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要廢掉太子,解縉只說了3個字,就讓朱棣打消了這個念頭

2020-12-20 山河見聞

至於每一任皇帝來說,對於繼承人的挑選都是非常嚴格謹慎的,因為如果繼承人挑選的太早的話,那麼其他的大臣很可能會對自己有二心,生怕自己在還沒有去世之前就被趕下皇位。但是如果繼承人沒有提前挑選,那麼很有可能在自己去世之前,繼承人沒有經歷過足夠的歷練,將來不能成為一位好皇帝。

那麼,明朝皇帝朱棣是怎麼決定自己的繼承人的呢?了解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朱棣心情其實是非常糾結的,因為在他心裏面有兩個人選,一位就是他的大兒子,也是太子朱高熾,另外就是他的次子朱高煦。其實按照明朝的法律制度,皇位就是應該由第一個兒子繼承,按理說朱棣應該沒有什麼好糾結的,但是朱棣自己也並不是第一個兒子,他的皇位究竟是怎麼來的,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朱棣一直非常擔心在自己死了之後,明朝又發生同樣的事情,因為他的二兒子非常的有能力,在他爭奪皇位的過程當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如果不讓他的次子繼承皇位的話,那麼明朝將來很可能會動蕩不堪,因為朱棣自己非常了解次子,未來很有可能會因為屈居人下,非常的不甘心,當年自己不就是這樣的情況。

當時就連大臣都分為了兩個派別,朱棣當也想要廢掉太子了,因為他本身也更偏愛次子。後來還是解縉和朱棣談論了一番,當時解縉比較看好太子朱高熾,但是朱棣還比較猶豫,於是解縉只說了3個字,那就是「看聖孫」。其實也非常好理解,既然兒子都差不多,那麼就看兒子的下一代,畢竟兒子皇位一定會要傳給孫子的。

雖然朱棣不太喜歡太子,但是他卻很喜歡太孫,於是朱棣立馬就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覺得由太子繼承皇位是更好的選擇。

讀者們怎樣看待朱棣的選擇方式?

