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延禧攻略》的熱播,故宮裡的延禧宮也成為遊客們尋訪的熱門景點。在劇中,魏瓔珞被封為貴人後重回了紫禁城,嫻妃把她安排到了「東西六宮中最冷僻」的延禧宮居住。那麼,紫禁城裡真的有個延禧宮嗎?它始建於何時,又是什麼樣子?這座宮殿是否被視為「冷宮」,又經歷過些什麼?歷史上的「魏瓔珞」是誰,她真的在此居住過嗎?
作者:戶力平
據《故宮志》載:延禧宮位於紫禁城東二長街東側,為內廷東六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延祺宮,更名為「延禧宮」,意為迎福請喜之意。其建築格局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殿內懸乾隆御筆匾:「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後院正殿五間,亦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延禧宮是紫禁城內重建次數最多的宮院,康熙年間重建後曾於嘉慶七年(1802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五年(1845年)和鹹豐五年(1855年)發生火災,並以道光二十五年的火災最為嚴重。據《清宮內務府奏銷檔》載:「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亥初,延禧宮不戒於火,由東配殿起火,延燒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六間,後殿五間,東西配殿六間,東水房三間,共燒房二十五間。」此次火災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二十五間,僅餘宮門。
由於清廷財政拮据,一時無力復建延禧宮,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太監張伶喜傳口諭延禧宮「宜照式修建」,但次年「方向不宜」,應勘估後再決定。雖然皇帝有意重建延禧宮,但因經費問題及此處屢發火災等原因,工程也就一直拖延了下去。
宣統元年(1909年),執掌後宮的隆裕太后親下懿旨,決定改建延禧宮,並派總管太監張祥齋(小德張)主管其事。她認為該宮屢厄於火,思以水鎮之,於是斥資在延禧宮原址興建西洋式「水殿」。所謂「水殿」,即以漢白玉為料建造殿堂,其主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之,內蓄遊魚;再以玻璃為窗,銅鐵為欞,觀者可於建築內部透過玻璃窗觀看遊魚戲水,宛若置身傳說中的「水晶宮」。隆裕太后為此建築題名「靈沼軒」,其「沼」字為池塘之意。《清稗史》中記錄了這一建築的具體樣式:「在寧壽宮西數丈,掘地為池,深丈餘,宮立水中央,凡三層,層九間,又四角各有一亭,計三十九間,以銅作棟,以玻璃為牆,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玻璃世界,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下層地板亦以玻璃為之,俯首而窺,池中遊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地板又可開關,時或揭起,駕小舟直達宮外。中層、上層地板亦用玻璃。上層頂上,更有玻璃缸數十,為蓄魚之需。樓梯皆置宮外,由東南亭內,曲折環繞,漸升而不自知也。」
此時清王朝已日漸衰敗,國庫嚴重空虛,「水晶宮」的修葺時建時停。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下令西苑電燈公所(清代供電機構)給「水晶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並添安電燈。宣統三年(1911年)冬,「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水晶宮」被迫停建,由此在紫禁城裡留下一座西洋式「爛尾樓」。
「魏瓔珞」是《延禧攻略》的女主角,據考,其原型是清代乾隆皇帝的令妃、嘉慶帝生母魏佳氏,後被追封為「孝儀純皇后」。不過,電視劇中的「魏瓔珞」與歷史上的魏佳氏出入很大。
