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自唐朝以後,江南的經濟發展迅速很快就超越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加上南京的地勢險要,四周環山,北高南低,易守難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使得南京的交通四通八達。因此中國的許多皇帝都樂意將南京定為本朝的首都。
明太祖遷都計劃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方發跡,以南京為明朝首都。等到明朝統一全國的時候,朱元璋就動了遷都的念頭,一方面是因為歷代統一的王朝都城大多是在中原地區,另一方面他很清楚南京並非是最佳的定都選擇,因為南京的地理位置偏於東南,其地緣優勢比西安、洛陽、北京等地還是要差一些的,南京雖然有長江做主要屏障,但長江一旦失守,就直接暴露在敵人的包圍之下。
且歷數各代以南京為都的東吳,東晉,五代南唐等皆是國祚不長的朝代。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讓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和洛陽進行考察,準備遷都西安或者洛陽。可惜所有的準備都在朱標死後化為泡影,傷心過度加上年老體弱的朱元璋對遷都一事再也沒有精力了。遷都的事情情就耽擱下去了。
明成祖遷都北京
最後實現遷都的是明成祖朱棣,他遷都的地點不是朱元璋選定的西安或者洛陽而是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時的燕京是十分落後的,自938年後晉皇帝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北京一帶已經不在漢族政權的控制下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靖康之難後,整個華北地區幾乎都淪為元朝統治長達兩百多年。洪武元年,徐達攻克元大都,搗毀元朝宮殿,將北面城垣南移,南方的物資改為海運和陸運,京杭大運河基本廢置,繁華的元大都很快就成為了一座相對清冷的北方邊城。
因此當明成祖提出遷都,朝堂內也是意見不一。反對派認為一方面遷都北京給明朝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北京的地位突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線再向內收縮的同時也向北京集中,反而破壞了明太祖時北方邊防的均衡配置。但明成祖卻有他自己的考慮。
穩固皇位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篡位而來的,他原來是燕王,封地就是在北平,徐達死後,華北邊防部隊由朱棣控制,也就是說朱棣的親信和根基都在北平。靖難之役後朱棣雖然打下南京城了,那些追隨建文帝的士族大夫對朱棣都不服,對此朱棣對建文帝的大臣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不光是本人的親族還包括了朋友門生甚至於同鄉之人。同時大加封賞那些支持朱棣的有功之臣,此舉引起了強烈的不滿。表面上朱允炆的舊有的各種勢力似乎已經臣服實際上依舊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只要尋得一個機會就會反水。南京的人心已經失去,對他的統治註定是個威脅,不如以自己的老巢為中心,可以穩固自己的皇位。
天子守國門
天子守國門,從遼開始,東北的漁獵板塊和塞北遊牧板塊的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大型的,國祚長久的王朝,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和東北的漁獵民族。到了明朝直接對抗的就是蒙古族。朱元璋在位時就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封為藩王,在北方手握重兵,就是為了守護邊塞地區。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夠反攻南京就是因為軍事實力強大,同樣的道理,在首都之外存在強大的軍事力量本身就是對中央政權最大的威脅。另外幾位藩王一不小心可能就是下一個燕王。
因此朱棣一方面要解決外族侵擾的難題一方面要防止藩王作亂。正好的是燕雲十六州就是北方重要的防線,而北京是燕雲十六州的核心,向北可以控制東北地區,向南可以控制中原。遷都北京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天子守國門,抵禦蒙古進犯,可以有效的保衛大明的北方。當首都就是邊關軍事重鎮,中央軍就是邊防軍,帝國最強的軍力在皇帝手下,就會高枕無憂。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