相關焦點

  • 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三個字,說出來很平常,卻讓朱棣由衷讚嘆
    在距離南京一步之遙的浦子口戰役中,朱棣親口對驍勇善戰的二兒子說:「勉之!世子多疾。」所謂的世子就指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言者無意而聽者有心,在朱高煦看來這句話等同於立儲的許諾,因而這一仗打得十分賣力,「率眾死戰」,最終順利幫助朱棣入主南京。可以這麼說,沒有二兒子朱高煦一路拼死打仗,朱棣的登基之路會很艱難,因此朱高煦自己都覺得哪怕論功行賞,朱棣之後也該由自己繼位,況且父親朱棣也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登基。
  • 朱棣因為三個字立朱高熾為太子_中國歷史人物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後,很快便面臨一個現實而緊迫的難題: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將來該由誰繼承?換句話說,該選擇誰來做太子?本來,這不是一個問題的問題,因為早在他當燕王的時候,便已經確立嫡長子朱高熾為世子,而世子自然是太子的「鐵定人選」。
  • 論朱瞻基在朱棣時期的地位
    朱棣這個人非常能打,他本人是通過武力奪位上位的,而且在他在為期間也幾次北徵蒙古,所以他對他的大兒子朱高熾非常不滿意,他覺得朱高熾不像他,反而喜歡他勇武的第二子朱高煦。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後。一直想要廢掉他大兒子太子之位,立朱高煦為太子。而且更重要的是什麼呢?朱棣不光本人有這個意願,而且他還能找到先例可以依循。朱高熾本人是個胖子,胖到什麼程度呢?
  • 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刑?
    一代才子解縉為何會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呢?他到底犯了什麼樣的罪?解縉出生於1369年,是個小神童,他六歲就能作詩,聲名遠播,十八歲就拿到鄉試第一名,十九歲就成為三甲第十名進士,從此赴入仕途。而一向嚴厲的朱元璋也是非常喜歡解縉,甚至說出這樣驚人的11個字:「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
  • 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我說解縉那麼厲害,您可能還無法衡量。《永樂大典》這本書就是他主寫的,永樂大典這部書好比現代百科全書,比百科全書還要百科全書那種。《永樂大典》你要是還沒聽過的話,朱棣應該知道是誰吧?明成祖朱棣親自挑選他做《永樂大典》的主編,那還能看錯眼嗎?解縉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剛打下天下沒多久。
  • 朱高熾的支持勢力大,選立太子出現僵局,朱棣到底該如何抉擇
    這個人是朱棣起兵奪位的主要將領,朱棣上臺後封他為第一武臣,封號是淇國公。他和一批武將多次勸說朱棣立老二當太子,對朱高煦更是一口一個「二殿下」(《明史紀事本末·高煦之叛》)。 這些人同朱高煦在奪位之戰中可謂患難與共,是一同拼殺出來的生死兄弟,因此當然希望老二朱高煦當太子,這對他們日後的發展極有好處。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比如1402年的九月,朱棣下令將山西沒有田地的百姓遷往北平;1403年的八月,朱棣下令將犯了流罪以下的犯人去北京開墾田地,九月又下令將直隸蘇州等十個郡以及浙江等九省的富戶遷往北京;1404年和1405年,連續兩年,每年將山西的一萬戶遷往北京。
  • 他被朱元璋視為親子,深受朱棣重用,最終卻被灌醉後埋雪地凍死
    1388年,解縉與哥哥、妹夫一同中進士。一家能同時出3位進士,是非常罕見的,一時間解家出名了。不久,解縉升任翰林學士。雖然朱元璋沒什麼文化,但是很喜歡有才學的人,所以非常器重他,經常把他帶在身邊。當時,解縉和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有才的人,通常喜歡直言,解縉也不例外,最終還害死了自己。
  • 大才子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建文四年,建文帝倒臺,朱棣即位,解縉並沒有追隨舊主而去,而是跑到朱棣馬前宣誓效忠,有些人認為,解縉這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並沒有錯,而有人認為解縉是小人行徑。不論如何,解縉在朱棣身上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再次進入核心權力層,成為內閣大學士。
  • 《大明風華》中楊士奇向朱棣隱瞞太子的病情,朱高熾:你腦袋還在...
    所以楊士奇才會提出暫時向朱棣隱瞞此事。 太子朱高熾看到楊士奇遞交的京城軍隊換防的奏摺,睿智的朱高熾當然知道楊士奇此舉是先打預防針,防範消息洩露後產生不良的後果。知道這幫大臣的想法後,朱高熾只是說了一句話:「摸一下你的腦袋,還在不在頭上?」當朱高熾說出完句話時,這幫大臣絕對是汗流浹背。
  • 身為三大才子榜首的解縉,為何被處死?他這個缺陷值得我們深思
    要說在這個時候,其實朱元璋就有點不高興了。雖然解縉有大才,可是如此不識時務,把一幫重臣都貶的一無是處就算了,還敢指責皇帝的施政得失。但太祖並沒有重處他,只是以「縉以冗散自恣耶」把他貶到了江西,本來是想讓他反省自察,但解縉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這三大原因,註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
    其實,站在朱棣角度上去想,他也挺無奈的。對於帝王家庭來言,歷來都是老爸把皇位傳給兒子,或是在兄弟之間傳承。若朱棣沒本事,啥也別說了,可偏偏朱棣還文韜武略樣樣皆能!原來皇位是哥哥朱標的,他沒啥想法,過得還很滋潤,一口氣生了9個子女。可哥哥朱標一去世,老爸朱元璋卻瞅都不瞅他一眼,就把皇位指定了侄子朱允炆。
  • 明代《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最後為何落得凍死的下場?
    《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無疑是飽學之士,這位國學大師、內閣首輔為何最後卻落得個凍死的下場……解縉與朱元璋情同父子解縉從小就天生聰穎,六歲能詩,有神童之譽。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鄉試第一名舉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考中戊辰科三甲第十名進士,授中書庶吉士。
  • 解縉與杭世駿的事跡告訴我們要防記仇者!
    解縉與杭世駿的事跡告訴我們要防記仇者!同樣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說來,那含義大不一樣。譬如:「某某還在嗎?」這話要由我們一般人說出來,那意思也就很久沒見某人了,有些想念他,沒什麼大不了的含義,更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動機;可這話要由位居九五、權傾天下的帝王說出來,那含義可就不一樣了,至於後果,那也嚴重得幾乎讓人心驚肉跳,謂予不信,請看例子。
  • 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儲君,3個原因,註定朱棣本事再大也不能
    不過朱元璋並不是沒有考慮過朱棣,而是因為這3個原因,導致朱棣本事再大,他也沒有機會做儲君。一、朱棣沒有代言人從古至今,朝臣和藩王聯繫過密,都可能會引發皇帝的猜忌,不利於自身的安全,所以朝臣不敢和藩王有過多聯繫。
  •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但解縉確實在朱棣身上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成為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位極人臣,進入核心權力層。 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最終解縉倒在了太子的問題上。解縉很明白,要想長久富貴,那麼光靠著朱棣是不行的,他還要再賭一把,於是他把寶壓在了朱高熾身上。
  • 同樣是篡位,為何後世對李世民和朱棣,評價卻截然不同
    可是提到朱棣,雖然也有「永樂盛世」,但人們往往就想到他篡位,然後滅了方孝孺十族。 總的來說,就是李世民獲得的負面評價,要比朱棣少得多。那麼同樣是篡位,為何後世對李世民和朱棣,評價卻截然不同呢?
  • 東南五才子,三掌文衡: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本年農曆十一月,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等進呈其所纂錄的韻書,朱棣賜名為《文獻大成》,並賜予解縉等一百四十七人錢鈔不等,還於禮部賜宴。很快,朱棣閱覽所進之書,發現並不完備,遂命重修。敕令太子少保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箎、及解縉總領其事。侍讀學士王達為總裁之一。此書修成,賜名《永樂大典》。
  • 大明風華:太子朱高幟又老又笨,朱棣為何不廢黜他?
    大型古裝宮廷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身材肥胖,略帶萌點的太子爺獲得不少網友的關注,甚至被明史迷吐槽將歷史上的朱高熾演活了。 明成祖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是朱棣和徐皇后的嫡子。朱棣年幼時,曾跟著父親朱元璋橫徵北戰,戰功赫赫,為人武勇粗獷,不拘小節。
  • 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他的結局為何是被活活凍死?
    自朱棣榮登大寶後,對於太子的人選,他曾是陷入長時間的猶豫不決中,他一直在嫡長子朱高熾與嫡次子朱高煦之間反覆徘徊著,不知如何選擇。首先朱高熾,身為皇嫡長子,他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成為儲君的,但是對於他,朱棣卻不是很滿意,因為他的身體實在是太弱,是只會文而不會武,跟朱棣是一點都不像,因此朱棣並不太想立他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