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乃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城,有著近五百年作為皇宮的顯赫歲月。似乎比秦鹹陽,漢長安、洛陽,南朝建康,隋唐長安都要長久和輝煌。很多人都去過故宮,都會被故宮的金碧輝煌、綠瓦紅牆、高閣大殿彰顯出來的皇家氣度所折服,以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座皇家宮城。
雖然故宮的輝煌實至名歸,但是我們細心研究史料,發現故宮的面積在歷朝歷代的皇宮建築中,竟然只能排在很靠後的位置,這才知道,原來距我們很久遠的那個秦漢唐宋時代,巍巍中華是多麼的輝煌。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歷朝歷代的那些著名的皇宮。
1、秦鹹陽宮
秦鹹陽宮由商鞅開始督建,到昭襄王時期基本建成,歷時超過半個世紀,乃是先秦時期,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皇宮建築群。後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秦國國力飛速上漲,對鹹陽宮不斷進行擴建,極盛時期,鹹陽宮佔地面積達3.72平方千米,鹹陽宮是中國歷史上最恢弘壯麗的宮殿之一,其規模空前絕後,漢承秦制,漢帝國皇家宮殿是在秦鹹陽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來項羽入關中,鹹陽宮大半被毀,後來因為渭水北移,鹹陽宮遺址部分沉入了渭河河床。
2、西漢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
漢長安皇宮主要是未央宮和長樂宮,未央宮稱為西宮,是皇帝居住的宮殿,未央者,永遠也;長樂宮稱為東宮,為太后居住之地;建章宮乃是漢武帝修建,相傳為漢武帝為求仙所建。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總面積近5平方千米之大,亭臺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長樂宮,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宮殿,位於漢長安城南隅,周長約一萬米,城牆厚度約有二十米,總面積達6平方公裡,相當於漢長安城的六分之一。長樂宮是在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位於西漢長安城內東南隅,始建於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年後竣工。遺址平面呈矩形,東西寬2900米,南北長2400米。
建章宮,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之稱。總面積約四萬平方千米,乃是大漢王朝巔峰時期的建築,金碧輝煌,氣勢磅礴,有高達50餘丈的神明臺。
3、東漢洛陽南北宮
東漢洛陽並沒有長安那般氣勢宏偉,但也有南宮和北宮兩座磅礴的宮殿作為皇家宮室,洛陽南宮約30餘萬平方米,北宮更大,約40餘萬平方米。再加上面積不足10萬平方米的永安宮,東漢洛陽皇宮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也就是0.8平方千米。但是東漢洛陽已經被毀,遺址無法確定,現考證的南宮和北宮遺址都是大概方位和面積。
4、建康臺城
建康城,南方六朝的故都,臺城始建於東晉,擴建於劉宋初年,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南朝國力強盛,臺城修建得亦是格外恢弘。南鄰玄武湖,西枕秦淮,自東晉至南陳,均為國家政治中心所在,宮殿壯麗巍峨,殿閣崇偉,臺城內由多重城垣構成,包括百官議政的尚書朝堂區、皇帝朝宴的太極殿區以及後宮內殿區、宮後園囿區等。
建康從外到內由郭城、都城(京師)、宮城(臺城),臺城又稱建康宮,但已經在公元6世紀,被隋朝夷為平地。據《建康實錄》,宮在上元縣東北五裡,周八裡,按照當時,一裡差不多是464米,那臺城面積約0.85平方公裡。
5、北魏洛陽皇宮
北魏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市區東15千米處,其規模堪稱中古世界之最。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外郭城長、寬約10x10公裡,面積約100平方公裡。北魏宮城是在曹魏和西晉宮城的遺址上建設。因為北魏洛陽已被毀上千年,洛陽皇城的面積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根據現在專家整理成型的北魏洛陽復原圖,再根據洛陽整體面積推算,北魏宮城應該在3平方公裡上下。
6、唐長安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
唐長安是世界古代史上最為宏大的一座都城,人口近兩百萬,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而唐皇宮亦是彰顯大國氣度,有著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三座極為精緻輝煌的皇室宮殿。
太極宮因其為唐帝國的正宮,故又稱"大內",唐高宗修大明宮後改稱"西內",興慶宮稱為「南內」。
