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皇城:明蜀王建"縮小版紫禁城" 張獻忠焚燒(圖)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成都皇城:明蜀王建"縮小版紫禁城" 張獻忠焚燒(圖)

辛亥初期

清朝貢院時期

1920年 四川督軍署

  說起老皇城,成都人個個都親切,點點滴滴都是回憶。說起老皇城的起源繞不開蜀王府,公元14世紀,明太祖封11子為蜀王,在成都城中心修建的蜀王府,方向為正南北,外繞「御河」,俗呼皇城。清代已改作貢院,即舉行鄉試、會試的考試地點。民國時期曾作學校、兵營等用,以後凋敝不堪,淪為貧民窟。一帶繁華,湮滅殆盡。

  修建為「縮小版紫禁城」

  據《蜀禱杌》載:「武成元年(908年)王建即位,置府城為皇城。」公元14世紀,明太祖封11子朱椿為蜀王,在成都城中心修建的蜀王府,方向為正南北,外繞「御河」,俗呼皇城。朱元璋命大臣「營國五擔山(原蜀漢皇宮所在地)之陽,磚城周圍五裡,高三丈九尺。城下蓄水為濠。外設蕭牆,周圍九裡,高一丈五尺。」

  蜀王府坐北朝南。南邊最遠處為一座石砌照壁,照壁通體叱強金字,俗稱紅照壁,這同朱漆描金的器皿一樣,是朱姓帝王享用的皇家禮儀。繞過照壁有一座高達的石牌坊,上書「忠孝賢良」四大字,是嘉靖15年(1536年),世宗皇帝朱厚熜為嘉獎第7世朱讓栩而建。穿過牌坊是一條筆直的石鋪甬道,道旁植有蒼松翠柏,兩旁各有民居二區,其間有四條東西向的街道分隔,這四條達到臨甬道一端的街口,各豎牌坊一座,東南稱「蓋懋厥德」,東北稱「永慎終譽」,西南為「江漢乾宗」,西北為「井參拱極」。

  甬道北端,東西兩邊各蹲著一座威武生動的巨大石獅,石獅外側,各有一座漢白玉華表,石獅和華表都是王權體現,不可侵犯。石獅身後,一道河水自西北逶迤流來,在宮城蕭牆前改為西東流向,成為宮城第一道護城河,即金水河,後世成為金河。嘉靖《四川總志?藩封?蜀府》載:「端禮門前外東西道有過門,南臨金水河,並設三橋,橋洞各三。橋之南設石獅、石表柱各二。」

  蜀王府嚴格按照明代禮制建造,作為僅次於皇宮的親王府邸,建築格式、布局基本上仿照皇宮,蜀王府可以說是縮小版紫禁城。

  張獻忠焚燒宮室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攻佔成都,稱大西皇帝。《錦裡新編》中記載:「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蜀王府為皇宮,改承運門為承天門,承運殿為承天殿。以門外屋為朝房。」張獻忠後移居城外中園(今華西壩),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率大西軍離開成都前,縱火焚燒成都宮室廬舍,夷平城垣垛堞,皇城和成都大城亦毀。

  清代改為貢院

  作家李劫人在《大波》中說:直到康熙十幾年,四川省會由保寧遷還成都,才披荊斬棘,把這片荒場劃出前面一部分,改為三年一考試的貢院,將就藩王府正殿殿基修成規模不小的至公堂;又將就前殿殿基修成一座頗為崇宏的明遠樓。所以皇城壩街又稱為貢院街。

  康熙間,將冀應熊知府所書直徑丈餘的「天開文運」四個大字制匾於皇城前門,正好與街中三架頭形式、橫刻「為國求賢」的牌坊(東邊一道牌坊,正對東轅門,上刻「騰蛟」;西邊牌坊,正對西轅門,上刻「起鳳」)兩相呼應。

