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帝朱允炆登上皇帝寶座,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明太祖的太子病逝,而太祖有特別喜歡他的四兒子朱棣,有意向將皇位傳給他,但是因為當時太子的兒子惠帝朱允炆也已經長大了,出於禮法,只能立惠帝為新太子,但是這個惠帝也是挺不爭氣的,毫無理想抱負,讓太宗多次萌生出想要廢掉惠帝立朱棣為太子,這一回還是禮法救了惠帝朱允炆,最終成功繼承了皇位。
自皇太子病逝後,朝廷在新立太子的問題上有很大爭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聰明睿智,深得明太祖的喜愛。他說皇子像自己,想讓其繼承皇位。但此時皇孫朱允蚊已經長大,如果舍長孫立庶子,又恐大臣們不同意。於是,朱元璋召集群臣會議說太子早亡,我有意立燕王繼承皇位,不知大家意見如何?學士劉三吾首先反對,他說皇孫已經長大而且是嫡子孫承嫡統,是古今通禮;你若立燕王,那麼他的哥哥秦王、晉王將置於何地呢?弟不可先足,依臣愚見不如立皇孫。經過反覆考慮,太祖最後只好決定立允炆為皇太孫。因為禮法,太祖的想法被否定了。
朱允炆儒弱寡斷太祖憂慮他不能擔負國家重任。有一太祖有意考考太孫的智力,讓其作詩對句。太祖說風吹馬尾條線」,允炆對道「雨打羊毛一片羶」,允炆這種毫無生氣,沒有抱負的對答,把太祖氣得臉色都變了恰在這時,燕王朱在一帝侍立,見此情形,隨即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從此,朱元章愈加喜愛朱棣,並有廢孫立子之意。但是,由於不合禮法,又為大臣所阻止,朱元璋也只好做罷;他又一想,允炆雖然胸無大志,由於性格軟弱,倒還能循規蹈矩,只要能把自己創立的這一套治國政堅持下去,也問題不大。建文帝朱允炆就這樣繼承了皇位。惠帝這也算是撿來的皇帝,如果沒有禮法限制估計早就被廢了。
朱允炆即位後,他的一些叔父,特別是幾位年紀較大的藩王屢建奇功,手裡握有重兵,自然沒有把這個年輕的皇帝看在眼裡;尤其是燕王朱棣兵力雄厚,對中央政權是個嚴重的威脅。因此,建文帝就想削其實力。於是,他便和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密謀策劃。兩位大臣認為,燕王蓄謀已久,實力最強,倉猝難圖,不如先削周、齊等王,剪除燕王的手足,然後再向燕王開刀,建文帝表示同意。
從公元1398年6月開始,惠帝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先後剝奪了周、湘、齊、代、岷5個藩王的實權,將其廢為庶人當削藩輪到燕王朱棣的頭上時,一場大規模的皇室內部頭便開始了。明太祖生前雖然把杖上的棘刺都去掉了,可他萬萬不會想到,自己剛剛去世,就禍起蕭牆,兒子和孫子動起了刀槍。雖然惠帝軟弱胸無大志,但是上位者都有個共通的特點就是維持自己的高位,這是本能反應。
前面已經說過,建文帝在剝奪了周、湘、齊、代、岷5個藩王的實權之後,便準備向燕王開刀。當建文帝下令北平府守臣張信逮捕燕王朱棣時,這守臣竟暗中向燕王投誠。這是因為,張信過去曾受到燕王的信任,兩人關係不錯;而且張信看到,萬一動起手來,朝廷根本不是燕王的對手,權衡利弊,便決定投靠燕王此時,燕王為了給建文造成錯覺,正在裝瘋賣傻,胡言亂言,到處逛蕩。
