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解縉那麼厲害,您可能還無法衡量。《永樂大典》這本書就是他主寫的,永樂大典這部書好比現代百科全書,比百科全書還要百科全書那種。《永樂大典》你要是還沒聽過的話,朱棣應該知道是誰吧?明成祖朱棣親自挑選他做《永樂大典》的主編,那還能看錯眼嗎?
解縉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剛打下天下沒多久。在洪武二年的時候,江西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多了一個男嬰,父親給他取名叫解縉,字大紳。
從解縉的爺爺謝子元開始,解家就開始當官。當時的朝代還是元朝,解子元先是在科舉中中了舉人,然後被分配到江西當判官。由於表現出色,後期又被召回京城做京官,但是由於讀書人不善於混跡官場,所以在政治鬥爭中落敗,又被貶到廣州做官。解縉的父親解開也是通過科舉走上了仕途,但是正好趕上元末農民起義,解子元也在這場戰亂中不幸離世,解家人傷心過度,選擇隱居避亂。
朱元璋打下天下後曾經見過解開,覺得解家書香門第,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解家人由於政治立場不同,並沒有選擇為朱元璋效力。雖然元朝很難說清楚他的定位,但是在解家人眼裡,食人俸祿就應該當侍其主,所以謝子元選擇了回家當一個教書先生。
解縉的母親也不是尋常的女子,並沒有由於女性的性別限制而少讀書,也是一個賢良淑德,通讀史書的女子。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怎麼會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呢?
解縉很小就表現出了超脫同齡人的機智聰慧。父親教他認字,他總是能夠做到過目不忘。很小的年紀就能作詩答對子,背誦文章也是朗朗上口。附近的人們都知道解家有一個叫解縉的神童。
洪武二十年,十八歲的解縉參加了科舉考試。第一次參加鄉試就獲得了第一名,成為了解元。等到了京城參加會試也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其實按照當時解縉的能力是遠遠不止第七名的水平,但是他犯了所有心高氣傲的文人的毛病,那就是太敢說了,所以只能屈居第七名。
與此同時,解縉的哥哥和妹夫也取得了進士的稱號,解家算是徹底出名了,都知道他們家一門出了三個當官的。
雖然解縉沒當上狀元,但是朝廷並沒有埋沒了這個人才,把他安置為翰林院中書庶吉士。可能這個職位大家不是很熟悉,就是把它當成儲備型人才來培養,日後必有大用處。能進入翰林院學習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因為那裡能夠和皇帝有所接觸。正是因為如此,解縉才能總出現在朱元璋的眼前。
朱元璋慧眼識真,發現了解縉的才華,總是找解縉聊國家大事,解縉認為朱元璋對自己恩寵有加,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他。於是,解縉大筆一揮,一份《萬言書》就呈現在朱元璋面前。
《萬言書》非常直白地批評了當朝人讀書的不良風氣,覺得這些書並不是一些真正有用的好書。而且在《萬言書》中,解縉還大膽地批評了當朝的一些政策和制度的不合理現象。
按照朱元璋的性子是不容別人過多評價的,但是對於解縉那是一個例外。不僅當著朝廷的大臣的面大聲的讀出來,而且還對解縉的行為大加讚賞,說他是百官的好榜樣,敢於講實話。
得到了朱元璋賞識的解縉更加高興,開始不斷地給朱元璋進言,抨擊當朝官宦制度的弊端和官場的不良風氣。這樣時間一長,導致不少人對解縉恨的是牙根直痒痒。朱元璋總聽這些人嘟囔也是煩了,於是將他調走做了御史。
御史這個職位就是專門監督官員和告狀的,解縉還捲入了李善長和胡惟庸的渾水裡邊,幫別人寫御狀。時間長了,朱元璋尋思這小子還是太嫩了,不懂得官場的生存之道。於是,一道命令將解縉攆回江西老家繼續念書,告訴他十年後再來當官吧。
解縉在家剛剛讀了八年書,朱元璋就死了,當初的約定好比一紙空談。解縉回到京城打算祭奠朱元璋,但是他是一介平民,哪來的權利呢?因此之前那些和他有仇的人開始使壞,告他的狀。朱允炆雖然沒有殺掉他,但是活罪難逃,還是遭到了流放。過了很久之後,解縉才在他人得幫助下再次回到宮中當官。
但是世事無常,朱允炆也在宮中沒做多久,朱棣就取而代之。像方孝孺等多數文人都選擇了不為朱棣效力,因此遭到了血腥的屠殺。但是解縉沒有放過這次機會,選擇了為朱棣效命。
並且為朱棣寫了《登極詔》來解釋朱棣的身份,對朱棣繼承的合法性出了力氣。
後來朱棣對解縉格外重視,並且讓他主編了《永樂大典》這本百科全書。雖然解縉在官場上也算是老油條了,但是還是不夠謹慎。在太子朱高熾和王爺朱高煦的問題上犯了糊塗,竟然直接在朱棣面前點明了朱高煦不適合當繼承人。朱棣對此非常生氣,朱高煦也對他使壞,不斷地瞅準機會就在朱棣的面前告狀。
在朱高煦等人的挑唆之下,朱棣知道了解縉私會太子這件事,這觸碰到了朱棣的底線。於是利用紀綱這把刀殘忍地將解縉灌醉埋到雪地裡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