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說起朱棣,很多人心中都會不由自主的豎起一個大拇指,徵蒙古、下西洋、萬國來朝等等,文治武功絲毫不遜色於朱元璋。同時從他的廟號「成祖」就可以看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位強硬的永樂大帝,在死前曾留下一個遺訓,可讓子孫吃盡了苦頭,甚至明朝也有很大原因因此而亡國,白白的送給了清朝一個便宜。
這道遺訓便是:「我朝國勢之尊,遠邁漢唐,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很好理解,同時也非常的霸氣,將明朝的風骨一言道盡,但是霸氣的同時,也為子孫製造兩次危急。
第一次危急,便是「土木堡之變」,這是一次有驚無險的變故。當時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都城北京被瓦剌雄兵所困,大明王朝搖搖欲墜,情勢異常危急。
按道理來講,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將都城南遷,但是大明忠心的臣子始終銘記著朱棣留下來的祖訓,硬是死扛著。
也所幸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布置了科學的方法,召集了全國各地的軍隊勤王,平安度過了這次亡國之危。
但是第二次危急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明朝末年,崇禎嚴格執行祖宗的話,不管外部有多少流寇,他始終堅持不遷都。最終北京城破,崇禎被逼死在了歪脖子樹上。
其實崇禎如果南遷的話,明朝是有很大可能存活下去的。
因為當時的南方是遠遠比北方富庶的,崇禎依靠著自己正統的身份,完全可以在南方修生養息,徐圖後繼。
而李自成始終是一個流寇,全靠著擄掠才得以生存,況且李自成始終沒有一個根據地,有如無根之浮萍,不足為慮,過不了多久,李自成不攻自破。
而且如果崇禎遷都南京,充當精神領袖,天下的百姓和官員始終有一個主心骨。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就有很大可能不會引清軍入關,崇禎恢復失地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但是無可奈何,朱棣留下的這個遺訓,似乎並未考慮到這種情況。而恰恰很巧,崇禎是一個固執的人,不知道變通,以至於讓清軍入關,並未非廢多大力氣就坐擁了這大好河山。
其實從小編個人的角度上來看,這則遺訓無疑是給子孫挖了一道坑,同時也給國家挖了一個坑。而清朝統治之後,於明朝相比似乎是兩個極端,非凡沒有開疆拓土,反而從清中期開始,就不斷的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無限循環,令人唏噓。
讀歷史以看人心,鑑以往可觀未來。以上僅為小編的個人見解,有不同意見可在留言區盡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