開始,他這一招,還確實瞞住了建文帝的耳目,但後來,燕王府的長史葛誠,卻向建文帝派出監視燕王的兩位大臣告了密,使建文帝了解到真象後,才派張信去逮捕燕王,當張信向燕王歸降時,燕王怕是詐降,自然裝瘋。張信跪著說道燕王,你不要再向我裝瘋了,我是誠心誠意,冒著滅門之罪才來幫助你的。這時,燕王才一掃病態,周密策劃,決定以齊泰和黃子澄要背叛朝廷,他做為親王,有責任為朝廷「靖難」為藉口,起兵南下,所謂「靖難」,就是平定叛亂史稱這次事變為「靖難之變」,或叫「靖難之役」,即為平定叛亂而進行戰爭的意思。
公元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起兵南下,第二天就攻下了通州接著又攻下北面的懷來等地。建文帝聞變後,立即派耿炳文率軍30萬前往討伐。在古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天夜間,燕王乘耿炳文不備,襲破雄縣,南軍先鋒部隊全軍覆滅接著,又在滹沱河北岸大敗耿炳文的主力部隊。耿炳文敗後,建文帝又派大將軍李景隆帶領50萬軍隊揮師北上,圍攻北平,又被燕王擊敗。公元1400年5月,朱棣率軍向山東進發,被朱允炆軍隊盛庸、鐵鉉部阻攔在濟南一帶。這年12月,盛庸聯合山東布政使鐵鉉等各部兵馬,在東昌與燕王軍大戰。朱允炆軍使用火器勁弩殺傷許多燕軍,驍勇善戰的大將張玉也被射死。燕王敗回北平。
經此一戰,使朱棣大受挫折,十分喪氣。後經和尚道衍勸說,朱棣便繼續整頓兵馬,準備再戰公元1401年2月26日,燕王再次興師南下。3月22日,燕王在夾河與大將軍盛庸的軍隊對陣大戰。頭天交戰,雙方各有傷亡。這天晚上,朱棣帶10幾名騎兵在盛庸軍營附近露營。到了天明發現四周已圍滿了盛庸軍,部下都極力勸朱棣趕快突圍,朱棣卻談笑自若,待到日高一丈多,才召集騎兵,從容而去盛庸軍驚愕相視,連一箭也不敢發,任他走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朱允炆有言在先:不準殺死燕王,使自己負有殺叔父之名。致使朱棣得以跑掉。這樣看來惠帝還是有些心慈手軟了。
第二天再戰,盛庸大敗,退守德州。此後,朱棣又數次戰敗朱允炆軍隊,把勢力推進到淮河流域。公元1402年4月,燕王攻下靈壁,接著乘勝攻盱取揚州,陳兵江北。朝廷連連敗績,建文帝朱允炆派朱棣的姐姐慶成郡主前往割議和,但燕王根本不予理採。六月,燕王渡過長江,直逼南京城當時燕王的弟弟谷王朱惠與李景隆負責守金川門,燕兵一到,開門迎降南京破後,宮中起火,朱棣到處尋找建文帝而不得,待宮人,說建文帝已投火自焚。
燕王根據宮人提供的線索,從灰扒出一屍全身焦爛,四肢殘缺,已難辨認。朱棣見了屍體還流幾滴眼淚,並說道:「痴兒痴兒,為何弄到這個地步!」那屍體究竟是不是建文帝呢?這在明史上還是一個大懸案。一說是皇帝的體,一說是皇后的屍體。還有一說:是太祖朱元璋臨死前,看到皇孫軟弱,便留下一密詔,讓惠帝萬不得已時再看。當朱棣進城後,建文帝忽地記起,打開詔書一看,才知宮中有一秘密地道,他便按詔書上寫的,乘機化裝從密道中逃走,當了和尚,雲遊四方去了。
與燕王朱棣相比,明惠帝朱允炆,還是太過軟弱了點,這可能是當時明太祖朱元璋不想立朱允炆為帝的原因吧,惠帝自知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而且太過看中世俗之禮,給了朱棣可乘之機,如果真的不顧世俗眼光,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