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的支持者實力相對雄厚,老二朱高煦的支持者主要是一批武將,其中代表人物是邱福。這個人是朱棣起兵奪位的主要將領,朱棣上臺後封他為第一武臣,封號是淇國公。他和一批武將多次勸說朱棣立老二當太子,對朱高煦更是一口一個「二殿下」(《明史紀事本末·高煦之叛》)。
這些人同朱高煦在奪位之戰中可謂患難與共,是一同拼殺出來的生死兄弟,因此當然希望老二朱高煦當太子,這對他們日後的發展極有好處。但武將集團並非全部擁立朱高煦,其中成國公朱能就沒有明顯的傾向,「靖難之戰」的另一大將張玉之子張輔,也沒有擁立朱高煦,並且有些瞧不起他。因此,高煦支持者不多,並且重量級的人物極少,群眾基礎不是很雄厚。
相比之下,老大朱高熾的支持者,卻佔大多數,主要來自文臣集團,並且有許多重量級人物,如金忠、解縉、黃淮等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文臣們的意見非常統一,佔有優勢,並且態度很堅決。
那麼,文臣為什麼會堅決主張冊立老大呢?概括起來主要有幾點: 其一,對朱高熾長子身份的普遍認同。儘管當時多數文臣與高熾並沒有更深的私人交情,但他們認為,「長嫡承統,萬世正法」(《明史紀事本末·太子監國》)。朱高熾是皇帝的嫡長子,他才最具有當時明帝國公認的合法性與正統性,也最符合「立嫡以長」的傳統禮法,老大才是正牌。
其二,對朱高熾文人形象的認同與推崇。他們認為高熾是個較為理想的文人型君主,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與文臣合作的基礎與優勢,並且仁孝之名在社會上早有傳揚,更適合在和平時代做一名守成的君主。 其三,對武將勢力的排斥與防範。朱棣即位後儘管朝中文臣的勢力較大,但有一大批武將,是跟隨朱棣和朱高煦起兵奪位的,如果朱高煦即位,這些人的勢力至少會得到保護。
文臣集團當然不希望看到,奪位起家的北方武將勢力坐大,從而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 其四,對朱棣嚴厲的、開創性政策的變相對抗。各位知道,朱棣上臺後,實行了一系列嚴厲的、開創性政策,比如大殺建文忠臣、大搞特務政治、南北出擊等等。
老二朱高煦同朱棣本人極為相像,他如果上臺,永樂時期的這種政策就可能得到延續,這是文臣集團不願意接受的;相反他們對建文時代較為懷念,希望實行文治,因此,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老大朱高熾身上,來變相對抗朱棣的政策。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文臣集團之所以主張立老大,除了遵循「立嫡以長」的傳統禮法之外,實際上也是在明確提出一種與新皇帝合作的規則。
因為朱棣奪位後剛上臺,與原來的文臣集團並沒有更多的磨合,雙方今後要合作,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有雙方共同的「遊戲規則」。 朱棣想立老二,遵循的是他自己的「遊戲規則」;文臣集團主張立老大,反對朱棣立老二,實際上是不接受朱棣這種違反傳統禮法的「遊戲規則」。如果屈服於朱棣的權勢,暫時接受了立老二的主張,那就意味著文臣集團今後與新皇帝朱棣的合作規則不同,至少可能充滿不順利。
上述幾點加在一塊,所以文臣集團堅決主張立老大當太子。其中有個非常特殊的重量級人物,就是當時的兵部尚書金忠。這個人是幫助朱棣起兵奪位的重要謀士之一,在許多關鍵的問題上都曾參與決策,並且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可以說是朱棣起兵奪位的大功臣之一,因此深得朱棣的信任和器重。
奪位之後朱棣很快就提升金忠為兵部尚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這個職位對剛剛奪位的朱棣來講是相當重要的,可見金忠在朱棣心中的分量以及金忠的卓越才幹。就在幾個武將不斷給朱棣吹風,要立老二的時候,金忠卻態度鮮明地堅決主張立老大為太子。 金忠跟朱棣講,從古到今,因為不立老大而造成政權不穩、後果嚴重的例子太多了。面對這些血淋淋的事實,「上不能奪」,朱棣覺得有道理,無法反駁,但還是不甘心。
金忠可能覺得自己一個人力量有限,於是「又密以告解縉、黃淮、尹昌隆等」(《明通鑑》卷一四)。他為什麼要暗地裡告訴解縉等人呢?因為這幾個人都是較早歸附朱棣,受到朱棣信任的重臣,由此可見金忠這個人很有心計。 這裡雖然不能完全排除金忠和其他大臣有過秘密串聯的可能性,但至少金忠的表態在朝臣中是極有影響的。因為這個人是跟隨朱棣起兵的心腹重臣,而其他文臣大都是剛剛歸附朱棣的前朝舊臣,說話的分量肯定不如金忠。
因此金忠的表態不僅使文臣有了主心骨,也使朱棣更加為難了。 朱棣本來是想通過這些人來為老二朱高煦拉選票,但這個辦法幾乎無效,徵求意見問了半天,沒幾個人同意,還不能硬來,朱棣當然更加為難了,事情就這麼僵住了。不過,由於文臣集團的壓力,尤其是金忠等重臣的反對,朱棣的想法可能發生了轉變,怎麼轉的呢?
當初朱棣想立老二,主要是出於對高煦軍事才幹的器重和感情的因素,當然也有一時衝動的成分,那麼現在他不得不考慮太子人選的綜合條件,尤其是這個人是否能為文臣集團普遍接受,將來能否與文臣集團順利合作,這一點還涉及朱明王朝是否能保持穩定的問題。朱棣是個政治家,他不可能不想到這一點,因此,目前的僵局至少說明,朱棣在猶豫,在權衡,在比較,立誰更合適、更有利,而不再堅持非立老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