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2020-12-15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我說解縉那麼厲害,您可能還無法衡量。《永樂大典》這本書就是他主寫的,永樂大典這部書好比現代百科全書,比百科全書還要百科全書那種。《永樂大典》你要是還沒聽過的話,朱棣應該知道是誰吧?明成祖朱棣親自挑選他做《永樂大典》的主編,那還能看錯眼嗎?

解縉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剛打下天下沒多久。在洪武二年的時候,江西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多了一個男嬰,父親給他取名叫解縉,字大紳。

從解縉的爺爺謝子元開始,解家就開始當官。當時的朝代還是元朝,解子元先是在科舉中中了舉人,然後被分配到江西當判官。由於表現出色,後期又被召回京城做京官,但是由於讀書人不善於混跡官場,所以在政治鬥爭中落敗,又被貶到廣州做官。解縉的父親解開也是通過科舉走上了仕途,但是正好趕上元末農民起義,解子元也在這場戰亂中不幸離世,解家人傷心過度,選擇隱居避亂。

朱元璋打下天下後曾經見過解開,覺得解家書香門第,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解家人由於政治立場不同,並沒有選擇為朱元璋效力。雖然元朝很難說清楚他的定位,但是在解家人眼裡,食人俸祿就應該當侍其主,所以謝子元選擇了回家當一個教書先生。

解縉的母親也不是尋常的女子,並沒有由於女性的性別限制而少讀書,也是一個賢良淑德,通讀史書的女子。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怎麼會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呢?

解縉很小就表現出了超脫同齡人的機智聰慧。父親教他認字,他總是能夠做到過目不忘。很小的年紀就能作詩答對子,背誦文章也是朗朗上口。附近的人們都知道解家有一個叫解縉的神童。

洪武二十年,十八歲的解縉參加了科舉考試。第一次參加鄉試就獲得了第一名,成為了解元。等到了京城參加會試也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其實按照當時解縉的能力是遠遠不止第七名的水平,但是他犯了所有心高氣傲的文人的毛病,那就是太敢說了,所以只能屈居第七名。

與此同時,解縉的哥哥和妹夫也取得了進士的稱號,解家算是徹底出名了,都知道他們家一門出了三個當官的。

雖然解縉沒當上狀元,但是朝廷並沒有埋沒了這個人才,把他安置為翰林院中書庶吉士。可能這個職位大家不是很熟悉,就是把它當成儲備型人才來培養,日後必有大用處。能進入翰林院學習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因為那裡能夠和皇帝有所接觸。正是因為如此,解縉才能總出現在朱元璋的眼前。

朱元璋慧眼識真,發現了解縉的才華,總是找解縉聊國家大事,解縉認為朱元璋對自己恩寵有加,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他。於是,解縉大筆一揮,一份《萬言書》就呈現在朱元璋面前。

《萬言書》非常直白地批評了當朝人讀書的不良風氣,覺得這些書並不是一些真正有用的好書。而且在《萬言書》中,解縉還大膽地批評了當朝的一些政策和制度的不合理現象。

按照朱元璋的性子是不容別人過多評價的,但是對於解縉那是一個例外。不僅當著朝廷的大臣的面大聲的讀出來,而且還對解縉的行為大加讚賞,說他是百官的好榜樣,敢於講實話。

得到了朱元璋賞識的解縉更加高興,開始不斷地給朱元璋進言,抨擊當朝官宦制度的弊端和官場的不良風氣。這樣時間一長,導致不少人對解縉恨的是牙根直痒痒。朱元璋總聽這些人嘟囔也是煩了,於是將他調走做了御史。

御史這個職位就是專門監督官員和告狀的,解縉還捲入了李善長和胡惟庸的渾水裡邊,幫別人寫御狀。時間長了,朱元璋尋思這小子還是太嫩了,不懂得官場的生存之道。於是,一道命令將解縉攆回江西老家繼續念書,告訴他十年後再來當官吧。

解縉在家剛剛讀了八年書,朱元璋就死了,當初的約定好比一紙空談。解縉回到京城打算祭奠朱元璋,但是他是一介平民,哪來的權利呢?因此之前那些和他有仇的人開始使壞,告他的狀。朱允炆雖然沒有殺掉他,但是活罪難逃,還是遭到了流放。過了很久之後,解縉才在他人得幫助下再次回到宮中當官。

