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遺址建起城市公園

2020-12-24 人民網

中國植樹節已設立40年。今日的北京,綠擁翠繞。而在本世紀初,北京城市中心區綠茵相當不足,北京提出「向城市中心要綠地」。皇城根遺址公園無疑是其中的一個佳作。這處在原本明清皇城東牆所在位置上建起的公園,不僅綠化了環境,還延續了北京古城的一些歷史文脈。

1 城中心何以「奢侈」建公園?

上個世紀末,作為一個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北京缺少公共綠地。特別是城市的中心區,更是難見綠茵。據1998年的統計,當時市中心的東城、西城、崇文和宣武四個區,綠化覆蓋率僅為27%,人均公共綠地不足4平方米。

有人測算過,城市中的一畝綠地能夠提供800人一天需要的氧氣。沒有綠地,城市就等於沒有「肺」。老百姓需要優美的環境,現代化需要綠色文明,市委市政府決心來個大刀闊斧的突破。

1999年初,首都綠化委員會第18次會議提出,力爭用兩年的時間,使城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0%,然後進一步達到35%以上。每個區都要建一塊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綠地。

城市建綠的攻堅戰就此打響。在城市中心地帶,一場大規模的建綠造綠行動迅速鋪開。(2001年9月26日《北京日報》1版,《絕勝煙柳滿「皇都」》)

2001年4月,皇城根遺址公園破土動工,同年9月建成開園。工程總投資8.5億元,拆遷居民900多戶、單位270個,換土60000立方米。

這裡可以算得上是離祖國「心臟」位置最近的一處大型都市園林了。公園位於紫禁城和王府井之間的一段狹長地帶,原本是歷史上明清皇城東牆所在的位置。

公園北起平安大街,南至長安街,長約2.8公裡,平均寬度約30米,是北京城區內建的第一個帶狀公園,在京城綠化工程上可謂獨樹一幟。

這道城市「綠帶」上,景觀四季更迭。

「梅蘭春雨」是春的體現,杏梅、白玉蘭用花的語言報導春的來臨,而垂柳的柳絲輕蕩在花海之中,給北京的春天帶來一絲綠意;「御泉夏爽」給京城的夏季添一縷清涼,它是利用燈市口和五四大街間的地勢高差,做成一個疊水湧泉,以流水突出動感;「銀楓秋色」是最具北京韻味和特點的景致,北京向以秋色最美,這一景觀由淡黃的銀杏、火紅的元寶楓,繪製出秋的色彩、秋的氣勢;而「松竹冬翠」則用數百棵常綠樹和青竹,配以淺黃、暗紅的地棠等花灌木組合,以花灌木枝條的柔和雅致反襯出松竹的堅挺蒼翠。

2 喚起對「皇城」的回憶

北京的老城有「三圈半」,中心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宮;第二圈是皇城;再外面一圈是內城,安定門、德勝門、阜成門、朝陽門等都「把著」內城的邊兒;所謂「半圈」就是南邊的永定門、廣安門。

皇城有四個門:南門是天安門,北門是地安門,東邊叫東安門,西邊叫西安門。

民國時期,因市政工程的需要,皇城城牆被陸續拆毀,只留下南面的一段,即天安門城樓東側至南河沿大街路口以及天安門西側至府右街路口一線矗立著的「天安門紅牆」,其他三面的皇城牆都已無存,四個皇城門中,也僅存南邊的天安門。

進入新世紀,北京人十個有九個已不知道所謂的「皇城根」原本在哪兒。

2000年隨著王府井大街二期工程的進行,施工中發現了皇城東牆的多處遺址。北京市政府決定在明皇城東城牆的遺址上建立皇城根遺址公園。(2017年7月31日《北京晚報》33版至34版,《故宮東側老街區》)

皇城根遺址公園猶如打造了一條「時空隧道」,喚起人們對北京皇城的回憶。

遺址公園北端有一段25米長的城牆,是在原址上復建,「皇城根遺址公園」七個大字熠熠生輝。公園南端有一個面積300平方米的下沉廣場,中間有一座「金石圖」,天然巨石環抱通透的明清皇城地圖,清晰再現古都風貌。

