忠養子孫可望:三個朝代三種人生,影響了明末東亞歷史走勢
    張獻忠在明末的影響力非常之大,但是孫可望雖然名氣不及其養父,但是他對明末清初歷史的影響卻不遑多讓,甚至還要超過張獻忠。從孫可望的三重身份便可以看出他在明末清初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和地位: 大西政權時,孫可望是張獻忠的養子、柱國、太師,僅次於張獻忠的二號實權人物,甚至在張獻忠出徵時擔任「監國」。
  • 中國歷史上兇殘的皇帝:劉昱一天不殺人就不舒服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歷史上兇殘的皇帝:劉昱一天不殺人就不舒服 兇殘一詞,無論理解為兇狠殘忍,還是詮釋為兇惡殘暴,或者二者兼備,安在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後廢帝劉昱的頭上,都不為過。在以兇殘著稱的諸多皇帝中,像劉昱這般暴戾,這般冷血,這般陰毒,這般變態,這般親自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兇殘的皇帝:劉昱一天不殺人就不舒服   兇殘一詞,無論理解為兇狠殘忍,還是詮釋為兇惡殘暴,或者二者兼備,安在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後廢帝劉昱的頭上,都不為過。
  • 成都皇城:明蜀王建"縮小版紫禁城" 張獻忠焚燒(圖)
    原標題:成都皇城:明蜀王建"縮小版紫禁城" 張獻忠焚燒(圖)繞過照壁有一座高達的石牌坊,上書「忠孝賢良」四大字,是嘉靖15年(1536年),世宗皇帝朱厚熜為嘉獎第7世朱讓栩而建。穿過牌坊是一條筆直的石鋪甬道,道旁植有蒼松翠柏,兩旁各有民居二區,其間有四條東西向的街道分隔,這四條達到臨甬道一端的街口,各豎牌坊一座,東南稱「蓋懋厥德」,東北稱「永慎終譽」,西南為「江漢乾宗」,西北為「井參拱極」。
  • 張獻忠的三大特點個個出人意料,當年傳教士猜測的結論被今人肯定
    在明末農民起義界,張獻忠有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脾氣極壞,是超出了天際的那種壞。普通人脾氣壞點也就頂多在嗓門上表示表示,但是張獻忠的壞脾氣風格就很不一樣了,簡單來說就是拿起屠刀立地成魔!所以眾多史料在記述張獻忠的時候,最常用到的一個字就是「殺」。
  • 《永樂大典》滄桑600年
    《永樂大典》是明代永樂皇帝命內閣首輔、有明三大才子之一解縉等人編纂的大型類書,成書11095冊,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許是因為皇位來得不那麼名正言順,永樂皇帝就想用別的方式證明自己。他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系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  從永樂元年到次年十一月,編書任務完成,永樂皇帝賜名《文獻大成》。然而,翻了翻書,永樂皇帝很不滿意,覺得遠遠沒有達到輯「百家之書」的要求,於是在永樂三年(1405)又命令重修。
  • 張獻忠封天主教傳教士為國師,但規定:上帝你們可以拜,我們不拜
    徐光啟與湯若望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也曾經和西方傳教士有過交集,而張獻忠在與他們進行交流時的一些行為打破了我們對張獻忠的固有印象,他在與西方傳教士打交道時展現出的思想和智慧與大家印象中的那個「殺人惡魔」、大老粗完全不同。
  • 假借起義之名,張獻忠簡直是個土匪,殘害川蜀之人,罪不可恕
    不得不承認,這張獻忠確實有些本事,他的軍事天分也得益於那些年的軍旅生涯,領兵打仗屢戰屢勝。 可外亂未平,起義軍倒是先和朝廷軍打個不停。在巾幗名將秦良玉的白杆兵的包圍圈下,起義軍們陷入了苦戰。 在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便數張獻忠,他決心衝破包圍,直接去搗毀皇帝的老窩鳳陽,這一招實在是狠毒。
  • 曠古奇珍之永樂青花瓷
    在浩瀚的中華瓷器史上,明代的永樂青花以高貴典雅的氣質,成為了青花瓷中的曠古奇珍。在明朝初期的青花瓷上,還保留著元青花粗獷、敦厚的形態,又如同太祖朱元璋的性格一般,樸素中帶有豪放。在永樂皇帝登基之後,大明王朝國力呈現出上升之勢。積澱了三十餘年制瓷經驗的御器廠銳意創新,使永樂青花瓷展現出了高貴典雅的氣質。
  • 中國古代殺氣最重的一首詩,黃巢甘拜下風,張獻忠也比不過!
