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

2020-12-24 騰訊網

黃河,中華兒女的母親河,孕育出了悠久璀璨的文明結晶。自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4次考察黃河,並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事關中華文脈的綿延賡續。加強對黃河文化的保護、弘揚與傳承,不但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而且符合當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現實國情。一方面,能充分實現沿黃地帶文化遺產資源的整合與提升,強化品牌效應,促進文旅融合,為解決經濟發展建設與遺產資源保護間的矛盾提供一個合理的途徑。另一方面,有利於深入挖掘沿黃文化遺產的核心遺產價值,激發內生動力與活力,真正發揮其在愛國教育、人文遊憩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功能,增強公眾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物質載體

黃河文化主地標是黃河文化的具象表徵和物質載體,是將源遠流長的黃河文脈進行串聯的重要線索,也是對波瀾壯闊的黃河之魂進行敘事的關鍵圖景,更是把宏大複雜的黃河文化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看得明、講得清的「黃河故事」的核心所在。

黃河文化主地標能築牢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古代先民在黃河流域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史前時期的眾多聚落遺址和大型城址,以及歷史時期聞名遐邇的都邑遺址和帝王陵墓。它們共同見證了中華文明自誕生之日起,就延綿至今且未曾中斷的強大生命力,體現了古代先民無與倫比的創造性、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和精神追求的探索性,力證了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載體。

黃河文化主地標能彰顯中華文化兼容並包的多元一體格局。沿黃地區自古就是多民族和多文化的水乳交合之地。無論是「最早的中國」二里頭遺址,還是恢宏雄偉的漢長安城,抑或是氣象萬千的漢魏洛陽城等,這些黃河文化主地標不僅見證了漢民族的形成及其與多民族的交融過程,更蘊含著「尚和合」「求大同」民族文化認同和主流意識。最終,形成了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中華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精神紐帶。

黃河文化主地標能提供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源頭活水。文明的延續一方面要靠內在的文化結晶來樹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外部的不同文明交流來獲取優秀的文化資源。而黃河文化主地標正是實現內在自信與外部融合的有力驅動。從內部來看,其見證了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引領和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而從外部來說,黃河文化主地標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成就之一,這種結晶跨越了時空的限制,讓不同國家的人們互相尊重彼此的歷史傳統、尊重差異的價值觀念、學習對方的科學技術,從而激發出永續的生命活力。

優勢所在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初衷與黃河文化主地標的根魂本質天然契合。作為一種大型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模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主體對象都是歷史文化價值較高、遺存保護現狀良好、考古研究比較完備的大遺址。其建設初衷就是為了讓這些塵封已久的大遺址「醒過來」,通過嚴謹的提煉、闡釋與轉化,將中華文明娓娓道來。而黃河文化主地標的根魂性決定了其肩負著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演變與融合的歷史責任。作為中華先民最早的活動區域之一,沿黃流域保留著眾多規模龐大的古代遺址。如新石器時代見證人類進步和文明曙光的城子崖、陶寺遺址,進入王國時代的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鄭韓故城遺址,歷數帝國輝煌的秦始皇陵、漢魏洛陽城、大明宮、隋唐洛陽城、北宋皇陵等,可謂不勝枚舉。這些沿黃大遺址不僅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點建設對象,更是黃河文化主地標的天然載體。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社會效應與黃河文化主地標的核心訴求高度一致。身為兼具科研、教育和遊憩多種功能的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非常關注現實的社會效應,不僅要利用遺址公園激活遺址本身的經濟潛力,用文旅融合的方式滿足城市、城郊和鄉村等不同地域的社會發展要求,更要堅持以「公益性」為主導的方針,充分發揮園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普及教育、社區人文關懷和公共文化空間等社會功能。這些都跟黃河文化主地標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訴求高度一致。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現有基礎與黃河文化主地標的建設需求無縫連接。目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已進入第11個年頭,許多遺址公園已完成了園區的全部建設,進入完全對外開放的階段。無論是遺址的本體保護,抑或是博物場館的規劃建設,還是交通餐飲服務等硬體設施,都已十分完備。將其賦予黃河文化主地標屬性的過程中,不需要再進行大規模的二次改造和建設,只需要對導覽線路、遺址講解、場館策劃等軟體方面進行規劃連接,納入黃河文化的大視野之中。