「時空隧道」中的9座雕塑和浮雕也成為公園的一大特色。雕塑「時空對話」表現了歷史和現代的強烈對比,一位穿著入時的女青年端坐在長椅上,胸前掛著一個小巧玲瓏的手機,膝上放著打開的筆記本電腦。長椅後一位身穿長袍、頭戴瓜皮帽的清代老者,手持一把紙扇,茫然好奇地看著電腦。五四大街的交叉口,有一座高4.5米、重4噸的大型雕塑「翻開歷史新的一頁」,雕塑的造型像一面旗幟,也酷似一本打開的書,上面採用浮雕的形式,刻畫著五四時期的革命先驅。(2001年9月7日《北京日報》1版,《出了家門進花園》)

以一道古牆為依託,形成了北京首個帶狀城市中心花園,既保護了古蹟,恢復早已湮沒的歷史景觀,又結合現代園林藝術,營造了嶄新的城市景觀,這堪稱一種創造性的文物保護。(2002年12月9日《北京日報》1版,《故國神遊宮闕在》)

3 為何沒有恢復整條皇城東牆?

修建皇城根遺址公園時,皇城東牆和皇城北牆轉角的地方在平安大街的交通幹道上;南拐角在貴賓樓前,已經無法展現。公園選取了東安門、中法大學等節點,在原址上復建小段城牆,並挖掘出部分地下牆基遺存以供展示。

談及為何沒有恢復整條皇城東牆,當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王世仁談道,「此次復建並未把這條古城牆完全都恢復,因為那樣做就把王府井和故宮隔斷了,而且已經有保留比較完整的南牆了。」

皇城根遺址公園是王府井三期工程九大項目中的一個。王世仁特別強調,王府井地區的文化建設中不造任何假古董,由於這一帶遺蹟非常多,並且各個時期的都有,像老舍故居、北大紅樓、中法大學、首都劇場、明清城牆等眾多遺蹟都匯聚於此,希望這些遺蹟處於哪段歷史,就反映哪段歷史,凡是歷史建築都原樣保護,把真正的歷史挖掘出來,真實地展現出來。(2001年4月3日《北京日報》9版,《皇城根遺址公園破土》)

4 考古發現城牆是斜的

在皇城根遺址公園考古過程中,有一些有意思的發現,公園規劃根據這些考古發現及時進行了修正。

2001年4月,皇城根遺址公園考古勘探發現,明皇城東牆走勢與原來人們猜測的並不一樣,其走向緊鄰東黃城根南、北街西側步行道。古城牆不是正南正北走向,而是略呈西北至東南。同時,考古人員還確定了東皇城牆的基礎是由夯土和磚砌放腳築成。

而當時正在施工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其規劃方案中的遺址展示部分是根據資料記載確定的,將古城牆位置規劃在了河沿大街和東黃城根大街中間。

另外,在東安門北側至平安大街沿線,考古人員在挖設的5個探溝內,都發現了皇城牆的基礎。其中,在東黃城根南大街中國船檢白樓附近的探溝內,還出土了完整的明代城磚。記者在現場看到,四五米深的土坑內,截面土質十分雜亂,靠下的部分疊壓著夯土和呈倒置梯形的溝槽。據考古人員介紹,由此可以勘察出古城牆基礎的建築構造和城牆基礎的實際寬度。同時也發現了古城牆西側地勢原本比東側低,在修築城牆時是經過墊土取平的。

考古人員還在東安門遺址南、北方向各發現了一處磚砌墩臺,兩者相距約39米。從當時的發掘情況看,已不可能再有同類遺蹟出土。南側墩臺的北面經初步勘探,可能還建有另一個墩臺。由此推斷已發現的兩處墩臺很可能是東安門西北及西南角的柱礎基礎。(2001年4月11日《北京日報》8版,《明皇城東城牆是斜的》)

5 入選市民最愛的北京「新八景」

皇城根南街的居民們是遺址公園最直接的受益者。

「從來沒覺得這麼敞亮,家門口就是個大花園,出氣都覺得順暢了!」公園開園幾個月後,東城區燈市口西街38樓居民婁明傑告訴記者,「再過一年(我)就滿七十了,在皇城根邊上生活了40多年,眼瞧著住家周圍一天天變化。」婁明傑還記得,上世紀50年代時每年八月十五,這條街上就搞展銷會,上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食品一條街,沿街店鋪漸漸把路邊都佔上了。再往後,燈市西口到沙灘南口慢慢成了農貿市場,賣雞賣魚的腥臭味叫人沒法開窗戶。樓裡居民還最怕颳大風,旁邊的小煤廠到處揚煤塵。