據《清史稿列傳一·后妃》載:「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內管領清泰女。事高宗為貴人。封令嬪,累進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1765年),進令皇貴妃。四十年(1775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諡曰令懿皇貴妃,葬勝水峪(清東陵之裕陵)。六十年(1795年),仁宗立為皇太子,命冊贈孝儀皇后。嘉慶、道光累加諡,曰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恰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
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到四十年(1775年)長達20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在乾隆心中,還是在後宮中,魏佳氏都非常有影響力。她先後為乾隆皇帝生過六個孩子,「二十五年十月初六生皇十五子永琰」,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帝宣布永琰為皇太子後,追封已去世二十年的魏佳氏為皇后。
《延禧攻略》中,以魏佳氏為原型的「魏瓔珞」在宮中參與了一些爭鬥,但據史料記載,令妃魏佳氏有別於後宮勾心鬥角的妃子們。由於其籍隸屬內務府包衣(滿語「包衣阿哈」的簡稱,即家奴)旗,出身低微,所以她是以宮女身份入宮,而非經過選秀入宮。因其容貌秀美、心地善良,所以被乾隆帝所寵愛。乾隆十年(1745年),魏佳氏被封為魏貴人,當時只有19歲。身在深宮,她為人處世格外謹慎,小心翼翼地周旋於各後宮之間,無意與人爭鬥。乾隆三十年(1765年),她被晉升為令皇貴妃,並被乾隆帝賦予執掌後宮的大權。
在清宮史料中,很少有關於嬪妃的詳細記載,所以歷史上令妃是否居住過延禧宮,也沒有明確記述。清朝對妃嬪宮殿的居住沒有很嚴格的限制,一個妃子並不一定就對應一個宮殿,其住所時有更換。延禧宮在東六宮中是一座比較冷僻的宮院,明代便是妃嬪所居之地。據傳曾有多位被廢的後宮娘娘在此居住,所以被視為「冷宮」,由此可見該宮不受皇帝待見,皇后和受寵的嬪妃一般不會在這裡居住。到了清朝,這裡仍為妃嬪的居所,康熙時的「常在」徐氏和兩位「答應」(清代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或「常在」,為清宮妃嬪制度中的低階稱謂)、乾隆的愉貴妃、道光的玲常在、田嬪、成貴人也曾在此居住,但沒有乾隆寵妃魏佳氏居住的記載。清史中令妃較為明確的居住地點只有一處,即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魏佳氏在此生下了皇十五子、後來的嘉慶帝永琰。
遜清小朝廷時期,未完工的「水晶宮」因疏於管理和修葺,變得殘破不堪。據傳,退位的「末代皇帝」溥儀曾在這裡玩耍。1917年7月1日,被稱為「辮帥」的軍閥張勳擁立溥儀復闢,國內一片譁然。次日,時為北洋政府實際掌權者的段祺瑞便組織了6萬人馬準備作戰。當時段祺瑞帳下已有空軍部隊,原稱「南苑航空學校」。段祺瑞為討伐張勳,將這所航校改為「臨時空軍司令部」,並準備派出飛機轟炸皇宮,震懾溥儀。
據《故宮趣話》載:1917年7月7日,飛行教官潘世忠和第1期學員尉遲良奉命駕機執行轟炸紫禁城的任務。他們駕駛的「高德隆」教練機是南苑航空學校馬力最大的飛機。為了能準確選擇轟炸地點,他們飛得很低,距地面約300米。當飛機飛到紫禁城上空時,便投下3枚炸彈:第一枚炸傷了一名太監和幾隻小狗;第二枚炸毀了延禧宮舊址北部;第三枚投到「太平缸」(古代消防水缸)裡,沒有爆炸。
轟炸時,溥儀正在書房裡和老師莊士敦、陳寶琛等說話,當聽到飛機聲和從來沒聽過的爆炸聲時,嚇得渾身發抖,在一陣混亂中,由太監們簇擁著趕忙回到養心殿,躲到臥室裡不敢出來,太妃們更是被嚇得亂成一團。溥儀雖然沒挨著炸,但已驚嚇成疾,急忙派人到段祺瑞府上告饒:「請飛機不要進城了,皇帝我是不願做的了!」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六年後將延禧宮舊址改建為文物庫房,即北、東、西三面環建庫房,其東西兩側為二層硬山頂樓房,用以藏貯古物圖籍。建築不再沿用傳統的木結構,而代之以鋼筋水泥材料。
2005年,故宮建院80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在延禧宮舊址成立了古書畫研究中心和古陶瓷研究中心,其東西配樓作為古書畫、古陶瓷展覽廳,對外開放,由此成為故宮東六宮最後一座對遊客開放的宮殿。
如今走進延禧宮舊址,依然可以看到「水晶宮」尚未完工的痕跡:一副有點西洋風格的鋼筋水泥建築框架,屋頂沒有完成,門窗和玻璃還沒有安裝好,柱子已明顯鏽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