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都取得了成功,為什麼沒有佔據更多的領土?

2020-12-20 久伴不棄與你

明成祖朱棣奪位成功後,並沒有在南京登基,而是遷都北京,回到當藩王的地方。過去,朱元璋給朱棣的任務就是防備北方的蒙古人進入中原,朱棣當藩王時,這個任務完成得很好。但當了皇帝後,卻沒有放下這個擔子,而是以天子的身份,當起了國門的守衛者。而在當皇帝期間,對北方的蒙古發起了5次打擊,雖然每次都取得了勝利,但卻沒有佔領蒙古的土地,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這到底是為什麼?

首先,是朱棣北伐的目的性不強,到底是幹什麼?到現在都沒人說清楚,現在看起來,更多的是抖皇帝的威風而已。既然目的只是武裝遊行,那麼,取得的戰果也就乏善可陳了。

其次,即便談到戰果,也真的沒有什麼好吹噓的。雖然好大喜功的朱棣在生前就把5次北伐吹到了天上。但要知道,這個時候蒙古軍隊基本上還是一盤散沙,沒有什麼戰鬥力,遇到明軍,就是逃竄。所以,朱棣基本上就是帶著自己的人馬去兜了一圈。

明軍在草原上遊蕩,也佔領過草原上的一些城市,但蒙古草原當時的城市能有什麼?至多只是存放物資的地方,明軍就只是把這些東西運走或者燒掉,只能給蒙古人造成一些損失而已。

那麼,朱棣為什麼要花血本做這樣的事呢?自然是要向臣民宣揚自己的武功了。朱棣當皇帝,是靠武力奪取侄兒的位置,而當時明朝上下對建文皇帝的印象非常好,為了扭轉這種印象,朱棣自然就要建立起自己的武功了,所以,他選擇了自己已經了解的老對手蒙古,知道蒙古目前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教訓他們一頓是最划算的。同時,要打蒙古,北京就成了後方供應的基地,這就提升了北京的戰略地位,而故都南京的地位,自然就下降了。所以,他到時再提遷都,也就沒有什麼人反對了。

因此,在5次討伐蒙古之後,朱棣就昭告天下,現在蒙古已經被自己平定了,但是殘存的蒙古勢力還是大明的威脅,所以,有必要把北京當首都,來防範蒙古人的進攻。

同時,朱棣也不是傻子,不會讓自己的後代當了皇帝還直接面對蒙古的刀兵。所以,他通過北伐,目的是把蒙古人儘量趕得遠一些。然後呢?藉口天下太平了,不需要藩王擁有武裝了,所以,削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因此,對於朱棣來說,儘管打敗了蒙古,但絕對不能佔領蒙古的地盤。因為這樣一來,就需要派王爺或者將領去駐守,同時,還要下放權力。但作為造反成功的藩王,他知道權力下放的後果就是再造一個自己,而這是絕對不可行的。

