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前留下一個遺訓,坑苦了子孫和國家,卻送給清朝一個大便宜

2020-12-11 夢談歷史

導語:說起朱棣,很多人心中都會不由自主的豎起一個大拇指,徵蒙古、下西洋、萬國來朝等等,文治武功絲毫不遜色於朱元璋。同時從他的廟號「成祖」就可以看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位強硬的永樂大帝,在死前曾留下一個遺訓,可讓子孫吃盡了苦頭,甚至明朝也有很大原因因此而亡國,白白的送給了清朝一個便宜。

這道遺訓便是:「我朝國勢之尊,遠邁漢唐,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很好理解,同時也非常的霸氣,將明朝的風骨一言道盡,但是霸氣的同時,也為子孫製造兩次危急。

第一次危急,便是「土木堡之變」,這是一次有驚無險的變故。當時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都城北京被瓦剌雄兵所困,大明王朝搖搖欲墜,情勢異常危急。

按道理來講,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將都城南遷,但是大明忠心的臣子始終銘記著朱棣留下來的祖訓,硬是死扛著。

也所幸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布置了科學的方法,召集了全國各地的軍隊勤王,平安度過了這次亡國之危。

但是第二次危急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明朝末年,崇禎嚴格執行祖宗的話,不管外部有多少流寇,他始終堅持不遷都。最終北京城破,崇禎被逼死在了歪脖子樹上。

其實崇禎如果南遷的話,明朝是有很大可能存活下去的。

因為當時的南方是遠遠比北方富庶的,崇禎依靠著自己正統的身份,完全可以在南方修生養息,徐圖後繼。

而李自成始終是一個流寇,全靠著擄掠才得以生存,況且李自成始終沒有一個根據地,有如無根之浮萍,不足為慮,過不了多久,李自成不攻自破。

而且如果崇禎遷都南京,充當精神領袖,天下的百姓和官員始終有一個主心骨。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就有很大可能不會引清軍入關,崇禎恢復失地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但是無可奈何,朱棣留下的這個遺訓,似乎並未考慮到這種情況。而恰恰很巧,崇禎是一個固執的人,不知道變通,以至於讓清軍入關,並未非廢多大力氣就坐擁了這大好河山。

其實從小編個人的角度上來看,這則遺訓無疑是給子孫挖了一道坑,同時也給國家挖了一個坑。而清朝統治之後,於明朝相比似乎是兩個極端,非凡沒有開疆拓土,反而從清中期開始,就不斷的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無限循環,令人唏噓。

