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抵禦外族還是做賊心虛

2020-12-20 騰訊網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自唐朝以後,江南的經濟發展迅速很快就超越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加上南京的地勢險要,四周環山,北高南低,易守難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使得南京的交通四通八達。因此中國的許多皇帝都樂意將南京定為本朝的首都。

明太祖遷都計劃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方發跡,以南京為明朝首都。等到明朝統一全國的時候,朱元璋就動了遷都的念頭,一方面是因為歷代統一的王朝都城大多是在中原地區,另一方面他很清楚南京並非是最佳的定都選擇,因為南京的地理位置偏於東南,其地緣優勢比西安、洛陽、北京等地還是要差一些的,南京雖然有長江做主要屏障,但長江一旦失守,就直接暴露在敵人的包圍之下。

且歷數各代以南京為都的東吳,東晉,五代南唐等皆是國祚不長的朝代。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讓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和洛陽進行考察,準備遷都西安或者洛陽。可惜所有的準備都在朱標死後化為泡影,傷心過度加上年老體弱的朱元璋對遷都一事再也沒有精力了。遷都的事情情就耽擱下去了。

明成祖遷都北京

最後實現遷都的是明成祖朱棣,他遷都的地點不是朱元璋選定的西安或者洛陽而是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時的燕京是十分落後的,自938年後晉皇帝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北京一帶已經不在漢族政權的控制下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靖康之難後,整個華北地區幾乎都淪為元朝統治長達兩百多年。洪武元年,徐達攻克元大都,搗毀元朝宮殿,將北面城垣南移,南方的物資改為海運和陸運,京杭大運河基本廢置,繁華的元大都很快就成為了一座相對清冷的北方邊城。

因此當明成祖提出遷都,朝堂內也是意見不一。反對派認為一方面遷都北京給明朝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北京的地位突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線再向內收縮的同時也向北京集中,反而破壞了明太祖時北方邊防的均衡配置。但明成祖卻有他自己的考慮。

穩固皇位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篡位而來的,他原來是燕王,封地就是在北平,徐達死後,華北邊防部隊由朱棣控制,也就是說朱棣的親信和根基都在北平。靖難之役後朱棣雖然打下南京城了,那些追隨建文帝的士族大夫對朱棣都不服,對此朱棣對建文帝的大臣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不光是本人的親族還包括了朋友門生甚至於同鄉之人。同時大加封賞那些支持朱棣的有功之臣,此舉引起了強烈的不滿。表面上朱允炆的舊有的各種勢力似乎已經臣服實際上依舊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只要尋得一個機會就會反水。南京的人心已經失去,對他的統治註定是個威脅,不如以自己的老巢為中心,可以穩固自己的皇位。

天子守國門

天子守國門,從遼開始,東北的漁獵板塊和塞北遊牧板塊的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大型的,國祚長久的王朝,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和東北的漁獵民族。到了明朝直接對抗的就是蒙古族。朱元璋在位時就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封為藩王,在北方手握重兵,就是為了守護邊塞地區。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夠反攻南京就是因為軍事實力強大,同樣的道理,在首都之外存在強大的軍事力量本身就是對中央政權最大的威脅。另外幾位藩王一不小心可能就是下一個燕王。