  門北為明遠樓,明遠樓是皇城中的最主要建築之一,為三重殿宇式的建築,規模宏大,氣勢巍峨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修建頗精,樓窗皆裝玻璃,極為明淨,大殿堂內仍然保持著金碧輝煌氣派,正廳中央石基上擺放著紫香擅木案幾和官椅和屏封,雕工精細,神聖威嚴。樓北的致公堂,就建在蜀王府主殿承運殿的殿基之上,這是一座工堅料實的大殿,氣象雄偉,堂前樓後的空地,皆鋪以青磚,其間嵌以紅彩天花,可謂富麗堂皇,是這次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大會的主集會之所。堂西為大廚房,其北為彌封所。堂北為清白堂,再北為嚴肅堂。最北為文昌宮,供奉「文曲星」文昌帝君塑像,宮內主神文昌帝君的兩側,立有「天聾」、「地啞」兩位童子像。

  民國後,高等師範學校、成都大學、國立四川大學都曾選此作為校址。新中國成立後,拆除「為國求賢」牌坊,闢東西人民路,擴建人民廣場,五一節、國慶節省市慶祝集會、遊行、煙火晚會、聯歡活動均在此舉行。後在文化大革命中毀壞。

  歷史學家:恢復老皇城不太現實

  記者聯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東傑,對方簡要闡述了老皇城的起源。「應該說老皇城早期是和後蜀王朝有關,一般是從明代蜀王府開始算,清代是貢院,到了民國變為很多單位機構。」

  「貢院後來改成各種教育機構,其中就包括成都高等師範學院。後來四川高等學校與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合併成立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到了民國30年,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三所學校合併成立國立四川大學。」王東傑說。

  對於恢復重建老皇城的想法,王東傑不太樂觀。「這個不太現實,此前被拆除已經被破壞一次了,非常可惜。現在恢復也是『假古董』,專程『拆掉的恢復』並沒有必要,而這又是一次破壞。」王東傑說。對於老皇城的歷史資料,「我不是專門研究這個的不是很清楚,不過應該查得到,在檔案館、地方志中應該有記錄。」

  明朝修建

  自洪武18年(1385年)興工,至洪武23年(1390年)竣工,歷時6年。蜀王府在大城中心,位於唐代劍南西川節度使衙署及後蜀皇宮舊址中心之西,填摩訶池的大部為基址。宮室苑囿總面積略遜於後蜀皇宮。宮城東為今順城街一線,西至東城根街。南邊最遠抵紅照壁一帶,北邊以羊市街、西玉龍街為界。 (記者 顏雪,圖片來自書籍《成都市城市規劃與建設》)

(來源:四川在線)

