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尤其是木結構建築,因為火星很可能會引發大火。世界一流的紫禁城裡的建築幾乎全部都是木質的,在氣候乾燥、沒有現代消防設備的明清時期,紫禁城是怎麼防火的?
紫禁城號稱擁有9999間半的房屋,象徵著皇帝的「九五之尊」,其實並不是9999間房屋,而是一個擁有8707間房屋的龐大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這個房子有八千多間,幾乎全是純木造的,可以說存在致命的安全隱患,即火災。近百年來,紫禁城共發生火災80餘起,僅嘉靖皇帝在位45年間,就發生火災14起。除了人為失誤外,這些火災主要是由雷擊引起的。面對巨大的安全隱患,紫禁城該如何防火呢?
最常見的消防器具是紫禁城,有水桶、銅桶、激桶和西洋激桶等,其中,水桶和缸筒較為常見,用於火災時潑水滅火或放置在固定位置作為儲水點用,而缸筒即為大銅桶,據統計,紫禁城內共有308個缸筒,缸內隨時儲滿水作為滅火用。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後兩種器具,即激桶和西式激桶,這是什麼器具?簡而言之,激桶是我國早期出現的清滅火器,隨著傳教士的引入和洋激桶的傳入,紫禁城中也出現了半機械滅火器。
據傳教士鄧玉函所述,「激桶」包括一個水箱、兩個出水筒、兩個入水筒、壓梁和出水管等結構,每當發生火災,一人持一根出水管將水噴向起火點,再由幾個人控制壓梁,通過壓力下使活塞將水不斷抽入再噴出。用桶裝水,幾個人就可以完成幾百個人才能完成的任務,只要有足夠的水源,就可以讓水噴得很高很遠,而強大的水力可以迅速撲滅大火。
二、建築本身的防火特性
中國古代建築是有大智慧的,尤其在建造房屋方面。在防火方面,建造紫禁城的工匠和設計師都清楚地認識到,如此大的木質建築群必然會有巨大的火災隱患,因此首先要確保的是宮殿中有足夠的水源,於是他們專門挖出了「內金河」。
這是一條從紫禁城西北角流入紫禁城,經過武英殿、太和門和文淵閣等建築,最後從東南角流出的河流,全長2000多米。這個地方不僅是人們休閒的好去處,而且「恐遇意外的回祿之變,此水實為可賴」,明、清兩代有幾十起火災,多虧了內金水河提供的豐富水源。
除上述河道外,紫禁城內遍地都是井口,除了宮內人的日常生活用水外,主要用來滅火。此外,在紫禁城的要塞裡,工匠們還專門建造了一座「防火牆」,它由防火性能好的材料製成,從外觀上看,防火牆並不遜色於普通的牆,但是,不管是梁、柱、鬥拱還是椽子,都是用石塊建造的。在雍正時期,為了預防火災,雍正特別下令將御膳房等烹調場所周圍的宮殿全部改建,將宮中頂梁、鬥拱等木製品全部塗上防火材料,命名為「風火簷」。
就像今天社會上有消防隊一樣,紫禁城裡同樣有一群專門為救火而設的特殊機構,這就是皇宮裡的「救火隊」。消防班隸屬內務府,由身體強壯、體格健壯的宮太監組成。這個機構就在康熙初年設立,主要負責宮中日常巡邏,以及對可能產生「明火」的場所,特別是烹飪場所,如御膳房等進行嚴格的管理。
在雍正時期,防火班不再是由太監組成,而是從步兵營和護軍中挑選出強壯敏捷的士兵,共100人組成新的防火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消防班規模不斷擴大,規章制度日益完善,對宮內火災隱患的排除技能也越來越熟練。從1836年起,消防課每年還會在春秋兩季舉行。無論是在紫禁城,還是在圓明園,大批的消防班都盡心盡責,他們不僅要負責日常的巡邏和檢查,而且還要不停地學習消防器材,特別是「西洋桶」之後,就成了他們必須學會使用的滅火器。
紫禁城的歷代皇帝,特別是清代皇帝,對紫禁城的防火事務十分關心,之前談到的「風火簷」,是雍正親自下令改造的,由精兵強將組成的新型防火班,也同樣是雍正下令組建的。據說,在他的指揮下,禁火班的戰士們加上宮內眾多的太監宮女,在紫禁城裡構築了一個嚴密有力的防護網,一旦有火情發生,附近的禁火班和太監們就會用激流桶、水桶、銅缸等器皿從內金河和井中抽水救人。在這種嚴密的防火措施下,紫禁城這座世界級的殿堂是不可能保存得這麼完好的。
15世紀建成至今已有600年的紫禁城歷史。在此期間,紫禁城數次起火,但並未造成太大損失,可見這個幾乎全由木頭做成的龐大宮殿群,防火措施也是首屈一指。在紫禁城內,不僅有大量的消防器材,還有專門的防火機構和特殊的防火建材,三重保障保證了紫禁城在北京城中的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