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9年,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一個書香門第。他很聰明,7歲便能詩善文,因此被稱為「神童」。傳說,他還在襁褓中時母親就在地上寫字,教他認字,5歲時父親就教他詩文。每一個天才的背後,都有一對非常了不起的父母。在父母的教導下,解縉12歲便讀完了四書五經,知曉它們的義理。他16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
1388年,解縉與哥哥、妹夫一同中進士。一家能同時出3位進士,是非常罕見的,一時間解家出名了。不久,解縉升任翰林學士。雖然朱元璋沒什麼文化,但是很喜歡有才學的人,所以非常器重他,經常把他帶在身邊。當時,解縉和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有才的人,通常喜歡直言,解縉也不例外,最終還害死了自己。
朱元璋到底有多喜歡解縉呢?一天,他在大庖西室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關係,但從恩情上卻是如同親父子,你應該對我知無不言。」解縉何等聰明,第二天就呈上萬言書,提出簡明律法等建議,他的提議令朱元璋非常滿意。不過,他這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解縉剛入朝為官時,就敢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此舉引起了兵部尚書的極大不滿,於是上疏誣告他。朱元璋也責備他不該這樣做,並貶官。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不少,1391年,朱元璋召見解縉的父親,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解縉所存在的弊端,認為他還缺乏涵養,必須先修身養性,不然會成為其他大臣攻擊的對象。為了保護解縉,朱元璋讓他先跟著父親回去閉門思過。皇命不可違,他只好跟著父親為老家。期間他也沒閒著,校改《元始》,刪定《禮記》,補寫《宋書》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朱元璋去世後,解縉到京城弔喪。此時,先前與他結怨的大臣袁泰趁機在朱允炆麵前說他的壞話,導致他再次被貶謫。直到1402年,董倫深得朱允炆信任,在皇帝面前替解縉說了不少好話,他才得以回到京城任職,擔任內閣首輔。
靖難之役結束後,燕王朱棣成了明朝新一屆帝王,解縉深受器重,曾奉命主編《永樂大典》,多次受賞。他官場最得意的時候,是在1404年升任為翰林學士兼任右春坊大學士。只要內閣提出的建議,朱棣都虛心採納。另外在立太子時,朱棣是想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繼承人。但解縉阻止了他,說自古以來都是立長子為太子,天下歸附,如果立次子為太子,必定會引起爭端,先例一開很難收場,難有安靜的日子。最終,朱棣還是立了大兒子為太子,可見解縉有多受寵。
因為立太子一事,讓朱高煦非常憎恨解縉。恰逢他奉命率軍討伐安南,解縉想勸阻朱棣收回成命,卻沒有成功。此後,朱高煦更受皇帝的寵愛,禮秩超過了嫡親規定,而太子表現令皇帝不滿意。解縉上疏勸阻皇帝說:「啟爭也,不可!」他的話令朱棣大怒,說他是在離間骨肉,漸漸不再重用他了。之後,朱高煦多次嫁禍解縉,以此離間他和皇帝之間的感情。1410年,朱棣因北徵離開了京城,前來匯報政事的解縉見不到皇上,只好覲謁太子後就離開了。朱高煦以此為藉口,在皇帝面前誣陷解縉說「解縉趁著父皇您外出,私下見太子,此舉無人臣禮!」朱棣很生氣,下令逮捕了解縉。
1415年正月,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向朱棣匯報犯人的名單,皇上看到解縉的名字後問:「解縉還在啊?」錦衣衛都是人精,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回去後,他就把解縉灌醉,然後將其拖到雪地裡埋起來。就這樣,48歲的解縉被活活凍死。他死後,家被抄,妻兒被流放到非常寒冷的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