因此朱棣一方面要解決外族侵擾的難題一方面要防止藩王作亂。正好的是燕雲十六州就是北方重要的防線,而北京是燕雲十六州的核心,向北可以控制東北地區,向南可以控制中原。遷都北京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天子守國門,抵禦蒙古進犯,可以有效的保衛大明的北方。當首都就是邊關軍事重鎮,中央軍就是邊防軍,帝國最強的軍力在皇帝手下,就會高枕無憂。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因為處理削藩的方法不當,最終導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靖難之役一打就是四年,最終以燕王朱棣成功進入皇宮之中而告終,而建文帝朱允炆也在燕王朱棣攻入皇宮之後的一場大火之後,就此消失,下落至今成謎。那麼作為靖難之役的勝利者燕王朱棣,是怎麼對待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呢?
  • 南京故宮佔地面積大,使用時間也不長,為何朱棣卻要遷都到北京?
    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遷都北京,以剛剛竣工不久的北京故宮為皇城,繼續將明朝國祚延續了223年。但問題是在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前,由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建的南京故宮,其使用時間也並不長。
  • 假如靖難之役失敗,朱棣兵敗被殺,明朝的北方將會是怎樣的狀態?
    假如當年靖難之役失敗,朱棣兵敗被殺,那麼大明朝的北方將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剖析,首先有兩點我們是可以明確的:一,假如朱棣靖難失敗,朱允炆會繼續執行他的削藩政策,二,大明朝的國都依舊會在南京,而不是北京。基於以上兩點,我們下面繼續分析。關於明朝的藩王,我們必須要了解他們為何會出現,尤其是以朱棣為代表的實力強大的藩王。
  • 明成祖朱棣與紫禁城
    1924年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趕跑了還躲在紫禁城中的溥儀。第二年,成立故宮博物院,供百姓參觀。從那時起,紫禁城變成了「過去的皇宮」,所以被稱為故宮。朱棣為什麼在北京建紫禁城?朱元璋在自己的長子朱標去世後,把皇權傳給孫子朱允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
  • 明成祖朱棣究竟有多厲害?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稱臣納貢。永樂十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舉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
  • 明成祖朱棣的三個兒子,一母所生卻水火不容
    《大明風華》朱高熾三兄弟劇照公元140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時任燕王的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自立為帝,即位後的朱棣正式冊封自己的王后徐氏為皇后,徐皇后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自十四歲嫁給燕王朱棣為妃後先後為他生下了三子四女,其中這三個兒子就是開頭提到的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朱高熾三兄弟都出生於洪武年間,在朱元璋駕崩的時候就連三兄弟中最小的朱高煦也都已經十五歲了,也就是說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他的三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了,而且事實證明也都成為了朱棣的得力幫手,其中尤以朱高熾和朱高煦為最。
  • 「阿族說帝王」是戰爭達人也是寵妻狂魔,哪個才是真實的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明朝的第三位君主,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惠宗朱允炆之叔父,年號永樂,42歲登基為帝,在位22年。「奉天靖難」、北徵蒙古、討伐安南、加強削藩、遷都北京、創建東廠、設立內閣、駐軍哈密、遠航西洋、《永樂大典》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統統都打著朱棣的標籤,阿族今天就帶大家來聊聊這位文治武功卓絕的一代雄主。
  • 明成祖朱棣:雖然皇位是搶來的,但功績卻被譽為遠邁漢唐
    沒錯,就是永樂大帝,我們熟知的明成祖朱棣。 北京王爺 要知道朱棣是明代的第三位皇帝,皇位本來是輪不到他坐的,這是怎麼一回事,沒錯,這是他硬生生從自己侄子手裡搶來的。 其實這時也有點奇怪,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
  • 模仿「靖難之役」,朱高煦處心積慮發動叛亂,緣何沒成朱棣之二?
    1399年,身為叔父的燕王朱棣,發動了奪取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帝位的「靖難之役」。而僅僅時隔27年後的1426年,叔父奪侄兒皇位的歷史事件再次在大明歷史上重演!而這一次,奪位的主角則輪到了就連朱棣都認為很「類己」的次子朱高煦,他欲效仿父親朱棣當年做法,發動了奪取侄兒明宣宗朱瞻基帝位的叛亂。
  • 明成祖搬家記:執意將國都遷到北京,用意何在?
    但是後來,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在起兵靖難後,將國都從原來的南京遷到了靠北的北京。朱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知道,選擇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並不是朱棣的先例,與宋朝同時期的遼國設立了五京,其中的南京析津府就是現在的北京。
  • 靖難之役時,朱棣百戰百勝,為何卻在濟南城下被一幅畫嚇跑了?
    雖然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嚴格的宗法制度,就是為了避免兄弟相爭的混亂局面,但這始終沒辦法完全阻止皇位的爭奪,因為皇帝的位置實在是太誘人了。明朝的朱棣就曾經為了登上皇位而不擇手段。沒有成為皇帝,而成了燕王的朱棣內心一直都很不服氣自己父親朱元璋的安排,所以他的心裡一直都有著一個背叛當時朝廷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時機。
  •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
  •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永樂永樂,永不快樂的永樂大帝」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其二,1403年,朱棣下令將北平改名為北京,緊接著又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並將北京定為順天府。就比如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就不必說了,光是將它從房山運送到北京,就讓數萬勞工花費了28天才完成,這還是距離近的,那些距離北京遠的木材是石料在開採和運輸上花費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但隨著太子朱標回京以後,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是深受打擊,遷都之事自然是不了了之,暫時擱淺。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適合統御全國,明成祖朱棣自然也清楚,所以這是朱棣遷都的一個必要前提。
  • 時也命也,朱棣靖難之役成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時也命也,朱棣靖難之役成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朱棣是明朝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在戰爭中出生,在戰爭中長大。統一後,朱元璋被派往北平,封燕王,守國境。朱棣是朱元璋幾個兒子中最傑出的一個,長子朱彪英年早逝,朱棣嫉妒王位。不要以為朱元璋把王位傳給了朱彪的兒子,他的孫子朱雲比提。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各不相謀、各行其是
    但是,封了25位藩王,難道不會像漢朝一樣爆發八王之亂嗎?朱元璋當時可能也考慮過,由於大明幅員遼闊,封王可以便於管理,而且朱元璋是草根皇帝,抱著讓子孫後代享福的想法,也要執意封王。這就為之後的削藩策與靖難之役的動亂埋下了禍患。後來,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在登基之時,面對王國與中央的矛盾,決心推行削藩策。
  • 朱棣明明更喜愛朱高煦,可為何最後偏偏將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明成祖朱棣最為寵愛的兒子,莫過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朱高煦,但是,最終明成祖還是選擇將皇位傳給了自己並不喜愛的朱高熾。甚至在明成祖眼裡,朱高熾是一個肥胖遲鈍的傢伙,事實上,明成祖的認為似乎也沒錯,最起碼朱高熾身體素質十分不好,以至於登基僅十個月,便過世了,那麼,明成祖為什麼不傳皇位給朱高煦呢?
  • 「還都之爭」七十年:朱棣強行拍板後牽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國本亂象
    眾所周知,明朝是典型的兩都制國家,順天府(今北京)與應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構及相應官吏。雖然從政治地位上來說,皇家與內閣所在的順天府明顯遠勝於應天府,但這並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遷都後,順天府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明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