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刑?

2020-12-15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紀綱令人買來酒菜,打開牢門,陪「罪犯」解縉喝酒。此時的解縉憤懣滿懷,不停地喝著,很快就醉倒了。

隨後紀綱命人將解縉拖到雪中,就這樣,被凍成「冰棍」的他被無聲無息地凍死了。一代才子解縉為何會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呢?他到底犯了什麼樣的罪?

解縉出生於1369年,是個小神童,他六歲就能作詩,聲名遠播,十八歲就拿到鄉試第一名,十九歲就成為三甲第十名進士,從此赴入仕途。而一向嚴厲的朱元璋也是非常喜歡解縉,甚至說出這樣驚人的11個字:「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

然而,少年得志的解縉卻沒能潔身自愛,而是放肆囂張,甚至總是和朱元璋對著幹,朱元璋忍無可忍之下,做出驚人舉:把他革職貶為布衣。解縉於是又灰溜溜地回到了家鄉。直到八年後,當朱元璋病逝後,解縉才解放。

解縉立馬來到了京城,理由是為朱元璋哭喪。結果解縉很快迎來人生轉機,他受到了建文帝的賞識和重用,被任命為翰林待詔。

然而,解縉的好日子很快就到了頭,因為建文四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建文帝趕下了臺,朱棣篡位成功,成了天下之主。

關鍵時刻,解縉沒有選擇愚忠,而是選擇另擇明主,於是主動向朱棣拋去橄欖枝。朱棣有召「縉馳謁」,還順手接過被誅掉十族方孝孺的筆,給朱棣寫了一篇文採飛揚的繼位詔書,從此成為永樂朝的重,一時間解縉再度站在了人生的高峰。

此後,解縉主持修纂了《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他還對徵安南、改土歸流等事的預測極準,早早就告訴朱棣明朝佔不住安南,要早做打算。

解縉這回居安思危,開始把寶朱棣的兒子朱高熾身上。

史料記載「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縉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帝怒,謂其離間骨肉,恩禮浸衰。」

最後可想而知,在解縉等大臣的極力推薦下和支持下,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解縉一時風光無限。然而,樂極生悲,這個時候朱棣的另一個兒子朱高煦也是不安分的主子,他四處培養自己的勢力,大有超過太子的跡象。解縉見了很是著急,於是給朱棣打了一個小報告,說朱高煦有野心,想圖謀不軌。

朱棣見了卻很生氣,他認為解縉在離間他們父子感情,開始疏遠解縉。

就這樣,解縉不但得罪了朱棣,還得罪了朱高煦,失寵也就不足為奇了。

解縉失寵後,朱高煦開始亮劍,網羅了解縉的罪狀,其中有一條就是「私覲太子」,於是把他打入了監獄。正如史料所記載:「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

永樂十三年(1415年)2月22日,這天突然下起了大雪,朱棣問錦衣衛頭子紀綱:「解縉還活著嗎?」。

朱高煦的心腹紀綱聽了後,立刻把解縉從大牢裡提出來,用酒灌醉,把他埋入雪堆,就這樣47歲的解縉被活活凍死了。解縉死後,家產也被抄了,老婆孩子及整個家族被株連流放到遼東。

