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既可以給人類進步作出突出貢獻,給人類生活提供幫助和便捷,也可以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火。一點點很小的火星,一不小心也許就會造成災難;用火不當,或者治理不好火,也往往很輕易發生火災。火災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建設發展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自古消防安全十分重要!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共有宮殿9000多間,是中國當時至高無上的皇帝居住和活動的地方,不僅皇帝,在裡面居住還有嬪妃及太監等各類宮廷服務人員上萬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家」。紫禁城對應著中國古代星象學中天帝所居的紫微垣,被視為世界的中心。紫禁城還是中華國寶薈萃的聖地,是傳統藝術展示的殿堂。明、清皇家收藏的珍寶地域覆蓋廣(遠及歐洲)、時代跨度大(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 、種類數量多(150萬件各類藝術品)、品質等級高(皇家收藏),使紫禁城成為世界上最璀璨的人類藝術寶庫之一。紫禁城如此核心和重要,而且建築以木質材料為主,木質是易燒物,如果發生大火,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況且當時也沒有先進的消防防火設備設施;那它的防火滅火設施有那些呢?
一、 明代實行「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隊伍和義務消防組織「火灶」。設置水缸、麻搭、火鉤、組織人員,組織人員巡視、遇火則擊拆報警並用配備的甕、水桶等器具救火。到了清代則建立了專門的滅火隊伍—八旗火班。為保證救火效率,當班的火班官兵要將失火點附近街道中的人員疏散,以保證道路暢通、順利吸水還可以保障失火之處不會發生趁亂行竊的問題,這樣的救火思路和現代消防中的某些原則不謀而合。此外,還制定了《紫禁城內及圓明園火班章程》。
二、激桶;順治年間激桶就已出現,因激桶在滅火中的關鍵效能和滅火效果,故自雍正五年起,清宮內遍設激桶。它是這一種人力操作的噴水滅火設備。利用槓槓和活塞原理,通過一提一壓,將水桶內的水噴射出去,達到滅火的效果。清庭對激桶的管理方法有:儲存在專門的庫房內;對激桶的數量定期核查;定期派人對激桶情況進行查驗,如發現破損情形,馬上進行修理。光緒年間,因貞度門曾發生火災,光緒皇帝曾下旨對火班進行整頓,重新制定《火班章程》。從內務部挑選出200名精裝的蘇拉分兩班充當激桶兵,每晚宿值激桶兵操練激桶一次,確保激桶使用技藝嫻熟。
三、吉祥缸;明清時期紫禁城內遍布吉祥缸,用以滅火,因忌諱「水」「火」兩字,便稱其為「吉祥缸」「太平缸」。據記載,清代宮廷內共有吉祥缸308口,每天有人負責挑水,保證水缸滿水;夏季保證水質乾淨,冬季保證缸內水不被凍結,每口缸下設置炭爐,晝夜不息為缸內水加溫。
四、紫禁城引水;出於風水、生活、觀賞,基於防火、滅火之用,紫禁城設計了內河、水池、水井、水缸。明朝天啟年間,武英殿西油漆作發生火災,正是內金水河解了燃眉之急。在紫禁城的每個宮殿的院落,門邊都掘有水井,除了用於日常生活,一旦發生火災也可就近取水。此外,紫禁城內的御花園、慈寧宮等宮苑築有池塘,除觀魚玩賞之用,在緊急情況下池水也可以用來滅火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