相關焦點

  • 北京城牆不止四圈,皇城與紫禁城之間還曾經建有一圈「內皇城」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城有四圈城牆: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紫禁城)。鮮為人知的是,在皇城與紫禁城之間還曾經建有一圈「內皇城」。單士元先生在著作《故宮史話》中寫道:「皇城城牆在明清兩代都是兩重,所謂外皇城和內皇城。
  • 江口沉銀序曲:消失的明皇城與回瀾塔
    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首關於「江口沉銀」傳說的童謠,在四川彭山一帶流傳了數百年。日前,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舉行成果通報會,上萬件以金銀器為主的文物面世。其中,重達16斤、含金量高達95%的「蜀世子寶」金印,引人矚目。張獻忠江口沉銀這臺牽動人心數百年的歷史大戲,再度引起人們的興趣。兩個早已從成都地圖上消失的地名——明皇城和回瀾塔,帶我們走進歷史謎案。
  • 說說老北京的城門:皇城就是紫禁城嗎?長安街取名於哪個城門?
    老北京分為皇城、內城和外城。有人就問了,這皇城跟紫禁城是一回事嗎?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紫禁城和皇城並不是同一個概念。紫禁城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代皇帝住的地方。紫禁城有四個大門,東南西北各一個: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南邊兒是午門,推出午門斬首就是從這裡經過,一直推到菜市口。因為菜市口的人很多,所以在這裡砍人更有警示作用。
  • 中國歷史上,把成都定為國都的政權都有哪些?
    譙蜀的位置-西南角紫色(出自@史圖館)六、王建的前蜀(907—925年)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王建出身卑賤,是個無賴,無惡不作,被鄉裡人稱作「賊王八」。王建別無所長,只好效力軍中,希望能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時值黃巢之亂、藩鎮混戰,王建因緣際會,先是領兵擊敗黃巢,收復長安;後來投靠宦官田令孜,做了田令孜的養子,當了宮中宿衛禁軍。當田令孜失勢後,王建被貶為壁州刺史(今四川通江縣),王建憤懣不已,公開招兵養馬,對外攻城掠地,加入了藩鎮混戰中。
  • 張獻忠,還是清廷?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明末清初形勢圖根據康熙皇帝的說法,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乃係當時的大順皇帝張獻忠所為。坑成都民於中園。殺各衛籍軍九十八萬。又遣四將軍分屠各府縣,名草殺。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其慘虐無人理,不可勝紀。但隨著歷史文獻和地方縣誌等更多資料的現世,「張獻忠屠川」的真相卻逐漸模糊起來。
  • 江口沉銀之謎揭開:「蜀世子寶」金印重見天日 稅銀出水證實張獻忠...
    1646年,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率部從成都出發,沿岷江南下到達岷江彭山江口段時,明朝將領楊展突襲了張獻忠所部,船隻被焚,大量財物和大西政權一起,沉於江底。至此之後,岷江彭山江口段成為了川西地區老少皆知的藏寶地,岷江江底藏有天價財富的傳說373年以來一直在川西平原口耳相傳。2016年,文物部門在岷江眉山江口段進行了三期圍堰發掘,張獻忠和大西政權的眾多戰利品重見天日。
  • 這個國家「抄」出座紫禁城!綿延帝王十三代,午門太和殿樣樣俱全
    因為,在順化古城離,藏著一座縮小版紫禁城,是完完全全按照故宮建造。非常值得強推。順化距離峴港很近,104公裡,車程一個半小時。自1802年至1945年,越南阮氏王朝,舊阮、西山阮、新阮三朝十三個帝王,全部定都於此。
  • 成都發現疑似明蜀王府偏殿 有3個籃球場大
    成都發現疑似明蜀王府偏殿 有3個籃球場大 2014-05-29 13:49:55隋朝蜀王楊秀修築成都子城時,從子城的南面和西面取土形成摩訶池,在隨後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摩訶池幾度榮衰,曾一度被擴建到1000畝,作為城市中央公園也曾遊人如織,也曾作為皇家禁苑身份尊貴,但卻最終被填平,消失在成都人的視線中。
  • 鮮為人知的明中都,竟是一座「爛尾」的皇城
    若不是南邊殘存皇城午門臺基、南宮牆西段、和西華門一帶還殘存著幾截斷壁殘垣,根本就看不出這方城址曾經就是規模龐大的明中都故城。不過,明中都並未進行過大規模的改建,遺址清晰可辨,殘留的基石上浮雕異常精美,皇城外的護城河有六七十米寬。如今,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享譽世界,而明中都故城卻變成了一枚殘損破碎的棋子,遺落在歷史的荒草藤蔓裡,被世人遺忘。
  • 光明文化周末版:成都詞典(組詩)
    大清八旗子弟,  從北向南,千萬裡騎步煙塵,  在成都生成朝廷的威儀。  滿蒙身上馬奶子羊奶子的羶味,  層層脫落,已經所剩無幾。  年羹堯提督指頭輕輕一撥,  京城四合院與川西民居,  錯落成別趣,築一個城中城。
  • 皇城根遺址建起城市公園