但是世事無常,朱允炆也在宮中沒做多久,朱棣就取而代之。像方孝孺等多數文人都選擇了不為朱棣效力,因此遭到了血腥的屠殺。但是解縉沒有放過這次機會,選擇了為朱棣效命。

並且為朱棣寫了《登極詔》來解釋朱棣的身份,對朱棣繼承的合法性出了力氣。

後來朱棣對解縉格外重視,並且讓他主編了《永樂大典》這本百科全書。雖然解縉在官場上也算是老油條了,但是還是不夠謹慎。在太子朱高熾和王爺朱高煦的問題上犯了糊塗,竟然直接在朱棣面前點明了朱高煦不適合當繼承人。朱棣對此非常生氣,朱高煦也對他使壞,不斷地瞅準機會就在朱棣的面前告狀。

在朱高煦等人的挑唆之下,朱棣知道了解縉私會太子這件事,這觸碰到了朱棣的底線。於是利用紀綱這把刀殘忍地將解縉灌醉埋到雪地裡凍死了。

相關焦點

  • 大才子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朱棣的話模稜兩可,而紀綱辦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上面怪罪下來,紀綱可以推卸責任,畢竟他們沒有用刑,解縉身上也沒有致命傷。那麼為何解縉死得如此悽慘?他究竟犯了什麼錯?解縉在洪武年間就在朝為官,即便他上疏頂撞過朱元璋,但朱元璋欣賞他的才華,並沒有加以懲罰,只不過打發他回家,十年後再用。朱元璋死後,解縉借哭喪的機會再次來到京城,受到建文帝重用,被任命為翰林待詔。
  • 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刑?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紀綱令人買來酒菜,打開牢門,陪「罪犯」解縉喝酒。此時的解縉憤懣滿懷,不停地喝著,很快就醉倒了。隨後紀綱命人將解縉拖到雪中,就這樣,被凍成「冰棍」的他被無聲無息地凍死了。
  •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 身為三大才子榜首的解縉,為何被處死?他這個缺陷值得我們深思
    回來獄中,他立馬請解縉喝了一頓酒,醉酒後的解縉被紀綱讓人埋在了雪中,沒幾個時辰就被凍成了冰棍。解縉去世後,他的妻兒均被流放,家產也被全部抄沒。回顧解縉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時成祖還是比較傾向於朱高煦的,但解縉卻直諫:「為長,古來如此。皇長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為了說服朱棣,解縉還說了一句「好聖孫」,才讓朱棣改變了想法,並讓解縉起草立儲的詔書。這一切雖然是一個直臣該做的事,但是解縉的諫言方式太過直白,惹得朱高煦從此恨上了他。
  • 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他的結局為何是被活活凍死?
    為何朱元璋會說在恩情上他們是父子關係呢?這還得從解縉的父親解開說起。解開富有經緯之才,曾「二魁胄監,五知貢舉」,當時朱元璋起兵反元之時,解開曾經給了他幾點建議,繼而讓他在亂世中站穩了腳跟,所以對於朱元璋而言,解開對他是有恩的。如此,當解開的兒子解縉入朝為他效力時,因之前的恩情,朱元璋自然就將他當作自己的親子來看待。
  • 朱棣想要廢掉太子,解縉只說了3個字,就讓朱棣打消了這個念頭
    那麼,明朝皇帝朱棣是怎麼決定自己的繼承人的呢?了解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朱棣心情其實是非常糾結的,因為在他心裏面有兩個人選,一位就是他的大兒子,也是太子朱高熾,另外就是他的次子朱高煦。其實按照明朝的法律制度,皇位就是應該由第一個兒子繼承,按理說朱棣應該沒有什麼好糾結的,但是朱棣自己也並不是第一個兒子,他的皇位究竟是怎麼來的,大家也都知道。
  • 解縉與杭世駿的事跡告訴我們要防記仇者!
    明代大才子解縉,曾被永樂大帝朱棣寵信,榮升《永樂大典》主編牛氣得不得了。可後來他恃寵撒嬌,居然就皇子是否逾禮一事兒說三道四,想幹涉皇家私事。於是,朱棣大怒,將其貶出京城。解縉不知道吸取經驗教訓,逮住個回城機會,私自去見了太子朱高熾,而且,還不向這太子的老子—也就是朱棣匯報!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 明代《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最後為何落得凍死的下場?
    《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無疑是飽學之士,這位國學大師、內閣首輔為何最後卻落得個凍死的下場……解縉與朱元璋情同父子解縉從小就天生聰穎,六歲能詩,有神童之譽。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鄉試第一名舉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考中戊辰科三甲第十名進士,授中書庶吉士。