總之,解縉可以說是明朝史上少有的大才子,但他也是一位好功名的兩面人,他的死雖然悲慘,但也在情理之中。

相關焦點

  •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 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我說解縉那麼厲害,您可能還無法衡量。《永樂大典》這本書就是他主寫的,永樂大典這部書好比現代百科全書,比百科全書還要百科全書那種。《永樂大典》你要是還沒聽過的話,朱棣應該知道是誰吧?明成祖朱棣親自挑選他做《永樂大典》的主編,那還能看錯眼嗎?解縉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剛打下天下沒多久。
  • 大才子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朱棣的話模稜兩可,而紀綱辦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上面怪罪下來,紀綱可以推卸責任,畢竟他們沒有用刑,解縉身上也沒有致命傷。那麼為何解縉死得如此悽慘?他究竟犯了什麼錯?三、朱高煦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事實上,解縉失寵後,朱棣並沒有要殺他的打算,只不過在朱高煦的暗箱操作下,才令解縉被關入詔獄。史料記載「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
  • 身為三大才子榜首的解縉,為何被處死?他這個缺陷值得我們深思
    回來獄中,他立馬請解縉喝了一頓酒,醉酒後的解縉被紀綱讓人埋在了雪中,沒幾個時辰就被凍成了冰棍。解縉去世後,他的妻兒均被流放,家產也被全部抄沒。回顧解縉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雖然解縉有大才,可是如此不識時務,把一幫重臣都貶的一無是處就算了,還敢指責皇帝的施政得失。但太祖並沒有重處他,只是以「縉以冗散自恣耶」把他貶到了江西,本來是想讓他反省自察,但解縉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李善長被誅殺後,王國用覺得李善長死的有點冤,可是他又不敢直言進諫。
  • 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他的結局為何是被活活凍死?
    為何朱元璋會說在恩情上他們是父子關係呢?這還得從解縉的父親解開說起。解開富有經緯之才,曾「二魁胄監,五知貢舉」,當時朱元璋起兵反元之時,解開曾經給了他幾點建議,繼而讓他在亂世中站穩了腳跟,所以對於朱元璋而言,解開對他是有恩的。如此,當解開的兒子解縉入朝為他效力時,因之前的恩情,朱元璋自然就將他當作自己的親子來看待。
  • 解縉與杭世駿的事跡告訴我們要防記仇者!
    明代大才子解縉,曾被永樂大帝朱棣寵信,榮升《永樂大典》主編牛氣得不得了。可後來他恃寵撒嬌,居然就皇子是否逾禮一事兒說三道四,想幹涉皇家私事。於是,朱棣大怒,將其貶出京城。解縉不知道吸取經驗教訓,逮住個回城機會,私自去見了太子朱高熾,而且,還不向這太子的老子—也就是朱棣匯報!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 明代《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最後為何落得凍死的下場?
    《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無疑是飽學之士,這位國學大師、內閣首輔為何最後卻落得個凍死的下場……解縉與朱元璋情同父子解縉從小就天生聰穎,六歲能詩,有神童之譽。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鄉試第一名舉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考中戊辰科三甲第十名進士,授中書庶吉士。
  • 朱棣想要廢掉太子,解縉只說了3個字,就讓朱棣打消了這個念頭
    那麼,明朝皇帝朱棣是怎麼決定自己的繼承人的呢?了解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朱棣心情其實是非常糾結的,因為在他心裏面有兩個人選,一位就是他的大兒子,也是太子朱高熾,另外就是他的次子朱高煦。其實按照明朝的法律制度,皇位就是應該由第一個兒子繼承,按理說朱棣應該沒有什麼好糾結的,但是朱棣自己也並不是第一個兒子,他的皇位究竟是怎麼來的,大家也都知道。
  • 東南五才子,三掌文衡: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他聰敏博聞、考索精到,文篇辭章,援筆立就;他不喜歡浮華虛靡之學,惟以篤實為務;他侍奉雙親,能盡人子之道,鄉鄰閭裡,皆以他為榜樣。 王達曾跟隨當時在鄉的張籌學習經學,很為張籌所器重。 後來,張籌官拜朱元璋洪武朝禮部尚書。王達又前往京師,繼續跟他學習,並完成了經學學業。
  • 他被朱元璋視為親子,深受朱棣重用,最終卻被灌醉後埋雪地凍死
    朱元璋到底有多喜歡解縉呢?一天,他在大庖西室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關係,但從恩情上卻是如同親父子,你應該對我知無不言。」解縉何等聰明,第二天就呈上萬言書,提出簡明律法等建議,他的提議令朱元璋非常滿意。不過,他這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解縉剛入朝為官時,就敢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此舉引起了兵部尚書的極大不滿,於是上疏誣告他。
  • 同樣是篡位,為何後世對李世民和朱棣,評價卻截然不同