「今年4月份街道說,要拆遷建公園。鄰裡們一面高興,一面也擔心,這麼好的地段真能捨得鋪成綠地?嘿,短短5個月還真就起了一座漂亮的公園。」

「現在出了家門進公園,那是什麼感覺!晨練再也不用到兩站地外的景山、北海去了,出了家門就有鳥語花香,就是綠樹成蔭,老百姓能不拍巴掌嘛!每天早晨我和老哥兒幾個就順著皇城根遺址公園溜達,一直到平安大街才往回返,走累了就在路邊的長椅歇一下腳,看看扭秧歌的、練劍的、遛鳥的。自打家門口有了公園,街坊鄰居們都出來了。」「人們都說皇城根遺址公園現在人氣越來越旺。」(2001年12月21日《北京日報》1版,《家門口就是個大花園》)

當年,開園僅兩個多月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就和中國科技館、中華世紀壇、大運村、四環路、東方廣場、朝陽公園、北京野生動物園一起,被萬名京城晚報讀者評選為最喜愛的北京「新八景」,與過去的「燕京八景」相互呼應,相得益彰。(2001年11月21日《北京日報》7版,《入選北京「新八景」》)

在2002年的本市首屆精品公園評選中,皇城根遺址公園從全市160多個參評公園中脫穎而出,最終入選「十大精品公園」。(侯莎莎)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相關焦點

