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的支持勢力大,選立太子出現僵局,朱棣到底該如何抉擇

2020-12-13 可愛的李沫兒

老大的支持者實力相對雄厚,老二朱高煦的支持者主要是一批武將,其中代表人物是邱福。這個人是朱棣起兵奪位的主要將領,朱棣上臺後封他為第一武臣,封號是淇國公。他和一批武將多次勸說朱棣立老二當太子,對朱高煦更是一口一個「二殿下」(《明史紀事本末·高煦之叛》)。

這些人同朱高煦在奪位之戰中可謂患難與共,是一同拼殺出來的生死兄弟,因此當然希望老二朱高煦當太子,這對他們日後的發展極有好處。但武將集團並非全部擁立朱高煦,其中成國公朱能就沒有明顯的傾向,「靖難之戰」的另一大將張玉之子張輔,也沒有擁立朱高煦,並且有些瞧不起他。因此,高煦支持者不多,並且重量級的人物極少,群眾基礎不是很雄厚。

相比之下,老大朱高熾的支持者,卻佔大多數,主要來自文臣集團,並且有許多重量級人物,如金忠、解縉、黃淮等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文臣們的意見非常統一,佔有優勢,並且態度很堅決。

那麼,文臣為什麼會堅決主張冊立老大呢?概括起來主要有幾點: 其一,對朱高熾長子身份的普遍認同。儘管當時多數文臣與高熾並沒有更深的私人交情,但他們認為,「長嫡承統,萬世正法」(《明史紀事本末·太子監國》)。朱高熾是皇帝的嫡長子,他才最具有當時明帝國公認的合法性與正統性,也最符合「立嫡以長」的傳統禮法,老大才是正牌。

其二,對朱高熾文人形象的認同與推崇。他們認為高熾是個較為理想的文人型君主,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與文臣合作的基礎與優勢,並且仁孝之名在社會上早有傳揚,更適合在和平時代做一名守成的君主。 其三,對武將勢力的排斥與防範。朱棣即位後儘管朝中文臣的勢力較大,但有一大批武將,是跟隨朱棣和朱高煦起兵奪位的,如果朱高煦即位,這些人的勢力至少會得到保護。

文臣集團當然不希望看到,奪位起家的北方武將勢力坐大,從而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 其四,對朱棣嚴厲的、開創性政策的變相對抗。各位知道,朱棣上臺後,實行了一系列嚴厲的、開創性政策,比如大殺建文忠臣、大搞特務政治、南北出擊等等。

老二朱高煦同朱棣本人極為相像,他如果上臺,永樂時期的這種政策就可能得到延續,這是文臣集團不願意接受的;相反他們對建文時代較為懷念,希望實行文治,因此,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老大朱高熾身上,來變相對抗朱棣的政策。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文臣集團之所以主張立老大,除了遵循「立嫡以長」的傳統禮法之外,實際上也是在明確提出一種與新皇帝合作的規則。

因為朱棣奪位後剛上臺,與原來的文臣集團並沒有更多的磨合,雙方今後要合作,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有雙方共同的「遊戲規則」。 朱棣想立老二,遵循的是他自己的「遊戲規則」;文臣集團主張立老大,反對朱棣立老二,實際上是不接受朱棣這種違反傳統禮法的「遊戲規則」。如果屈服於朱棣的權勢,暫時接受了立老二的主張,那就意味著文臣集團今後與新皇帝朱棣的合作規則不同,至少可能充滿不順利。

上述幾點加在一塊,所以文臣集團堅決主張立老大當太子。其中有個非常特殊的重量級人物,就是當時的兵部尚書金忠。這個人是幫助朱棣起兵奪位的重要謀士之一,在許多關鍵的問題上都曾參與決策,並且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可以說是朱棣起兵奪位的大功臣之一,因此深得朱棣的信任和器重。