    (2001年9月26日《北京日報》1版,《絕勝煙柳滿「皇都」》) 2001年4月,皇城根遺址公園破土動工,同年9月建成開園。工程總投資8.5億元,拆遷居民900多戶、單位270個,換土60000立方米。 這裡可以算得上是離祖國「心臟」位置最近的一處大型都市園林了。公園位於紫禁城和王府井之間的一段狹長地帶,原本是歷史上明清皇城東牆所在的位置。
  • 3天屠殺60萬人,張獻忠為何屠城,兩位傳教士揭露真相
    對於張獻忠的傳言一直很多,有人說他是個很好的大將軍,有說他是個天生的惡魔,殺了全城的人還會生吃女人,而最大爭議的就是曾有人指控張獻忠在四川對百姓多次進行殘忍殺害,後來也有一些證據有跡可循。張獻忠出生於明萬曆年三十四年的陝西定邊縣,字秉忠,在天啟末年的時候,陝西全境鬧蟲災,也正逢嚴重的乾旱,餓殍遍野大家不能生活,無奈發生了農民暴動,1630年,他在家鄉召集很多人,組成了隊伍響應暴動,自稱為"八大王",剛開始跟隨王嘉胤後又自成一軍。因為他本身受過軍事訓練,還讀過書,一直有勇有謀接連大勝,隊伍就一天天的壯大起來,逐漸成為了最強的一支軍隊。
  • 一眼千年,成都在這裡摺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童芳 編輯高雪梅成都東華門遺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在這裡,諸葛亮辦過公,杜甫泛過舟,花蕊夫人遊過園,陸遊寫過詩……普通百姓平時不能隨意進入摩訶池,但在危急時期,摩訶池也為成都百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用水保障。《新唐書》記載,唐懿宗鹹通十一年(870年),南詔軍入寇西川,「城中井為竭,則共飲摩訶池。」 五代時期,前蜀立國於成都,開國皇帝王建改摩訶池為龍躍池。
  • 成都挖出隋代人工湖遺址 杜甫曾泛舟吟詩(圖)
    5月24日,在成都體育中心南側的一處工地裡,工人們正聚在考古發掘現場的探方裡撬動一塊大石板。距離他們幾十米遠的地方,是已經發掘完畢的一段約7米深溝壑。誰能想到,這個溝壑在古代成都皇城壩中聞名一時?唐代詩聖杜甫曾泛舟於此,宋代陸遊也曾「摩訶池上追遊路」。它就是始建於隋朝的人工湖「摩訶池」,一個原本只存在於古詩詞中的文人騷客泛舟遊覽勝地。
  • 浙江一座宮殿式的神廟,地位之高不同凡響,堪稱「江南紫禁城」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宮廷式的建築一般都是由王公貴族獨佔的,至少在遠離皇城的地方是很少見的,更何況是祭祀的神廟。但在浙江,有一座供奉海神的廟宮,不僅建築精巧,像故宮一樣的太和殿,而且豪華精巧,在浙江都難找第二座,地位之高,不同凡響,被稱為「江南紫禁城」。
  • 在順化皇城看越南的龍:中國周邊唯一的五爪龍,代表越南阮朝皇帝
    下面照片是越南順化皇城的形狀,這是越南末代王朝——阮朝仿照中國故宮紫禁城建立的皇城。下面照片是越南順化皇城的俯瞰圖,雖然這裡已經不是越南的首都,但是皇城的結構依然完整,裡面也是傳承了越南古代的皇帝。目前的越南順化皇城,除了有胡志明像、代表社會主義的紅旗,其他與古代沒有任何差別。
  • 與歷朝皇宮相比,明清紫禁城原來那麼小?
    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乃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城,有著近五百年作為皇宮的顯赫歲月。似乎比秦鹹陽,漢長安、洛陽,南朝建康,隋唐長安都要長久和輝煌。很多人都去過故宮,都會被故宮的金碧輝煌、綠瓦紅牆、高閣大殿彰顯出來的皇家氣度所折服,以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座皇家宮城。
  • 張獻忠江口沉銀古河道位置確定 3D藏寶圖繪製立功
    在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東南岸30米,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古河道已經被科研人員確定。3月22日,正參與江口沉銀二期考古發掘的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地學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團隊(以下簡稱探測團隊)宣布: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該團隊已繪製出了一幅覆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3D藏寶圖」,為江口沉銀古河道的準確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3D藏寶圖」並非一張實際的地圖,而是利用多種探測手段對考古區域的掃描成像。
  • 一則關於紫禁城角樓的傳說
    紫禁城始建於明代,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皇家建築群,紫禁城有四個門,南面的午門,北面的神武門、東面的東華門以及西面的西華門。紫禁城的四個城角各有一座角樓,分別建築在故宮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位,結構精巧、造型優美。古時,護衛皇城的侍衛在角樓內瞭望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