  • 開發商在杭州南宋皇城遺址上建豪宅被要求停工
    中國網事·核實:網曝杭州地產商「南宋皇城遺址上建豪宅」 政府已要求暫停施工  東方網5月5日消息:一段《南宋皇城遺址建千萬元豪宅》的視頻5日在網上流傳,視頻顯示開發商正在大舉動工,開挖地基,而文物愛好者則在工地上淘寶,發掘出了廊柱、地磚等南宋時期的文物。
  • 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復工
    目前,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始復工,鋪設木棧道等工程正在按規划進行。遼上京遺址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是我國古代契丹政權遼王朝的開國皇都,號臨潢府。遼上京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周長13.5公裡,分南北兩城,皇城位北,漢城位南,兩城以牆為界。皇城是契丹皇族、貴族的宮殿和衙署所在地。漢城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和掠來的工匠居住的地方。
  • 皇城根腳下,能俯瞰故宮全貌的酒店什麼樣?
    世界上各家萬麗酒店都帶有自己獨特的氣質,也都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當地文化,他們的員工都叫做「萬麗導航員Renaissance Navigator」,顧名思義,酒店員工可以幫助客人更好地感受當地特色,發現不一樣的城市風貌。
  • 從杭州僅存的古城牆遺址說起,南宋皇城為何是古代最漂亮的皇城
    誰能想到,這裡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宋皇城北城牆遺址。其實,從遺址介紹牌的位置往圍欄中看去,就能看到那裸露的山脊部分還隱約有點城牆的態勢。南宋皇城北城牆遺址北城牆遺址是南宋皇城遺址現存為數不多地表可辨識的遺蹟之一,其現存夯土寬度約11米,長約50米,土質結構緊密,呈黃褐色,含有較多小石子、零星木炭屑和磚瓦顆粒。
  • 宜城鄭集 楚皇城——楚國的國都 陪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牌楚皇城遺址楚皇城城址位於宜城市東南方7.5公裡的鄭集鎮皇城村。城址年代上至春秋下至秦漢,是春秋戰國時期襄宜平原上規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隨著楚文化研究的深入,眾多學者已認定其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城址面積2.2平方公裡,略呈矩形。四周有較完整的夯土城垣,東、西、南、北四邊分別長2000米、1500米、1840米、1080米。城垣底寬24—30米、高2—4米。四邊各有兩座城門,四角皆有烽火臺。
  • 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觸摸3500年濟南城市歷史
    孫立成表示,濟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要高度重視和認真做好遺址發掘、文物保護工作,切實將優秀歷史文化和悠久城市記憶傳播開來、傳承下去,為打造「文化濟南」提供有力支撐。在各方關注之下,大辛莊遺址再次走入了濟南人的視野,也讓濟南的考古遺址公園這個概念及其建設再次進入濟南當代發展序列。為什麼大辛莊遺址被如此重視?
  • 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旅遊攻略 現代城市遺址公園
    3、龍澤魚躍  在公園的最東端,城市輕軌與小月河斜向交匯出一塊三角地,形似龍頭,面積約17000平方米,形成具有郊野風光的自然野 趣溼地園,成為北京市城區內最大的人工溼地。清澈自然的水潭小溪,魚兒在其間快活的暢遊,青蛙野鳥棲息於小島及蘆葦叢中, 形成了十分自然和諧的景致。
  • 遺址公園點化被鐵路割裂的城市空間,百年京張煥然新生
    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北京首次嘗試以鐵路遺址公園提升城市功能:被鐵路所割裂的兩側城市空間,將藉助遺址公園重新「縫合」煥然新生。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將連接被鐵路割裂的街區,構建貫通南北的連續慢行系統,促進沿線城市功能提升和轉型。作為縱貫海澱南北的重要城市綠廊,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已被寫入分區規劃,並提出實現從鐵路廊道向生態通風、休閒遊憩、文化藝術、創新活力廊道的轉變。
  • 北京三環內8個精品公園遊玩攻略!門票最高2元!
    修復城牆,設立了明城牆遺址公園 漫步公園內,古樹掩映,綠草茵茵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及深沉凝重的角樓歷盡滄桑,沉默不語交通:乘坐707、729、822、36、744路天壇西門下車最佳遊覽線路:沿步道依次遊玩皇城根遺址公園
  • 襄陽的城市之根!鳳凰咀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去年,位於襄州區龍王鎮的鳳凰咀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的神秘面紗開始揭開。眼下,隨著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鳳凰咀遺址南部的發掘,一座距今五千年的古城走入人們的視線。
  • 北京:金中都太液池遺址將建成綠地公園向市民開放
    「十三五」期間,西城區將開展主題性文物修繕,完成一批重大歷史建築修繕工作,其中包括加強魚藻池遺址的保護,推動金中都魚藻池遺址公園建設。 據悉,北京在歷史上真正成為重要的首都,始於公元1153年的金中都。現存惟一能夠證明金中都在北京的遺蹟,是北京廣安門外南街旁邊的「太液池」。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
    優勢所在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初衷與黃河文化主地標的根魂本質天然契合。作為一種大型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模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主體對象都是歷史文化價值較高、遺存保護現狀良好、考古研究比較完備的大遺址。
  • 良渚古城也有衛星城,也要建成遺址公園
    這不,良渚遺址的最新動態又來了。2017年5月,杭州餘杭區政府門戶網站以及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發布了消息:即將在原遺址上建立玉架山遺址公園,預計今年12月開工。餘杭玉架山聚落遺址。本報資料圖片玉架山遺址發掘距今快10年了,在餘杭臨平經濟開發區,西距良渚古城20公裡。
  • 鄭州將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孫科  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三年內,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100家以上各類博物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鄭韓故城、鄭州商城、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中國五大遺址公園排行榜,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排名第一,還別不服
    有北京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吉林集安高句麗遺址公園,江蘇鴻山遺址公園,浙江良渚遺址公園和陝西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等上百個遺址公園。 在這些考古遺址公園中,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力壓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圓明園遺址公園等眾多遺址公園,榮登榜首。
  • 世界最早稻田、中國最早城市湖南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
    瞧,世界最早稻田、中國最早城市 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 華聲在線6月7日訊(湖南日報記者 李國斌 李寒露 通訊員 劉則 王文平)今天下午,澧縣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城頭山遺址位於澧縣車溪鄉城頭山村,佔地面積18.7公頃,1979年被考古工作者發現。1991年以來先後進行了15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萬餘件。這是中國迄今所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極豐富的古城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大型祭壇和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城頭山遺址先後兩次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皇城根下住的都是達官貴人,真正的平民百姓住在老北京的這裡……
    有人總愛說自己是在「皇城根下長大」,這種說法可不是謙虛,巴巴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為什麼這麼說呢?老北京城是可以用「內九外七皇城四」概括。不同的城門把老北京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個從內而外的圈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