主要路徑

利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將沿黃地區的遺址公園納入一個宏觀的黃河文化具象表徵體系之中,改變各個遺址公園「單打獨鬥」的局面,讓其擁有一個共同的核心主題,從而加強區域聯動,使熱門公園帶動冷門公園,並形成良性循環。這其中,既需要政府的主導,也需要市場的參與。

原生路徑:塑造文明起源的時間地標。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發祥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見證了我們的文明從「滿天星鬥」到「月明星稀」的發展歷程。因此,可從原生路徑出發,在不改變遺址原貌的基礎上,依託遺址公園的本體展示和博物場館展示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的產生與聚合。以時間為主軸,輔以沿黃遺址的現實分布,按照考古學系統研究所得出的科學結論,讓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臺文化、後李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時代的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齊家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等不同文明時段,都有切實的物質載體而變得脈絡清晰。進而讓沿黃地區較早時段的遺址公園在中華文明起源、演變與融合的關鍵時間節點上,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揚長避短彌補直觀性較差的缺陷。最終,用簡潔明了的黃河流域遺址全景圖,構建起見證文明起源的時間地標。

次生路徑:打造歷史重現的空間地標。自「最早的中國」二里頭遺址開始,中華文明在經歷了史前的農耕聚落形態、呈現社會分層的中心聚落形態、文明曙光開始點亮的古國形態之後,終於呈現出多元一體、萬河匯流的王朝國家形態,正式奠定了此後三代至北宋時期黃河流域的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為沿黃地區留下了眾多大型都城遺址。鑑於此,應從次生路徑出發,重點放在結合古代文獻對於當時歷史環境的情景再現。一方面,可與遺址公園現有的大型復建規劃相結合;另一方面,可結合歷史背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充分創新,以滿足公眾對於歷史空間的體驗訴求。

再生路徑:鑄造祖根同源的精神地標。如果說原生路徑是從物質本身出發,次生路徑是物質的延伸,那麼再生路徑則是對物質的升華與再造。身為全世界炎黃子孫的祖根之地,沿黃遺址公園的一大獨有特性就是能滿足公眾尋根問祖的精神需求。因此,可考慮利用節日慶典、傳統儀式、影視動漫、圖書報刊、藝術創作等多種媒介手段,將遺址公園所蘊含的祖根文化轉化為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