奪位之後朱棣很快就提升金忠為兵部尚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這個職位對剛剛奪位的朱棣來講是相當重要的,可見金忠在朱棣心中的分量以及金忠的卓越才幹。就在幾個武將不斷給朱棣吹風,要立老二的時候,金忠卻態度鮮明地堅決主張立老大為太子。 金忠跟朱棣講,從古到今,因為不立老大而造成政權不穩、後果嚴重的例子太多了。面對這些血淋淋的事實,「上不能奪」,朱棣覺得有道理,無法反駁,但還是不甘心。

金忠可能覺得自己一個人力量有限,於是「又密以告解縉、黃淮、尹昌隆等」(《明通鑑》卷一四)。他為什麼要暗地裡告訴解縉等人呢?因為這幾個人都是較早歸附朱棣,受到朱棣信任的重臣,由此可見金忠這個人很有心計。 這裡雖然不能完全排除金忠和其他大臣有過秘密串聯的可能性,但至少金忠的表態在朝臣中是極有影響的。因為這個人是跟隨朱棣起兵的心腹重臣,而其他文臣大都是剛剛歸附朱棣的前朝舊臣,說話的分量肯定不如金忠。

因此金忠的表態不僅使文臣有了主心骨,也使朱棣更加為難了。 朱棣本來是想通過這些人來為老二朱高煦拉選票,但這個辦法幾乎無效,徵求意見問了半天,沒幾個人同意,還不能硬來,朱棣當然更加為難了,事情就這麼僵住了。不過,由於文臣集團的壓力,尤其是金忠等重臣的反對,朱棣的想法可能發生了轉變,怎麼轉的呢?

當初朱棣想立老二,主要是出於對高煦軍事才幹的器重和感情的因素,當然也有一時衝動的成分,那麼現在他不得不考慮太子人選的綜合條件,尤其是這個人是否能為文臣集團普遍接受,將來能否與文臣集團順利合作,這一點還涉及朱明王朝是否能保持穩定的問題。朱棣是個政治家,他不可能不想到這一點,因此,目前的僵局至少說明,朱棣在猶豫,在權衡,在比較,立誰更合適、更有利,而不再堅持非立老二不可。