    可是提到朱棣,雖然也有「永樂盛世」,但人們往往就想到他篡位,然後滅了方孝孺十族。 總的來說,就是李世民獲得的負面評價,要比朱棣少得多。那麼同樣是篡位,為何後世對李世民和朱棣,評價卻截然不同呢?
  • 朱虹:天才解縉
    解縉雖然失卻狀元頭銜,但朱元璋心裡知道解縉是可用之才,忍不住又對他考問幾番,越發覺得解縉才學卓然,為人坦誠,是日後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當即留在翰林院,授予中書庶吉士一職,負責起草詔書等事。解縉的哥哥解綸亦被任命在禮部任職。此後,解縉在翰林院每日學習,也試著處理一些文件,常傍皇上左右,探討朝中政務,閒來也陪伴皇上吟詩作對。
  • 他是《永樂大典》的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最後卻因直言被害
    朱元璋覺得解縉還是不夠穩重,於是決定讓他回家修身養性。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對他直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只好隨父回歸吉水。在老家8年,他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朱元璋病逝後,明惠帝朱允炆繼位。袁泰乘機進誨言,攻擊解縉,解縉又被貶為河州(今甘肅蘭州附近)衛吏。
  • 朱棣臨死前為何說「夏元吉愛我」?沒有他,就沒明朝兩大盛世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蹤,建文舊臣有的寧死不屈(如方孝孺),有的投奔新主(如解縉),只有夏原吉例外,他沒有站隊,而是在戶部帳房裡繼續核算錢糧帳冊,外面翻天覆地,屋內平靜如水。朱棣聽完,終於明白,眼前的這個人,不是什麼建文餘孽,而是「工作狂魔」。朱棣一紙赦書,讓夏原吉繼續為「新朝」效力,擔任戶部左侍郎。至於夏原吉為何同意為朱棣效力,後世認為可能存在兩種原因:第一,朱棣和夏原吉二人,或許有過一次長談。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夏原吉認同了朱棣,才有可能「與之謀」。第二,夏原吉就是一位對經濟民生感興趣的官員,誰當天子他無所謂,因為他只關心自己能不能為百姓做事。
  • 朱棣因為三個字立朱高熾為太子_中國歷史人物
    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後,很快便面臨一個現實而緊迫的難題: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將來該由誰繼承?換句話說,該選擇誰來做太子?本來,這不是一個問題的問題,因為早在他當燕王的時候,便已經確立嫡長子朱高熾為世子,而世子自然是太子的「鐵定人選」。再說,朱高熾天性仁孝、端重沉靜,在朝廷內外的風評極佳,不僅讓朱棣讚許有加,還是群臣屬意的對象。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
  • 朱高熾的支持勢力大,選立太子出現僵局,朱棣到底該如何抉擇
    這個人是朱棣起兵奪位的主要將領,朱棣上臺後封他為第一武臣,封號是淇國公。他和一批武將多次勸說朱棣立老二當太子,對朱高煦更是一口一個「二殿下」(《明史紀事本末·高煦之叛》)。 這些人同朱高煦在奪位之戰中可謂患難與共,是一同拼殺出來的生死兄弟,因此當然希望老二朱高煦當太子,這對他們日後的發展極有好處。
  • 明仁宗朱高熾為何被稱為史上最可愛的胖子?
    三、朱高熾在爭儲之戰中勝出伴隨著一次次的從父出徵,甚至挽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和生死之間,朱高煦逐漸走上了歷史的前臺,逐漸萌生了取而代之的貪念。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朱棣曾這樣勉勵自己的兒子朱高煦: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 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儲君,3個原因,註定朱棣本事再大也不能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和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個,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繼承人,即使嫡長子朱標去世,朱元璋還有4個嫡子可選,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韜武略、戰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而要選擇孫子朱允炆?
  • 論朱瞻基在朱棣時期的地位
    朱棣這個人非常能打,他本人是通過武力奪位上位的,而且在他在為期間也幾次北徵蒙古,所以他對他的大兒子朱高熾非常不滿意,他覺得朱高熾不像他,反而喜歡他勇武的第二子朱高煦。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後。一直想要廢掉他大兒子太子之位,立朱高煦為太子。而且更重要的是什麼呢?朱棣不光本人有這個意願,而且他還能找到先例可以依循。朱高熾本人是個胖子,胖到什麼程度呢?
  • 古代第一考神,連中六元創歷史紀錄,卻因得罪朱棣被剝奪狀元名號
    通過以上簡述不難看出,「連中三元」的難度係數到底有多高。而在這21位牛人中,還有一位牛人中的牛人,他是真正意義上的「連中六元」,被譽為「六首狀元」,此人便是明朝大才子黃觀。 先說說何為「六首狀元」。 所謂「六首狀元」,就是在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六次考試中均取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