太極宮位於長安城中軸線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宮城城牆為夯土板築,牆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牆基寬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東城牆部分的寬度是14米多,面積達4.2平方千米。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是大唐王朝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彰顯大國氣度的一座宮殿。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興慶宮是唐玄宗做藩王時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後大規模擴建,成為長安城三大內之一;是唐玄宗開元、天寶時代的中國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與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興慶宮歷經擴建,宮城佔地東西1080米,南北1250米,總佔地達2016畝,約1.35平方千米。
7、兩宋皇城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華富庶的朝代,社會經濟空前繁華。東京汴梁更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最為繁華富庶的一座皇城,但是北宋皇城之所以著名,因為北宋皇宮簡樸而狹小,完全沒有富庶的北宋王朝的氣度和景象。
宋代皇室所居住的宮城,可能又是歷代統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既不如漢唐長安宮城之恢宏,也不及明清北京皇城之寬闊。甚至站在汴梁的酒樓「豐樂樓」上,就可以俯視宮禁,所以後來官府幹脆禁止市民在豐樂樓的頂層眺望,以免他們「下視禁中」。
位於東京汴梁的皇城其實周長也不過五裡,面積不過44萬平方米,也就是0.44平方千米。
南宋雖是偏安政權,但是都城臨安,也是當時最為繁華富庶的大都會,鼎盛時期人口超越百萬,南宋的宮室最初較為簡易,認為汴京之制侈而不可為訓。但是後來,偏安日久,南宋南王日漸耽於歌舞昇平的生活,遂不斷修葺、增建宮室。
南宋皇宮在最大時,略大於北宋,東西800餘米,南北600餘米,南宋皇城面積大約50萬平方米,也就是0.5平方公裡。
可見宋室皇帝氣度,雖然國家富裕,府庫充盈,卻沒有大規模建造皇宮,深諳藏富於民的經濟法則,才有了中華最為繁華富庶的時代。
8、元大都皇宮
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大一統王朝,幅員遼闊,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元大都由元代科學家劉秉忠規劃建設,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宮城以藍瓦白牆為主,現在北京的北海白塔和白塔寺保留了元朝皇宮當時的風格,與現代北京城相比,元大都的位置更北一些,它的皇宮把現代的北海公園包括在內。
元大都皇城約為3.33平方千米,皇城內有宮城,宮城略小於明清北京紫禁城,約60萬平方米。
9、南京明故宮
南京明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
南京,明朝國都,歷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50餘年,即使遷都之後,在整個明代,南京的地位似乎並不比北京低。
南京故宮,由朱元璋時期始建,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設計,命劉基等人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地當「鍾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徵發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初稱「吳王新宮」,後又稱「皇城」。南京故宮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壯麗巍峨,盛極一時。
終明一朝,南京故宮的規模和氣度都遠勝於北京紫禁城。
10、紫禁城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也就是0.72平方千米。傳說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
總結:歷數數代皇室宮殿,當屬漢唐為首,可見漢唐時期的中華,是多麼激昂向上,那個偉大的時代,是多麼地輝煌壯闊。
然後是,秦朝和北魏,秦一統江山,首次建立大一統,氣勢恢宏。北魏時期,是中國一個恢復發展的重要階段,為之後的隋唐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接下來是,東漢、南朝、元和明南京。這數代王朝皇城雖然不大,但也在歷史上起到了承上或者啟下的重要作用,東漢一直在恢復西漢的榮光;南朝一直留存了華夏文化;元朝一統,為之後的明清盛世奠定了基礎。
再然後是明清紫禁城,歷時五百餘年,是中華封建帝國時代,最後的輝煌,留存至今,依然完整,時刻彰顯著一個偉大帝國深厚的底蘊。
最末則是兩宋皇城,可見,宋室繁華,是有一定原因甚至說是必然的,藏富於民,才是社會繁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