相關焦點

  • 朱棣因為三個字立朱高熾為太子_中國歷史人物
    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後,很快便面臨一個現實而緊迫的難題: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將來該由誰繼承?換句話說,該選擇誰來做太子?本來,這不是一個問題的問題,因為早在他當燕王的時候,便已經確立嫡長子朱高熾為世子,而世子自然是太子的「鐵定人選」。再說,朱高熾天性仁孝、端重沉靜,在朝廷內外的風評極佳,不僅讓朱棣讚許有加,還是群臣屬意的對象。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
  • 《大明風華》中楊士奇向朱棣隱瞞太子的病情,朱高熾:你腦袋還在...
    然而此時大明朝廷中卻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正在監國的太子朱高熾病重。這是影響國之根本的事情,朝廷中以楊士奇為首的那幫大臣很是為難:是不是要把太子朱高熾病重之事告訴前線的朱棣。 朱高熾 首先,楊士奇肯定是有私心的。他已經在朱棣面前和公開場合表示支持朱高熾,一旦朱高熾這一脈不能當皇帝,那麼楊士奇肯定會遭到滅頂之災。
  • 朱高熾:被父親支配的恐懼
    用朱高熾自己的話說是,「恭盡子職。」03這句話簡直就是朱高熾與父親相處時的永恆準則。削藩時,父親說起兵,好的,支持;父親說需要死守北平抵抗朝廷大軍撐一陣子,那就硬扛;上前線幫不上什麼忙,維護後方軍需物資總是可以的,偶爾也能識破對方的反間計,讓父親沒有後顧之憂。如今父親如償所願榮登大寶,選誰做太子,全憑父親,做兒子的聽從便是。
  • 大明王朝之最窩囊的太子(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
    在朱高熾繼位的道路上,最大的威脅便是二弟朱高煦,而朱高煦與朱棣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朱棣也曾許願說:"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 明仁宗朱高熾為何被稱為史上最可愛的胖子?
    因為,朱棣已經推翻了建文皇帝朱允炆,他實在不願再違逆父親的意願。一、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位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開始大肆分封諸子和諸孫,全國各地到處都是朱姓藩王,而且勢力越來越大。朱元璋在世時,這些藩王還算老實,誰也不敢造次。
  • 朱棣明明更喜愛朱高煦,可為何最後偏偏將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圖片:朱棣與兒子們在靖難之役中劇照1、偽造歷史的朱棣朱棣的大軍攻陷了南京以後,朱棣距離大明朝的皇位其實還隔著千山萬水,因為按照過去的傳統,就算是建文帝死了,他還有兒子和兄弟,大明朝的江山,說破大天也輪不到朱棣來繼承。
  •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歷史評價卻很高?
    朱高熾的寬仁平和,給他帶來了極大回報。這就體現在朱棣在繼位初期,作為首要國事,大臣們勸諫朱棣早日冊立太子,但是朱棣卻一直在猶豫。凡是這類意見,他都加以搪塞,人選雖然不定,但他卻又向群臣徵求冊立太子的意見,很明顯朱棣自己也很糾結。其實,朱棣知道他自己最喜愛的朱高燧是沒有德行和本事繼承皇位的,他還是傾向於朱高煦能夠繼承大統,這是試探群臣對朱高煦的擁護程度。
  • 朱棣想要廢掉太子,解縉只說了3個字,就讓朱棣打消了這個念頭
    那麼,明朝皇帝朱棣是怎麼決定自己的繼承人的呢?了解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朱棣心情其實是非常糾結的,因為在他心裏面有兩個人選,一位就是他的大兒子,也是太子朱高熾,另外就是他的次子朱高煦。其實按照明朝的法律制度,皇位就是應該由第一個兒子繼承,按理說朱棣應該沒有什麼好糾結的,但是朱棣自己也並不是第一個兒子,他的皇位究竟是怎麼來的,大家也都知道。
  • 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便暴斃,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
    洪武十一年的時候,一個大胖小子出生在燕王府,這是朱棣的第一個孩子,朱棣給他取名叫做朱高熾。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原配夫人徐氏,徐氏是明朝著名的開國元帥徐達的大女兒。這個孩子的出生使得夫妻二人相當高興,但是隨著朱高熾的一天天長大,朱棣對他的喜愛逐漸轉向了對其他孩子身上。
  • 朱棣把朱高熾立為太子,為何又急著立朱瞻基為皇太孫,用心良苦
    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愛。歷史資料記述,這是由於朱瞻基文武雙全,比只有文不會武的朱高熾,及其只有武不會文的朱高煦,更讓朱棣喜歡。除開這類後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前面的原因。《明史》記述: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既彌月,成祖見之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
  • 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三個字,說出來很平常,卻讓朱棣由衷讚嘆