  • 同樣是篡位,為何後世對李世民和朱棣,評價卻截然不同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君王,而且兩人都是通過篡位坐上的皇位。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兄弟,然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 然而,同樣是篡位,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就要比朱棣柔和多了。
  • 論朱瞻基在朱棣時期的地位
    朱棣這個人非常能打,他本人是通過武力奪位上位的,而且在他在為期間也幾次北徵蒙古,所以他對他的大兒子朱高熾非常不滿意,他覺得朱高熾不像他,反而喜歡他勇武的第二子朱高煦。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後。一直想要廢掉他大兒子太子之位,立朱高煦為太子。而且更重要的是什麼呢?朱棣不光本人有這個意願,而且他還能找到先例可以依循。朱高熾本人是個胖子,胖到什麼程度呢?
  • 他被朱元璋視為親子,深受朱棣重用,最終卻被灌醉後埋雪地凍死
    朱元璋到底有多喜歡解縉呢?一天,他在大庖西室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關係,但從恩情上卻是如同親父子,你應該對我知無不言。」解縉何等聰明,第二天就呈上萬言書,提出簡明律法等建議,他的提議令朱元璋非常滿意。不過,他這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解縉剛入朝為官時,就敢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此舉引起了兵部尚書的極大不滿,於是上疏誣告他。
  • 東南五才子,三掌文衡: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復置,其時,得中者五百人,分別授職為郎中、東宮侍書、御史、參政、通判、王府引禮舍人等官,亦有授官至僉都御史者。後來,明經雖不再流行,但是,「明經」一詞,逐漸漸成為明、清學校貢生的俗稱。 還要說一下訓導。
  • 明仁宗朱高熾為何被稱為史上最可愛的胖子?
    在明朝歷史上,朱高熾儘管在位不滿一年就暴斃,但卻為何被稱為「仁宗」皇帝?關於這個問題,由湯唯和朱亞文主演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倒是進行了很好的詮釋。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這部劇來走近朱高熾,走近歷史上著名的明仁宗。
  • 朱棣因為三個字立朱高熾為太子_中國歷史人物
    本來,這不是一個問題的問題,因為早在他當燕王的時候,便已經確立嫡長子朱高熾為世子,而世子自然是太子的「鐵定人選」。再說,朱高熾天性仁孝、端重沉靜,在朝廷內外的風評極佳,不僅讓朱棣讚許有加,還是群臣屬意的對象。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
  •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這三大原因,註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
    那麼為何朱元璋捨棄文武全才的朱棣,非選定孫子朱允炆呢?這個問題,只要站在朱元璋的視角去觀察便會發現,朱元璋沒法傳位給朱棣,這三大原因,註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其一:朱棣沒有代言人大明朝既是朱家人的,也是文武百官的。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朱棣即位後才設置了內閣,並令解縉擔任了永年年間的第一位內閣首輔,此時朱棣還是牢牢掌握著絕對控制權,內閣作用很小。 朱棣經常御駕親徵,朝中需要有人幫助其行使部分權力,所以內閣的權力也在慢慢提升。伴隨著皇帝更替,內閣權力變得越來越大,正德帝去世後,首輔楊廷和負責選擇繼任者,從而確定了嘉靖的皇位,萬曆年間,張居正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發布政令,皇帝對其言聽計從。
  • 朱棣把朱高熾立為太子,為何又急著立朱瞻基為皇太孫,用心良苦
    在明代,朱瞻基是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朱棣為何那麼喜愛朱瞻基呢?當之後朱棣在朱瞻基小孩滿月,看到他的情況下,興高採烈說,這類小寶貝一臉秀氣,與我做的夢很相符合。由於有這類夢,也就代表著,朱棣之後啟動「靖難之役」是名正言順的。終究朱元璋早已在「在夢裡」把皇位發送給朱棣了,而給朱棣傳這類夢的「特使」,更是朱瞻基。另外也表明,朱瞻基是老天爺給朱棣送過來的,也是純天然應當根據朱棣傳送而稱帝的。因此,朱棣當然要立他為「皇太孫」了。
  • 實用口語:凍成冰棍的那種冷英文咋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實用口語:凍成冰棍的那種冷英文咋說?   這真是凍不哭你算我輸的節奏啊……這種凍成冰棍的冷,英文都能咋說呢?   1. Freezing   這個詞可以表示「結冰的」、「冰凍的」,形容天氣則意指「極冷的」。話說,都凍了能不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