    有人說是沖天大將軍的詠菊,沖天大將軍也就是黃巢,也有人說是張獻忠的七殺詩,有傳言張獻忠是殺人魔王。其實我覺得這兩個都不算是古代殺氣最重的詩。可謂殺氣十足,彼時重八兄弟正幹掉了陳友諒,意氣正風發,什麼都不放在眼裡,於是就寫了這首詩,所以這才是古代殺氣最重的一首詩,至於重八是不是真殺了幾百萬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兄弟當皇帝後手段可不輕,黃巢為什麼比不過,花中青帝怎比得上人間帝王。
  • 【新書介紹】永樂帝:華夷秩序的完成
    他發動靖難之役,悍然舉兵反叛,攻打侄兒建文帝朱允炆(1377~14027年),歷時四年戰事,成為明朝第三代皇帝。他就是明太宗朱棣(1360~1424年),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的第四子。後來,與他一樣出身、由藩王成為皇帝的明世宗嘉靖皇帝(1507~1566年)尤其尊崇太宗朱棣,並改其廟號為「成祖」,此後史書多稱朱棣為「明成祖」或者「永樂皇帝」。
  • 清朝有個神箭手,他射殺張獻忠的功勞被兩名將奪走,至今籍籍無名
    明末清初有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名叫張獻忠,他力量最鼎盛的時候,曾經佔領了重慶和四川的大部分地區,並自封為大西國的皇帝,可是他卻被清軍於1646年10月20日,在四川鹽亭縣鳳凰山射殺身亡了。一場惡戰展開,張獻忠果真不是好欺負的,在酷戰中,他竟一舉斬殺了清軍將領格布庫,可是面對清軍不斷湧來,人數越來越多的不利局面,張獻忠只好率領殘部撤退到了鹽亭縣。
  • 石龍對石虎,黃金萬萬五: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說並非子虛烏有
    隨著考古挖掘工作的進行,這一沉銀遺址的真實面目漸漸浮出水面,其規模之大令人驚嘆,在古代,像張獻忠這種有權又有勢的人在遭遇危機時,往往會將金銀珠寶沉於海底,以待日後東山再起,因此「水底沉銀」並不是一個特別稀奇的事情,不過像這次規模這麼龐大的「沉銀遺址」可謂是稀世罕見。
  • 快來圍觀張獻忠的財富傳奇
    一首流傳川西民間300多年的老歌謠,一度被認定為破解大西王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咒」,通過2017年、2018年兩度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發掘,出水42000餘件文物,掀開了300多年前張獻忠「藏寶」的神秘面紗。今天起至11月3日,這批水中發掘的珍貴文物,首次來到廣州與市民見面。
  • 永樂遷都的真實原因竟然是為形勢所逼,什麼形勢能逼迫永樂大帝?
    可就在他準備對燕藩下手時,燕王打著靖難的旗幟反了,燕王憑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硬生生地以一藩之力僅用不到四年的時間就打敗了他,登上帝位,改年號為永樂,被世人稱為永樂皇帝。永樂帝登基時,對他那個侄兒皇帝的舊臣進行了大清洗,確保自己的皇權穩固和政令暢行,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發現南京不光只有支持他侄兒的勢力,還有大批他父皇留下來的勳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