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故宮博物院對位於延禧宮院落的靈沼軒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研究性保護工作。
資料圖 安旭東攝
據悉,延禧宮將於12月22日恢復開放。延禧宮是東六宮之一,明清兩朝均為嬪妃所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起火,僅剩下宮門。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在原址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靈沼軒,但由於國庫空虛,最終成為一棟延續百年的「爛尾樓」。你計劃去打卡嗎?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魏瓔珞」的延禧宮都經歷了啥?四次火災,還曾「爛尾」
據《故宮志》載:延禧宮位於紫禁城東二長街東側,為內廷東六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延祺宮,更名為「延禧宮」,意為迎福請喜之意。其建築格局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殿內懸乾隆御筆匾:「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後院正殿五間,亦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延禧宮是紫禁城內重建次數最多的宮院,康熙年間重建後曾於嘉慶七年(1802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五年(1845年)和鹹豐五年(1855年)發生火災,並以道光二十五年的火災最為嚴重。據《清宮內務府奏銷檔》載:「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亥初,延禧宮不戒於火,由東配殿起火,延燒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六間,後殿五間,東西配殿六間,東水房三間,共燒房二十五間。」此次火災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二十五間,僅餘宮門。
由於清廷財政拮据,一時無力復建延禧宮,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太監張伶喜傳口諭延禧宮「宜照式修建」,但次年「方向不宜」,應勘估後再決定。雖然皇帝有意重建延禧宮,但因經費問題及此處屢發火災等原因,工程也就一直拖延了下去。
宣統元年(1909年),執掌後宮的隆裕太后親下懿旨,決定改建延禧宮,並派總管太監張祥齋(小德張)主管其事。她認為該宮屢厄於火,思以水鎮之,於是斥資在延禧宮原址興建西洋式「水殿」。所謂「水殿」,即以漢白玉為料建造殿堂,其主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之,內蓄遊魚;再以玻璃為窗,銅鐵為欞,觀者可於建築內部透過玻璃窗觀看遊魚戲水,宛若置身傳說中的「水晶宮」。隆裕太后為此建築題名「靈沼軒」,其「沼」字為池塘之意。《清稗史》中記錄了這一建築的具體樣式:「在寧壽宮西數丈,掘地為池,深丈餘,宮立水中央,凡三層,層九間,又四角各有一亭,計三十九間,以銅作棟,以玻璃為牆,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玻璃世界,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下層地板亦以玻璃為之,俯首而窺,池中遊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地板又可開關,時或揭起,駕小舟直達宮外。中層、上層地板亦用玻璃。上層頂上,更有玻璃缸數十,為蓄魚之需。樓梯皆置宮外,由東南亭內,曲折環繞,漸升而不自知也。」
此時清王朝已日漸衰敗,國庫嚴重空虛,「水晶宮」的修葺時建時停。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下令西苑電燈公所(清代供電機構)給「水晶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並添安電燈。宣統三年(1911年)冬,「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水晶宮」被迫停建,由此在紫禁城裡留下一座西洋式「爛尾樓」。
(原標題:故宮延禧宮明日恢復開放)
來源:綜合@中國新聞網 北京晚報 網友評論
流程編輯:TF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