所以,我認為,這就是朱棣多次北伐,卻不去佔領土地的原因,一切都是為了皇權安全。

相關焦點

  • 在明朝朱棣五次北伐蒙古,也為明朝奠定了和平的基礎
    文/旋律姐【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朱棣五次北伐蒙古你都知道嗎?在明朝的歷史上有過這麼一段,那就是明成祖朱棣遠徵蒙古,而且還去了五次,朱棣的皇位是從朱允炆手裡搶過來的,後來他又遷都北京,這一輩子幹的事情還真不少,那麼朱棣在坐穩皇帝的寶座之後,五次北伐蒙古都是什麼樣的過程那?咱們今天就來揭秘一下。
  • 朱棣為何匆匆北伐?背後有更深層次的目的?
    等大家看歷史時,經常會發現很多帝王總會挑起戰爭,不是北伐就是侵略,那麼他們到底這樣做是為什麼呢?難道百姓安貧樂道的生活不好嗎?發起北伐的戰爭真的是表面上的原因,那些導火索那麼簡單嗎?我們今天從明成祖朱棣的歷史中告訴大家事情真相。
  • 明成祖朱棣究竟有多厲害?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稱臣納貢。
  • 明成祖朱棣:雖然皇位是搶來的,但功績卻被譽為遠邁漢唐
    30歲的時候,滿身本事的朱棣就外出北伐,並且取得了勝利,這讓他的父親很是滿意。 當時皇位本來是由自己的大哥朱標繼承的,但是在哥哥38歲的時候,突然暴斃身亡。這件事讓朱元璋的內心十分難過,就將自己的孫子,也就是朱標的二兒子朱允炆立為皇長孫。可能這件事給老朱內心的打擊太大,自己沒多久就去世了。
  • 明成祖朱棣與紫禁城
    朱棣為什麼在北京建紫禁城?朱元璋在自己的長子朱標去世後,把皇權傳給孫子朱允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打起了「清君側」的旗號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的統治後,發動靖難之役成功的篡位成為皇上,也因此坐上了皇椅。
  • 朱棣五次北伐不是瓦解了蒙古嗎,為何才20多年蒙古就反打過來
    明成祖在位時期,先後進行了五次北伐。這五次北伐,給予了蒙古的幾個強悍部落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沉重的打擊。明成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間是1424年,到1449年「土木堡事變」發生的時候,也就才過去20多年的時間。為什麼才20多年時間,蒙古人就能夠在土木堡重創明軍,俘獲明朝皇帝,後來甚至還大軍壓境打到北京呢?
  • 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呢?
    無論是「太祖」,還是「成祖」都皇帝去世後在太廟裡的廟號,按照《孔子家語·廟制》裡的規定:「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所以,以「祖」為廟號的皇帝,其功勞都比較大,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或者開國之後的前幾位有大功績的皇帝。
  • 朱棣北伐所謂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其實就是塊遮羞布
    為了徹底解除北方邊患,朱元璋在十餘年裡陸續發動八次大規模北伐,北元行政根基被動搖。此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仍然具有強大的實力,時常襲擾明朝邊境。朱棣遷都北京後,決定一勞永逸解決北方邊患問題,於是發動了五次北伐。
  • 某國以前就那樣:明成祖朱棣真的「活剮」了三千宮女嗎?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是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最有作為、功業最高的皇帝,一生取得了輝煌的文治武功,開創了明朝的盛世巔峰,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盛世——永宣盛世,堪稱「千古一帝」。所以明成祖朱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甚至有人說他曾活剮了三千宮女。那麼明成祖朱棣真的「活剮」了三千宮女嗎?據說在永樂年間,明成祖發現有宮女和太監談戀愛。如此有傷風化的事情讓明成祖震怒,案子牽扯的也越來越大,最終明成祖親自監督在紫禁城中活剮了三千宮女。這個故事也被某個網絡著名節目引用。這事是真的嗎?
  • 明成祖朱棣為何要活剮三千宮女?
    明成祖朱棣應該算是歷史上爭議比較大的皇帝了,一是創造了明初盛世;二是好大喜功,殺戮成性,所以這裡就不評價他了,省的被噴。這裡要談到的一件事就是朱棣為什麼要活剮三千宮女,這其中到底是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原因?
  • 明成祖朱棣為了最愛的女人,竟然活剮三千宮女,真是殘忍至極
    古代的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掌握著文武大臣及平民百姓的生死。古往今來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能得到一致好評的屈指可數,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充滿傳奇色彩的君主,知人善任、文武雙全,遇到災荒之年便減免賦稅,以便賑災。但是有歷史記載明成祖朱棣曾活剮三千宮女,歸根結底這是不是真的呢?
  • 明成祖朱棣的三個兒子,一母所生卻水火不容
    徐皇后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自十四歲嫁給燕王朱棣為妃後先後為他生下了三子四女,其中這三個兒子就是開頭提到的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朱高熾三兄弟都出生於洪武年間,在朱元璋駕崩的時候就連三兄弟中最小的朱高煦也都已經十五歲了,也就是說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他的三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了,而且事實證明也都成為了朱棣的得力幫手,其中尤以朱高熾和朱高煦為最。
  • 明成祖朱棣,上馬搶天下,下馬治天下,一代英主
    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遷都北京。大都陷落、元朝滅亡約半個世紀後,全國的政治中心再度回到北方。面對狂妄的倭寇,朱棣毫不手軟,他先後派遣重兵剿滅倭寇,給予沉重的打擊,使得中國沿海的治安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話說元順帝逃往漠北後,蒙古貴族便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中以韃靼部最強。他們不時侵擾明朝邊境。明成祖繼位後,沿襲了朱元璋的剛柔相濟政策,並在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八年(1410年),先後派出十萬、五十萬大軍北徵韃靼,八年的那次還是御駕親徵。
  • 北伐,為何韓信一次成功並一統山河,但諸葛亮卻五次皆敗鬱鬱而終
    依據以上我們對於天時和地利利弊的分析,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和結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兵發祁山道,按照諸葛亮的計策和部署,蜀軍當時可以說是攻無不克,又收服了姜維,可謂是一路高歌,但可惜的是手下馬謖在作戰中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導致街亭丟失,蜀漢軍隊功敗垂成,不得不退回漢中;第二次北伐,諸葛亮走的是和他的先輩同樣的道路,襲擊陳倉道,但是可惜的是曹魏早已有所防範
  • 奪侄皇位御駕親徵,朱棣如何實踐天子守國門的治國理念
    也許得國不正,明成祖朱棣一生開拓進取,似乎想用赫赫戰功讓後世忘記謀朝篡位的事實,嚴格的說,成祖並非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皇家公子哥,當初朱元璋還在打天下,朱棣便已經成年,為父分憂領軍作戰,朱元璋即皇帝位,為了江山永固,便將幾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處為王,自家的江山,自然要自家子弟去鎮守。
  •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抵禦外族還是做賊心虛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自唐朝以後,江南的經濟發展迅速很快就超越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加上南京的地勢險要,四周環山,北高南低,易守難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使得南京的交通四通八達。因此中國的許多皇帝都樂意將南京定為本朝的首都。
  • 明成祖朱棣四個兒子,結局不同,誰死得最慘?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攻進了南京,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即位為皇帝,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改年號永樂,也就是永樂皇帝,死後廟號為明成祖。朱棣的後宮妃嬪很多,除了皇后徐氏,即明朝開國名將徐達的長女,朱棣後宮還有至少二十幾位妃嬪,其中,還有朝鮮女人。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這看似浩蕩的北伐,前後歷經數年,最終居然沒有建功,這不免讓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