相關焦點

  • 鄭州:打造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鄭州市近日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一帶三核」等為抓手,鄭州將全力建設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市民遊玩又有更多好去處。央視春晚鄭州分會場的精彩畫面,大家還都歷歷在目,而新一輪項目建設也即將開始。
  • 鄭州:打造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開啟了鄭州發展的「黃河時代」。鄭州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戰略機遇,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讓文化「立」起來「活」起來。圍繞黃河文化帶、環嵩山文化帶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鄭州市以「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為主題,以「一帶三核」(打造黃河文化帶和「天地之中」文化核心展示區、黃帝文化核心展示區、鄭州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區)為抓手,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建設黃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和黃河國家博物館等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精品博物館
  • 鄭州將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孫科  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三年內,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100家以上各類博物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鄭韓故城、鄭州商城、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長啥樣?詳細規劃來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近日,鄭州市發改委批覆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景觀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總投資85581萬元。一時間,「鄭州將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圖  據悉,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是鄭州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建設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重點項目。本次景觀工程是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的有機組成部分,後續還將建設遺址博物館和保護展示等工程。  那麼,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未來長啥樣?什麼時候建成開放?11月5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
  • 鄭州要建黃河國家博物館!還要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
    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三年內,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鄭韓故城、鄭州商城、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河南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一步傳播黃河文化,面積達2400畝
    河南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一步傳播黃河文化,面積達2400畝提起我國中部地區,自然少不了河南。作為中原地區經歷了幾千年的文明,可以說見證了中國的發展,也因此在河南留下了很多遺址遺蹟,作為博物大省,河南將建設兩個國家級的博物館。首先第一個就是黃河國家博物館,但在2018年時就有鄭州要建設黃河文明博物館的消息。新建的博物館和它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 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加快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在黃河國家戰略上,鄭州承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區的建設任務,以「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為重點,構建休閒生態系統,謀劃建設國家黃河綠道鄭州段。圍繞打造沿黃生態保護示範區、國家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完成鄭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總體發展規劃和起步區建設方案,努力在打造幸福河上走在前列。
  • 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開放
    5月1日,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的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開放試運營,「五一」假期免費參觀。「五一」長假首日,3萬遊客參觀遊覽。圖為遊客參觀喇家出土文物展廳。本報記者 魏雅琪 通訊員 石延壽 攝本報海東訊 (記者 趙睿 通訊員 石延壽) 4月30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舉行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試營業,「五一」節假期免費向公眾開放。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黃河上遊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為主的大型聚落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
  • 英德力爭把青塘遺址建設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記者今天從中國政府採購網獲悉,「英德青塘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項目規劃編制服務採購項目進入公示。此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 英德市人民政府,以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英德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舉辦
    >begin-->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行。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江門臺山市正式開幕。臺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驛站,歷史文化史跡點眾多且保存良好,大力推進「海絲」申遺和川島海域水下考古工作,臺山市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落地臺山,充分體現了臺山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利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視和積極行動。
  • ...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 劉擁兵調研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1今天下午,區委書記劉擁兵在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調研時強調,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全力支持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講好歷史故事,深挖歷史價值,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為長沙建設國際文化名城作出新的貢獻。區領導姚建剛、蘇敏芳參加調研。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功能定位的三重向度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圖片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要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所依託的考古遺址屬於文化遺產的三種類型之一,在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舉行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彭紀寧 通訊員 譚耀廣 梁園園 20日,以「海絲系文脈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市舉行。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行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行。會議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秘書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深圳市騰訊計算機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臺山市人民政府承辦。
  • 河南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再現5千年前的生產生活風貌
    其中一個是黃河國家博物館,另一個是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 未來建成後預計啥模樣?河南商報記者進行了打探。 >相比很多博物館或考古遺址公園,將開建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可是「大塊頭」。
  • 地區文化 | 最新消息!漢魏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可電話預約參觀啦!
    地區文化 | 最新消息!漢魏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可電話預約參觀啦!(資料圖 曾憲平/攝)漢魏洛陽城是我國古代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6世紀的重要都城遺址。
  • 讓「昨日」重現 內蒙古挖掘考古遺址公園文化底蘊
    薩拉烏蘇遺址鳥瞰圖。(資料圖片)考古遺址公園是考古遺址展示的主要方式。近年來,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2012年以來,國家文物局陸續出臺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要求(試行)》《關於進一步規範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暨啟動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工作的通知》,對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行規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被《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列為人文城市建設的重點。
  • 墎墩漢墓要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推動設立省地方戲曲振興專項資金、擴大「四館」聯盟覆蓋面、試點建立小微文化企業孵化基地……2月3日,在南昌召開的全省文化工作會議上,省文化廳廳長郜海鐳傳遞出的有關今年的「文化菜單」可謂豐盛至極。尤其引人關注的是,今年,我省將推動墎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 【雙語聽讀】The Yellow River, the Cultural Cradle 黃河文化,風華「鄭」茂
    「雙槐樹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是探尋黃河流域文明起源過程的一把鑰匙。」站在鞏義市河洛鎮雙槐樹遺址的制高點,北望是浩浩蕩蕩的黃河、洛河;南望是綿延不絕的邙山、嵩山等。「遺址資源豐富,商城遺址、大河村遺址、裴李崗遺址等一系列考古發現,讓鄭州成為尋源究古的勝地。」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宣傳推廣處副處長梁秀清介紹,鄭州黃河段旅遊資源分為人文景觀資源、自然景觀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