    在距離南京一步之遙的浦子口戰役中,朱棣親口對驍勇善戰的二兒子說:「勉之!世子多疾。」所謂的世子就指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言者無意而聽者有心,在朱高煦看來這句話等同於立儲的許諾,因而這一仗打得十分賣力,「率眾死戰」,最終順利幫助朱棣入主南京。可以這麼說,沒有二兒子朱高煦一路拼死打仗,朱棣的登基之路會很艱難,因此朱高煦自己都覺得哪怕論功行賞,朱棣之後也該由自己繼位,況且父親朱棣也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登基。
  • 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刑?
    他到底犯了什麼樣的罪?解縉出生於1369年,是個小神童,他六歲就能作詩,聲名遠播,十八歲就拿到鄉試第一名,十九歲就成為三甲第十名進士,從此赴入仕途。而一向嚴厲的朱元璋也是非常喜歡解縉,甚至說出這樣驚人的11個字:「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
  • 朱高熾從世子到天子的晉升路,真像《大明風華》中那樣懦弱嗎?
    明朝帝王立嫡長子為嗣,朱高熾作為長子,於洪武二十八年被冊封為燕王世子。這位世子從小就受儒家思想薰陶,熟悉儒家的治國之道,被朱元璋讚賞為「有君人之識」。但是,朱高熾沉靜好文,體弱多病,無論個性還是身體狀況,都讓朱棣大失所望。他的同母弟弟朱高煦卻因勇武過人而深受父親喜愛。朱棣當藩王時,朱高熾的世子位置還比較穩。
  • 【弈人碼頭】明太子朱高熾PK狀元曾子棨
    曾棨,字子棨.江西永豐人.永樂二年,考進士科.明成祖朱棣在審閱其卷時,就極其賞識,御筆親批:「貫通經史,識達天人,有講習之學,有忠愛之誠,擢魁天下,昭我文明高質,啟沃惟良顯哉。」欽點其為狀元。明成祖朱棣認為曾子棨才堪大用,因此,把輔導國家儲君,陪東宮太子朱高熾讀書的任務交於他.呵,這朱高熾如不生在帝王之家,也一定是個才子.經常與曾子棨一起吟詩作對.一次,朱高熾吟出一上聯:「紅袖手提鸚鵡盞,來迎狀元」,限曾子棨三步就要對出下聯。當曾棨跨出第三步時,果真對出了下聯:「白衣身到鳳凰池,進朝太子」。
  • 朱棣之子朱高熾,可愛的吃貨皇帝,仁愛世人卻差點被廢
    朱棣本來是有些不同意,但恰好他的父親朱元璋喜歡仁愛溫和的孫子(從朱元璋當年選建文帝,也能看得出來朱元璋的這個喜好)。於是朱元璋考了幾次他的政務能力,驚喜地發現他不僅特別擅長政務的事情,而且內心柔軟,比如如果發現奏章上出現小錯誤,他都替對方掩蓋,而不是顯示自己才學地報給祖父聽。朱元璋於是很喜歡這個孫子,認為他有做聖人的潛質。
  •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不足十個月,死因成謎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他的母親是仁孝文皇后——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他十七歲就被封為了世子,在朱棣攻入南京後,他便順理成章地被封為了太子。朱高熾體態偏於肥胖,性情沉靜持重,且為人敦厚,溫和善良。
  • 朱高煦想學他爹朱棣造反,被侄子朱瞻基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因為朱棣的大哥朱標是太子,死得早,朱元璋便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其他的兒子都排除掉了,皇位不傳給兒子,傳給孫子。可是,後來朱棣實在演不下去了,乾脆起兵造反,當然,朱棣也不傻,他不敢明目張胆地造反,畢竟造反得不到支持,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徵戰,朱棣率軍打進了南京,朱允炆的皇宮燃起一把大火,不知所蹤,朱允炆的長子和皇后都喪生在火海裡。
  • 明仁宗朱高熾為何在位不到一年就突然離世?
    但由於朱棣過於強勢和嫌棄,以致於朱高熾在老爹面前一直都是謹小慎微。古代都是父為子綱的,爹再不好,做兒子的也只能受著,不像現在可以拍拍屁股離家出走。如果只是做一個燕王世子,將來繼承王位變成燕王,可能朱高熾的生活還不至於太糟糕。可是偏偏老爹是個不省心的,一激動把皇位奪過來了。朱高熾就從燕王世子一躍成為了皇太子,一當就是20年。這20年的太子生涯,著實不好過。
  • 論朱瞻基在朱棣時期的地位
    朱棣這個人非常能打,他本人是通過武力奪位上位的,而且在他在為期間也幾次北徵蒙古,所以他對他的大兒子朱高熾非常不滿意,他覺得朱高熾不像他,反而喜歡他勇武的第二子朱高煦。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後。一直想要廢掉他大兒子太子之位,立朱高煦為太子。而且更重要的是什麼呢?朱棣不光本人有這個意願,而且他還能找到先例可以依循。朱高熾本人是個胖子,胖到什麼程度呢?
  • 大胖子朱高熾為何當了一年皇帝就駕崩?朱高熾:體重超標壓斷龍氣
    而朱高熾繼位時已經46歲,精力早已大打折扣,不能和二十幾歲的精神小夥相提並論了。46歲似乎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年紀,但是放在平均壽命只有六十歲左右的明代,46歲足以是一個坎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必須得考慮到朱高熾作為一個皇族的生活方式,朱高熾是有名的大胖子皇帝,而且還是那種不喜歡動,喜歡靜的宅男級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