讀歷史以看人心,鑑以往可觀未來。以上僅為小編的個人見解,有不同意見可在留言區盡情討論!~

相關焦點

  • 努爾哈赤臨終立下遺訓,可疑的是,後世子孫無人遵守
    努爾哈赤臨終立下遺訓,可疑的是,後世子孫無人遵守清朝的歷史要從努爾哈赤開始講起了,努爾哈赤年輕時,以父祖留下的13副遺甲起家,後來統一女真各部,明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此時他已經58歲了,十年後兵敗寧遠,同年七月,努爾哈赤病逝。
  • 朱棣死前的一道聖旨,大明足足霸氣了200多年,網友:這才是硬漢
    而在清朝之前,存在一個朝代稱之為「明朝」,這是中國歷史上漢人所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而他的創立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朱元璋。不過由於滿人入關結束了明朝,因此明朝的名聲其實並不是特別好,似乎清朝有意的在「抹黑」著明朝,因此我們對於朱元璋以及他的子孫後代們都有著不太好的印象,就比如殘忍嗜殺、大殺功臣之類的。
  • 胡雪巖:清朝最大富商,死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這是何意?
    到了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時候,國內的商人變得越來越多。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晉商和徽商。晉商中以喬致庸為代表,微商中則是以胡雪巖為代表人物。 而胡雪巖是中國近代以來封建王朝最富有的一個商人。其家產不僅豐厚,而且還經常借給清政府錢財,依次支持重要農民運動和發展國家工業。更是被清政府封為的一個朝中大臣。
  • 司馬懿死前留下遺言,不讓子孫後代為自己掃墓,這是為何?
    司馬懿死前留下遺言,不讓子孫後代為自己掃墓,這是為何? 眾所周知,司馬懿和曹爽都是曹魏的權臣,在年僅7歲的曹芳登基之後,這兩位託孤大臣都各自盤算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曹爽身為曹氏宗親,和皇帝的聯繫比司馬懿更加緊密,但這個人德行有虧,任人唯親,把朝政大權把握在自己手裡,衣食住行也讓下人給他按照皇帝的標準執行,司馬懿在此時被曹爽排擠,手中的權力一點一點被架空。
  • 藏於北京的神秘守墓家族,保護古墓長達390年,牢記祖宗3大遺訓
    需要強調的是,佘幼芝是袁崇煥第17代守墓人,從1630年袁崇煥去世後,到今年的2020年,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守墓長達390年,家族世代子孫謹記祖訓,默默無聞地守護袁崇煥墓,從而避免了盜墓賊染指。據了解,已逝去的佘幼芝,他的辦公室就在袁崇煥墓祠旁邊的小院中,這座小院同時也是佘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家園。
  • 大明風華:朱棣的牽掛和執念都是他,臨終對孫子的回答,並不滿意
    朱棣每次出徵,留下的都是太子爺監國。太子爺拼命工作,為的就是三角結構的穩定性,一旦出現意外,這種結構會瞬間傾斜,朝內外大亂,因此,在戰事不利,兩大王者均病危的時刻,最危險的就是朱瞻基,如果朱瞻基回京一旦朱棣離世趙王漢王就會率關外精銳動手,如果朱瞻基不回京,關內太子爺離世無人主政,漢王趙王趁亂起義,馬上國家大亂。這也是為什麼朱棣捨不得朱瞻基、太子爺要他回來的原因。
  • 《大明風華》真愛無價,朱瞻基為她違背朱棣,徐濱為她冒死救兒子
    真愛無價,每一個人都會為了心愛之人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哪怕為此違背先祖的遺訓。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湯唯飾演的孫若微就有這樣的本事和魅力,讓兩個男人為了她做出犧牲,他們對孫若微都是真愛。 一個是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一個是喬振宇飾演的徐濱。 朱瞻基為孫若微違背了朱棣的遺詔。
  •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永樂永樂,永不快樂的永樂大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
  • 古代一小國,覬覦明朝國土,結果被朱棣打成篩子,成為中國一個省!
    在中國歷史上,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在這麼久的時間裡,先後誕生了許多王朝,這些王朝在當時都站在了世界的頂峰,國外沒有那個國家敢入侵中國,那時候的中國一直領先者全世界。明朝最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也是歷史上最硬的王朝,雖然在明朝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幾個英明的皇帝,但是明朝卻持續了接近三百多年,在這段時間裡,明朝不納貢,不和親,不向別國服軟,有著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不得不佩服明朝的硬氣。
  • 還原一個真實的建文帝:他真的鬥不過朱棣嗎?也許只是運氣不好
    可見,這本身就是由於分封制和中央集權之間產生的無法調和的矛盾導致的,藩王都希望皇帝不要來管自己,而皇帝肯定想把所有的大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皇帝只要一削藩,藩王肯定反。畢竟藩王也不傻坐等著自己一朝回到解放前,所以這個削藩在歷史上是無解的,除非這些藩王都是一群沒有腦子的貨,心甘情願讓皇帝來削自己的藩。
  • 他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
    文/花傾思他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自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來,封建社會一共在中國存在了2000年的時間,其中也誕生出了20多個歷史王朝,而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所以漢人在當時是得不到重用的,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歷史人物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
  • 祖先留下的經驗和遺訓,思想要開放且謹慎!
    故要論證古人遺訓和教訓都一定是對的嘛?老祖宗留下的遺訓和經驗不是說––見字如人嗎?你這樣堂而皇之的反對可能不太好吧!誠然跨越式的新事物觀念從古至今也是很難被人接受!比如周朝時,作為商朝的舊民~伯夷,叔齊不食周慄!
  • 朱棣臨死前為何說「夏元吉愛我」?沒有他,就沒明朝兩大盛世
    在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為何第一時間釋放夏原吉?其實,不僅朱高熾在惦記著夏原吉,朱棣臨死前對夏原吉也念念不忘。本文,筆者就給大家聊一聊明朝傳奇人物夏原吉的故事。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取消科舉,讓各地官員「舉賢」,一個叫夏時敏的官員被推薦擔任湘陰縣教諭官,從而在那裡定居。不幸的是,沒過兩年,夏時敏病逝,留下孀妻幼子。其子名叫夏原吉,自幼聰慧好學,後來被推薦進入太學讀書。
  • 一個秘密困擾朱棣16年,三百年間誰都不敢明說,膽敢胡說誰說誰死
    在朱棣稱帝之後,百姓最關心的就是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那麼,這位在位短短幾年的皇帝,被自己叔叔趕下王位之後,究竟會落得一個怎樣的下場呢?雖然,朱棣起兵是打著清君側的名號,但是,人人都知道,他的最終目的是王位。當李景隆將金川門開啟之後,卻四處都不見朱允文的身影。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曾國藩臨死之前留下四句遺訓,自此之後,曾國藩家族代代都出人才
    就如曾國藩一族,他的子孫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家延續百年的秘密,得益於曾國藩留下的四句人生精華。曾國藩可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踐行者了,他自身詩書禮樂無一不通,是全天下都交口稱讚的才子。但他又不僅僅是一個讀死書的呆子,他的軍事眼光和戰略意識更是遠超常人,他率領湘軍和天平軍多次對抗,在危機關頭總能力挽狂瀾。全心全意為國效力的曾國藩,無愧於他「文正」的諡號。
  • 朱元璋曾斷言朱棣不合適做皇帝,朱棣說:我做出點成績給你看看
    朱元璋生前覺得自己的兒子朱棣,雖聰慧卻性情殘暴,他總結過前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比如:秦朝兩個皇帝都殘暴,故此,大秦滅亡,朱元璋深深地知道朱棣殘暴的性格,故此,他選擇老實厚道的朱允炆當了皇帝。不僅僅是因為朱棣性情殘暴,朱元璋還有一個更深的考量,子孫後代想要繼承皇位,一定要選擇嫡長子才順應祖訓,而朱允炆才是真正的嫡長子,名正言順。
  • 他是朱棣的心頭大患,讓朱棣吃盡了苦頭,百姓卻把他當神明祭拜!
    時間在不斷遊走,古代時候的那些出名得不得了的大人物,有時候只能夠通過畫像和歷史記載來認識他們,他們都有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作為後人的我們,當要真正去研究他們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其實有些古時候的人物是好人還是壞人,和史書上記載的是不相同的,有一些還與平時人們口中所說的相差很遠。
  • 司馬家族雖滅了曹家,但曹操生前留下一策,把司馬懿的子孫害苦了
    司馬家族雖滅了曹家,但曹操生前留下一策,把司馬懿的子孫害苦了導語:曹操號稱奸雄,他辛辛苦苦統一北方,不曾想卻為司馬家做了嫁衣。司馬家雖然成為三國最大的贏家,可是他們建立的晉朝政權並沒有維持太久。究其原因,與司馬家後人的腐敗統治有關係,但也和曹操當年的一個政策有關。
  •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這三大原因,註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
    朱棣由於遠在北京,替大明鎮守北疆,就註定了他在京城內沒有代言人。而皇位的爭奪不是由老皇帝指定,就是百官推薦。也就是說,新皇帝幾乎都是在皇權和官僚集團的博弈中產生。故而朱棣本事再大,由於在京城內缺乏自己的勢力,而沒有代言人替他到前臺來爭取。反觀朱允炆,由於朱標當了25年太子,已是根深蒂固,其勢力已不亞於朱元璋了。